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难忘家乡米酒香——启之文选

启之(集藏斋)

<h3>一、搬家</h3><h3>启之</h3><h3>搬家是因为居住地迁移。居住地迁移大多又是因为生活、生计。由搬家可以折射生活质量,反映人生轨迹。</h3><h3>父亲说,家搬到哪里,人生的战场就在哪里!</h3><h3>我从小到大经历了许多次搬家,现在还在谋划、思量着着下一次该不该再搬一次家。</h3><h3>我的父亲上世纪六十年代师范毕业,分配在远离家乡的一所中学教书,然后恋爱结婚。我出生在外公外婆家,三岁以前是在外公外婆家度过的。这第一个家应该是寄居的家吧。幼年最美好的记忆全与这个位于湘江河边的偏远小山村有关。</h3><h3>随后举家西迁,回到爸爸的祖居地,住进爷爷为爸爸留下的两间瓦房里,这算是爸爸自己真正的家了。</h3><h3>在这个家,我度过了少年无忧无虑的一段无比美好的时光。</h3><h3>我们住的村子很大,孩子很多,大家一起结伴步行上学,打猪草,砍柴,玩游戏。最有趣的是一起偷桃子、捡枣子吃。</h3><h3>后山上一溜生产队里的果树,每到枣子、桃子熟了的季节,偶尔偷几个尝尝鲜,是件美事。</h3><h3>后来,我读初中了,一家五口随父亲搬到区中学教师宿舍,妈妈也从村里搬来学校,从那时开始,一家人跟随爸爸,在一起生活,也不要做农活了。</h3><h3>后来,一家人随着父亲的工作单位的调动,又搬了几次家。</h3><h3>印象最深的是父亲从区中学调到县中学后的几次搬家。</h3><h3>刚开始时,学校教师住房简陋,一般在所教班级旁边,搬家也没什么家什,几件衣服,两床被子及一些锅碗瓢盆而已,也没有什么特别贵重的物品。这样的搬家大概有四、五次,已经记不清楚了。</h3><h3>爸爸第一次分到一个三室的套间,非常高兴,连夜叫上全家一起冲洗地板,打扫卫生,一直忙到很晚,这个情形现在记忆尤深。</h3><h3>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集资建了家属楼,爸爸贷款买了一套,房子有四室两厅,很宽敞,搬进去后一直住到退休之后。前年,才依依不舍的卖掉,他们二老才随我们儿女住到了市区。</h3><h3>小的时候,自己没成家,父母在哪,家就在哪。</h3><h3>我自己成家之后,有了孩子,也有了自己的小家,也搬了不少次家。</h3><h3>这时,才体会到,搬家的真正含义。</h3><h3>古有孟母三迁,说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一定要主动挑选好居住的环境。</h3><h3>回过头看我们搬这么多次家,从乡村到城市,从简陋小巷搬到大型小区,从小房子搬进大居室,从住公家房到拥有自己产权的商品房,无不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变化、发展。</h3><h3>小时候,搬一次家,就进入一个新环境,有的多是新奇、新鲜、兴奋的感觉。</h3><h3>待到今天自己为人父,为人母,才知道,每一次搬家背后,那是需要付出多少的劳动,才能换得来的。</h3><h3>每一次搬家,看到自己的孩子,搬进新家后,在新地板上兴奋地打滚时,既幸福又疲惫,还不能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h3><h3>只有孩子睡去后,才和妻子一起,相互揉揉腿捏捏腰,捶捶背,缓解一下疲劳。</h3><h3>老人说,搬家多,一定是越搬越好,越搬越旺!</h3><h3>这个好和旺,是每个人都有的期望,别人看到的可能只是好与旺的外观,而对于每一个家庭成员来说,需要付出更多,更多!</h3><h3>搬家搬来搬去的,其实就是要搬到让家人感到幸福的状态。</h3><h3>正如父亲所说,家搬到哪里,哪里就是人生的战场!打赢了,就要不断攻城掠地,占据自己能够占据的人生制高点!</h3><h3>一家人就是一个战队,永不停歇,为幸福和未来而战!