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漫忆:三线军工岁月情(三)苦乐情怀五七路

又新

<h3><br></h3><h3> 人生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日渐增长的怀旧思绪近来也常常占据自己的脑海。对往事的回忆时不时地定格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山西新建机器厂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的那段令人难忘,难以割舍的青春岁月。</h3><h3><br></h3><h3> 工厂是专门生产五六式7.62毫米普通枪弹的省属小三线军工企业。根据国家对三线战备建设要进山、分散、隐蔽的要求,按照山、散、洞的选址建厂方针,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在山西省中阳县城南19公里处,南川河水流经一个叫车鸣峪的偏僻小山村附近的深山峡谷中进行建设。</h3><h3><br></h3><h3> 这里地处吕梁山脉西南。厂生产区建设沿着公路边的车鸣峪村由东向西走向的一条宽不过一二百米,纵深却有几十公里,唤作水峪沟的深山峡谷地带展开布局。生产车间全部以山洞形式建设,车间与车间之间不仅分散而且距离较远。当年,为生产供汽的机动科锅炉房烟囱,就为了隐蔽是从紧靠锅炉房半山腰处垂直向下掘洞砌成。走在厂区工路上只看到半山腰处时时有缕缕青烟冒出,就是不见烟囱。</h3><h3><br></h3><h3> 职工家属宿舍区也是分成好几片远离厂区来安置。最远的宿舍区在离车鸣峪村很远的一个山坳深处的尖板沟村。当年,我工作的三车间,有不少沈阳五三工厂调来的老师傅,就因为老婆是农业户,而被安排在此居住。这些职工进厂上班时走的是上坡路,骑自行车快骑猛蹬到三车间也要一个半小时左右。最近的黑风口宿舍区,离厂部办公区也还有三四华里之遥,再到我们三车间还有一多半的路程。家属宿舍区较集中的车鸣峪村紧邻公路。厂职工医院、厂办中小学、职工澡堂和为当地村民,工厂职工、家属服务的供销社、百货商店、粮店、邮局、储蓄所、新华书店、小饭馆和必要的公安、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林场也都在此。</h3><h3><br></h3><h3> 当年,一到星期天车鸣峪村是人来人往,比平日热闹许多。而作为单身小青年的我们,从后沟三车间小庙单身宿舍走下来,要一个半小时的路程才能走到车鸣峪邮局给家寄封信报报平安,逛逛商店,进进书店。偶尔迈进小饭馆,要一碗三七混合面的浇肉面……,享受那个年代精神文化生活唯一可去的人多热闹地方。</h3><h3><br></h3><h3> 工厂当时根据上级生产规划安排,职工编制总体规模在一千五六百人左右,其中有近一半职工是拖家带口,扶老携幼从沈阳五三工厂服从组织调动,为支援三线军工建设举家迁来。所以,工厂当时包括职工、家属及子女在内就有五六千人之多。由于工厂远离中心城市(距省城太原五百多华里),生活必需品供应,特别是职工、家属的吃菜问题,就成了工厂当时承担政府、社会职能,解决职工、家属生活供给不足的头等大事。</h3> <h3>  记的从1971年春开始,全厂职工就在厂军管会、厂革委会的领导下,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开展了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以车间为单位的走五七道路,开垦五七田,车间办食堂的群众性生产自救。向荒沟野岭进军,解决供给不足,品种单一的蔬菜供给困难。</h3><h3><br></h3><h3> 那是怎样的一段艰苦岁月,苦乐年华啊!</h3><h3><br></h3><h3> 风、霜、雪、雨;苦、脏、累、痛;全都经历和体验了……</h3><h3><br></h3><h3> 山沟里,那时可用于开垦的荒坡野岭比比皆是。但要真正成为可以耕耘,可以收获的五七田,实现职工、家属吃菜半自给还真要下几番功夫,淌几身汗水。由此,也就真正让我们这帮当年十七八,二十一二岁的年轻人在吕梁山经历了至今难忘的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急流,亦工亦农,战天斗地的激情燃烧岁月……</h3><h3><br></h3><h3> 为把荒坡野岭变成能种菜的五七田,我们用镐刨,用锹挖,清理出野地里的大小石头,用覆铜钢边料做成筛子,筛去地里的小石子,把大石头用来垒田埂,挑出青石用来烧石灰,在老师傅指导下学会先开辟火道,然后再放火烧荒。</h3><h3><br></h3><h3> 冬天冒着严寒下到厕所粪坑,抡起镐头刨粪积肥;夏日顶着酷暑挑着粪桶去菜地追肥,锄地;春季一到就开始翻地,撒粪,播种;秋夜扛着半自动守在后沟看地吓野猪,守护丰收在望的劳动果实。</h3> <h3>  那时,也不知什么原因,担负给吕梁几个小三线军工厂供电任务的晋光电厂,隔三差五的停电。有时连着几天几天的停,致使机器不能开,生活受影响。但是,却也正好给厂里职工开垦五七田,不误农时,点豆种瓜,下种施肥,田间管理提供了恰到好处的宝贵时间。</h3><h3><br></h3><h3> 记的一开始,大家走五七道路,开垦五七田的积极性非常高,特别是车间领导和军管。那时厂里实行军管,车间是连的建制,我所在的三车间叫三连。连长刘铁山、副连长郑喜华、指导员李志通、军代表韩春林。我工作的铁盒工段叫排,排长刘忠保、副排长续源。排下面又分成一班、二班。一班班长宫衍坤、二班班长王凤春。