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设立万全都司的背景</span></div> 永乐北伐未奏全功。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后,元朝的残余势力退居岭北行省,史称北元。明太祖北伐之后,漠北蒙古族分裂为三部:居于西辽河、老哈河一带者为兀良哈部,即宁王当年所属的蒙古东部,又名朵颜三卫;居于鄂嫩河、克鲁伦河一带及贝加尔湖以南地区者,为鞑靼部,即东部蒙古的蒙古大汗所部;居于科布多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及准噶尔盆地者,为瓦剌部,即西部蒙古。这三个部落仍对中原地区构成了威胁,即位的明成祖为了彻底解决元朝的残余势力,永乐皇帝即为了合理部署全国兵力,又为了平息谋权篡位的舆论,决定迁都北平,称之:天子守国门。为了北部边境安宁,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最后死在第五次北伐的路上。五次北伐均从宣府出塞或班师,当时宣府是对北元作战的后方基地。永乐皇帝五次北伐致使蒙古势力进一削弱,解决了明朝前期的北方问题,明朝成了瓦剌和鞑靼的宗主国,从此,明朝不再承认蒙元政权,虽然具有重要转折意义,但北方的威胁并没有真正解除,且逐步把宣府从内地变成边境,宣府成为长城九镇之首即发端于此。<br> 九边重镇作用凸显。明初,开平(在内蒙蓝旗)、兴和(在内蒙兴和)列戍相望,宣府为内地。永乐起兵时将驻守开平、兴和的精兵抽走,两地交由降明的蒙古人管理,称帝后虽五次北征,明确说“只要守卫开平,则兴和、大宁、辽东、甘肃、宁夏的边防,永远无忧了。”<br> 自明朝永乐皇帝弃大宁(东北的西部),徙东胜(内蒙鄂尔多斯)于大同,兴和守御所失守,宣德皇帝迁开平(内蒙蓝旗)于独石(河北赤城),嘉靖皇帝弃哈密(新疆)、河套(宁夏),大明疆域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减少数百里,纵观大明则东起辽海、西至嘉峪、北抵云朔,其边陲要地称重镇者有九,即辽东、蓟州、宣府、大同、榆林、宁夏、甘肃、太原、固原。皆分统卫、所、关、堡,环列兵戎,纲维布置,可谓深且固也。<br></h1> <h1> 宣德年间兴和守御千户所自兴和移宣府镇城,开平弃、后撤至河北赤城独石口设开平卫,弃地三百里,尽失龙冈(即古卧龙山,在内蒙古多伦县古开平城北,元筑上都城于此)、滦河(在河北)之险,使边防更加空虚。宣府遂成要地。“宣府乃中国之藩篱,边徼之门户。”“宣府为北门锁钥地,视诸边尤重。”“居庸,京师门户。宣府,又居庸藩卫也。其地山川纠纷,号为险塞。且分屯置军,倍于他镇,气势完固,庶几易守。”宣府变成了明朝边境,本来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一座军镇兴起,有明一代宣府与战争相伴。<br> 丢失兴和守御所。永乐二十年(1422),当时负责镇守兴和的崇安侯谭渊之子新宁伯谭忠外出演戏归来,兴和守御所守备王焕出城远迎,二人在城外饮酒大醉。而王焕带人先回,途中被蒙古部落首领阿鲁台劫持,胁迫率部下黄昏时来到兴和城下喊叫开门。守门的士兵见王焕回来,只得开门,敌人乘机攻入,占领兴和城,而王焕在混战中被杀。永乐皇帝为了稳住北方边境,只得承认了阿鲁台的行为,放弃兴和,将兴和守御所调戍宣府城中。此后永乐北伐曾夺回,但多数情况是蒙古人占领。<br> 弃守开平卫。明初常遇春攻占开平后,即设开平卫。在其东设凉亭、沈河、宝峰、黄崖四个驿站,与大宁都司接。