</h3><h3>父亲就是这样,他应该是他那个生产队也是兄弟姐妹中第一个读书出来吃国家粮的人,他带领我们一家五口,一路走来,脚踏实地,精彩不断!</h3><h3>现在爸爸妈妈很欣慰的是,和两个儿子住进一个小区,女儿也在旁边小区买了房,孙儿绕膝,一家人都在身边,天伦之乐不言而喻。</h3> <h3>二、红薯杂忆</h3><h3>启之</h3><h3>妈妈说,她不喜欢吃红薯。奇怪,我却喜欢。</h3><h3>我一直弄不懂我和妈妈之间,对红薯的态度,差异怎么会这么大。</h3><h3>当然,我也没有找机会,详细询问妈妈不爱吃红薯的理由。因为妈妈是快八旬的老人了,怕因此或许会触痛她心里的某些不愉快的回忆吧。</h3><h3>我喜欢吃红薯,则是因为,在我的记忆里,红薯煮熟后总是粉粉的、甜甜的味道,颜色红红黄黄的,煞是可爱。</h3><h3>还有儿时和爸爸、妈妈荷锄去地里挖红薯的乐趣。</h3><h3>爸爸挖,妈妈和我们三个孩子在后面捡。爸爸一锄下去,可以带出一兜大大小小的红薯,多的有六七个。其中肯定有个是最大的红薯,我们叫它红薯爸爸。</h3><h3>一大块红薯土收割完后,我们小孩子会在地里再巡检一次,往往会有意外收获。这意外收获就是发现一兜没有挖出来的红薯,因为红薯藤被偷猪草的孩子刮了,不易发现。</h3><h3>我小时候和伙伴们就做过类似的事情。放学回家就要打猪草,顺手会扯些田里的草籽和土里的红薯藤,盖在猪草下面。</h3><h3>草籽是一种植物肥料,开的花细小漂亮,春耕时直接犁翻过来,腐烂在地里,肥田用的。</h3><h3>红薯藤和草籽苗生命力强,长势快,不易被大人发现。</h3><h3>红薯的吃法也有很多种,我们现在最常见的是煮着吃,或烤着吃。而那时我们村里人,大多将生红薯洗净后,切成片,晒干,存着作主粮吃。</h3><h3>还有就是将红薯洗净碾碎,过滤,晒干,做成红薯粉。红薯粉又可以做成粉皮,粉条,粉片。粉条煮鱼那是我们那里一道经典菜品,百吃不厌。</h3><h3>这些活妈妈都会做,妈妈做的菜的味道,一直是我味蕾里最顽固的记忆,一辈子抹不去的。</h3><h3>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物质匮乏,扫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我们村很多家是吃不饱米饭的,红薯一度成为主食。</h3><h3>爸爸是教师,每月有工资收入,家里精打细算,生活比同村人自然要好些。</h3><h3>我记忆里,邻家的孩子大碗大碗吃红薯当主食,我们总是会有米饭吃,红薯总是辅食。</h3><h3>或许正因为没吃过多少红薯,便没有对红薯厌倦的感觉,因此对红薯总是美好的回忆。</h3><h3>妈妈有时将红薯切碎与米一起,煮成红薯饭;有时将红薯片或整个红薯,放在饭面上一起煮熟;还将红薯开汤吃,味道也很棒。这样变着花样,将红薯百搭混配着吃,让我们吃得津津有味。</h3><h3>我当初也并没怎么在意,邻居的孩子羡慕的眼神。后来长大了,再回到村里,从那些都在外面定居、发展不错的发小嘴里,才知道,那时大家都吃红薯做主食,一顿米饭那是多奢侈的享受啊!</h3><h3>现在,我还是喜欢吃煮红薯、烤红薯以及红薯粉煮鱼,红薯成为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红薯情节也一直陪伴我一路走来。</h3><h3>今年春季,突然萌生种红薯的念头。</h3><h3>从楼下澜艺老板娘那分得三根红薯藤苗,背了几袋土,便在楼顶平台开辟一块菜园来。</h3><h3>红薯藤插下去,长势喜人,很快就枝繁叶茂,藤叶覆盖了整个菜地。</h3><h3>还惊喜发现,红薯藤是喜雨水的植物,有雨有水,就会疯长,长得青葱欲滴,生机勃勃。一遇太阳,晒个一天,叶片全萎黄了。</h3><h3>不过,不管黄萎多厉害,一阵夜雨下来,早上上到楼顶一看,绝对是一簇簇长得可神气了,水灵灵的,柄直叶展,一片黄叶都没有,蔫态儿不知去哪了。