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留下无价宝 光辉照儿永向前

一平

<h3> 父亲是个"土八路″。</h3><h3> 我的父亲(1913年一一1984年)是山东掖县人。小时候家境十分贫寒。只读了四年半的私塾。作为家中的长子,为了养家糊口。小小年纪就得下地干活养家。农忙时种地,农闲时打零工。</h3><h3> 七七事变前。父亲在山东烟台一个小酒馆里打工当跑堂。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山东地下党的成员,发展父亲成为了党的地下交通员。父亲利用跑堂的公开身份,为我党送信传递消息。小酒馆成为了地下交通站和联络站。</h3><h3>父亲送信靠的就是两条腿。几十里,上百里的路程,全凭两条腿走。而且需要在晚上完成。因为白天还要给小酒馆跑堂。曾经最多时一天走了120里路。而且有时为了保密。防止信件丢失。需要把信的内容完全背下来。到目的地后,再完整的复述下来。再领下一个任务返回原地。</h3><h3> 七七事变爆发。父亲转为正式党员。党龄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计算。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越来越激烈。在党组织的安排下,父亲开始了组织群众抗日斗争和抗日游击战。是穿便衣带枪的地方武装游击队、和工作队。父亲戏说自己是一个不穿军装的"土八路″。</h3><h3> 山东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老解放区。这里的群众基础非常好。日本鬼子烧杀抢掠。祸害老百姓。采用的"三光″政策。就是"杀光,烧光,抢光″。父亲所在的游击队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和日本鬼子周旋。贯彻:"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16字方针。发动群众。瓦解敌人。用小型战斗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每当日本鬼子摧毁一个村子后。游击队马上就组织群众清理烧毁的房屋,或清理或重新翻盖。重建家园。</h3><h3> 八年抗战哪!山东老解放区的群众为抗日输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出了极大的奉献。也作出了极大的牺牲。</h3><h3> 每当一个小型战斗结束后。都会缴获很多的战利品,这些战利品绝大部分集体上交给上级主管部门。战场上实际缴获的战利品。不少物品因为实战需要,则作为奖品发放给了个人。让这些物品发挥最大的功效。</h3><h3> 我家姐妹们至今仍然保留着父亲生前使用过的这些战利品。这是父亲当年作战需要的,必须有的。它们是望远镜,小皮匣,公文包,印章,怀表,手表。还有父亲生前的照片。写下的回忆录。等等文字的东西。</h3><h3><br></h3><h3> (下面这张照片取自网络。反映的就是1945年日本投降缴械时的情景)。</h3><h3> </h3><h3><br></h3> <h3>1945年8月15日。是抗战胜利的日子。</h3><h3>1945年9月3日。是侵华日军投降的日子。</h3><h3>抗日战争经历了八年的浴血奋战。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h3><h3> 为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h3><h3>党中央从山东老解放区。抽调了大量刚从战场上下来的游击队员们,开赴东北三省,父亲就是随着这样的大批战斗人员来到了东北。在辽宁凤城,丹东,宽甸,本溪一带,转战南北打游击。剿匪。</h3><h3> (下面这个照片,就是父亲在东北期间。身穿带有胸章,臂章的服装,也是当时公安部队的军服,时间大约是1950年到1954年。拍下来的照片)。</h3> <h3>  这张照片上记载了。1949年2月18日两名同志欢送父亲的照片。下面的落款是于凤城。</h3><h3> 按照时间推算。这是父亲离开凤城到丹东(那时候叫安东) 前的照片。因为我是1950年4月在丹东出生的。</h3><h3><br></h3> <h3>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是1954年5月20号。</h3><h3>那么,拍摄地点就应该是在吉林通化。</h3><h3>在临去沈阳之前。同志们欢送父亲。临行前拍下的的照片。<span style="line-height: 1.8;">照片中,居中间位置的就是父亲。</span></h3> <h3>这张照片拍摄于1979年5月6号。</h3><h3>上边题字是"本溪游击时期老同志"。</h3><h3>这张照片是父亲离休以后。和当年一起打游击时期的老同志聚到一起拍下的照片。