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暨青海解放70周年,讴歌新中国成立70年和改革开放40年以来家乡的发展巨变,弘扬少数民族文化风情和青稞酒发展、原粮酿造、企业文化,加强两地文企互动,促进两县文学艺术创作繁荣,合作交流,应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特邀,大通互助两地作协会员赴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参观交流暨文学采风活动。</h3><h3> </h3> <h3>两地作协紧密联系交流,共谋发展</h3> <h3>大通县作协韩主席向青稞酒集团领导赠送书画作品</h3> <h3><br></h3>大通县作协韩主席向我县作协赠送书画 <h3>参观互助5A级景区●中华土族故土园</h3> <h3>参观酿造车间</h3> <h3>媒体采访作家,诗人相金玉女士</h3> <h3>青稞酒公司领导讲解企业发展沿革</h3> <h3>两地作协会员一同参观酒海</h3> <h3>古老的土法青稞酒酿造技艺演示</h3> <h3>了解土族非物质文化●土族盘绣</h3> <h3>诗人酒海漫步</h3> <h3>美酒虽好,切莫贪杯</h3> <h3>相识相知皆文学</h3> <h3>祁连一叶禅😊</h3> <h3>花儿烂漫😂</h3> <h3>说不完的话题</h3><h3>一一一两县作协交流会发言</h3><h3> 张英俊●《老爷山》文学季刊执行主编</h3><h3> 今天来到这里挺激动,怎么说呢?先从35年前说起吧。35年前省作协召开土族青年作者座谈会,我第一次来到互助,准确地说,是第一次来到威远镇。鼓楼的风铃,笔直的街道,四层楼的互助县招待会,风华正茂的土族青年相聚在一起,喝的是刚刚开发出来的互助大曲酒。微醉之际,豪情万丈,发誓要写出天下最美的文字。我虽然至今没写出好作品,但今天站在这片热土上,当初的情景便浮现在眼前,叫人思绪万千。</h3><h3> 第二次来互助,是在北山林场参加笔会,浪士当沟里吃羊,白桦林里吟诗,围着篝火跳舞……年轻不知愁滋味,只感到世界是这么美好,笔会结束了仍不想离开。</h3><h3> 第三次来威远,是参加一个笔会。做为土族儿女,在土乡找到了灵感,一口气写出了三篇散文。《青海湖》杂志发表时,还专门配发了评论。</h3><h3> 我说互助这片热土是出作品的地方,是出作家的地方。打成右派下放到这里的王立道,写出了反映土乡生活的长篇小说《沙沱情暖》,好多细节都已忘记,但有个细节记忆犹新(略),这就是土族乡亲的直朴善良,它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子里。还有一篇小说,叫《木琴索,你在哪里》,作者是谁,不记得了,但土族姑娘的一片真情令人动容。这几年,看过李卓玛的长篇《吐谷浑王国》,喜欢李万华的散文,喜欢祁建青的作品,喜欢已故诗人师延智的长诗。也许是喜欢土乡吧,我喜欢互助的作家太多了,比如武泰元,比如阿朝阳,比如邢永贵、刘大伟,比如东永学……</h3><h3> 第四次来互助,当时我在乡上工作。大通县委组织乡上领导来这里取经,主要是看这里是如何发展旅游的,先参观酒厂,我们一一品尝正流淌的琼浆玉液,后来出了酒厂来到大街,这时多半人喝高了。接下来参观土族风情园,很荣幸地当一回新郎,娶了七彩姑娘,天地拜了,洞房入了,给新娘红包送了,结果仪式一结束,我的新娘送我一对香包,红着脸对我一笑,跑掉了。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我老了,没再来过互助。这次两县的文友相会,头脑一热,又来了。</h3><h3> 很多大通人跟互助人是亲戚。因为这里有酒厂,互助人很自豪。门源有酒厂,门源人也自豪,门源人说喝酒喝酒,这个是梨儿水水,说着一抬头一杯酒全干了。互助人说,喝喝喝,你阿门这么点酒量,我们威远的麻雀都能喝二两。这是不是酒文化呢?我不知道。其实,我们那儿除了不喝酒的回族群众,其他民族的男人都是喝着互助青稞酒一路走来的。</h3><h3> 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跟喝酒不喝酒其实关系不大。从互助高寨走出的我县回族作家马云龙,深深眷恋着这片故土,写出了《南门峡》《寻根之旅》等作品。其中《寻根之旅》获全国散文诗歌征文二等奖。西宁市作协副主席丶我县女作家相金玉2015年那年写出的散文《北山,乡愁的钥匙》,荣获海东市文联、互助县文联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百名文人墨客创作行"有奖征文散文类一等奖。大通诗人李朝晖的诗作《想象,由北山开始》,《游走在北山的记忆》获诗歌类二等奖。</h3><h3> 大通跟互助亲戚多,今天我们以文友的身份相会,以后就是朋友,说不定,还会成为亲戚。所以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大通的文友和《老爷山》杂志编辑部同仁,祝互助的老师们创作丰收,祝老师和领导身体安康,工作顺心,活得开心!谢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