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毕竟大同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茂盛绿树成繁阴,热烈研课三中中。6月17日,孙东霞高中语文工作室在大同三中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三中开展了主题为“同课异构,课堂观察式《拿来主义》课例研究”活动。</h3> <h3> 本次活动主题明确,重点突出,效果显著。在活动前,授课教师、讲座教师进行了精心的准备;主持人孙东霞老师精心组织;三中王思超老师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h3> <h3><i>活动目标</i>
课例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累进式、跟踪式的课例研究,能较好引导教师专业按照“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反思"的循环路径实现专业发展,能较好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听评课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培养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名师工作室应充分利用课例这一载体,引领工作室成员研究教学、研究课堂,形成一批高质量的课例,为大同教育提供一些精品课例。我们一线教师,尤其是工作室的成员更要认真学习,主动探索,勇于实践,好好利用进行课例研究,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更高效。为了提高工作室成员进行课例研究的水平,根据本工作室的年度工作计划安排,工作室特召开以"《拿来主义》课例研究”为主题的同课异构、课堂观察式培训活动。<br></h3><h3> </h3> <h3><i>活动流程</i></h3><h3>1:50-2:30 课前会议 授课教师说课
2:30-3:10 授课:《拿来主义》 王思超
3:20-4:00 授课:《拿来主义》 廉志静
4:00—4:30 </h3><h3>讲座:《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课例研究》 胡轶宏
讲座:《高中语文课例分析一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 王燕婕
4:30-5:30 所有听课教师评课
5:30—5:40 阶段性工作总结,下次活动安排 孙东霞<br></h3> <h3>活动一 课前会议</h3><h3> 正式授课前,王思超老师、廉志静老师都针对《拿来主义》这篇课文谈了自己的教学设想,自己的课例研究主题。王思超老师本次课例研究的主题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生本课堂”;廉志静老师的研究主题是“以问题驱动理解文本”。两位老师的课例研究主题明确,可操作性强。</h3> <h3>活动二 课中观察</h3><h3> 王思超老师本课在师生平等和谐的研讨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拿来主义》的结构特点、语言特点,探讨“拿来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方法的现代价值,让学生充分认识杂文的特点,并感受鲁迅先生思想的魅力。课堂以学生的问题为依托,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疑激趣,重文本、重“语本”、重生本。</h3> <h3> 廉志静老师的授课侧重于讲解文章《拿来主义》这篇文章的后半部分。授课过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突出,始终以问题驱动理解文本,并能贴近当下拓展,课堂充实丰富!</h3> <h3>活动三 讲座</h3><h3>本次活动中,胡轶宏老师进行《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课例研》的讲座,重点针对古诗文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王燕婕老师进行了《高中语文课例分析——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的讲座,从课例研究的方法、意义、关于课例研究的体会几个方面进行了讲座。两位老师的讲座深入浅出,具有一定的指导性。</h3> <h3>活动四 课后评课</h3><h3> 参加活动的每一位成员都对两位老师的课进行了中肯的评价。最后,主持人孙东霞老高屋建瓴地评价了两位老师的课。并且对工作室活动进行了阶段性工作总结。</h3> <h3> 此次教研活动,老师们交流思想,分享智慧,提出很多独到的见解,碰撞出不少思维火花。每位工作室成员都感受到了教与研的快乐。我们坚信,有了坚持与踏实,我们今后的教研活动将越来越精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