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堡掠影

李建中

<span style="color: inherit;">&nbsp; &nbsp; &nbsp; &nbsp;斯莫尔尼修道院教堂。此时已是傍晚,教堂沐浴在金色的夕阳下,壮丽而又辉煌。</span><br> <h3><font color="#010101"><h3>&nbsp; &nbsp; &nbsp; &nbsp; 起义广场,方尖碑正在迎接白夜(照片来自网络)。</h3><h3>&nbsp; &nbsp; &nbsp; &nbsp; 方尖碑于1985年建成,是为了纪念二战中战胜德国法西斯40周年。方尖碑高35米,她的截面并不是方形,从底往上大概四分之一高处有一圈花环,花环以下是正五边形,就像她的基座,花环往上是五角形,就像她顶上的金色五星。从远处看,方尖碑像一柄刺刀。这个方尖碑也被看成是冬宫广场上亚历山大柱的姊妹,亚历山大柱建于1834年,为纪念1812年俄罗斯战胜了法国拿破仑的入侵,当时的沙皇是亚历山大一世。</h3><h3>&nbsp; &nbsp; &nbsp; &nbsp;这里也是圣彼得堡的莫斯科火车站。</h3></font></h3><h3><font color="#010101"></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我们于6月28日早晨抵达圣彼得堡的莫斯科火车站,导游一再告诫我们,看好自己的东西,双肩包一定挂在前胸,大家尽量聚拢在一起,不要落单,这里窃贼很多,如果落单,这些窃贼可能会明抢。窃贼主要来自中亚的那些斯坦。苏联解体后,这些斯坦全部独立,但是俄罗斯并不想放弃在中亚的影响力,对昔日的斯坦小弟仍然多有照顾,因此这些斯坦人进入俄罗斯比较容易。由于斯坦人多是黑发,在俄罗斯的中国人也称其为黑毛子。</font></h3><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俄罗斯的火车站命名有点意思,通常是以火车抵达的终点站来命名。我们27日晚从莫斯科出发的火车站叫圣彼得堡火车站,因为从这个车站出发的火车最终抵达圣彼得堡,同样,从圣彼得堡莫斯科火车站出发的火车最终抵达莫斯科。因此,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这两个俄罗斯最大的城市都有很多以重要城市和重要地区命名的火车站,比如在莫斯科有9个大火车站,还有许多小火车站。在我们中国人的眼中,这种修建火车站的方法有点奇特,甚至有点繁琐,然而对俄罗斯人却觉得很便利,我要去哪个城市或者哪个方向,我只要去相应的火车站就可以了。这样的好处是火车站内部比较简单,只有一个候车室,一个进入站台的通道。而不像中国的大城市的火车站,内部复杂,要有十几个候车室,十几个站台以及进入站台的通道。当然,中俄两国人口差距太大,两个国家都以对自己最优的方法修建自己的火车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我们抵达圣彼得堡的季节,正是当地的春天,繁花似锦,芬芳扑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 &nbsp; &nbsp; &nbsp;圣彼得堡市的莫斯科火车站候车大厅。</p><p>&nbsp; &nbsp; &nbsp; &nbsp;大厅的墙上写着圣彼得堡,字上面是城市的市徽。</p></font></h3> <p class="ql-block">  圣彼得堡的市徽(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 这个市徽经过了装饰,真正的市徽就是中间的那面红色的盾牌,上面是两根白色的船锚和俄罗斯国徽权杖交叉在一起。有两根锚爪的是海锚,有四根锚爪的是河锚,象征圣彼得堡城市依河傍海,是一座水缘城市。河是涅瓦河,海是波罗的海。中间直立的国徽权杖表示,这个城市曾经是俄罗斯的首都。</p> <h3><font color="#010101"><p>&nbsp; &nbsp; &nbsp; &nbsp;火车站候车大厅里彼得大帝身着甲胄的铜像,他的头上落满了白色的鸽子粪。