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读《青年近卫军》后感

梁生宜

<h3>  《青年近卫军》197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上下册共854页,我以极大的耐心在一星期内读完了它。读这本书最大的困难就是名字,伟大的俄罗斯人民名字太长且相似,作者又塑造了几十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在读的过程中,不得不数次翻到前面的章节去找对应的人物和内容。</h3> <h3>  我向来是不缺耐性的。小时候,爸爸对我和哥哥比较严格,不让看电视,不让出去玩,要帮忙做家务。大门一锁,我的腿和心也好像被锁上了,格外郁闷。每次都是十分不情愿的去磨洋工,做完家务就在屋里院里一圈圈的乱转,无所事事。我经常看着被红砖墙圈出来的一片天空想,什么时候我才能跳出去,有几朵白云悠悠地飘过来,似乎一伸手就能触碰到。有时候看着山楂树伸出墙外的枝丫想,什么时候我能爬到枝丫上去就好了,虽然出不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也很好,山楂树在风中微微晃动,似乎听到了我的心声。天天都很愁闷,觉得日子过得难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头。然后,有一天,不知怎么就盯上了爸爸的书柜,从此一片广阔的天地在我面前打开了,我如醉如痴,沉浸在书的海洋里,把所有能懂、能看的书几乎都翻遍。为了看书,我开始逃避家务,四处躲藏着爸妈,有时候躲在床底下看,有时候躲在柜子里看,有次甚至爬到山楂树低矮的树枝上,用茂密的叶子把自己藏起来,当风微微吹过,树枝带着我轻轻晃动时,我觉得真的太幸福了。当我把这些书看完一遍、两遍,甚至三遍时,我又开始郁闷了,因为没有新的书可以看了。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挑书柜里剩下的书看,这些书有的很枯燥,有的很乏味,有的很难懂,而这些都是我不喜欢的书。我只能忍住不适,坚持把这些书看完,那种感觉就像是蚌壳里进去一个沙子,不断地想把异物排挤出去,然而不仅出不去,身体反而备受折磨。模糊记得有一篇小说60多页,讲的是洪水中的一个小新村,情节非常悲壮痛苦,好人经受百般折磨,最后还是去世了。没有经历过人生苦滋味,也不懂情为何物的我实在是看不了这出悲剧,每次看到关键情节都感觉像是吃了玻璃一样难受,心脏抽搐,浑身发冷,实在持续不下去,但还是要跟自己作对,一点一点地硬逼着看完。就这样,我慢慢地、一点一滴地开发、挖掘着那些未开发的处女地。</h3> <h3> 我不能说这些枯燥的书给了我多大的帮助,但是它给我最大的好处就是,当我遇到困难时,总能再坚持、再忍一会,就像那些不好看的书一样,再不好看总有读完的一天,当把这个难受的阶段忍受过去后,困难也就有了解决办法。</h3><h3> 除开混淆的名字,这本书真的是一本不错的书。通常这种战争题材的书,最怕说教和喊口号,但这本书不是,它写了二战时期苏联可爱的青年男女们,自觉自发地为祖国、为家园的命运而牵挂,并不惜奉献自己年轻的生命。一开头就是一群活泼的少女和美好的大自然,这与后来战争的残酷和痛苦形成强烈反差。接着,这些青年自发地组织、联络,开展他们的地下活动。他们在德军眼里是不起眼的青年,但是他们的力量最后却让德军震撼、害怕甚至恐惧。青年近卫军经历了从无到有,慢慢发展壮大,最后在胜利前夕,遭到叛徒出卖,整个组织的中坚力量几乎全部被德国法西斯残忍杀死。</h3> <h3>  青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和骄傲,从青年身上能看到国家未来发展的脉络。只有千千万万个觉醒的青年站起来,国家才有希望。青年应该有大爱,胸怀广阔,充满正义,着眼未来和世界。我朋友叹息说,她女儿很年轻,但是经常抱着手机看,也不学习和进步,年轻人怎么能一天过得如此颓废呢。其实,这也不是个例,手机对青年的毒害就跟以前的毒品一样。汤圆现在只有1岁,就知道抢手机拨弄了,不给就用大哭来威胁。她很怕生,但是为了看别人手机,可以坐在陌生人的怀抱里。我在发现小汤圆喜欢看手机后,意识到手机对娃的坏处,就和老公约定:我们回家尽量不看手机,尽量不在娃跟前看手机。看手机确实不用动脑子,又能获得感官的娱乐,而学习是需要吃苦的,需要坚持和付出,如果不是逼到绝境,谁愿意吃苦?