在其西设桓州、威虏、明安、隰宁四个驿站,与独石接。大宁原在古北口外,宣府经开平、大宁与辽东形成一个整体。燕王“靖难之役”时抽调大宁“朵颜三卫”铁骑入关征战,将大宁都司迁往保定,将原大宁军事事务交由蒙古部落管理。放弃大宁,辽东失去右臂、宣府失去左臂,彼处声援隔绝,使孤出塞外的开平失去支援,难以防守。宣德元年左都督薛禄提议并经皇帝同意“位于元上都的旧开平卫移驻于独石口”,委派指挥杜衡筑独石城包甃砖石。方九里九十二步。城楼四,角楼四,城铺八间。门三,东曰常胜,西曰常宁,南曰永安。于宣德五年(1430)正式移驻。<br> 转入防御。宣德四年六月,蒙古部落侵犯开平,独石城镇抚张信、独石城百户卢让战死。蒙古兵自西冲山至赤城,抢掠人口、财物后离去。随后命阳武侯薛禄率部再次督饷开平。十一月薛禄及恭顺侯吴克忠率兵巡视宣府。宣德四年指挥张文筑张家口堡。城高二丈五尺,方四里有奇,设城铺十,东、南二门。当时的境门在青边口,这是朝贡、往来的通道,开大境门是隆庆和议以后的事。</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设置宣大巡按御史</span></div> 洪武年,大明定都南京,宣府所设卫所官员的监察分别由都察院的云南司、贵州司等代管。<br>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平,宣府因地处畿辅之地,监察官员的行为显得尤为重要,于是宣德元年设置巡按宣大御史(正三品)。办公就在今天的按院街,有明一代共派出巡按御史 160余人。期间既有巡按御史杜民上疏弹劾“参将关山临敌观望,并及游击祁岳、副总兵时陈、总兵傅铎、太监王玳、巡抚周金等罪”这样刚直不阿的人,有参与兴建上谷书院的巡按御史李宗枢。也有接巡按御史的身份打击异党,贪污腐败之徒。镇朔将军宣府总兵官范广,精骑射,骁勇绝伦,曾任辽东都指挥佥事。土木之变后,当时最缺的是能带兵打仗的将才,兵部尚书于谦就推荐了范广。范广调到北平后,首战即在紫荆关打败也先部队,不久晋升都督同知,以参将身份守怀来。景泰元年二月,瓦剌部落再次入侵宣府,朝会时,又推荐范广佩镇朔将军印任镇守宣府总兵官。英宗复辟,石亨、张軏诬范广附于谦谋立外藩,被巡按御史弹劾,遂被捕入狱,被杀。</h1><h1> 莫名其妙的怀隆兵备道和赤城兵备道。本身宣府已经有巡按宣大御史,不知何故嘉靖三十六年置山西按察司副使兵备怀隆,驻怀来,三十八年置山西按察司佥事兵备赤城,角色也是监察官员,看不明白。其实是卫所屯兵制所提供军户的兵源素质不能满足需要,兵备道是五品的负责组织、训练民兵的武装部长的角鱼色,尹耕就是拟以四品知府任兵备道从而引发争议被罢官。标志着军屯走向没落。</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设置万全都指挥使司</span></div> 大明朝设13行省(即民国时13省之来源),在此行政区域外另设3个都司,万全都司是其中之一,大宁(永乐元年弃大宁时迁北平,后撤销)是一个,再有一个是辽东都司。万全都司负责明中期以前为了对蒙古的防御、作战而设,辽东都司主要是明后期对清军的作战。行省也设都司,只是纯军事机构。<br> 宣德五年六月设置万全都指挥使司。万全都指挥使司掌宣府镇一方之军政,率其卫、所隶属于后军都督府,而听命于兵部,具体职责是司民事、练兵、屯田、治安,大体与目前的新疆建设兵团类似,但不负责作战。称万全都指挥使司,寓意保卫京师万世安全,与万全卫没有任何关系。<br> 都司衙门在宣化城内,在牌楼东。