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蓝釉瓷器

晓军

<h3>我们现在所发现的最早蓝釉就是唐代唐三彩上的蓝彩,因为三彩是陶器,低温釉,所以我们看到的三彩器大部分蓝釉上反铅,而且容易脱落。<br></h3><h3><br></h3><h3>因为所有的蓝釉,基本都是由钴为着色的器皿,到了宋代,发现的蓝釉不多,我只在定窑瓷器中,看到过整器的蓝釉瓷器,但用料原理不明。</h3><h3><br></h3><h3>到了元代,我们国家的瓷器达到了一个高峰,尤其在至正时期,高温瓷器以钴为着色剂大力推广,以钴为蓝色的瓷器烧造成功,呈现了景德镇瓷器的绚丽多彩。因为是二元配方,胎土结实,成色稳定,烧出了我们理想中的稳定色彩。</h3><h3><br></h3><h3>最有名,漂亮的就是元代宝石蓝釉,代表瓷器就是扬州市博物馆藏元代祭兰白龙梅瓶,因在蓝料里掺杂着宝石粉,珍珠粉,黄金等贵金属,使釉面珠光宝气,用百倍放大镜观察,釉面釉下都闪闪发光,并有金属发光点。</h3><h3><br></h3><h3>元代蓝釉瓷器传世的不多,馆藏的也不多。不过近年因大修土木工程,出土的不少,都流落在好多私人收藏家手里,得到了保护。</h3><h3><br></h3><h3>鉴定一件元代蓝釉的真伪,只要把握住元代瓷器的特征,二元配方,用料特征,底足方向,那种具有几百年的沧桑感,就能识别真伪。至于新仿,根本达不到真品的高度,千万不要高看作伪者,只要你用心,稍微观察,就能识别出来。</h3><h3><br></h3><h3>明代的蓝釉,也就是祭蓝,首推宣德,虽然继承了元代传统,但是在发展,创烧,精益求精方面,达到了瓷器的又一个顶峰,在瓷器精准,釉面匀净,成色稳定等方面,更上了一层楼。后人称为祭青,与白釉和红釉并称为颜色釉中的三大上品。</h3><h3><br></h3><h3>在明代中后期,祭兰瓷器闪光点不多,成化,弘治依然延续了宣德,而到了嘉靖万历时代,瓷器烧造又达到了一个高潮,各种瓷器品种丰富多样,由于社会稳定,政府支持于发展,除了传统上的祭器,陈设瓷器外,又增加了好多日常用品。</h3><h3><br></h3><h3>在当时又创烧了一种蓝釉,就是用回青料为着色剂,回青也是一种钴料,高温烧造。蓝中泛紫,料厚处於黑。</h3><h3><br></h3><h3>而到了清代早期,康熙朝瓷器又达到了一个瓷器烧造的小高潮,国力鼎盛,在瓷器深加工,改良,加速发展的情况下,各种瓷器的随着社会的稳定而应运而生,尤其质量达到了稳定,加强。胎骨致密,画工精良,尤其祭蓝釉,迎光下,颜色深沉,宝石蓝宝光闪烁,用手触摸,如孩儿肌肤般。大部分不带官款,号称无款官窑。</h3><h3><br></h3><h3>雍正朝,祭蓝釉青出于蓝,比康熙朝更胜一筹,官窑都带款(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到了乾隆朝,前期延续了雍正朝的风格,中后期的瓷器,着色从深到浅淡,尤其器型,从粗壮到小巧玲珑,完全达到了百花齐放的效果。官窑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此类御窑瓷器极少,价值也高。</h3><h3><br></h3><h3>到了清晚期,随着大清国力的减退,各种瓷器,包括祭蓝釉的瓷器都大不如前朝。光绪朝为了供应使用和增加对前朝的寄托,仿制了一批康熙朝的瓷器,不过从胎釉和画工方面,已和前朝差距很大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