</h3><h3>前排右数,第二个人是父亲。</h3> <h3>这是父亲离休后,1979年到本溪和当年最亲密的老同志的合影。照片右侧的是父亲。</h3> <h3>  这是1979年夏,我的三叔因公出差从上海到我家。父亲和三叔亲兄弟两个留下的最珍贵的一张照片。因为父亲自从1945年末到东北以后,34年,兄弟两个一直也没有见过面。</h3><h3> 照片上,左面的是三叔,右面的是父亲。</h3> <h3>这张照片拍摄于1980年5月21日。</h3><h3>地点在市老干局红军楼前。</h3><h3>"中央组织部若干部局负责同志看望鞍山离休老干部和顾问合影″</h3><h3>由后向前数第二排。左数第六个人是父亲。</h3> <h3>  这张照片大约拍摄于1982年夏天。</h3><h3>市老干局组织离休老干部们去旅游。</h3><h3>拜谒南京中山陵。沿途参观革命纪念地和北京长城等处。</h3><h3> 照片拍摄在游艇上。风很大。</h3><h3> 第二排右数第一人是父亲。</h3><h3> </h3> <h3>还是在游艇上,只是换了几个人。</h3><h3>照片右上角的人,就是父亲。</h3> <h3>这张照片大概就是拍摄于南京中山陵。</h3><h3>时间也是1982年夏天。</h3><h3>后排第二个人是父亲。</h3><h3>那时的拍摄条件真的很差。</h3><h3>但是毕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父亲当年的影像。</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非常值得纪念。</span><br></h3> <h3>  1982年6月份,市老干局组织离退休老干部到北京参观旅游。这是在长城拍摄的集体照。从前面数第二排。从右边数第三,第四个人后面,中间站的那个人就是父亲。</h3> 父亲用过的望远镜。<div><h3>  这是一个缴获日军用的望远镜。</h3><h3>望远镜通身漆黑。看不出是哪国制造的。外面有一个牛皮盒子。形状有点儿像日本式的饭盒。里边儿有绿色的绒布衬里。牛皮盒子外面有背带可以背着走。非常适合行军打仗使用。</h3><h3> 小时候经常看战斗片的电影。那里的指挥官站在山头上,用望远镜四下观望。早早发现敌情,然后迅速作出判断指挥战斗。看的我羡慕极了。一次无意中翻箱倒柜。发现我家也有望远镜!哎呀!太好了。背出去玩吧。小伙伴儿们你抢我夺,争相用望远镜向远处观望。结果望远镜太沉,手小抓不住。一下子掉在了石头上。望远镜小的镜头边框被摔掉了一个"碴子",出现了一个大豁口,非常难看。幸亏这个望远镜很结实,没有把镜片摔碎。拿回家几天后被父亲发现了。父亲心疼地抚摸着这个豁口。说:"缴获这个望远镜,你知道付出多大的牺牲吗?″ 我不懂,因为我还没有上学。实在是太小了。后来父亲也再没有机会给我讲这段故事。这个望远镜是在哪一场战斗中缴获的。又是怎样奖励给父亲使用的?成为了一个永远的"谜″。</h3><h3>总之,这是从日寇手里缴获的。得到它,游击队做出了牺牲。它是日寇侵华的一个历史的物证。</h3></div> <h3> 父亲的公文包</h3><h3> 父亲的公文包,妈妈一直锁在箱子里。里面装的是关乎全家的各种票据。粮证,粮票,户口本等等。这个像电影《红色娘子军》里党代表洪常青用的那个公文包一样。我们无数次的看到过妈妈在这里精心保存的各种票证。可以想象的到,在战争年代这个公文包肩负的重任,一定是非常重要的。</h3><h3> 可是随着文革中三次抄家,和无数次的搬家。这个公文包再也找不到了。不知道失落在什么地方。但是它却永远保留在我的记忆里。</h3><h3> (下图中的公文包照片来自于网络。只是做一个参照。在此感谢。)</h3><h3> 这个公文包不是父亲的原物。颜色也不是这样的。父亲的公文包原物是牛皮面深棕色的。形状也稍微有些差异。</h3> <h3>  父亲的印章。</h3><h3> 父亲的印章也是缴获日寇的物品,名字重新刻过。印章外面装印章的牛皮皮套。也是可以携带的。方便在战争中使用。这些物品一看就知道是适合战争中流动使用的。一些文件的签署和盖章要随时随地使用。这样才方便。</h3> <h3>  父亲留下的小皮匣子。</h3><h3> 这是父亲用过的一个小皮匣子。真正的厚牛皮制作的。也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利品。大约有八开报纸那么大。一看就是装文件,书本和纸张用的。不知为什么,箱子的左下角留下了一片伤痕。一直被保留到现在。伤痕是如何造成的也是一个谜。</h3> <h3>小皮匣子打开后,里面是黄色的衬布。衬布上有明显的蓝颜色的钢笔水污染的痕迹。</h3><h3>战争中想象不到的情况。经常发生。不知道这个是不是也是这样?</h3> <h3>  父亲的怀表。</h3><h3> 父亲的怀表陪伴了他多年。可以想象战争中如果没有一个准确的时间。该会有多难?</h3><h3> 从我记事起。这块怀表是一直挂在墙上的。全家用来看时间的。它陪伴着我家走了好几个地方。什么时候丢失的?好像也跟公文包一样。</h3><h3> (下面这个照片里的怀表。取自于网络。