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番禺紫坭岛(三)

蓝天白云

<h1><b> (三)语言关<br> 美景是不能用来生活的。表面上的吃、住、行因为有马先生问题还不大,与人交流成了大问题,我的孤独感也是源于完全听不懂人们说话。之前马先生的父母在家说广东话,因为在具体的情景之下,虽然听不懂但也能知道大概意思,更何况跟我说话,他们说一口很不错的普通话,所以,思想上没有把语言交流问题太放在心上。面对众多口音的粤语——这个厂虽然属广州市,大部分人说纯正广州话,也有一些从上海来的老一代的高级工程师讲一口“上海腔广州话”,地处农村,周边三善村、江对面顺德的鸡洲,加之有不少客家人潮州人,听人们说话,在我可真是听“鸟语”一般,更不用说开口讲了!后来才知道,全国范围内广东人的方言意识是最强的,当时电视台、广播电台大都是用粤语,尽管政府也在大力推广讲“国语”,但交际中不懂粤语,不会讲广州话你就是边缘人,无法进入广东人的生活圈子,更让人气愤的是在周围人的心目中,说普通话的人就低人一等,很多本地人居然把广东省以北的人称为“佬仔佬妹”,可能没有什么恶意,但听着就觉得刺耳。最初的几个月,我心里抵触得很,听这鸟语心里就不舒服,觉得这是世界上最难听的话。即便是在课堂上,为了少听学生说话,几乎不提问,当然也怕听不懂被学生搞怪,同事劝我学说粤语,我心里就是这么个念头:作为中国人,好好的普通话不说,凭什么要被他们改造了,我是来改造他们的。自尊心过强的我,完全把“入乡随俗”的古训抛之脑后了,苦恼的日子啊!时不时后悔来到这个文化闭塞的环境。毕竟啊,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一个热爱工作的人,一个靠教语文生存的人,长此以往怎么办?有几件事,迫使我放下了固执、偏狭和自尊。</b></h1><h1><b> 刚报到上班时,被分到文科办公室,为表示礼貌、友好,给每位新同事办公桌上捧了一把从家乡带来的炒大豆,有人看到后礼貌的说声谢谢就收到抽屉里了,有人还嘀咕着什么,小声说大声笑,我根本不明白她们说什么,后来一位好心的同事用别扭的普通话告诉我:她们说你怎么把喂马的东西拿来请大家吃?他们还说你们那个地方连汽车都少见,平时要骑马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调入糖厂的人我们可能是最偏远的,也是最早的,不像几年后,青海特别是西宁市的文教系统和劳改系统的人蜂拥般调到了广东的各个地方。说实在的,怎么说我们都是从省会城市来的,西宁比这紫坭不知繁华多少,我心里骂着“井底之蛙”,照着镜子,对马先生第一次说出想回家的念头!就在内心充满矛盾的当儿,发现自己怀孕了。回去,就成了不可能。<br> 那时,每到星期天,我们就“山长水远”的去广州,都市的气氛开放得多,马先生带我去他曾经去过的长堤大马路逛,去白天鹅宾馆喝下午茶,去永汉电影院看电影,去他家祖屋所在地芳村附近喝艇仔粥,去书店买育儿书,发现一本《广州音字典》,一并买了回来,打算一边学习育儿知识一边学广东话。<br> 想过语言关的迫切愿望,是一次失败的家访所激励的。习惯了在西宁一中一接手新班,就尽快去家访,了解学生情况好有的放矢教育学生。在糖厂,有一晚第一次去家访,敲门有人应,她知道是老师就应了一句,我听得分明是“等一等”,就在门口等着开门,大约有半个多小时,再敲门,完全没有人声,只好悻悻离开。第二天问学生家里有人为什么不开门,学生回答:他妈妈听不懂普通话,不愿意见我。家访的热情就这样被无情扑灭了。别无选择,只有加快学习语言的脚步。<br>  从《广州音字典》里了解到粤语声调亦大异于北,盖以六调:一清平,二清上,三清去,四浊平,五浊上,六浊去。