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论今,数说最无锡的地方 - 崇安寺和公花园

肇俊_247640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原创)制作和拍摄:肇俊</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ony RX100,Huawei Mate10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配乐:二泉映月</b></p><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谢谢观赏,欢迎指正!</b></h1><p class="ql-block"><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引言</font></b></h3><h3><b>🌷有道云:泰伯旧城,江南胜地,崇安古寺,千载文华,百年繁盛,及至民国肇新,百业兴旺,渐入佳境。与之并存、被无锡家乡人亲切的昵称为“公花园”的园林也已有了百年的历史,且被园林界一致认定为国内“华夏第一公园”,而有顶小巧玲珑白塔的“龙岗”土埠与垒石,也于1905年公园始建就存于白水荡池边,与仅存的古建筑一起见证了这片黄金宝地的百年演变。</b></h3> <h1>🎶少小离家老大回,在无锡度退休生活的日子已经不短,有意到四处去开眼界,对家乡的再认识和解读也加深了许多,断断续续推介无锡是个好地方,唯独欠缺了对崇安寺和公花园的推介,非不为也,是一时没考虑好如何归拢素材恰到好处。</h1><h3></h3><h3><br></h3><h1> 崇安寺和公花园之对于无锡的特殊性,首先在于其地理位置,它是无锡老城的原点所在,中心之中的中心,无锡城的总纲和灵魂宝地。恰如重修建的崇安阁下的《崇安寺记》中所云:🌷“ 昔晋王右军舍邸建寺,额曰兴宁。梁武初年更名静慧,至宋兴国二年乃易今名。 ”,即崇安寺的建寺历史距今已有1600多年。说此地是江南的胜地底气十足,它也是无锡人游子们梦回萦绕的精神家园的所在。</h1><h3><br></h3><h1> 其次,盖缘因崇安寺与公花园混为一体,始建于1905年的公花园是中国最早对公众免费开放的公园,有华夏第一公园之誉。故崇安寺街区有“市因寺兴、园因街荣”之称,商贸繁华的崇安寺街区极具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是与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苏州玄妙观齐名的江南四大特色街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h1><h3><br></h3><h1> 🌷另外一层的原因则来自家族历史,祖宅就座落在了此地的附近,户籍地是胡桥下三号的祖宅,几乎就处在崇安(寺)的身下。正门面东,隔着一条与中山路平行的中山河(即直河),就是崇安寺和公花园了!上小学也是在崇安寺小学读的书。面积不大的小学里有一口长方形的池塘相传即书圣王羲之洗砚池。小学的面积虽小,可却有一侧门直通公花园,故公花园里的假山垒石和绿地即是同学的嬉戏玩耍之地。至于崇安寺的各种小吃,更是几乎没有没品尝过的。</h1><h3><br></h3><h1> 这份图文故事拟结合最近的考察和拍摄来尝试数说它的古往今来!</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一,历史沿袭</b></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崇安寺和公花园:- (之一)</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历史沿袭</b></p><h1> 上面说到崇安寺地理位置特殊,历史悠久,可时代沧桑,有太多的历史遗存已经被淹没,有些已荡然无存,景观不再,而此地又必为商贾之用,不得已而为之,唯有依靠借用历史标志物的方法来达到起承转合传承历史的目的,表征一二了。</h1><h1> 🎶 时至今日,逐一到实地查证的结果,包括新修建的崇安阁和皇亭建筑在内,这些历史标记大致上有:</h1><h1> - - 设在崇安寺和公花园西侧的入口、与复兴路在一条线上靠着中山路侧的、塑有三只玉飞鳯的青铜塑像,它表征着无锡这里上古时代的吴越文化。