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每年的端午节是先父的忌日。</h3><h3> 2017年,我在制作《先父三十年祭》美篇时,曾提到当年在为先父守丧期间,我曾精心制作了一本《先父纪念册》。当时将所有先父母及家族的有关资料都记载在册。此纪念册一直是由先母保管的。可惜后来先母来我处时没有带来,现已不知所终。</h3><h3> 所以,我当时凭记忆补记了在先父治丧期间所作的一幅挽父联—— </h3><h3> </h3><h3> <b>父归何处?望潇湘投粽、吴越竞舟,高咏九歌唤魂魄;</b></h3><h3><b> 我继开来!看勤俭传家、忠诚敬业,共襄四化献青春。</b></h3> <h3><font color="#167efb"><i> 仿作当年祭祀灵堂图(原载于《先父三十年祭》)</i></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i> 当年挽父联及手稿ps图(原载于《先父三十年祭》)</i></font></h3> <h3></h3><h3> 现已得知,《先父纪念册》尚在小弟维东处。而我保存的当年(1987年6月)先父治丧期间的笔记本现也已找到。我当时所作的挽联草稿亦载其中——</h3><h3><font color="#010101" style=""></font></h3><h3><b><font color="#010101" style="">
父归何处,正端午时节,投粽汩罗。看龙舟竟发,有屈夫子招魂。
吾辈安在,值改革岁月,毕力钢城。望马鞍腾跃,展楚霸王宏图。<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font color="#010101">长子 为平</font></b></div></font></b></h3><p style="text-align: right;"><b><font color="#010101" style="">次子 维建</font></b></h3><p style="text-align: right;"><b><font color="#010101" style=""></font></b><b><font color="#010101">三子 维东</font></b></h3><p style="text-align: right;"><b><font color="#010101" style=""> 女儿 巧云 </font></b></h3><h3><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font color="#010101">敬挽</font></b></div><b><font color="#010101" style=""><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font color="#010101">1987年6月</font></b></div></font></b></h3> <h3> 现在来看,是联不甚合律。现结合2017年挽联重定并补书如次——</h3><h3> </h3><h3><b> 先父何归?正端阳时节,投粽汩罗,看龙舟竟发,招屈夫子魂魄;</b></h3><h3><b> 吾侪安在?值改革春天,倾心事业,为鞍马腾飞,展楚霸王宏图。</b></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 style=""><i>重定并补书当年挽父联ps图</i></font></h3> <h3> 另外,这本笔记也记载了当年(1987年6月)先父治丧期间为追悼会所拟的悼词草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先父简介:</h3><h3><br></h3><h3> <b>先父,讳德法。一九二一年农历二月十二日生于皖寿县秋陆村。早年家贫,历尽艰辛。1943年来马鞍山谋生。先在山码头(现慈湖联农)远堂叔父处帮工,后在江边码头上当搬运工。解放后自一九五二年七月起先后在搬运公司、港务局当搬运工。于一九六四年调至十七冶三公司(后转为二公司)筑炉队作磨砖工。1979年5月26日从二公司退休,1986年10月中旬因胃癌在十七冶医院行切除手术,至1987年4月30日因胃癌转移住院,终于1987年5月31日晨6时13逝世,享年67岁。</b></h3><h3><b> 先父一生忠厚,远近闻名。工作几十年来,获奖几乎没有中断。此次治丧期间,其生前单位领导、故旧等无不交口称赞其为人。</b></h3><h3><b> 总结先父一生,虽无惊世之业绩,但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克勤克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b></h3><h3><b> 先父永垂不朽!</b></h3> <h3> 同时,也有一篇关于我们寿州沈氏渊源的文字《苏州坟、三棵树》,记得是治丧期间根据父辈亲人的回忆记录的,也作为资料附在这里,以为纪念(本文对个别文字稍有修改)——</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苏州坟、三棵树</b></h3><h3><b> </b></h3><h3><b> 据传,沈氏在寿州的第一代老祖是从苏州迁来。他去世后的安葬处,后人称为“苏州坟”,附近有地数亩以作祭祀费用。每年清明、冬至祭祀不断。二伯父介绍他幼时也曾祭祀过“苏州坟”。</b></h3><h3><b> 第一代老祖有三个儿子。他们三人逝世后的坟地称为“三棵树”。</b></h3><h3><b> 由第一代老祖到其三个儿子至今日寿县沈氏子孙成千上万人。由于解放后家谱的毁灭,各代之渊源已不可考。</b></h3><h3><b> 目前,可追溯的家谱句父辈的回忆,最早仅可上溯到我们的曾祖父沈年斗。他生的四个儿子:沈兰芬、沈兰明,沈兰秀,沈兰美。而我们马鞍山这一支沈氏即源自祖父沈兰芬……</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