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沙苑——陕西大荔南洛水与渭水间一大片沙草地,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西周秦汉时期灌草植被丰富,动物种类繁多,为历朝的牧马场所。唐在此置牧马监。南北朝高欢与宇文泰大战于此。五代后逐渐演变为明代中后期池涸沙徒、旱涝频繁的环境恶化之地。</h3> <h3>沙苑,位于大荔县洛、渭河之间。两河,也正是它的南北界限。东至原朝邑县的南阳洪,西至渭南县的孝义镇。《水经注》里有一段话:"洛水东经沙阜北,其阜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俗名之曰沙苑。"《同州府志》里也说:"沙苑在县南洛渭之间,亦名沙海,沙泽其中盆起者曰沙阜。东跨朝邑,西至渭南,南连华州。广八十里,袤(音茂,东西曰广,南北曰袤)三之二。其沙随风流徙,不可耕植。"它的广域,涉及大荔和渭南两县,而渭南只占极少部分。<br></h3> <h3>根据一般习惯讲,凡提及沙苑,又实际仅指大荔县。按现在的区划说,沙苑在大荔县的面积,包括着沙底、西寨、苏村、下寨、官池、张家、八鱼、石槽乡的全部地区和羌白镇的部分地区。但由于它的面积广,变化大,到处凸、凹不平,遍地水、碱、草、沙,因而,群众对这种复杂的地形变化,又各有其不同的称谓:高的地方叫沙阜,低的地方叫沙洼,有水的地方叫沙地,有碱的地方叫沙卤(音鲁)。有草的地方叫沙滩,平坦的地方叫沙板,黄沙一片叫沙漠,沙砾大的叫沙碛(音鹊或责)。</h3> <h3>其核心区域,在大荔县苏村、官池等镇。<br></h3> <h3>沙苑的名称起于何时?史料没明确记载,根据《周礼地官固人疏》里对"苑"字的解释是:"古谓之囿,汉谓之苑。"那么,沙苑定名的最早时间,是不能超越汉代的。但它的定名时间,却不能代替形成时间,两者也不能相互混淆。<br></h3> <h3>沙苑的形成,至今是个历史的遗留问题。要说吧,沙苑的前身应该是个白水茫茫,汪洋的一片大海。传说素有"水国"之称,也就是这个意思。据李自反先生(原朝邑人)的记载:"当尧舜之世,沙苑在洪水之中,潼关以南之终南,以北之中条,二山相连,水无出路,关口闭塞,此处系一大盆地,黄、洛、渭、泾之急流,挟沙而下,沉淀于此。大禹治水时,方由潼关开一缺口,导水而下,此沙苑之所以生成也。"沙苑原在洪水之中,以后于水出沙成。这个道理,我们是想得通的,也是比较可靠的。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至现在沙苑地区泊、池之名甚多,诸如:泊子池、麻子池、太白池、莲花池、九龙池、官子池等等,都应该是彼时洪水退出以后的迹象。但把具体时间说到尧舜之世,大禹治水,却与如今的考古新发现有了较大的距离。<br></h3> <h3>大荔沙苑,没有"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的景致,没有大漠风沙蔽日的肆虐。这片小小的沙苑,几峰高大的骆驼和几处稀疏的灌木也足以让你展开想像的翅膀,使你处于另外一种意境之中。</h3> <h3>大荔县沙苑位于苏村镇境内,地处渭洛河夹槽地带,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沙漠,面积360公顷。2014年已被国家林业局批准同意,正式纳入国家沙漠公园试点建设,成为我省首个国家级沙漠公园。</h3> <h3>大荔沙苑地处洛渭两河交汇之处,地下水资源丰富,在槽形谷地形成许多沼泽湖泊,较大的湖泊有马子池、太白池、管子池等,由于风沙的淤塞,昔日众多的湖泊不见踪影,或者湖面萎缩,现存的最大的湖泊是位于秦家庄东南的马子池,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约500米,水面约1500亩。</h3> <h3>马子池的海拔只有350米左右,是陕西最低的湖泊。与陕西最高的湖泊——秦岭主峰太白山上的大爷海相差3300多米。</h3> <h3>沙苑南湖</h3> <h3>沙区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6至10公里,总面积250平方公里,略呈橄榄形。沙区地貌大体分三类,外围多是沙草地,中央是槽形谷地,其间是绵延不断的沙丘,沙丘形态多为新月型沙丘和新月形沙丘链。遇到干旱年份和大风,黄沙飞扬,天空弥漫,稼禾难收。