</p><p>&nbsp; &nbsp; &nbsp; &nbsp;圣彼得堡和彼得大帝都以彼得命名,但是圣彼得堡并不是为了纪念彼得大帝而起的名字,这个名字是为了纪念基督教里的圣徒彼得。彼得大帝的名字也是为了纪念这位圣徒。基督教国家为孩子起名有这个习惯,多用圣徒的名字或者圣经中圣贤的名字,所以这些国家中人的名字容易重合,即使一个家族也会重合。在家族中为了区分不同辈份的重名者,往往用一世二世来区分。比如沙皇家族,彼得大帝是第一个以彼得命名的,如果他的后代中没有人再叫彼得,那他就叫彼得,然而他的孙子也取名彼得,为了区分这祖孙两人,彼得大帝叫彼得一世,他的孙子叫彼得二世。家族中嫁过来的女性也如此,比如彼得一世的妻子叫叶卡婕琳娜,他的一个孙媳妇也叫叶卡婕琳娜,所以奶奶叫叶卡婕琳娜一世,孙媳妇叫二世,这个二世因为对俄罗斯向外武力征服的贡献巨大,后来被俄罗斯尊为大帝,像他的爷爷一样。</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圣彼得堡的名字是为了纪念这个人--基督的圣徒彼得(照片来自网络),而不是沙皇彼得大帝。</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h3>  &nbsp; &nbsp; &nbsp;宫殿广场,也叫冬宫广场(照片来自网络)。</h3><h3>&nbsp; &nbsp; &nbsp; &nbsp;每年5月9日,这里和莫斯科的红场一样,都要举行胜利日阅兵,以纪念二战中战胜德国法西斯。&nbsp; &nbsp; &nbsp; &nbsp;</h3><h3></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h3>&nbsp; &nbsp; &nbsp; &nbsp; 冬宫正面。</h3><h3>&nbsp; &nbsp; &nbsp; &nbsp; 毫无疑问,冬宫是圣彼得堡最著名的旅游胜地,她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品和文物之一。因此只要来圣彼得堡,就一定要来这里。</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 &nbsp; &nbsp; &nbsp; 白夜里涅瓦河畔的冬宫(照片来自网络)</p><p>&nbsp; &nbsp; &nbsp; &nbsp; 如同世界上所有辉煌的宫殿一样,冬宫的建设延续了很多年。1708年,沙皇彼得一世在这里建了一座荷兰风格的木屋供皇室居住,这座木屋可以看成是冬宫的滥觞之所。在此之前,彼得一家住在涅瓦河对岸,那也是一座荷兰式的木屋。当时的荷兰是欧洲的发达国家,在彼得还是俄罗斯皇子的时候,曾隐姓埋名到荷兰学习造船。在荷兰期间,彼得就是借住在一间小木屋里。或许从那时起,彼得就开始对荷兰风格的小木屋情有独钟,或许从那时起,荷兰风格的小木屋开始承载了彼得的俄罗斯强国梦。当然,小木屋只是强国梦的起点,彼得在小木屋里规划的俄罗斯的新首都,是一座辉煌的城市,小木屋可以怀旧,可以励志,但决不是彼得的未来,也不是新首都的未来,更不是俄罗斯的未来。</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h3>&nbsp; &nbsp; &nbsp; &nbsp;彼得大帝的木屋博物馆(照片来自网络)</h3><h3>&nbsp; &nbsp; &nbsp; &nbsp;博物馆位于涅瓦河北岸,与现在的冬宫隔河相望。博物馆里是一所荷兰风格的小木屋,这是沙皇彼得一世从莫斯科迁都到圣彼得堡后,最早和家人居住的地方。因此,这所小木屋皇宫也被看成是圣彼得堡开始建城的标志。</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h3>&nbsp; &nbsp; &nbsp; &nbsp; 彼得大帝的小木屋皇宫(照片来自网络)</h3><h3>&nbsp; &nbsp; &nbsp; &nbsp; 这个皇宫只有60平方米,彼得和他的皇室在这里居住了5年,随后搬到涅瓦河对岸现在冬宫的位置,在那里依然住在木屋里。