复以促音清平为高入,促音清去为中入,促音浊去为低入。合为九声。保持古音最多粤语,又称作广东话、广府话,俗称白话,中国汉语七大方言之一,粤语有九声六调,是中原雅言和岭南古越语融合、重组而成,是保留古汉语成分较多的一种方言。</b></h1><h1><b> 好难啊!想要通过字典学习粤语,恐怕三年五年都没办法开口。举例子说吧!<br>例如:乜(mie)= 什么; 例如:你有乜?=你有什么?<br>冇(mao)= 没有;例如:有冇钱?=有没有钱?<br>甴曱(gad zad)= 蟑螂<br>叻(le/ li)= 很棒;例如:佢啲成绩好叻啵=他的成绩很厉害呵<br>冚(hem)= 全部?;例如:冚家铲=全家死光光<br>氹(dang)= 哄;例如:氹你开心=哄你开心<br>佢(wan、qu)= 他或她;例如:距系边个?=他是谁?<br>呃(e)= 骗;例如:呃神骗鬼<br>再比如:<br>锦 锦都得 哋 我哋 啖 咬啖先<br>啱 咁啱嘅 啫 啫唔係 靓 靓仔<br>悭 悭钱 啱 啱心水 揾 揾食<br>嘢 有嘢睇 咿 咿家去邊啊?<br>冇 有冇钱 咩 有咩事 啲 俾啲钱佢<br>攞 攞嘢 咪 咪走鸡 嘅 你嘅野<br>点 点解 係 係乜嚟架 嚿 大嚿衰。 <br> 比学外语都难吧!很多字都没见过。很快意识到用字典学只能是纸上谈兵。就打算从听开始。所到之处,都竖着耳朵听周围的人说话,办公室、教室、菜市场、大街上、公交车上,很快,在一定语境里大致知道人们在说什么。有电视机后,只看本港台、翡翠台这些香港电视台的综艺节目,看着字幕听演员说,这个办法让我听白话的水平大大提高了。三个多月吧,已经能听懂百分之六、七十人们的对话。比如,两个好事的女同事当着我的面又在说北方人的不是,我不客气的说:你们在说什么我能听懂的,请你们不要当着我的面说。她们很是尴尬。可是,还是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与其说是开不了口,不如说是心里紧张,唇齿更是笨拙,只有私下里自己小声说。我也见过说不准粤语硬说的人说,太难受了,身上只起鸡皮疙瘩!因为粤语比普通话的音节要多一些, 所以对有部分音节根本分不清,加上粤语比普通话的声调要多一些, 不算促音, 粤语起码有6个音, 普通话才4个音,粤语有促音, 这对于长期说普通话的人来说这是难点, 也是口型的问题了, 比如咳[kat], 后面有个[t]的音,但这个音是一定不发音的, 但不代表这没意义, 你必须发完[ka]音之后像发[t]音一样把舌头顶到上门牙后面, 但这个[t]一定不要发出来,这对于习惯说没有促音的普通话的人来说是要花点时间练习的, 很容易读成"卡"。那说的就不准了。有位热心的女同事经常鼓励我:你都听得懂这么多了,不要害羞,大声说出来,慢慢就会说得好了。</b></h1><h1><b> 那时候当班主任,学生还算友好,也鼓励我上课说他们的白话。于是,我和学生们有了约定:上课时,他们很我学说普通话,下课我跟他们学说粤语,这样的经历了大半学期,我从一个问好、一个短语到一些日常用语,慢慢能说一些了,由于粤语发音部位和口型与普通话很大不同,在两种语言的切换中感受到了自己有着那么一份坚持和勇气,为了更好的生活,更为了更好的工作,在学粤语上我没有松懈过,与工作有关的用语说得比较流利,生活用语还有一些当地土话只有在生活中留心学。一年半后,在广东这个异地,语言再难不倒我了,每到之处,张口就来,有个别说不准的,就用普通话代替,就像香港人把白话和英语搭在一起说那样,人们也能接受、明白。的确,学会广州话,带给我生活、工作很大的帮助。广东人较之其他地方的人,我感到还是很友好,只要能用他们的方言交流,非常好接触,这样我多了很多朋友,家长们也对我非常信任。