复兴中路是中国上海市跨黄浦区和徐汇区的一条东西向道路,东起西藏南路,西至淮海中路,全长3494米。该路在1943年以前名为辣斐德路(Route Lafayette),当时是上海法租界内的一条东西向干道。<br>沿路有许多住宅区,西段多花园洋房和公寓,东段多石库门里弄。<br>初夏的上午,沿着复兴中路,从宝庆路口一直走到重庆南路口,门牌号从大到小。一路走,一路寻寻觅觅,来回穿梭在马路两旁的弄堂、街区内。 复兴中路1365-1377号(单号):西洋住宅<br>建于1920年,带有古典主义建筑风格。1365号是一栋独立花园西洋住宅;1367~1377号6个门号联排别墅,二层假三层砖木结构住宅,有半地下室。坡顶红瓦、外墙红砖。<br> 复兴中路1377号:OSCARS PUB<br> 复兴中路1363号:克莱门公寓。<br>建于1929年。由五幢完全相同的公寓楼组成,法国式公寓里弄,高三层,连屋顶四层,屋顶有老虎窗采光。屋面为红色机制瓦,南立面山墙为跌檐式山墙。<br> 外墙面主要为水泥拉毛粉刷,局部以清水红砖饰面。红砖砌法考究,极富装饰性。法国式简洁的古典几何砖饰图案既有西方传统特点,又有现代装饰意味。 克莱门是一位比利时人。民国初,他在法商电车公司任大班,后来有个法国人任副手,将他排挤出电车公司。他看到外来人住房需求增加,便在瑞金戏院对面建出租房,以后又在复兴中路兴建这五幢西式楼房,取名克莱门,供包月出租,吸引了不少外国人。 复兴中路1331号:复中公寓(又名黑石公寓)。<br>建于1924年,带有巴洛克风格的公寓住宅。建筑四层,主立面左右对称,填充墙体和部分构件采用黑石石材、据传“黑石公寓”由此得名。建筑正立面底层有一挑出的较大的门廊,石雕柯林斯双柱支撑。上为露台,形状由正弯及反弯三段弧线组成,立面中部墙体也采用了弧线形,加之屋顶中部弧形山墙及装饰,显示了巴洛克风格。二战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曾在此办公。<br> 复兴中路1327号:伊丽莎白公寓<br>建于1930年,装饰艺术派风格公寓住宅。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该公寓居住的几乎都是外侨,有公司经理、副董事、销售员、秘书等等,分别来自英国、法国、美国、奥国等不同的国家。<br> 复兴中路1315号:荣城酒家<br>建筑年代不详,据说是资本家荣毅仁的老宅,电影《好先生》也曾在这里取景。<br> 法国梧桐树是昔日法租界行道树的标配。 复兴中路1313号,建筑年代不详。联排,独门独户,每家有个小院,开着许多有特色的小店。 复兴中路1295弄:桃源邨<br>建于1936年,新式里弄,砖木三层,共83幢。<br> 不知道在哪个弄堂拍的,没留下门牌号。 复兴中路1290号,独栋花园洋房,建筑年代不详。 复兴中路1261号:位育中学<div>学校内有幢红楼,建于1927年,三层四坡顶和红色砖墙的花园住宅。最初为美国侨民居住使用,1950年代初楼上三层曾为常熟区公安分局复兴中路派出所的办公场所,底层为居民住宅,后私立位育中学出资购买作学校使用。1956年初,学校改为公立,更名为上海市第五十一中学。1987年恢复原位育中学校名(位育初级中学)。<br></div> 复兴中路1200-1214号(双号),没查到相关资料,估计后来建的沿街楼房。 复兴中路1195号:原同济德文医学堂,现为上海理工大学<br>1908年,同济德文医学堂新址校舍开始动工兴建,前后长达8年的时间。德文科讲堂等首批建筑于 1909年建成。<br>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国民政府接收中法联合办校的校舍和设备,成立“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解放后,学校几经易名和发展,1983年,改办为“上海机械专科学校”,1993年6月更名为“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96年5月,与华东工业大学(原上海机械学院)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成为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 德文科讲堂<br> 复兴中路1186号:上海大戏院<br>始建于民国31年,初名上海大戏院。