</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h3>&nbsp; &nbsp; &nbsp; &nbsp;冬宫的正门。</h3><h3>&nbsp; &nbsp; &nbsp; &nbsp;1917年俄历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晚上,列宁指挥的布尔什维克工农兵起义军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支援下,从这里进入冬宫,占领了当时的俄国临时政府,建立了由布尔什维克领导的俄国苏维埃政权。1918年底,中共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北京中央(中山)公园发表题为“庶民的胜利”的演讲,将十月革命称之为二十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演讲随即在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上发表,同时还发表了李大钊的另一篇文章“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将十月革命称之为劳工的胜利。李大钊的演讲和文章可以看成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先声,是为中共创立做理论和舆论的准备。</h3></font></h3> <p><br></p><p>&nbsp; &nbsp; &nbsp; &nbsp;冬宫大门上头顶皇冠的双头鹰(照片来自网络)。</p><p>&nbsp; &nbsp; &nbsp; &nbsp;这是沙皇皇家的标志,也是帝俄时代和今天俄罗斯国徽的主要元素。这个双头鹰的形像来自东罗马帝国的国家徽记,东罗马帝国也称拜占廷帝国,十五世纪中叶帝国被伊斯兰土耳其灭亡后,帝国皇帝的侄女索菲亚公主带着这个标记嫁给了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从此俄罗斯自认是古希腊文明的传人,是东罗马帝国的传人,是东正教的传人和守护者,是欧洲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为核心的文明的正统继承者。</p><p>&nbsp; &nbsp; &nbsp; &nbsp;正是自以为站在这样一个历史和文明的制高点上,俄罗斯一直以充满道德的勇气和西方争夺对欧洲的领导权。然而在西方人看来,俄罗斯几乎等同于东方的蒙古鞑靼,是一个愚昧落后的蛮族,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这样说俄罗斯人:剥开一个拉夏(Russia俄罗斯人),看到一个鞑靼。因此西方心里极不愿意承认俄罗斯是一个欧洲民族和欧洲国家,更不愿意承认俄罗斯是古希腊、古罗马、天主教文明的继承者,因为这三者构成了欧洲文明的核心。西方一直想把俄罗斯排斥在欧洲之外,在美国政治学教授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书中,俄罗斯的确被划出欧美的西方文明之外,然而俄罗斯却一直想融入欧洲,甚至成为欧洲的领导者和西方文明的直接继承者。</p><p>&nbsp; &nbsp; &nbsp; &nbsp;伊凡三世在妻子索菲亚的鼓励下统一了俄罗斯,并且灭亡了蒙古鞑靼的金帐汗国,结束了蒙古对俄罗斯近四百年的残暴统治,因此被俄罗斯称为大帝。后来他的孙子伊凡四世做了俄罗斯的国王,并为自己添加了沙皇的称号。沙皇是凯萨的意思,凯萨曾经是古罗马的第一位独裁者,是罗马帝国的奠基人,后来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就称为凯萨。伊凡四世加尊称沙皇之后,在俄罗斯人看来,俄国正式继承了已经灭亡的东罗马帝国的法统,是东罗马帝国的直接继承人。</p><p>&nbsp; &nbsp; &nbsp; &nbsp;俄罗斯历史上一共有三个大帝,伊凡三世是第一个,第二个是建立圣彼得保的彼得一世,第三个是叶卡婕琳娜二世。