说来也巧合得很,这个入口与地铁的出口处在了同一个地方。</h1><h1> - - 靠西、设置在了稍往里位置上的巨大垒石石屏风,石壁上刻有《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的铭文,用来标志秦始皇大将王翦在秦代于锡山发现的石碑上的籤词。</h1><h1> - - 立在西侧、对着大成巷口的题为“南朝古韵、崇安风采”的大型浮雕壁画,上面组合了王羲之书写的兰亭序的开头几句和寺庙建筑及祥云和佛像等寺庙文化符号,以及,刻意保留并标记出的王羲之洗砚池,还有,竹林七贤群塑等。</h1><h1> - - 一度曾不见影踪,在原址上恢复重建,被树立在“归云坞”假山西侧的抗战胜利纪念碑,等。</h1><h1> - - 靠着“南朝古韵、崇安风采”的大型浮雕壁画那里,利用一道隔墙有意新构筑出来的颇具江南风味的小院落,在带有二个月洞口的院墙上排列了一排刻在黑色大理石上的徐霞客的墨宝和作文,秦金、高攀龙、邵宝和顾贞观等乡贤名士咏唱家乡的诗作。</h1><p><br></p><h1> 无疑,这些刻意设置的历史标志物与犹存于此地的崇安阁和皇亭等仿古建筑,以及散落于园内多个地方的硕果仅存的文物在一起,有助于人们去理解和回顾它们的人文历史背景。这也正是“崇安寺记”纪文中所云:“古今洽接,文脉一贯,人文关怀,小处传情”规划和建造者的一片用心所在。无锡有一句土话叫做“丝螺壳里做道场”,也可以说是不得已而为。仅从修复改造工程中刻意划出一条过道其中有一条小溪流过,上面建有几座微缩小拱桥来象征原先流经崇安寺的“箭河”便可体会其用心所在。</h1><p><br></p><p><b>(注:据称,“公花园”目前尚存的文物古迹、重要纪念建筑物有22处,其中有宋代石质饮马槽、明代绣衣峰、筑于100年前的龙岗、怀素《四十二章经》碑刻,以及历代著名书画家的碑刻作品等。)</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二,景名石,入口牌坊</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崇安寺和公花园:- (之二)</font></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景名石,</b><b>入口牌坊,</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崇安阁和皇亭</b></h3><h3><br></h3><h1> 🌷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的无锡,早在1895年就开始了现代工商业的迅速起步,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小上海,一个已有百年工商业发展史、并于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里就与上海和天津等大城市一起并称为“中国六大经济重镇”的一座城池。而在城池的最中心的地方,以崇安寺为依托、始建于1905年的公花园是中国最早对公众免费开放的公园。“华夏第一公园”这个与中山先生“天下为公”贴合的称谓,现在被镌刻在了造型优美的灵璧石上,放置在了多寿楼前、靠近秦起烈士塑像西侧醒目的位置上。而“公花园”称谓的景名石则放在了靠近中山路上地铁口的地方。最近,还在那里新添加了“百年公花园”的标志牌。</h1><h3><br></h3><h1> 如今的崇安阁和皇亭均是本世纪初新修建的建筑。体量不小、有着三重屋檐的高大的崇安阁尽管已经建在了高出地面的平台之上,仿古建筑也很精美考究,可与林立于其周围的现代高层建筑相比不免相形见拙,空间也太过逼仄;倒是镌刻在了高平台正面黑色大理石壁面上的《崇安寺记》,文字内容详实精到,读来饶有趣味和收益!以草书书写的字体也十分地娟秀,笔力非凡,大有王羲之的书法味道,令人停足驻步百看不厌!与崇安阁和皇亭配套的还有立在南面入口的石牌坊,与亭、阁建筑处在同一条中心线之上。</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三,近代篇</b></p> <h3>👉 秦起烈士生于1906年,为革命而献身年仅21岁,是无锡工人运动的杰出的先驱者。陈云亲笔为秦起烈士铜像的刻碑题词。</h3> <h3>👉 多寿楼前的秦起烈士铜像。