在这个几千人的厂里,我的口碑也越来越好,只要听说我带班,家长们愿意把孩子放到我的班里,这对我是莫大鼓励,我也把“多学一种语言多一条路”的体会传播给学生。每接手一个新班,都会先用比较标准的粤语和更标准一些的国语讲一件事给学生们听:我教过的某学生,成绩不算优秀,但他愿意跟我学普通话,三年下来,他学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初中毕业,没有考到理想高中,就去打工,当时台湾滚石唱片公司招人,最后条件就是能讲比较标准的国语,我这位学生脱颖而出幸运的被录取了,现在自己开了专卖店,当起了小老板,家里生活大有改善……这个故事是这个学生被录取的第一时间告诉我特意感谢我的。我用这个故事一遍又一遍鼓励我的学生学好普通话。之后,我的课堂上学生们积极大胆的说普通话,下课时我跟他们说白话,我们共同进步着。那时,我经常在课余时间讲青海,也请他们吃我们青海的牛肉干,有些单纯的学生讲自己的理想时会说,我要讲好普通话,以后去青海工作,不少女同学学着我的发型,把头发剪短说,我要学好普通话,将来做像汪老师一样的老师。</b></h1><h1><b> 而</b><b>更值得说一说的是教学上的一大发现,为我教的语文成绩增色不少。简单说,就是经常有学生提出想用白话朗读、背诵古代诗文,说好上口容易记住。为此,我了解到粤语不仅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语法,还保留了古汉语的语音和声调,尤其是入声。而现在通行的普通话是没有入声的,所谓“入派三声”,入声都派到平、上、去三声里去了。由于没有入声,所以用普通话来读中国古典诗词就分不清平仄,读不出韵脚,缺乏韵味。因此用粤语来读中国古诗词就真的容易很多并特别有韵味。于是,我的课堂里,凡古诗文我都允许学生用粤语朗读背诵,只强调学生背诵时眼里脑里要记住字的写法,克服写错别字。我私下跟踪统计,每次考试如果我的教学成绩比其他班高出那么一点,就是在古诗词默写上占了便宜,所以长期以来,我把“用粤语朗诵古诗文”作为我的教学秘密,没有分享给同事。有一年区上搞“中学生古诗文诵读大赛”,要求学校数名语文老师参与其中,我设计了自己用普通话领诵,师生用粤语和国语两种语系反复诵读经典的方式,韵味十足,别开生面,获得了好的名次。</b></h1><h1></h1><h1><b> 不骄傲的说,二十几年下来,我的粤语水平自己可以打七、八十分以上。逢年过节亲戚们聚会,全程粤语招待交流,都夸我比马先生说得纯正,婆婆就会说:嗯,小汪舌头软,说得就是好。婆婆当然不知道这么多年,为了得到这么一点肯定,小汪咬烂过多少次自己的舌头啊!后来与人初见面,有人也会说:啊!不看样子,就以为你是广东人呢!的确,这里有个故事:曾经参加一个企业的庆功晚宴,一位企业老板过来敬酒,我礼貌的用广东话回敬他,寒暄了几句,他先是一惊说:我以为你是北方人,原来是广东人啊!我说我是大西北人,来自青海。他一下子兴奋了,说他去过青海,青海的女子很能喝酒……又说不信我是青海人。我说那您可以用喝酒来验证一下呀!他居然说好,就让同事拿了瓶“花雕”说我们比一比,你如果能喝完这瓶“花雕”我就信你是青海人!我心里暗笑,我们青海人是喝青稞酒的,区区一瓶花雕怎么会醉倒我,请了同事作证,一杯一杯跟他对喝,三杯一瓶下肚,我眼前花成了一片,而这位不相信我是青海人的老板,已被他的两个同事扶着离开了。我似打了个大胜仗,分明不是喝酒,那是什么呢?是自我改变能力吗?从一句粤语都听不懂不会说的我用事实证明:人,不可偏狭,一份努力多一份自信,我这个平凡的青海女子就这样为自己拓宽了一条路!</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