或许再过若干年,斯大林也会被俄罗斯尊为大帝。</p><p>&nbsp; &nbsp; &nbsp; &nbsp;斯大林时期,因为意识形态苏联和西方剑拔弩张,然而意识形态的背后何尝不是历史和文明?斯大林的共产主义更像是大俄罗斯主义,在沙俄时期,大俄罗斯主义包裹着俄罗斯继承欧洲文明大统的梦想。后来的苏共领导人虽然清算了斯大林,但是依然奉行大俄罗斯主义,因此,我们在那个时候把苏联称为新沙皇。现在的俄罗斯早已经不是昔日的苏联,更不是昔日的帝俄,但是在我们的旅游中,看到俄罗斯最精美的建筑依然和沙俄时期一样,那就是东正教堂,苏联解体后,东正教迅速再度成为俄罗斯的精神支柱。东正教的辉煌是和东罗马帝国的辉煌交织在一起的,东正教的记忆也是东罗马帝国的记忆,当一个普通的俄罗斯人在教堂中祈祷的时候,或许也会有那么一刻怀念东罗马帝国的荣耀,尽管历史中东罗马帝国与俄罗斯并没有多么深的联系。然而这是不是薪火相传?又有谁能知道,若干年后,这些在无数个普通俄罗斯人心中涌现的一瞬间的荣耀之火花,会重新燃成烈焰?</p> <h3><font color="#010101"><p>&nbsp; &nbsp; &nbsp; &nbsp;拜占廷帝国的徽记(来自网络)。</p><p>&nbsp; &nbsp; &nbsp; &nbsp;拜占廷帝国也称东罗马帝国,这曾经是一个辉煌的帝国,她的首都是现在土尔其的城市伊斯坦布尔,那时叫君士坦丁堡,是一个超过罗马的欧洲最大的城市。十五世纪中叶,伊斯兰土耳其灭亡了这个帝国,同时也为俄罗斯埋下了继承这个帝国乃至整个欧洲文明的雄心。</p></font></h3> <p>&nbsp; &nbsp; &nbsp; &nbsp;鸟瞰冬宫(来自网络)&nbsp; &nbsp;&nbsp;<br></p><p>&nbsp; &nbsp; &nbsp; &nbsp;1711年,彼得终于为自己造好了石头宫殿。多年前,还是俄国王子的彼得隐姓埋名在西方游历时,就震惊于西方的砖石建筑。当时的俄罗斯还是落后国家,建筑多以木头为主。彼得在自己的小木屋里规划的圣彼得堡,遍地都是雄浑的砖石楼房,既是城市,也是要塞。为了这个梦想,彼得把自己的小木屋涂成红色,让它看起来像是用砖砌起来的。彼得不仅想到砖石房屋比木屋更坚固,还想到战争。当时俄罗斯和瑞典争夺波罗的海霸权的战争还没有结束,圣彼得堡还处在争霸战场的第一线,彼得还要把圣彼得堡建成一座真正的堡垒。圣彼得堡的老房子的第一层往往是半地下室,进屋的时候要往下走,窗户基本和外面的地面一样高,这样在战时,窗户就成为了射击口。&nbsp; &nbsp; &nbsp; &nbsp;</p> <h3><font color="#010101"><p>&nbsp; &nbsp; &nbsp; &nbsp;冬宫剧院(来自网络)</p><p>&nbsp; &nbsp; &nbsp; &nbsp;彼得的石头皇宫后来被废弃了,叶卡特琳娜二世在这个皇宫的基础上修建了冬宫剧院。</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 &nbsp; &nbsp; &nbsp;冬宫里的大使阶梯(来自网络),重要的宾客通过这里觐见沙皇。</p><p>&nbsp; &nbsp; &nbsp; &nbsp;彼得在世的时候,由于和瑞典争夺波罗的海的霸权,由于俄罗斯新首都圣彼得堡的建设,他需要大量的资金,为此,他垄断了国家的盐、酒、焦油、橡木等重要物资的专卖权,同时加大税收。当时的税收几乎渗透了俄罗斯人生产和生活的每个方面,从食品、水到烟囱、浴缸都要纳税,甚至还设立了一些别出心裁的税种,比如胡须税。当然,设立这个税种也有彼得向西方学习的含意。当时的俄罗斯男人都喜欢留大胡子,但是糟糕的卫生条件使大胡子更加不卫生,惹上虱子传播伤寒这种恶性流行病是避免不了的。因此彼得设立这个税种一方面是压榨,另一方面是促使俄罗斯向西方和文明靠拢。好在他是一个具有宏图大略的君主,搜刮来的钱主要用在加强俄罗斯的国力和圣彼得堡的建设。他去世之后,他的继任者可就不一样了,一方面利用彼得开拓的财源继续扩张俄国,另一方面则尽情享乐。这样就有了冬宫、夏宫、叶卡婕琳娜宫等豪华宫殿的建设。</p><p>&nbsp; &nbsp; &nbsp; &nbsp;冬宫是由三个女人建成的。