不得不说,我们的先辈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不用吃苦的环境,但是,人啊,不能活的太安逸,是需要自己去吃点苦头的,也需要强迫自己做点不愿意但是正确的事情。</h3> <h3> 在本书第33页,有一段对赫鲁晓夫的注释,译者评价说赫鲁晓夫是苏修叛徒集团头子,1938年起窃据乌克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的职位,苏联反法西斯战争时期又先后窃据乌克兰几个方面军的军事委员会委员的职务。感觉这里对赫鲁晓夫的评价带有主观色彩,我专门问母亲,母亲说在她们那个年代,所有人对赫鲁晓夫评价都不好,认为他让苏联人民“吃二遍苦受二茬罪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然而以前一篇小说也提到过,有一个当兵的因为骂了一句“赫鲁晓夫真操蛋”就被贬到荒凉海岛去守卫。在历史大辞典里是这样记载:赫鲁晓夫,1956年2月,在苏共二十大作《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批判斯大林的错误,平反冤案,由于改革过于激进以及新的个人崇拜的形成,引起人民和苏共高层领导的不满。1964年被苏共中央全会解除职务。其实,学过历史就知道,从来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评价一个人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部肯定,只能客观、实事求是。</h3><h3> 第504页“应该把老百姓组织起来,······他们全是吹牛!敌人在我们这儿吓得牙齿打战!”真是英雄所见略同,这些观点和同时期毛主席的论断“要发动人民,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不谋而合。</h3><h3> 第580页看到万尼亚头上包着一块扎着四个角的手帕,突然想起来我们有个阶段,也就是二十几年前,那会卫生纸还不是普遍的,每个人兜里经常揣块手绢,用来擦嘴、擦手、擦鼻子。那会普遍都是红色的双喜手绢,因为参加喜宴,主人的回礼就是手绢包着的糖果、瓜子和花生。有时候下雨了或天气冷了,就把手绢四个角绑个疙瘩,做成帽子戴头上。有时候真的不敢细想,原来几十年都过去了!原来这几十年间,生活的变化是如此明显!</h3> <h3> 第582页写道:世界上没有一个农民能象俄罗斯农民那样,具有那种世代相传的在乱世隐藏家财的经验。这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农村实行坚壁清野的政策一样。在法西斯德国入侵苏联时,我们正跟日本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我只知道战争残酷,其实对战争的细节一点都不清楚。通过这篇小说才知道,战争不是那种敌人一来了就全部杀光、抢光的,好多被侵略的人民不得不和侵略者同住在一个屋檐下。我姥姥村里人曾讲,都说日本人杀人不眨眼,见人就杀、就抢,当时日本人来时,他正小,日本人还给他一块奶糖吃。但是国家在那个时候的宣传就愿意让人民那样想,以激发全民族的抗日热情,如果说日本人是温情脉脉的,还怎么抗日?法捷耶夫对战争的描述还是很客观的,德国人对占领村落的青年一开始还是很容忍的,但当青年近卫军的行动威胁到他们的统治后就残忍杀死、折磨死,对村里的最底层的人,他们根本不放在眼里,当个小鸡一样,捏死还是不捏死,根本无需在意,他们对占领地人民的要求是不能反抗,且随时为他们提供需要的东西。</h3> <h3> 里面青年们在愁闷时、在牢狱中时无法忍受时,他们喜欢读诗、喜欢听诗,你看普希金、莱蒙托夫、拜伦的诗没有多么华丽的辞藻,就是普普通通的语句,却有千钧的力量,鼓舞了这些上进的青年和在底层挣扎的人。这些诗句不是风花雪月,不是无病呻吟,都是有能量的诗句,这就是文字的魔力!简单的排列组合却使人生,使人死,使人癫狂至极!</h3><h3> 看了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要做积极向上有能量的人,虽然不能像乱世中的青年近卫军一样搅动一番天地,但还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影响别人,让世界在有一天自己离开之后能够变得比之前更美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