我们一帮子先后从太原、平遥、柳林、中阳、文水、洪洞、临县、榆次、寿阳和离石等地招来的男女青工,还有这时已经招工进厂上班的职工子女,每天就在连、排领导和班里师傅们的带领下,按照连里安排的农活任务,在车间几处五七田里忙活。</h3><h3><br></h3><h3> 我们铁盒工房紧靠厂区工路东侧的一大片野坡是我们铁盒排首选的菜地。当年,铁盒排的姑娘、小伙子和师傅们一起出大力,流大汗,把家门口的这块五七田收拾的有模有样,在副连长郑喜华的指导下,不误农时种下许多时令蔬菜。记得有小葱、水萝卜、西葫芦、大蒜、南瓜、豆角、白萝卜和茴子白等。特别是小葱长起来的时候,到中午休息吃午饭时,从汽锅里取出早已蒸熟,回太原时从家里带的高粱米饭和老咸菜,再到地里拔一把绿油油的小葱就着吃饭,那个滋味在当时真是美的很!现在回想起来也是很香很美,但是却再也找不回当年的味道了!</h3><h3><br></h3><h3><br></h3> <h3>  当时为有力解决职工、家属吃菜困难,也便于种植、管理和储存过冬,每个车间大面积种植的都是产量高,耐保管的土豆。此外还有豆角、茴子白、白萝卜、西葫芦、南瓜、金瓜和大葱等。西红柿记的只种过一季,也许是山沟里昼夜温差太大,无霜期太短,到成熟时个头不小,就是红不了,全是绿柿子,以后再没种过。</h3><h3><br></h3><h3> 现在城市人买土豆,吃土豆,可有谁又能想到一个小小的土豆从种到收,也要经过几番辛苦,流淌几身汗水才能到了饭桌上。</h3><h3><br></h3><h3> 当年,我们身为工人却要为解决自身的吃菜问题,而把土豆这个山药蛋,着实摸爬滚打的滚瓜烂熟,可以说与农民不相上下。</h3><h3><br></h3><h3> 土豆年年种,就需要每年换种倒地,不然就会导致马铃薯作物的属性退化,不仅产量大幅下降,而且口感差,不好吃。</h3><h3><br></h3><h3> 开春时,把当年要种的土豆地先用铁锹翻一遍 然后再用铁锹撒一层入冬前沤的粪做底肥。清明过后谷雨前就到了下种时,需要不误农时紧忙活几天。清楚记的,由包包、外观道序的女师傅们负责在洞外的包装班做切土豆种块儿的活儿。就是把厂里统一从外地购回做种子的土豆,挑选出芽坑多的用刀切成种块。为保证出芽率,一个土豆种块儿起码要有两个芽坑,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土豆种块儿切好后,还要和事先烧好的草木灰进行搅拌,让土豆种块儿表皮全都沾上一层草木灰,以防虫咬,然后再装入麻袋捆好。我们小青年的任务之一,就是负责把一麻袋一麻袋的土豆种子用小推车推到地头,然后再扛到地里进行下种。</h3><h3><br></h3><h3> 至今回想起来 ,我还很怀念那时种土豆的时光。两人一组,男女搭配,一前一后。男的在前用力一铁锹铲进土里,女的在后怀抱一铁盒土豆种子,眼疾手快丢进土炕一个土豆种,然后敏捷地用脚刮土踩实。有时很长的一溜儿地,还得保持下过种的地方基本直线不打弯。遇上大块地一排十几组,大家有说有笑,情绪饱满 ,一天下来活干的多却也不觉得累。真正在劳动实践中体会到师傅们的劳动经验总结——男女搭配,干活不累。</h3><h3><br></h3><h3> 那时,都是年轻人,在走五七道路开荒种地,挥洒汗水,喜获丰收的艰苦劳作中,师徒之间、工友之间、男女之间那种纯朴,真挚的友爱之情也就悠然而生……</h3> <h3>  土豆从四月下种到九月收获,中间要进行两次除草。当土豆苗长到半尺多高还没有开花时,要除第一遍草。此时,正值五六月间,当地山里的气候特点是典型的早穿皮袄午穿纱,在地里除草干活时正是又热又晒的时候。尽管如此,却是再热也不能脱上衣,必须是工作服全副武装,连劳动布帽子也不能摘,有时还要戴上口罩。因为这个季节正是当地牛蝇猖狂的时候,天气越热牛蝇越多也最凶。如果让个头比绿豆苍蝇大的多的牛蝇扑上身叮人一口,不但痛还要流血,而且被叮过的地方还要肿起大包。经常看到当地的骡马被牛蝇叮的鲜血淋漓,惨不忍睹。说实话,那时干活不怕除草干活累,就怕牛蝇上口叮,留在心头的印象太可怕了。</h3><h3><br></h3><h3> 那些年,作为工人,究竟是工活干的多?还是农活干的多?谁也没有去用心留下任何记载。可以说,那段至今令人难以忘怀,苦乐并存的五七劳动时光,亦工亦农,真正意义上落实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像农民一样,经历了“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的农活磨练。</h3> <h3>  当年,硬是凭着姑娘、小伙子们的一副副铁肩膀,一双双磨出硬茧的手和坚实有力的双脚,在师傅们的带领下一起挥洒汗雨,辛勤耕耘,浇灌出了极赋吕梁山特色的军工“五七”胜利之花。从而在那个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的困难年代,基本实现了全厂职工、家属蔬菜半自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改善了单身职工食堂的饭菜品种和质量,赢得了当时国务院国防工办的高度赞誉,在全国三线军工厂走毛主席“五七”指示道路中树立了光辉典范。</h3> <h3>  1977年夏,国务院国防工办在山西新建机器厂召开了全国国防系统落实毛主席“五七”指示经验交流现场会,中央新闻电影记录片厂同时还现场拍摄了片名为《军工喜开五七花》的新闻记录片,给全厂职工、家属带来莫大的鼓舞和鞭策!</h3><h3><br></h3><h3> 2019年6月17日二次修改定稿。</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