<span style="line-height: 1.8;">因为它非常像父亲曾</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经用</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过的怀表。只不过这里的表链是绳子的。而父亲的怀表是金属链的。仅供参考。)</span></h3> <h3>  父亲的手表。</h3><h3> 父亲的手表照样是战利品,虽然很旧。也是上级奖励给父亲使用的。这块手表是真正的日本造,精工舍牌。小的时候从来没看到过。从我记事起,父亲和母亲就一直戴的是国产表。而不是这块表。为什么对它如此熟悉?是因为我戴过这块表。1968年10月8日我下乡了。临行前一天的晚上,妈妈给我收拾完所带的行李和物品后,把这块表交给我。我当时不要。认为我还是学生,不习惯戴表。妈妈郑重的告诉我这是父亲在战争中的战利品。它陪伴父亲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一直到现在。交给我,让我带到农村去看时间用,也是为了这块表的安全。因为家里人分成了好几处。无暇顾及家里的东西和物品了。这块旧手表经历过无数次的战火。一直是作为一个纪念品的。不想让它丢失。就这样,我接了下来,戴到了手腕儿上,带到了农村青年点。它陪伴了我两年多的知青生涯。</h3><h3> 这块表也有它的缺陷。就是特别不抗震。在农村经常干重体力活。特别是刨大镐头,如果忘了摘下来,一震动马上表内的游丝就乱了。表就开始跑的飞快。每个小时快15分钟。给我弄得哭笑不得呀。遇到这样的情况,只好把它锁到箱子里。等什么时候有时间回家时到表店平一平游丝,这样才能正常运转。看来这表还是有欠缺。一点儿都不扛"造″。</h3><h3> 从下乡开始一直到参加工作。我精心呵护着这块表。几年以后。当我积攒下买表的钱后,买了一块新表。才把这块父亲的手表还给了妈妈。</h3><h3> 现在回忆起来,这块表到父亲的手里已经是一块旧表了。那是30年代的抗日战争时期。一直用到了70年代。半个多世纪呀!真正的老古董了。除了不抗震以外,质量相当好。一直作为纪念品珍藏的它,现在也找不到下落了。也许不知道它的出处,被轻易的处理掉了。好可惜!</h3> <h3>  游击战,机动灵活,出生入死。枪支是必备的。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武器几乎都是从日本鬼子手里缴获的。然后就发给每个人使用。枪就成了战士们的命根子。特别是对于经常出入于敌战区的游击队员们更是如此。而且他们使用最多的是短枪和手枪。因为便于携带和隐藏。父亲也是一样。父亲一直都是带枪的人。一直到60年代转入地方工作以后。在离开公安队伍前,父亲就把枪支上缴了多次。但是因为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发给个人的,年代久远了並且没有登记造册。而且"撸子"属于小型武器也没有登记造册。作为纪念品,上级机关就没有收回。允许父亲持有。文*革一开始,父母就把这个"纪念品″上交了。了却了一份心思。即使是这样,这件事也作为一项罪责。成了父亲反复说明也说不明白的口实。直到1970年九大召开前才彻底解放了。</h3><h3> 战争时期的游击队员们的穿着打扮。武器,枪支是他们的命根子。</h3><h3> ( 照片取自网络。谢谢拍摄者。)</h3><h3><br></h3> <h3>  </h3><h3> (照片来自网络。与记忆中的很相像。仅供参考。)</h3> <h3>照片来自网络。仅供参考。</h3><h3>抗日战争,中华儿女,出生入死,浴血奋战。</h3> <h3>  父亲的竹子水墨画。</h3><h3> 父亲虽然戎马半生。只念了四年半的私塾。但却非常喜欢书和画。六十年代初。父亲有过一幅没有裱糊的宣纸画的水墨画。画的是一大丛竹子。旁边还有题字和印章。题字的书法水平相当雄浑潇洒。画此画的人中国水墨画功底非常好。可以看出来每一片竹叶都是一笔挥就,笔锋重下轻抬稍微一带就是一片竹叶,力透纸背。每一株竹杆的竹节处都是笔锋梢顿,轻抬起再顿,拉下再一停顿,一节一节的竹节。像活的一样。再用细笔在竹节空隙处轻描一横。把竹子的风骨,风韵。挥洒的淋漓尽致。这是父亲在难得的集体疗养期间。结识的长影厂副厂长给父亲画的水墨画。父亲一直珍藏着。总想找一个识画的人给这幅画裱糊好,然后挂在墙上欣赏。可惜这个愿望一直都没有实现。这幅画历经劫难。从城市到农村。又从农村到城市。现在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了。当初这是父亲的最爱。</h3><h3> (这张照片里的竹子水墨画。来源于网络。因为这幅画和我记忆中的父亲的那幅竹子水墨画非常相像。只不过绘画技法相差很多。题字也完全不一样。仅供参考吧。谢谢这幅画的作者。)</h3> <h3>  父亲喜欢的书《唐诗300首》</h3><h3> 父亲还有一本60年代因公出差期间在外地购买的《唐诗300首》。这本书里面是繁体字。看起来很费劲儿。但是父亲非常喜欢翻阅。也许是因为父亲当年学的字就是繁体字,父亲特意买下来的。书里面的诗句,父亲经常背诵。