</h3> <h3>👉 秦起烈士铜像前,一株有百年树龄的有“龙生九子”之称的奇特的一根九干的香樟树,是公花园里数第一的古树嘉木。</h3> <p><b>🌹抗战胜利纪念碑</b></p> <h3>👉 照片里是现公花园里“玉皇殿”的侧墙,它是崇安寺里的重要寺庙,目前正在进行全面性的维修。</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崇安寺和公花园:- (之三)</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近代篇 - 民国起到解放</b></p><p><br></p><h1> 在现今的高楼大厦挤压下,原先分别归属于崇安寺的寺庙建筑和属于公花园的的古建筑已是少之又少,大有可怜兮兮的感觉!若论崇安寺和公花园的近代建筑,硕果仅存的民国时期建筑首推砖木结构地上三层的原无锡(县立)图书馆了!那可是当年“江南无双”、无锡旧城里数第一、颇有几分西洋风的高层建筑了,它是公花园里(当年是在公园路上)最重要的一座建筑物,至今也是公花园和城中心的地标性建筑。抗日战争时期,无锡市区包括崇安寺一带遭受了日机的狂轰滥炸,所幸的是无锡图书馆并无大碍。</h1><p><br></p><h1> 属于崇安寺寺庙建筑范围内的遗存下来的建筑物,大致上,有:雷尊殿道馆(即如今的阿炳故居),还有玉皇殿。其实,包括一度成为了崇安寺小学的建筑在内,崇安寺的寺庙早就名存实亡,也并无香火和僧侣!</h1><p><br></p><h1> 无锡图书馆的建馆历史相当早,其前身为无锡县立图书馆,创建于1912年,故与百年公花园几乎同期。它由地方名贤倡议筹建,是我国最早创建的公立图书馆之一。祖居小娄巷福寿堂的秦毓均担任了无锡县立图书馆的馆长。这座留在原址上带有钟楼的白墙面建筑的外形没有任何变化,大自鸣钟也还在上面,只是已经停摆,再也听不到它发出的撞击钟声。🌷图书馆上面的钟楼初中时曾与冬宝同学一起特地爬上去看过,里面全是复杂而奇妙的机械装置,每到时辰,钟声清脆美妙,周围人家均不需自备钟表,钟声十分悦耳动听比电影巴黎聖母院的钟声动听得多。</h1><h1><br></h1><h1> 🎶无锡的天才民间音乐家,创作了闻名于世的“二泉映月”和“听松”等二胡名曲的华彦炳,无锡人俗称为“瞎子阿炳”出家的道观及其他的故居就在图书馆的就近,也就是原雷尊殿道观最东面的小平房。</h1><p><br></p><h1> 改变了的是图书馆前的绿地,五十年代里犹存的一公、一母的古银杏树已不再,而改建为了以安放阿炳忘情地侧身拉二胡雕像为中心的一片广场,塑像的南面是二泉映月的乐谱造型,以及,镌刻在了地面上的无锡老城的老地图。老地图-二泉映月的乐谱-阿炳拉二胡的塑像与老图书馆成为了公花园面南的十分醒目的一条中轴线。常见得到上年纪的游子和游客特地来此寻觅早已为城市建设而湮没的老城厢旧地名弄堂的地理位置。对于老一辈的无锡人来说,现在新架设于多处的”崇安百巷“宣传板看上去实在太过别扭,不幸中的幸事是距离公花园不远的小娄巷一片明清老住宅总算被保留了下来。</h1><p><br></p><h1> 从民国时期起属于公花园范畴的建筑倒还有些,首先是名为“归云坞”的土埠和假山,以及,抗战胜利纪念塔碑。其次是在同庚厅前、白水荡那里的名为“龙岗”的一小片假山,以及有着瓷砖贴片的小白塔(系由原老无锡师范的同学捐资建造)了!此外,还包括了除“雷尊观”和“玉皇殿”外的,时至今日还建在原址上的“多寿楼”、“九老阁”,以及以“同庚厅”为中心的起配套作用的曲廊亭榭等建筑物。在现有的导游图上,可以看到被列举为古景点的,是:</h1><h1><b> 九老阁、同庚厅、玉皇殿、白水荡、龙岗、归云坞和饮马石槽,一共七处。</b></h1><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皇亭小吃和崇安寺老字号</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美食和市肆</b></p><p>👉 拱北楼面馆创办于1863年,是无锡最老也是曾经最辉煌、风光一时名闻遐迩的一家餐饮店!</p> <p>👉 拱北楼面馆请邑人汤可可撰写的“拱北楼记”记文。这家面馆的总门店还在崇安寺街区里。