万全都指挥使司指挥使(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都指挥佥事(正四品,不管事者曰带俸)。万全都司下设断事司断事(正六品)、经历司经历(正六品)、都事(正七品)、吏目(未入流)、司狱司司狱(从九品)、万亿库大使(未入流)。<br> 宣府有明一代,设镇、设万全都指挥使司均是军事机构,没有设统一地方政权机构,这点与大同不一样,大同既设大同镇、大同行都司、又设大同府。在宣府范围内所设的地方政权机构有:保安州、隆庆州、永宁县(均归顺天府)、蔚州(归山西大同府)负责辖区民政事务,与镇及都司没有任何关系,但这些城堡的防御守卫归镇管辖,其地所设卫的屯田、练兵、税赋、刑狱均由都司管理,但后期又被宣府巡抚、巡按及刑部行司、口北道分走了大量权力。</h1><div><h1> 尴尬的万全都司。万全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做为正二品的武将,在其他省是威风八面的军事大员,可是在宣府却是没有存在感的憋屈角色,地方志都简单记载,连年代都不计,大约有70人左右。为什么会这样呢?首先,在其他省二品武将凤毛麟角很少,是最高的品级,在宣府总兵官、副总兵官、参将、游击将军往往是一品大员,二品的都司都指挥使真排不上号。首任万全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的是宣德五年的马升,此人宣德八年升宣府参将,分守赤城,正统年又转任万全都司。其次,宣府作为九边重镇之首,打仗是第一位的,都司是屯军、练兵的角色,作用不突出,光环笼罩着镇朔将军,都司只能躲在的阴影下。三是据资料分析显示,宣府的万全都指挥使司,以都指挥使任职的很少,多数是由都指挥同知(从二品)或都指挥佥事(正三品)署任,其自身品级本身就低,所以地位、说话的分量要差些。四是分管练兵和屯田事务的都指挥同知或佥事,又称“佥书”,明朝后期,都司佥书通常又作为守备和游击之间的升迁过渡职位,常以都司佥书衔管守备事、游击事,甚至参将事,有多人后升参将乃至总兵官。五是都司在宣府仅是个管理卫所练兵、屯田的角色。</h1><h3><br></h3></div> <h1> 万全都司管理的卫所。</h1><h1> 《明史·地理志》记载:万全都司下辖15个卫、4个守御千户所、5个城堡。有些是成了都司后划转的,有些是以后陆续设置的。<br> 宣府左卫(宣德五年六月从湖广长沙迁回宣化城)。<br> 宣府右卫(宣德五年六月从定州迁回宣化城)。<br> 宣府前卫(在宣化城)。<br> 万全左卫(先后迁往蔚州、通州,永乐二年迁回)。<br> 万全右卫(先是与万全左卫同城,后迁往蔚州、通州,永乐二年迁德胜堡)。<br> 怀安卫(洪武二十六年设,在怀安城)。<br> 保安右卫(永乐十五年设在顺圣川,后迁往西沙城,二十年迁怀安城内)。<br> 保安卫(永乐二年九月设,原在保安州城,景泰二年迁至雷家站,今新保安)。<br> 永宁卫(洪武十二年九月设,在隆庆州永宁县,今北京延庆北部)。<br> 怀来卫(今官厅水库,永乐十五年设)。<br>隆庆左卫(洪武三十五年设,在居庸关北口,隆庆州城内)。<br> 隆庆右卫(后避讳隆庆年号改名延庆,先在居庸关北口,宣德五年六月迁怀来城)。怀来城及辖区的民政归隆庆州管辖,隆庆州隶属京师。<br> 开平卫(宣德五年六月从原开平城迁至独石城)。<br> 龙门卫(宣德六年七月设,在龙关)。<br> 蔚州卫(在蔚州城内)。蔚州城及辖区的民政归蔚州管辖,蔚州隶属山西大同府。<br> 兴和守御千户所(永乐二十年从兴和旧城迁至宣化城内)。<br> 龙门守御千户所(宣德六年七月设,在李家庄,今赤城龙门所)。