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直想去永嘉路逛逛,今日乘坐地铁1号线直抵衡山路站,出站便是永嘉路。</p><p class="ql-block">永嘉路原名西爱咸斯路(Route Herve de Sieyes),东起瑞金二路,西至衡山路,全长2072米。1920年,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此路。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上海法租界,改名永嘉路。</p><p class="ql-block">漫步在这条充满绿意与情调的法式街道上,高大的梧桐树遮荫蔽日,可以欣赏到道路两旁散落着西班牙、比利时、德国、法国、英国等风格的花园洋房,以及石库门里弄、现代风格老公寓、成排的新式弄堂洋房,是一幅欧陆风情与海派味道交相辉映的独特风景线。</p><p class="ql-block">宋子文、孔祥熙、田汉、徐悲鸿……,许多名人都曾在这条马路上居住过。</p><p class="ql-block">从衡山路逛至瑞金二路,门牌号从大到小。</p> 永嘉路689弄:地中海式住宅<br>由叙利亚人建于1924年的三层地中海式老宅,几扇长窗紧邻着不那么宽阔的道路。<br><div>永嘉路689弄1号<br></div> 永嘉路689弄2号 永嘉路677号<br> 永嘉路667-675号:西式假三层新式里弄住宅,建于1930年代。 永嘉路628号:独立式花园住宅,国府社会部京沪特派员视导办事处官员沈鼎旧居<br>邬达克设计,建于1929年,砖木结构,都铎式风格,机平瓦坡屋顶,立面有半露木架构装饰,清水红砖外墙。<br> 永嘉路625号 永嘉路623号:教育家顾毓秀旧居<br>邬达克设计,建于1928年的美国乡村风格花园住宅,沿街为白色水泥墙面。<br>顾毓琇,字一樵(1902-2002),江苏无锡人。集科学家、教育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和佛学家于一身,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文理大师。<br>1923年自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毕业后赴美留学,1928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是该校第一位获得科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他是清华大学工学院以及国立音乐院(中央音乐学院前身)、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上海戏剧学院前身)的创始人。曾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国立政治大学校长、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宾夕法尼亚大学终身教授和荣誉退休教授。他也是钱伟长、吴健雄、曹禺、江泽民等人的老师。<br>1997年10月,江主席到美国访问时,特意到费城去看望了他。<br> 永嘉路621号:法式花园住宅 永嘉路600号:唐蕴玉故居<br>建于1936年,独立式花园住宅,三层砖混结构,主立面带有现代派特征。浅浅的暗红色斜顶像一把撑开的油纸伞,遮掩着小巧玲珑的身影。楼外墙灰白水泥原浆色,不加任何修饰,简单大气,朴实无华。<br>唐蕴玉是现代的一名油画家,艺苑绘画研究所成员之一。据说她在民国时期,可是风靡整条街的女神级人物呢。 永嘉路590号:独立式花园住宅,旧纺织大王吴昆生旧居<br>建于1936年,法国建筑设计师赉安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豪宅,砖木结构,现代风格,局部有装饰艺术派风格。建筑形体自由,坡屋顶,水泥拉毛外墙。<br>吴昆生,荣氏家族重臣,创办申新纱厂,故有纺织大王之誉。1946年荣德生先生绑架案轰动上海滩,吴昆生先生持续多日与绑匪周旋,最终以五十万美金代价,化险为夷。后去香港,任香港伟伦纱厂董事长。<br> 永嘉路580弄:公寓式里弄,永嘉新村<br>建于1947年,东部为三层公寓,水泥拉毛墙面,四坡红瓦屋面;西部为两层楼房,双坡青瓦屋面,山墙花、入口雨棚略具西班牙式。<br> 永嘉路569号:中国燃料化工业的创始人吴光汉旧居。<br>建于1932年,红瓦坡顶,鹅卵石立面,砖木结构,法式风格花园住宅。<br>吴光汉是浙江大学毕业的土木工程师,后创办了华元染料化工厂。<br> 永嘉路557号:欧式乡村住宅<br>建造于1934年,有一条长长的弄堂至入口。<br> 永嘉路557号:欧式乡村住宅<br>门廊小巧简洁,设类似塔斯干柱式作为装饰,檐下有仿木半露构架,带有英、德传统乡村住宅的特点。南侧顶层有弧形阳台外凸,窗间墙饰有半圆壁柱。南侧有花园,周围植以高大乔木,中间是草坪,草坪中有曲折的白色小径分割。 