</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崇安寺和公花园:- (之四)</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皇亭小吃</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崇安寺美食和市肆</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h1> 在前面提及的《崇安寺记》中,云:“复因地处城市,市以寺兴,市肆列张,商贾云集,人烟辐凑,举袂蔽日,尤以佳肴名点兴隆三吴,奇玩巧艺,腾欢乡邑。” </h1><p><br></p><h1> 在老辈人的记忆里,这里的各色小吃有一个统一的称呼 - “皇亭小吃”(皇亭之得名,源自清乾隆皇帝临幸到过),而且历史最久,从1879年起。拱北楼面店(1893年起),王兴记馄饨店(1913年起),新万兴菜馆,慎余肉庄等均发迹于此。三阳南北货(食品)店也紧靠着崇安寺。其实,自民国时期以来的工商业百业兴旺,饮食店的生意自然也会繁荣昌盛。</h1><p><br></p><h1> 无锡气候温润多雨,土壤肥沃,物产丰富,食材来源广泛,饮食店铺相互良性竞争,无锡人的口福好,名店必须是开在崇安寺的店家!不过,时至今日,拱北楼和王兴记等的名店的生意已大不如前了。除了尽人皆知的阳春面,老式面,无锡小笼包,无锡三鲜大肉馄饨,手推(皱纱)馄饨,玉兰饼,葱油饼,鸡子大饼,梅花糕,桂花芋艿,荤汤豆腐花,麦汁青团,等外,记得起来当时在皇亭里面的还有大饼油条,四色汤团,八宝饭,鸡鸭血线粉汤,兰花五香豆,糍饭团,油炸糍饭糕,牛肉包子,等等。(档次高的王兴记,新萬兴,拱北楼,慎余肉莊等名店实际上开设在皇亭外周围,当时还不属于皇亭小吃范畴。)总之,无锡人祖祖辈辈百吃不厌的著名小吃,以及无锡酱排骨,无锡三白,肉酿面筋,梁溪脆鳝,镜箱豆腐等佳肴无不先出自崇安寺及周边的市肆。</h1><p><br></p><h1> 至于“崇安寺记”文中提及的“奇玩巧艺,腾欢乡邑。”,就儿时的记忆来说,当以惠山泥人,泥制皮老虎,金铃子,叫蝈蝈,竹编和苇草编制的动物造型,等为代表吧!</h1><p><br></p><h1> 🎶尤其是当时老祟安寺区域的古玩字画买卖,杂耍表演,露天说书等一应俱全,热闹得很,瞎子阿炳也曾在此地为观众拉琴献艺。引得学生们放学一路回家时总要东张西望,在许多摊头和人围中流连往返,尤其是看各种杂技卖艺。崇安寺就是这样的一个腾欢乡邑之地,早已成为了无夕许多市民乡亲每天下午必游之处。</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现代篇</b></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崇安寺和公花园:-(之五)</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font></b><b>现代篇</b></h3><h1> 光阴荏苒,若论如今到崇安寺和公花园来游园、购物和享用美食的话,不如说到的是“崇安寺生活步行街区”,一个与名为“三阳广场站”的下沉式地铁广场,以及与地下(崇安寺)商城融为一体的商业繁华商圈。此举措是为了解决店铺都云集于此,空间不足敷用而转向地下,也就是在无锡进入到了地铁时代之后,已经是地上的崇安寺和公花园之外,多出了一个地下的而且与地铁站的下沉式广场连在一起的崇安寺商城。当然也包括了云集于此地的一栋栋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往高空发展。如今的“崇安寺生活步行街区”实则是一个东起新生路西旁中山路,南起人民路、北至县前东街的区域,一个比原先意义上的崇安寺和公花园要大的一个黄金地段。它既是城市的中心区域,又是繁华的商圈购物消费休闲的地方,更是上承衔接以崇安寺为核心的寺庙文化,下至民国时期始建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公花园和图书馆为代表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h1><h3><br></h3><h1> 如今的旅游景区里,沿着中山路、人民路和新生路各设有二个入口,在景区的一南一北上树立了标有“崇安寺"匾额的石牌坊。又以被命名为了”二泉广场“、以原无锡图书馆和阿炳雕像为主体建筑为公花园的区域,而以沿着中山路和”三阳广场“地铁站及其地下商城为崇安寺生活步行街区的区域。在地铁工程告成之际,面向着中山路一侧除了原先较早就设立的”公花园“景名石外,在近几年里又新添加上了“城市山林”的景名石和”江苏省文保单位- 公花园“的标牌,以及,一块名为”绿宝石“的景名石,其用意不外乎用来标明这里还是闹市里的城市绿肺和值得到此一游的地方。