她们分别是:</p><p>&nbsp; &nbsp; &nbsp; &nbsp;安娜·伊万诺夫娜沙皇,彼得一世的侄女;</p><p>&nbsp; &nbsp; &nbsp; &nbsp;伊丽莎白一世沙皇,彼得一世的女儿;</p><p>&nbsp; &nbsp; &nbsp; &nbsp;叶卡婕琳娜二世沙皇,后世尊其为大帝,是俄罗斯的第三个大帝,彼得一世的外孙媳妇。</p><p>&nbsp; &nbsp; &nbsp; &nbsp;最主要的建造者是伊丽莎白一世,宫内藏品的主要收集者、尤其绘画,是叶卡婕琳娜二世。&nbsp; &nbsp; &nbsp;&nbsp;</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 &nbsp; &nbsp; &nbsp;大使阶梯(来自网络)。在不同的光线下,大使阶梯显出不同的格调。</p><p>&nbsp; &nbsp; &nbsp; &nbsp;现在来俄罗斯旅游的游客绝大多数是中国人。导游说,以前圣彼得堡的游客百分之八十是西方人,现在百分之八十是中国人。我们在俄罗斯旅游期间,所有的景点都挤满了中国人,我估计,中国游客大概有百分之九十,并且以老年人为主。更有趣的是,中国游客中百分之八十是大妈。比如我们团,32个游客,只有6名大爷,其余全是大妈。大妈们购物也阔绰,在首饰店里,几千上万的购买昂贵的首饰。</p><p>&nbsp; &nbsp; &nbsp; &nbsp;由于游客太多,冬宫方面对游客的限制比较紧,比如限制时间,限制参观的区域。当然,这也是旅游团所希望的,旅游团的行程紧,一个旅游点不能停留太长时间,自然要限时间限空间。这种做法也适合大多数游客,大多数游客都是来猎奇,走马观花的看几眼,再拍几张照片,也就心满意足了。</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使阶梯的一角。</font></h3> &nbsp; &nbsp; &nbsp; &nbsp; 元帅大厅(来自网络)<br>&nbsp; &nbsp; &nbsp; &nbsp; 冬宫举行重要活动时,这里是宾客从大使阶梯上来需要穿过的第一个大厅,这个大厅里悬挂着帝俄时代著名的俄军统帅的画像。沙皇的这个做法用意非常明显,彼得一世冠俄罗斯以帝国的称号,进一步强化了武力征服这个俄罗斯的立国之本,因此沙皇给予军人很高的荣誉,同时也是在警示外国来宾,俄罗斯是不可战胜的。这里的画像有库图佐夫,他于1812击败法国皇帝拿破仑的入侵;苏沃洛夫,他是俄军近代军事理论的奠基人,也是一位百战百胜的将军,他多次打败过奥斯曼帝国土耳其的军队,为帝俄夺取进入黑海的战略要地克里米亚做出重要贡献,在俄法战争中出任多国反法联盟的统帅,多次击败法国军队;波将金,叶卡婕琳娜二世大帝的宠臣和情夫,运筹帷幄,对内镇压了普加乔夫的农民起义,对外击败土耳其,夺取了克里米亚。 <h3><font color="#010101">元帅大厅里镀着紫金的大吊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圣乔治大厅(来自网络)</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圣乔治大厅(来自网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h3>&nbsp; &nbsp; &nbsp; &nbsp;冬宫里的教堂(来自网络)</h3><h3>&nbsp; &nbsp; &nbsp; &nbsp;冬宫过去是沙皇的皇宫,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冬宫成为俄国临时政府的办公地点,部分区域还用作伤兵医院,当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将冬宫改为博物馆。</h3><h3>&nbsp; &nbsp; &nbsp; &nbsp;其实冬宫现在的正式名称是俄罗斯国家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艾尔米塔什这个名称很古老,继承自叶卡婕琳娜二世大帝为博物馆起的名字。