生态环境的恶劣,使这里成为大荔历史上地广人稀的贫瘠之地。</h3> <h3>西周秦汉时期灌草植被丰富,动物种类繁多,为历朝的牧马场所。面积400多平方公里,自古以来林湖相依、草木茂盛、人文荟萃、神秘神奇,是唐文化的重要承载地,是我国内陆平原最大的沙漠沙丘地带。</h3> <h3>大荔县沙苑,集自然风光、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建成沙漠生态休闲度假景点。<br>景区地址:陕西渭南市大荔县官池镇大元子北淩草南。</h3> <h3>官池镇大元子北淩草南交通路线:<br>1.乘车,西安——大荔,再从大荔坐出租车到景区。<br>2.乘车,渭南——大荔,再从大荔坐出租车到景区。<br>3.自驾:线路一:从渭南东,原沙王渭河大桥一路向东,固市镇—交斜镇—下寨镇—羌白镇吕阳村左拐——西营村向南—沙苑景区牌处向西即到。<br>线路二:大荔县县城出发,大华路十字向西—108国道—洛河桥—羌白镇布头村、留村—吕阳村涝池路口左拐—吕苏路向南——西营村——沙苑景区规划牌处向西即到。<br></h3> <h3>CS枪战</h3> <h3>骑骆驼</h3> <h3>骑马</h3> <h3>飙车</h3> <h3>沙漠摩托</h3> <h3>骑行</h3> <h3>滑沙</h3> <h3>沙苑酿造公司</h3> <h3>蓝天白云</h3> <h3>枣林</h3> <h3>大荔沙苑与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陕北沙漠不同,有许多开发利用的有利条件。这里地下水资源丰富,打井10米以内可见水,光照充足,无霜期长达213 天,适合农林牧业开发。传统的特产是“108”,“1”是黄花菜(金针菜),“0”是红枣,“8”是花生。沙苑花生成为大荔的名牌产品,远近驰名。</h3> <h3>馅饼</h3> <h3>石子馍</h3> <h3>水盆</h3> <h3>大荔沙苑在远古时代,地势平坦,森林茂密,水草丰盛,野兽出没,是大荔猿人的聚居之地。 1955年、1956年经过考古发掘,在沙苑发现了十五处石器时代的遗址,是典型的细石器和石片石器,多与兽骨并存,不少兽骨有火烧的痕迹,被考古界定为“沙苑文化”,时代确定为中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在沙苑还发现了汉代或稍晚时代的陶片。说明从远古至汉代以至晋魏时期,这里还是八百里秦川锦绣河山的一部分。它佐证了大荔沙苑是黄河流域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萌芽之地,沙苑地区汉代养畜植树,唐为皇家园林,明时变牧为农,明末山西、河南迁来大量移民,沙苑进入大面积农桑时代。<br></h3> <h3>沙苑之战旧址东西魏沙苑之战(南北朝时公元537年):北周隋唐三代皇室创始人差点全被一把火烧死<br></h3> <h3>西魏宇文泰</h3> <h3>东魏高欢</h3> <h3>战斗背景:曾经称雄北方的北魏帝国崩溃,被两大军阀高欢、宇文泰一分为二,分别拥立北魏元氏,建立各自认为是正统的魏帝国,这便是邺城的东魏(高欢)、长安的西魏(宇文泰)。高欢自恃地大兵强,发动大军进攻关中要兼并西魏,统一北方。<br></h3> <h3>沙苑之战,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潞川之战、淝水之战等一样,都是争夺霸权的关键性战役。但与上述战役最大的区别在于,参战人员颇为奇特。东魏是失败者,其成员后来大多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西魏的参战高级将领名单,说出来足以闪瞎眼。北周、隋朝、唐朝三个朝代的皇族祖先,全都参与了这场战斗。北周太祖宇文泰,时任西魏丞相兼柱国大将军;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之父杨忠,时任宇文泰禁卫军督将;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祖父李虎,时任骁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周隋唐三朝上下370余年,开国皇帝的祖先们居然像鸡蛋一样,全放在沙苑之战这个筐里,历史之任性狂野,命运之波诡云谲,令人不得不舍书而叹。</h3> <h3>西魏阵容豪华,面临的却是最险恶的处境。