说到底,一边是街区的繁华,一边是或多或少比较幽静的公园,交通又四通八达,该是这个旅游景区的一大特色。</h1><h3><br></h3><h1> 在发生这种巨大变化的同时,未曾改变的只有无锡人对这片天地的眷恋!别的不说,大凡市里有什么要面向市民的宣传活动,以及商品推销往往喜欢到原无锡图书馆前的二泉广场上来举办。</h1><h3><br></h3><h1> 情有独钟于此地的,还有上崇安阁平台上去到阁楼的底层茶室里,和到同庚厅白水荡面对着池塘喝茶或进到两个茶室里边饮茶、边天南海北聊大天的茶客;以及,到多寿楼前、秦起烈士铜像前的一片被命名为了“秦起广场”的较为宽敞的地方来放声纵情唱歌、跳舞、锻炼,或者以演唱锡剧为主的地方戏曲的人群。另外则是带领着小小孩来喂金鱼和喂鸽子,以及玩其他游乐项目的老老少少了。</h1><h3><br></h3><h1> 其中,尽管会有新的无锡人和外地慕名前来的游客,怀有一份偏爱到此地来的到底还是无锡本地人为多吧!其实,无论对于新老无锡人来说,崇安寺和公花园尽管旧貌不再,然而其魅力犹存,只需看设在此地的公交车线路有如此之密集,就会明白这里从来就不会欠缺人流量。</h1><h3><br></h3><h1> 至于说“崇安寺生活步行街区”的事,在目前的建筑物区域范围内,在地面上,有着两条南北方向上的中心线与多条东西方向上的横街相连。这两条中心线是:</h1><h1> - - 南门的石牌坊起正对着皇亭和崇安阁的一条,以及,对着原无锡图书馆上的另一条。北门那里虽然也立有一个题额为“崇安寺”的石牌坊,私见只能够称之为是通道,而非起到提纲举领的中心线。</h1><h3><br></h3><h1> 来崇安寺商圈和云幅大厦、T12等高层建筑购物消费,以及,因此而路径或特地来公花园一游的你只需稍加留意,就会从就近的地理标识板上,发现原无锡图书馆前的一片广场现在已经被命名为了“二泉广场”,而在明显显得毕促的公花园里,地面上余下的唯有零零散散地与老的建筑混搭分布各处的历史遗存标志,以及并不空旷、而是感觉挤在一起的绿地和地面上的店铺了,杂乱无章也许已经这里的主要格调和风格的同时,倒也有它特有的味道吧,行笔至此,不由得记起有一句老话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见仁见智由君自己。</h1><h3><br></h3><h1> 关于前面提及的崇安寺及皇亭小吃,有必要补充说明的是,大有空有其名,而盛况不再的感觉。现在来到此地来,靠着崇安阁和皇亭虽然能够见到皇亭美食的广告牌,也能够见到“创建于光绪五年(1879年)的字样,还有不难发现这里有诸如创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拱北楼“、”王兴记“和”功德林“等著名美食店铺,可是再也见不到从前那样的顾客盈门的景况。经营情况比较好些的是历史最为悠久的拱北楼面馆,它是曾经的百年锡邑面馆之首,除了供应各色面条外,还有各种著名的锡帮菜肴。到这家面馆店来,在店里的醒目的位置有邑人汤可可撰文的“拱北楼记”的大幅纪文内容精彩,其中提及“尤以面、点、汤之品质优良,风味独特,声名播于宁沪各埠。”,这家百年老店决非浪得虚名,多少还是会有食客慕名前来品尝。</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群塑篇</b></h1><p><br></p><p>👉多寿楼与九老阁之间的空地即“中共无锡第一个支部诞生地”(见群塑照片)和“无锡总工会第一任领袖秦起烈士铜像”,以及“新中国无锡第一面国旗升旗处”。</p> <h3>👉 与王羲之同时代的,晋、竹林七贤群塑。</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崇安寺和公花园:- (之六)</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群塑篇:- </b></h3><h1> 到公花园来,除了都会注意到被置于二泉广场正中位置上比真人要高大、侧着头沉浸于演奏二胡乐曲的偏黝黑色的阿炳雕像,以及树立在多寿楼前空地之上的无锡工人领袖秦起烈士的外,很容易发现分布在多处地面上的六七组青铜群塑,它们都出于名家艺术大师之手,极有可能出自如钱绍武和他的弟子吴为山之手,每一组群塑都极其栩栩如生,十分地生动传神。在由邑人 袁宗翰恭撰、辛济仁敬书的“崇安寺记”纪文中,对此有:“群塑栩栩如生,扮演故事,笔墨在留迹,叙说渊源。”