<br> 广昌守御千户所(广昌城,今河北涞源,有倒马关、白石口、宁静口、浮图峪口等关隘,分别通往唐县、易州、紫荆关)<br> 美峪守御千户所(永乐十二年设,蔚州与保安州交界处)。<br> 长安岭堡(永乐九年设,弘治二年改为守御千户所)。<br> 雕鹗堡(宣德五年六月设)。<br> 赤城堡(宣德五年六月设)。<br> 云州堡(宣德五年六月设,景泰五年改为新军千户所)。<br> 马营堡(宣德七年设)。<br> 设置万全都指挥使司就是为了解决就地防守所需要的兵源问题。(但是,城堡及卫所城的屯田、练兵归都司,其守卫职责归镇)。<br> 大明万全都司的设立标志着大明政权对北方蒙古部落由全面进攻,转为战略防御。</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设置户部行司和官厅</span></div> 明朝为了防备边镇武将势大,在机构设置上往往是互相制约的。比如镇朔将军负责打仗但没有兵,都司有兵,但不打仗。庄稼收获了上缴的粮食得有人管,外出打仗需要粮草的有人管,就需要有专人掌出纳边储事宜,宣德五年始,派出户部督饷郎中来负责此事,三年为一个任期,能查到姓名的有80人。其衙门在今财神庙街。<br> 弘治五年在户部行司的东侧新设了户部官厅,由户部主事来负责粮草的运输。</h1>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宣府造城高潮</div> 防御就需要造城。宣德五年四月,薛禄率领朝廷调发的军民3.6万人前去修筑赤城、雕鹗、云州、独石、团山城堡,并命精骑1500人随行保护薛禄。临行,皇帝赐诗“以山甫、南仲为比”,薛禄出身行伍,没有文化,就去请教大学士杨士奇。杨士奇告诉他“这是皇帝以古贤人待你呢。”薛禄拊心说“我怎么敢比前贤?岂能不尽力,以图报皇帝的恩典呀。”六月,薛禄患病,宣宗便把他召回京师。七月,薛禄病逝,终年七十三岁,追赠鄞国公,谥号忠武。宣德皇帝命总兵官谭广等审时度势,增置口北(居庸关)长城沿线诸堡。共修筑城堡39处,每处派兵五十人驻守。自怀安西阳河至永宁四海冶,共有山口44处皆可通行人马,修筑关隘,每处守备官军30--100人。<br> 这一时期先后修筑的城堡有:<br> 永宁城。旧治在团山下,无城。宣德五年三月阳武侯薛禄统兵至境,相地筑建。周围六里十三步,高三丈五尺,辟东西南北四门分别命名为迎晖、镇宁、宣恩、威远。<br> 延庆州城。明宣德五年,阳武侯薛禄奉命补修元朝旧城,周四里百三十步,城高二丈二尺,雉堞七尺,垛口三尺五寸。<br>赤城堡。宣德五年四月,薛禄、李贤修筑。周三里一百八十四步,高三丈五尺。城楼四座、角楼四座,城铺十四个。设东门(崇宁)、南门(大定)。<br> 独石城:即开平卫城。宣德元年左都督薛禄奏请皇帝,宣德五年上都旧开平卫移驻于此,命令指挥杜衡修筑土城,城墙外包甃砖石,城周长九里九十二步。有城楼四座,角楼四座,城铺八间。设东门(常胜)、西门(常宁)、南门(永安)。西北方向修建独石城水关,周长一百四十二丈,设水门三座、陆门一座,城墙上建砲台二座。<br> 云州堡城:宣德五年阳武侯薛禄修筑土城。高三丈五尺,周三里百五十八步。城楼三座,角楼四座,城铺十七间。设东门(镇清)、南门(景和)。另建有关厢,设南门、北门。<br> 君子堡:宣德五年被入侵蒙古部落毁坏,维修。<br> 赵川堡:宣德三年新建土城,周七百三十八丈,高三丈五尺。城楼二座,铺四间;设东门(平定)、南门(永安)。城外有壕。<br> 葛峪堡:宣德五年修筑土城,周四里二百九十二步,高三丈五尺。堡楼二座,角楼四座,设南门(永安)、西门(永宁)。<br> 雕鹗堡:宣德六年拓展土城。周长二里一百三十步,高二丈八尺。