彼时东魏军多达20万,西魏由于甫遭大饥荒,军队主力四散于各地就食,只有宇文泰麾下直接掌握的1万人开到沙苑前线。1比20的巨大差距,令宇文泰不敢硬拼,只能借助沙苑的地形,勉强与东魏一战。沙苑地处洛水与渭水之间,由于河道经常变化,地势坑洼不平,沙多、沼泽多、芦苇多,非常不利于大兵团展开。而其中连绵不断的芦苇,又可为数量较少的西魏军提供掩护。如果部置得当,还有得一战。宇文泰遂以惊人的胆气,将主力埋伏在芦苇中,以少量兵力引诱东魏军来攻。</h3> <h3>但这个选择并不见得高明。东魏主帅高欢亦是不世出的顶尖战略家,他第一时间发现了芦苇的战术价值,并作出了本能的反应。高欢询问诸将:我军不明敌情,先放火烧了芦苇如何?不用说,这把火一旦烧起来,躲藏在芦苇丛中的周隋唐三代皇帝祖先,势必命丧火海。纵使逃出大火,西魏军阵势一乱,人数又少,东魏军趁势压上,西魏也是难逃大限。</h3> <h3>然而关键时刻,高欢突然犯了选择困难症。他自恃以多打少定能取胜,又想生擒宇文泰以宣扬军威。把明摆着该怎么做的计策拿出来询问,其实也是在问自己,到底该用什么办法取胜才更舒服呢?高欢帐下头号妖星侯景,敏锐地揣摩到高欢的心思。身为大将,他也有点养寇自重的心思,如果这么容易便干翻西魏,有道是狡兔死走狗烹,以后自己岂不没了前程。因此他建议不要火攻,而以堂堂正正之师生擒活拿宇文泰。</h3> <h3>结果就在将帅们的集体骚操作中,东魏军放弃火攻,笨拙地发动了大阵。由于地势起伏不平,将军们无法通视战场,阵形刚一展开便有些凌乱。西魏军乘势杀出,以精锐骑兵直穿东魏军阵,采取以快打慢、以骑击步的战法,经过惨烈的厮杀,东魏军20万人的大阵被冲的星落云散,一时竟不知狂暴的西魏人到底有多少兵。多达7万的东魏士兵扔掉武器,向西魏人投降。</h3> <h3>沙苑之战惊人的结果,改变了整个北中国的局面。东魏经此一战猛挫锐气,不敢再来攻逼。西魏也暂时稳住了危如累卵的国势,东西分峙的形势就此奠定。</h3> <h3>大荔沙苑抗战的歌声</h3> <h3>1939年,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苦最危急的时刻,日寇的飞机不时地越过黄河,轰炸河西的各个城镇,西安,渭南,蒲城,大荔,潼关,华阴,华县......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中国军队就在中条山一带阻击敌人。黄河西岸的大荔,成为大后方的前沿阵地。为了配合抗战,从1937年开始,各联保就进行了国民兵训练。只不过那两年的训练都是男的,到了1939年,女民兵训练开始了。每年春秋两次。县上派来指挥协助训练的军人,到各地轮流训练。以增强国民抗击日寇侵略的能力。</h3> <h3>沙苑位于大荔、华阴、渭南交界的区域,解放前曾经是一个“三不管”的区域,国民政府统治力量非常薄弱,据老人们说,当年国民党的军队都不敢到这一带征粮,同时这里也是共产党地下武装发展迅速的地区,这里的多支地方武装整编后开赴延安,投身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h3> <h3>羌白镇的训练1939年秋天,麦子一种上,镇上的就训练开始了,先从南片开始,有南营村、小寨村、伴道村等附近几个村子的人参加。除了男的,还有女的。女的大都是结了婚没有孩子的年轻媳妇们。<br>训练地点选在镇中间的镇公所。全天训练,镇公所办了灶,来训练的人都拿着自家的馍馍。训练的内容有两项,一是军事训练,二是文化课学习。<br>当时的镇公所所在地就是八鱼李氏家族的祠堂,(今天的信用社)里面的地方较大,厅房厢房都有,厅房做了教室。黑板桌凳一应俱全。县上派来的三个年轻的训导员,两女一男,男老师姓牛,人称牛指导,三十来岁,是本地人。女老师一个叫董淑玉,是本地人;一个叫刘玉琪,是河南人。她俩都剪着短发,三人都穿着灰色军装,还打着绑腿。显得朝气蓬勃,充满了青春活力。在当时的羌白街上,女军人的出现,很是引人注目。<br>每到“四、九”集会日,训练时间就放在了中午,这时,十里八乡赶集的群众都来了,他们被女民兵训练所吸引,纷纷过来围观。这可是从来没见过的事,只从孙武练兵的故事里听过。这时,嘹亮的歌声响了起来:<br>叫声好乡党,赶快把兵当,<br>你看日本鬼子,打到咱家乡.....<br>.........<br>打跑了日本鬼子,咱们好安家,<br>吃白馍,喝香茶,这才是咱们的好中华。<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