</h3><h3>深圳台风多,但不管多大的雨,也不管多大的风,都损害不了它,生命力真够顽强。</h3><h3>红薯不仅它埋在土里的果实可以吃,它的叶也是很好的绿色食材。</h3><h3>我常常早上做面条时,会即时摘一把下到面条里。从采摘到下锅,就是三分钟,真正的鲜嫩可口,更不要担心有其他有害残留物,还取之不尽,天天吃都吃不完。</h3><h3>现在,我似乎一下子醒悟了,妈妈不爱红薯,才有我如此爱红薯,因为,妈妈对红薯的爱,回报给了我。而且,我们应该倍加爱惜上天赐给我们的一切食物,不浪费,不多占多吃,这是不是一种人间至味是清欢的大爱呢?</h3><h3>母爱伟大,在于潜移默化。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h3><h3><br></h3> <h3>三、家庭之战</h3><h3>启之</h3><h3><font color="#167efb">(来深圳之后,书画教学之余,有时舞文弄墨,练练文笔。针对当前社会家庭现状,有感而发,草就此文,祈赐教!)</font></h3><h3><br></h3><h3>有时,表面看去,好端端的一个领导,突然之间就被抓了,腐败了。一公布原因,出在家庭问题上,他首先败在了家庭之战这个战场上了。原因是纵容老婆孩子索拿卡要,数额巨大,构成犯罪。</h3><h3>那么,可以这样说,家庭也是个玄机四伏、危机四伏的地方。</h3><h3>尤其是男人做成一番事业、有一定职位的时候。最容易出现问题,甚至爆发家庭危机。</h3><h3>这个时候,其实家庭之战已经告一段落,或者已经胜负分明。夫妻之间,谁胜谁负,一目了然,已成定局。</h3><h3>你的家庭之战,起源于何时?</h3><h3>可能就是一点小事,一句笑语。</h3><h3>挑起家庭之战的原因很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点点小事,可以毁了一个家庭,不是危言耸听。</h3><h3>听到的一个可笑的例子是,一个闺蜜告知小可(化名),你的丈夫在外面和一个女孩子相好,情人节还为那个小妖精买好多礼物。</h3><h3>小可回来直接对丈夫发飙大闹一场,然后,气不过,上街买了一大堆衣服首饰,此后,判若两人,再也回不到以前那个贤妻良母了。最后她的结局就是,离婚,晚景凄凉。</h3><h3>小可丈夫则最后和闺蜜好到一起,过上甜蜜的日子。</h3><h3>这个家庭,这场婚姻冷战,最后受害最大的就是妻子小可。也算是不理智,自作自受。</h3><h3>自己并没有证据,仅凭闺蜜一句话,就信以为真,害了自己,成全了闺蜜。</h3><h3>这个案例,也不能说中了闺蜜的圈套,因为也没有证据。</h3><h3>家庭之战的交火点,就是这样,没有预告,没有思想准备,说打就打起来了。最后肯定是两败俱伤,都是伤痕累累,谁也占不了便宜。</h3><h3>家庭之战,有因为金钱的原因,有因为物质的原因,有因为性格的原因,有因为信仰的原因,有因为道德的原因。</h3><h3>有时,最易燃的交火点,就是触碰到对方的道德底线。</h3><h3>一个妻子生气时,骂丈夫一句有娘生没娘养的。丈夫决意离了婚。因为他从小就没了娘,既刺痛又侮辱了他。</h3><h3>儿子必须孝顺父母,哪怕父母健在还是不在。所以,只有最愚蠢的女人,才拿丈夫的父母来出气。</h3><h3>家庭之战的表现形式太多太多了,无法一一列举。但是,总结起来,无外乎这几种,一是明的,一是暗的,一是无意识的,一是有预谋的。一是主观的,一是客观的。</h3><h3>家庭之战的主角,当然是夫妻,他们扮演的就是敌对的双方。</h3><h3>夫妻之间,既要以最近蜜的肌肤之亲,维持夫妻之情,又要以最谨慎恭敬之心,保持各自灵魂和精神的应有的距离和空间。视对方有距离,留对方以空间,给对方以尊重,待对方以真情。千万不要把对方看成自己一个人的私有品。一个人身上,是要承载许多种社会角色的。</h3><h3>如果夫妻双方,不能把握好这个度,夫妻关系时时处处都会存在隐患,时时刻刻都会引燃爆发家庭之战。