翌年建成后由私商合伙经营,演出话剧。民国33年改映电影。民国36年改组成三泰游艺有限公司,仍放电影。上海解放后由市文化局代管。1956年改为上海电影院。2017年,上海大戏院完成重建。<br> 复兴中路626-640号:建筑年代不详。 不知道是在那条弄堂内拍的 <p class="ql-block">觉得应该是老房子,还特地绕到文化广场那边再拍。</p> <p>复兴中路642号:卢湾二中心小学。</p><p>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创办于1902年。<br></p> 复兴中路626-640号:资料不详。 复兴中路598弄:和康新村<br>建于1936年前,新式里弄,砖木三层,共4幢。<br> 复兴中路595号:瑞金宾馆 <p>瑞金宾馆属于花园别墅式宾馆。<br></p> 复兴中路585号:朱葆三之子朱子奎旧居、赵朴初联救会旧址。<br>朱葆三是中国近代上海工商界领袖、上海总商会会长。<br> 朱子奎在大学读书时,法国人在上海复兴公园挂着一块牌子,上写“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朱子奎气愤地对父亲说:“法国人欺人太甚,单独抗议不行,要治治他们。”父亲很理解儿子的心情,于是,就买了10丈布,做了一件特大的长衫,两只袖子就各有25尺布,子奎穿着这件长衫,雇来8个法国人,分别抬着两只大袖以洋号鼓开导,从静安寺出发,经南京路至外滩,所到之处,凡洋人向子奎跪拜者,发给一块银元,这场面,大快人心。未几,又雇几个法国女子,命她们当街跳脱衣舞,又引起路人的嘲笑,许多人在朱子奎鼓舞下,就壮胆去砸那块牌子,法国人看情况不妙,就偷偷摘掉了复兴公园的那块牌子。 复兴中路567-581号:三层砖木结构。<br>属于复兴中路565弄的街面房,底层是商铺,二、三层是民居。钱钟书曾经居住在573号,在这里写出了《围城》。<br> 复兴中路565弄:野花园小区,属于新式里弄,建筑年代不详。 复兴中路563号:<br>建于1920年代,砖木结构,独立式花园住宅,折衷主义风格。<br> 复兴中路上一家花店 复兴中路553弄:复兴坊,新式里弄<br>建于1928年,初名辣斐坊,1949年后以在复兴中路改今名。有砖木结构三四层楼房95幢。何香凝、史良、杜月笙均居此弄。<br> 复兴中路545号,位于复兴坊弄堂口外。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王志稼曾经居住于此。 复兴中路518弄:米丘林公寓 一直以为思南公馆是一栋花园洋房,没想到是一个花园洋房街区。思南公馆,东起重庆南路,西至思南路西侧花园住宅边界,南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北抵复兴中路,以思南路为界,分成东、西两块,涉及保留保护历史建筑51幢,汇聚了独立式花园洋房、联立式花园洋房、带内院独立式花园洋房、联排式建筑、外廊式建筑、新式里弄、花园里弄、现代公寓等八种上海近代居住建筑类型。 漫步在思南公馆街区,欣赏着一幢又一幢历史建筑,既有浓重的人文历史底蕴,又有源远流长的建筑文化,融古贯今,典藏新意,可以说是东方与西方、历史与现代的和谐融汇。 重庆公寓:复兴中路、重庆南路路口<br>原名吕班公寓(重庆南路旧名吕班路),建成于1931年,著名美国女记者史沫莱特曾居住于此。钢筋混凝土结构,转角处主入口立面设挑出阳台,壁柱上部及女儿墙为装饰艺术派风格。<br> 复兴中路471-473号,477号:<br>建于1920年到1936年,原为花园住宅,其中471-473号曾为卢湾区第四聋哑学校,民国26年(1937年)中华聋哑协会于菜市路创设聋哑学校,1950年迁复兴中路417号,名中华聋哑学校,1956年改上海市第四聋哑学校。<br> 复兴中路455号:派克公寓<br>大型多层公寓建筑,建于1926年,底层外立面做清水砖墙,凸显窗沿的水平向浅色线条,窗口造型多样丰富,阳台配有精致的铁艺护栏,立面局部做简化的古典样式装饰。<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