以至于我从小就对唐诗里的韵律非常喜欢。那朗朗上口。起伏跌宕的诵读声,虽然带着浓浓的乡音。却给人以美的享受。父亲喜欢的这本书,在他从牛棚里解放出来以后。竟然也找不到了。不知道散落在了什么地方。</h3><h3> 父亲给我们买的《十万个为什么》,以及一些科普和故事类的书籍。都几乎被我翻烂了。那里的知识和故事。点点滴滴全都融进了血液里。让我受益终生。深深的感谢父亲。</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下面照片里的《</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唐诗300首详析》一书</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取自于网络。仅供参考。</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谢谢作者)</span><br></h3> <h3>  父亲留给我们的家史和回忆录。</h3><h3> 父亲离休后,市老干局组织这些离休的老干部们写回忆录。父亲的文化程度有限,写回忆录很费劲儿。而目回忆过去的苦难老人特别动容。每一页都是流着泪在写。写写停停,停停写写。可以说父亲是拼尽了全力。在生命的尽头为我们留下的这一些文字的东西。我也几乎是流着泪在看。老人的语言组织能力本来有限。有时候因为悲痛,动容,时有中断。下面摘取一段父亲写给我们的家史补充,写的是我奶奶的娘家"车栾庄″被日寇火烧,屠村的真实历史事件。</h3><h3> 家史补遗。①日寇火烧"车栾庄″。</h3><h3> 车栾庄是山东省掖县第七区的一个村庄。全村140多户。是我姥娘家一个村庄。1941年的秋天。快要收割庄稼时,驿道镇的日寇于某日拂晓,(天亮以前)突然将该村包围。村子的周围设有严密的岗哨,并布置上机关枪。群众有往外跑者,即开机关枪扫射。把村子包围后。进村子通过伪乡长。以召集开会为名义,将群众集合到学校操场,约800多人,把学校的周围放上了秫秸,倒上汽油用火烧。凡是往外跑者近者用刺刀捅,远者用机关枪扫射。全村800多口人全被日寇给烧死。房屋也化为灰烬。次日你奶奶去看了一下。你奶奶的叔伯弟弟赵恩科。即我的舅舅,舅母怀里还抱着五个月大的吃奶的孩子。舅母怀里还抱着五个月大的吃奶的孩子。爸爸写到这里,热泪盈眶,写不下去了。你奶奶继续给我讲,说我的表兄赵继业。身体高大魁梧,是个打油的工人,比我高。烧的只剩下一条腿的骨头,压在我表嫂给他做的带"古禄钱″的鞋底上。你奶奶在尸骨难辨的情况下也认不出来了。我表嫂。(那天她不在村子里)向你奶奶说"四姑,不要找了。你侄子在这里呢。这就是他的骨灰。骨灰下面这双布底鞋是我亲自做的,上面还绣着古禄钱呢、、、、"孩子爸爸写到这儿热泪又眼眶了。泣不成声、、、、、</h3> <h3>父亲离休后,市老干局多次组织离休老干部们写回忆录。记录下一段段历史的真实。写<span style="line-height: 1.8;">完后上交给老干局作为档案保存。</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这是</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我们姐妹手中现在保存的。</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是当年父亲写回忆录时留下的底稿。尽管纸张已经泛黄了。</span></h3> <h3>  市老干局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给各个学校和团体做革命传统教育。每当接受邀请时,都需要派出几名老红军,老八路,讲那个历史时期发生的故事。做革命传统教育。父亲作为老八路分讲的就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游击战。每次父亲都需要写出了很多书面的讲故事演讲稿。下面的照片就是父亲的一部分演讲稿。</h3><h3> 这些老革命干部们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还在为党,为人民发挥着余热。这种精神永远传承。</h3><h3> </h3><h3> 回顾父亲留下的这些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利品,老物件。给现在的我们在怀念父亲之余,对父亲更加敬仰缅怀。如果没有这浴血奋斗的老一代革命者。哪里会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啊!</h3><h3> 父亲虽然离开我们姐妹35年了。</h3><h3> 但父亲的音容笑貌宛在。</h3><h3> 父亲的优良传统,我们永远继承。</h3><h3><br></h3><h3> 一平, </h3><h3> 2019年6月18日定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