叶卡婕琳娜二世入主冬宫后,把冬宫的一个侧楼起名艾尔米塔什,这是一个法语名称,意思是隐居,蛰居,冬宫也是从这个名字衍生来的。当年的法国是世界上的先进国家,俄国为了学习西方,特别崇拜法国,俄国的上层人士都以接受法语教育、说法语为荣,叶卡婕琳娜二世还和法国的哲学家伏尔泰长期书信来往。叶卡婕琳娜二世把侧楼取名法语隐居,一是那里用来自己私人起居,二是表示谦卑。叶卡婕琳娜二世在娘家时信奉路德宗新教,嫁到俄国皇室后改信俄罗斯国教东正教,新教、东正教都把谦卑做为信徒的一种高贵品质。叶卡婕琳娜二世是一个有着宏伟抱负的政治家,是大俄罗斯主义的推崇者,谦卑作为个人的私德,当然不能进入政治,但是她的个人生活极其奢华放荡,与谦卑毫不沾边。不过这并不妨碍叶卡婕琳娜用艾尔米塔什这个名字标榜自己的谦卑,因为这里边还有政治考量。叶卡婕琳娜二世是通过政变抓捕了自己的丈夫彼得三世沙皇后成为了俄罗斯的新沙皇,政变之后一个星期,她的丈夫莫名其妙的死去。在这种撼动国家的剧烈的政治变动中,叶卡婕琳娜二世以雷霆辣手施威,以谦卑面孔惑众。后来叶卡婕琳娜二世把艾尔米塔什改为博物馆,展出她自己的部分藏画供平民参观,在那个时代的俄国,把皇宫的一部分开放给平民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开明举动。十月革命后冬宫全部辟为博物馆,继续沿用了叶卡婕琳娜二世为其立的名称。</h3></font></h3> <p>&nbsp; &nbsp; &nbsp; &nbsp;皮埃尔.萨布莱斯的画作:圣巴希尔的弥撒。<br></p><p>&nbsp; &nbsp; &nbsp; &nbsp;画家是十七世纪的法国人,在中国并不知名,但是他的这幅画在天主教中非常有名,这副画用马赛克贴在了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中的圣巴希尔祭坛上。</p>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来自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教堂,也是天主教教宗(教皇)的本座教堂,可以容纳6万人。教堂由著名的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琪罗设计建造。</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内局部(来自网络)。这个教堂是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中最杰出的作品,她的外形庄严大方,内部美轮美奂,旨在对信徒能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量。米开朗琪罗充分利用拱形的力学力量和美学力量,一方面用拱形支撑起庞大的建筑,一方面让拱形产生苍穹之美。拱形撑起的墙壁和穹顶上饰以彩色玻璃、马赛克这些能够透光和折光的材料,为教堂营造一种霞光熣灿、彩虹烂漫的光学效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 &nbsp; &nbsp; &nbsp;圣彼得大教堂内的圣巴希尔祭坛(来自网络),这个祭坛用马赛克再现了圣巴希尔的弥撒这幅油画。</p><p>&nbsp; &nbsp; &nbsp; &nbsp;这幅油画能进入圣彼得大教堂这个天主教顶级教堂的祭坛上,能笼罩在米开朗琪罗的苍穹下决不是偶然的,它取决于画的内容、画的质量,画家的名声,还取决于画家与教廷的关系。显然,画家皮埃尔.萨布莱斯通过了这四项大考,使自己的画作奉上了天主教的祭坛。</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皮埃尔.萨布莱斯是新古典主义早期的代表人物,他的画作不同于文艺复兴以来的古典主义。古典主义的画作庄重、古朴、安宁,而皮埃尔.萨布莱斯的画作强调光感、动感、质感。</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