之云。</h1><h3><br></h3><h1> 它们分别是:</h1><h1> 反映为成立无锡的第一个共产党支部在公花园议事的群塑,“黄包车上的(荣德生)老人”,“靠在竹躺椅上手执线装书的老者和坐在条凳上的小小孩”,“双推磨”,“卖豆腐花的货担”和“老头帮系厨裙腰带”,以及,设在了“崇安阁”高平台上,拱北楼前的一组围着四方茶桌喝茶议事的群塑。</h1><h3><br></h3><h1> 这些群塑里刻画和表达的人物和场景以民国时期为艺术表现的对象,反倒给人以一种既新鲜又忆旧的联想。有的群塑还附带有故事,譬如,以“黄包车上的(荣德生)老人”为例,就有无锡刚解放的次日,老人特地搭乘黄包车到市中心察看实情的故事为艺术创作的背书。这些形式多样、人物表情雕刻得精微传神的群塑与前述从多个角度表达的历史标志一起,给人予许多的想象余地,其艺术效果非常值得称道点赞。</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怀旧篇和结束语</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崇安寺和公花园:- (之七)</font></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怀旧兼结尾篇:- </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1> 已经有了百年以上的公花园已经经历了清、民国和共和国三个朝代,它一直是一个最无锡的地方。尽管如今的公花园已全然没了老无锡人记忆里的模样,街区里没有了河流纵横交错,没有了依河而居的粉墙黛瓦的民居,也没有了旧日里的与崇安寺交织在一起的中山路的老模样,取而代之的是今日地铁时代高楼林立的全新街区。</h1><h3><br></h3><h1> 笔者已过七奔八,虽不敢言老,总归已经是老年人了,脑海里对过往的记忆依旧是挥之不去,无一不是与崇安寺和公花园联在一起。</h1><h3><br></h3><h1> 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在无锡读初中、上小学的老同学一起,刚解放时年龄多数是在七八岁、到八九岁的年纪,到初中毕业也都只是青少年,说我们是伴随着共和国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最是恰当。</h1><h3><br></h3><h1> 由于那时候的物质水平和各自家庭条件的局限,就是收音机也是稀罕之物,大多数同学的家里地方都不宽敞,所以,崇安寺和公花园里的公共场所,特别是老图书馆这里无疑就成了在无夕读小学和中学时最爱去和最熟悉的地方。</h1><h3><br></h3><h1> 到图书馆去阅览和借书,到公花园去玩耍和溫书等等都是日常和每日里与完成学校里的功课一起发生的事情。说的夸张一些,公花园和崇安寺这里的每一条街道和公园里的小径,以及,一草一木都是最熟悉不过的风景!也是与儿时的同伴必到的地方!在那时,收音机都不是家家有,可公花园这里有宽敞的公共场所,有公共图书馆。可却没有了家长的管束,没有学校里老师的儿提面授,可无拘无束自由地放任自我!自然也就成了少年们打打杀杀地疯,耳鬓厮磨戏耍的天地!功课又不重,1949到初中毕业的1956年,社会氛围又比较宽松,人人安居乐业,日子过的平稳。学习上的压力也不大,是一段少儿郎无忧无虑的读书生涯。</h1><h3><br></h3><h1> 我们这些小学和初中生在课后,有时会用零花钱在皇亭里的这家或那家店里先买些小吃,与一起玩耍的同学们分享。只有在公花园里的假山上爬上爬下过了,包括玩捉迷藏等,在空地上跑来跑去出了一身透汗之后,只有肚子咕咕叫了,伙伴们才会分手各自回家去。每每念及到此情此景,好想让记忆留住脚步,让欢乐来充实心田啊!</h1><h3><br></h3><h1> 光阴不会倒转,今日的崇安寺和公花园多出来的是时髦,留下的只是文化符号。但愿它从此往后别再被蚕食的太过,叫人无法去建立与其文化底蕴之间的联系!否则的话,只怕在江南的四个同样被评定为了国家4A级景区的以与寺庙文化共生的景区里是会落在了最后!寄希望于家乡和崇安区的的园林和旅游部门集思广益共同努力,来进一步地提升这里的旅游和商贸价值!</h1><h3><br></h3><h3><b> 笔者,肇俊是记于2019年6月!</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