</h3><h3>家庭之战的后果,轻则伤了家庭和气、夫妻感情,也许以后还可凑合过下去,但肯定不复从前。重则反目成仇,互为死敌,从此不相往来。</h3><h3>家庭之战受害最无辜的是儿女,父母离异了,儿女见父母,就要去两个地方,一个中秋节三天假忙不过来。一个国庆节看完爸爸看妈妈,也就七天过完了。</h3><h3>最重要的是,家庭之战给孩子造成的心理阴影面积在不断增大,甚至影响孩子的家庭观和婚姻观,甚至人生观。</h3><h3>但通常的家庭之战,一般是无法避免的。</h3><h3>你想想,两个性别、性格、教育、家庭、基因、环境等等因素,都完全不同的人,朝夕相处在一起,零距离接触,生活,赤裸、真实的呈现在各自的面前。因为一纸婚书,就能那么快、那么和谐、那么持久的保持互不侵犯、相互理解、欣赏、甜蜜的关系吗?</h3><h3>肯定是不现实的!</h3><h3>不过,现在已经有解决的办法了,那就是娶个机器人老婆。只要你愿意。</h3><h3>家庭之战,毕竟是内战。一般的普通家庭之战,也仅局限于一句玩笑,一件小礼物,即战即息。</h3><h3>而官宦之家、豪富之宅内的家庭之战,可是浊流暗涌,毒箭阴飞,危害深重,牵扯无数,甚至血流千里的。</h3><h3>身居要位,一呼百应,为官一任,富甲一方的,一旦家庭之战硝烟暗起,必定发展到熊熊大火,无法扑灭,最终残害自己,破坏家庭,毒害社会。</h3><h3>古训云,大丈夫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凡夫俗子,能做到修身就不错了。能齐家的才配称大丈夫。</h3><h3>齐家,谁来齐?当然是丈夫。怎么齐?修身之后齐。修身不够,齐家也难。</h3><h3>古代有志男儿,都是自告奋勇担当齐家重任的。</h3><h3>现在不是封建社会了,男女平等。有无数家庭就毁在这男女平等上。当今社会,单身率、离婚率飓升就是证明。</h3><h3>殊不知,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而在地位、职位、薪金、待遇、分工等许多方面永远是不可能绝对平等的。</h3><h3>家庭也是如是,总得有个家长,谁当家长呢?夫妻之间,谁更有智慧,谁更有能力赚钱养家,谁就是家长。或者是丈夫,或者是女丈夫,只能一个人决策。一家不容二丈夫。</h3><h3>这样,家里有个家长指挥一切,家庭成员心往一处使,共同建设好家庭是必然的。</h3><h3>家庭还是一个战斗的集体,但已不是用来打内战。</h3><h3>要战,也是向外攻城掠地,获得丰硕成果之后,用来建设自己的家庭。</h3><h3>家庭之战至此偃旗息鼓。家庭开始欣欣向荣!</h3> <h3>四、说说散步与文学</h3><h3>启之</h3><h3>在有着高度发达的交通网络体系的现代,坐公交就等同于散步一样的悠闲。</h3><h3>年近八旬的父亲喜欢散步,怀揣着老年证,每到一个城市,都要用脚丈量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当这一天想不起去哪时,便一天漫无目的的散步。散步累了,就坐公交车回家,权当另一种散步。</h3><h3>父亲说,散步有益见识和健康。</h3><h3>散步有益于健康,这是大多数人的共识。但有些每天几万步的走,我是不赞成,也是我做不到的。</h3><h3>对这种散步达人,我只有在微信运动上点赞和羡慕嫉妒恨的份了。</h3><h3>日本小说家大佛次郎说,日本江户时代正经人不会在街上闲逛。所谓散步,是明治时代西洋人来日本言传身教的。</h3><h3>不正经才散步,或者散步不正经,这种论调,早已被现代人甩到十八条街了。</h3><h3>社会开放,有闲人士逐渐增多,散步已经成为非常正经的休闲娱乐运动,哪怕你是专为看靓女而来,也没人说不正经了。</h3><h3>日本作家永井荷风从小喜欢散步,1915年出版有东京散步记《晴日木屐》一书,被誉为近代散步的先驱。吾以为亦可称为国际散步文学的先驱之一。</h3><h3>至于之二是谁,我就没有考据了。</h3><h3>据百度搜索,只搜出文学散步,没有散步文学流派及称谓。