堡楼四座,角楼四座,城铺六间;设南门(临流)、西门(清远),关厢三处。建有西关,开西门(扬武)。<br> 小白阳堡:宣德五年筑土城,高二丈六尺,周长一里一百六十步。城楼一座,城铺四建,设南门。<br> 大白阳堡:宣德五年筑土城,周围四百八十五丈,高三丈五尺。城楼一座,城铺四间,堡门一个。<br> 常峪堡:宣德五年建土城,高二丈五尺,周长三里四十步。城楼三座,城铺二间,设南、西二门。<br> 青边口堡:宣德五年筑,周围五百十五丈,高三丈五尺。城楼二座,城铺四间,设南门(平安)。<br> 隆门关堡:宣德三年新筑土城,周围四百二十丈五尺,高三丈五尺。堡楼四座,铺四间,有东西二门。即今锁阳关。<br> 龙门卫城:明宣德六年建土城,周围四里五十六步,高三丈五尺。城楼二座,角楼四座,城铺二十六间,有南关厢一。城设东门(广武)、南门(迎恩)。<br> 龙门所城:宣德六年在李家庄(又名东庄)新建土城。高二丈六尺,周长四里九十步。城楼七座,角楼三座,敌台楼八座,城铺十五间。城设南门(敷化)、北门(统政)。建有南关,高二丈,周长一里三十步。<br> 新河口堡:宣德十年修筑,周长二里二百二十步,高三丈五尺。<br> 洗马林堡:宣德十年修筑,周长四里许,高三丈五尺。<br> 新开口堡:宣德十年修筑。高二丈五尺,方一里三百四十步。门楼二座,角楼四座。<br> 同时,皇帝还同意保安卫指挥李璟请求,给保安卫增派士兵、修筑城堡。<br> 这一时期修建的城堡以土城为主,之后大部分在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先后给城墙包砖或石。<br> 宣德五年十月,皇帝出居庸关开始巡视边境,十二日部队在岔道城进行围猎演习后,继续西巡沿途巡阅城堡,曾驻跸雷家站,召杨士奇、杨荣、金幼孜、杨溥议论唐太宗驻跸鸡鸣山一事;十九日到达洗马林后全面检查城堡及备战情况。<br> 宣德九年九月九日,宣宗亲自率兵巡察边境。十一日出居庸关,十二日在坌道围猎演习。二十一日,途中鞑靼阿鲁台之子阿卜只俺前来投降归附。二十三日,到达洗马林堡,检阅城堡兵备情况。二十五日,阅兵、演习,诸将纷纷请求借机出塞偷袭蒙古部落,皇帝不许,炫耀武力后回京。<br> 虽置万全都指挥使司,建设了一批城堡,但不足以镇伏山后诸部,故而有土木之变。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设置监枪太监</span></div> 因为在明朝初年,火器是机密武器,是精锐部队列装的;到了永乐时期,随着安南神机铳的传入,京营专设神机营担负“内卫京师,外备征战”的重任,永宁伯谭广曾掌管神机营。随着仁宣以后,边境危机逐步严重,特别是宣府作为长城九边重镇之首,永乐二十年在宣府钟楼西北角建神枪库,宣德初开始储备火炮、火铳并制造火药。在宣德三年永宁伯谭广佩镇朔将军印出任镇守宣府总兵官时,宣府镇城也开始装备先进火器,但这火器平时不属于边将管理,由都知监太监出任的监枪太监。从宣德年开始,汪凤是第17位监枪太监。当时为了保密的需要,神枪库外面是火神庙,在其内部隐藏着神枪库,而监枪太监公署就在其对面。监枪太监属于管库性质,“今命尔前往宣府监管神枪,听镇守总兵官相机取用,勿得偏私执拗,有误事机。”<br> 但从宣德三年到万历四十年,驻守宣府各城堡,如镇城、独石城、万全城、怀来、等地还设有神机营,由都知监少监专门专掌神铳奉命备御,由其率领有一支使用火药的枪、炮小股队伍,平时负责训练和保管、修理器械,有敌人来犯,会带队到预先选定阵地进行防御。</h1> <h1>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