永嘉路555号:法国式花园住宅,文学翻译家罗玉君旧居<br>由法商赉安洋行设计施工,建于1932年。外墙铺满黑色砾石,红色的屋顶四坡转折,屋檐下和墙面上装饰着红砖,半露的木结构,鹅蛋形的窗框,木头的百叶阳台门,还有阳台上漆成红色的铸铁栏杆,上面的花纹弯曲成常春藤叶子的形状。<br>罗玉君和李珩夫妇居住在二楼。罗玉君,文学翻译家,1933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译有司汤达《红与黑》等世界名著。李珩,原上海佘山天文台台长。<br> 一条小弄堂也很有情调 用长焦镜头,越过围墙,远远地拍了一张,也没有留下门牌号。 永嘉路513号 永嘉路511号:海派京剧名家坊。是一幢建于1939年的老洋房。<br> 永嘉路501号:宋子文故居<br>建于1928年,德国城堡式的三层花园洋房。站在马路对面,可以看见从矮墙和浓郁的树木中间露出来的红色锥形尖顶。屋顶南北坡面中部均有三个连续的老虎窗,屋檐下则有连续的支托支撑。住宅以入口台阶为中心,门是绿色的。底层左右两侧有两扇拱形窗。三层为三扇方额的钢窗,沿窗户四周都用红砖白粉槽勾勒装饰。半地下室外墙为仿石饰面,石面以上为细沙卵石墙面,窗口及墙隅镶清水红砖,竖窗间用红砖镶嵌出了菱形和长方形组合的图案。<br> 永嘉路500号:思齐新村<br>建于1940年前后,包括花园式住宅楼三幢,三层砖木混合结构,略具现代风格。<br> 永嘉路490弄 永嘉路479号:赉安设计,俄罗斯侨民住宅 永嘉路425号:属于达汇花园小区。建于1995年,因墙面爬满爬山虎,以为是一幢老建筑。<br> 拍照留影的母女 永嘉路418号:西班牙风格建筑,没查到建筑年份。 永嘉路396弄:正蕃小筑,现代联体式别墅<br>建于1941年,由业主陈止蕃建造,故取名“止蕃小筑”,后被居民叫成“正蕃小筑”。混合结构,外墙水泥拉毛粉刷间或绿色釉面砖贴面。<br>弄内8号为摄影大师郎静山旧居。<br> 永嘉路387、389号:商鲁义士洋行住宅,民族资本家荣智勋住宅<br>建于1932年,由中国营业公司承建,英国乡村式花园住宅。二幢建筑风格相近,假三层,双坡顶,有双坡形老虎窗,二层之上有红色半露木构架。<br>387号为两层联体式洋房,墙面为淡淡的桔黄色,窗框有红砖镶边。大门是阿拉伯风味的曲线型木门,红漆的木门上镶嵌着铁质的横栏,上下交错着,卷曲成藤蔓状的柔美花纹,门前有五级梯形台阶。<br>389号是三层的德国乡村式洋房,一楼是红砖墙,二、三层是奶黄色水泥拉毛墙,筒瓦四坡顶,檐下有木支杔,水泥拉毛与清水红砖墙面,立面三角形山墙作仿木构架装饰,与二、三层窗框融为一体。造型简洁,有现代派的装饰趣味。<br> 永嘉路383号:孔祥熙旧居,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旧址<br>建于1935年的一幢带有德国乡村建设特色的花园住宅。<br>1976年到2003年,这里还曾经是上海电影译制片厂的厂址。当时这幢楼内,有着那个时代中国最好的录音棚、以及国内最富创造力的配音演员团队。《悲惨世界》、《佐罗》、《尼罗河上的惨案》、《简爱》、《生死恋》等,迷倒一代人的电影,就是在这里译制出来的。<br> 永嘉路371-381号:南国艺术学院旧址,田汉故居,徐悲鸿画室。<br>建于1927年,是南国社的遗址,一幢新式里弄房子。<br>南国社的法文名称,CereleArtistique du Midi,还是徐悲鸿定的。<br> 梧桐树掩映下的老房子 永嘉路345弄:法式老洋房,又名庸村<br>建于1933年,法式建筑老洋房,近代独立式花园住宅。 弄内3号曾为纱业巨头闻兰亭寓所 弄内6号曾为国民政府行政院委员沈翌青寓所,后来作为上海滑稽剧团的办公楼。<br> 永嘉路320号:点石斋<br>其实是一幢新楼房,建于1979年,是作家余秋雨亲自命名的一家本帮菜馆,文艺气息绝对浓厚。<br> 永嘉路309号: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口袋公园 永嘉路309号: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口袋公园 永嘉路261-269号,感觉建筑风格有些特别,但上网查了半天没查到什么资料,估计也不能算老房子了、 永嘉路231弄西侧的建筑,资料不详。 永嘉路231弄,估计是新式里弄了。 永嘉路231弄弄口的花店 <p>永嘉路39号:郑家弄。建于1930年的新式里弄。<br></p><p>永嘉路39号5号<br></p> 永嘉路39号6号 永嘉路39号7号 老虎天窗很有特色 永嘉路37号,是一幢老房子,可惜没查到相关资料。 永嘉路21弄:恒爱里<br>建于1936年前的新式里弄,三层砖木结构楼房,共12幢 。<br> 永嘉路19弄:西爱邨<br>建于1912年后的新式里弄,三、四层砖木结构楼房,共17幢 。<br> 永嘉路15弄:新式里弄。 <p class="ql-block">永嘉路的老建筑看不够,可惜名人旧居几乎都是大门紧闭,里弄虽然可以随便逛,但也不能进入室内仔细欣赏建筑风采。收获颇多,遗憾亦甚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