</h3><h3>也就是这样说,世界文学史中,目前还没有散步文学之流脉,吾是否不小心为天下先了呢,窃喜中。</h3><h3>若真弄个散步文学流派来,那么,贾岛可为我国古代散步文学先驱。其推敲典故就可明证。这一推一敲,进止步履之间,月下沉吟之际,踌躇踯躅之时,何其纠结。</h3><h3>贾岛应该是个抑郁气质的诗人,喜月下散步的人,我推他为古代散步诗人之一。不若李白"我歌月徘徊",他一吟诗,月亮便开始散步。</h3><h3>散步时,所见所感所思,均可成文。灵感由散步而生,美文因散步而成,可惜蝼蚁之微,可叹草木之衰,可感逝者如斯,可观天地之大。哲思尽在思虑中,宏文尽从笔下出,散步功不可没。</h3><h3>周树人先生大概是喜欢散步的,因为读他的文章,娓娓道来,由眼入心,就如眼睛在散步,思绪在飘游。</h3><h3>散步与为文的相似之处在于,于平凡细微处发人之所末发,见人之所未见,移步移景,见微知著,见凡不凡。</h3><h3>看似平实,实寓高妙。这是文章妙手之所以妙之所在。粗看未见其异,细品慢嚼味更真醇。</h3><h3>为文,我是达不到如此臻境了。而散步如我,兴致则多在寻幽探古上。但闻有一处老宅古村,必定要去看看转转,哪怕什么也没有寻着,徜徉其中,也是妙不可言的。</h3><h3>现在城市的宽街高楼,是没法散步的。其实也是不适合居住的,住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一个水泥匣子里,总不如房后有山石树木,房前有花草池鱼的小院惬意。</h3><h3>我的理想也是有个自己的小院,能早晨、晚上在自己的小院石子小径上赤脚散步,就很满足了。</h3><h3>身边年纪大的人,有如此想法的人竟然越来越多。</h3><h3>一个佛系艺术家朋友说,他现在不坐飞机,不开车,一般不搭乘高速交通工具,多远的路,安步当车,能散步走回去就走回去,绝不搭车。</h3><h3>身边还有不少上班的熟人,宁愿每天步行一两个小时散步上班,而不愿开车或坐车。寒暑不易。</h3><h3>说明散步确实深得人心,是好运动。</h3><h3>喜爱散步的人不必要人人都是爱好文学的人,但是,未来的散步文学大师肯定是喜欢散步的!</h3> <h3>五、活着</h3><h3>启之</h3><h3>好活与赖活,活着与死了,有时,其表象是一样的,我们不明就里。</h3><h3>先说好活,即通常入们说的活得潇洒,精彩,风光。赖活呢,可以理解为死皮烂脸、没有形象、没有质量、没有尊严的活着吧。</h3><h3>那什么是潇洒呢?什么又是没有质量呢?</h3><h3>这里的衡量标准肯定不止一个。千人千面,万众万心,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纯属个人意见,写不进宪法,不危害社会,不损害别人就行。</h3><h3>那么,你眼中的好活,或许正是他嗤之以鼻的呢?你认为的风光,其实是别人放弃的呢?你追求的精彩,恰是他人不屑一顾的呢!</h3><h3>是不是这样呢?其实,每个人身边都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只是大家没有仔细观察和分析而已。</h3><h3>再说生与死吧。臧克家就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h3><h3>有人要说,这是什么话啊,活与死难道是一回事吗?</h3><h3>是的,生与死就是一回事。按佛教生死轮回的观点,生是活在阳世,死是存在阴间或天堂,或地狱。</h3><h3>人不止是躯壳、肉体,还有思想和灵魂。躯壳和肉体可以消失在凡间,消亡在地面上,但是,其思想精神正能量,其为社会进步繁荣所作的努力,为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流传下来了,惠泽世世代代,他是会永远被人们记住的,是不死的。</h3><h3>有的人,一辈子纯为自己一个人活着;有的人,可以为一家人活着;有的人,可以为一群人活着;有的人,可以为更广阔、更宏伟的目标活着。</h3><h3>你活着,帮助的人越多,你活着的意义就更大!受到的尊重也更多!</h3><h3>但是,这世上芸芸众生,大多数都是生存在凡俗的纠缠之中,是一群物质和生理欲望的动物,有太多声色香味花天酒地的诱惑,无法割舍。</h3><h3>一位终南山修行得道者告诉我,人生越简单越好。一位禅悟者说,人生清净最好。</h3><h3>哲学家说,人生没有意义。那还活着干什么?哲学家说,人生的意义只在于探求人生为什么没有意义的答案。这件事有点儿意义。</h3><h3>你认为没有意义的事情,还去探寻它为什么?这不是一个伪命题吗?</h3><h3>不过,许多所谓哲学家不就是无聊家、孛论家吗?</h3><h3>问周国平,人生有没有意义,他也回答很干脆,没意义!</h3><h3>我读过周国平许多书,他的这本书不能不读,《妞妞》。建议大家好好读一读,这本书里可以找到周国平许多哲学心理密码。</h3><h3>那人为什么还要活着,还要活下去呢?因为喜欢。这也是周国平说的。</h3><h3>做自己喜欢的事,交自己喜欢的人,想自己喜欢想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人要重视并且希望贯穿人生始终的重要问题。</h3><h3>这也应该是所谓好活的一个重要的度量衡吧!</h3><h3>一般人能做到这样了,就是高人了。</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六、难忘儿时米酒香</h3><h3>启之</h3><h3>哪有清香扑鼻?此处美酒开坛。</h3><h3>这句诗,不知道是谁写的,但是,我的初中语文老师雷贤广老师,在一堂语文课上随口吟出,我便记住了,一直到现在,几十年忘不了。</h3><h3>为什么呢?一是这句诗有趣,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即便年幼的我,也能一下记住了。</h3><h3>二是雷贤广老师那堂语文课上得特别生动。特别吟诵这句诗歌的时候,摇头换脑,像刚喝了一口美酒,无比享受的样子,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了,拂之不去。</h3><h3>对酒这么敏感,是因为在我的童年,有许多与酒有关的场景,让我难忘!</h3><h3>每年要过年了,村里的大院子就变成了一个大办年货的热闹之处。酿米酒,线米粉,杀猪宰羊,人人喜洋洋的。</h3><h3>这个时候,我们这些小孩子比大年初一还开心。围在锅边,不肯离开。</h3><h3>正在打线粉的伯伯会从滚烫的锅里捞出一个"猪婆子",赏给我。吃到嘴里,热乎乎的,滑滑的,香香的。</h3><h3>打线粉就是将红薯粉加水和稀,放到一个底下有孔的木瓢里,用拳头敲打,细细长长的粉条就齐刷刷掉进开水锅里,烫熟,捞出,晾干。</h3><h3>除过年吃外,往往各家各户会备上够吃一年的量,慢慢吃,或送给亲戚朋友吃。过年过节走亲戚,都是农家随手礼。</h3><h3>猪婆子是那种较粗的团子,和料盆子上粘的剩料,用手捏成扁扁长长的形状,放到锅里烫熟,大人专门用这个来哄开围住锅边不走的孩子。</h3><h3>我转来转去的,最后会转到酿米酒的锅边,被米酒浓郁的香味吸引过来,看着酒像一条细线注到坛子里。</h3><h3>这时,负责酿酒的伯伯,会装一碗酒糟给我们尝尝。那酒糟就是发酵过后蒸熟的高粱或大米, 不但香还有酒精度。</h3><h3>记得吃酒糟还醉过一次,因为好吃,吃多了,借着酒劲,在旁边的稻草堆上滚来滚去。</h3><h3>酿米酒是要技术的,记得一般由四伯伯担任酿酒师,酒量大的人家单独酿一锅,需求量小的,家里男人不喝酒的,就凑份子,几家一起熬一锅,然后再分酒。</h3><h3>头锅的酒是最淳最酽的,酒精度最高,最有劲道。越到后面,酒味越淡,酒精度越低,我们叫酒尾子了。</h3><h3>有时候,想喝酒的小叔叔,又没凑份子,会和熬酒的伯伯说一句,再多熬一锅水吧,酒尾子他要。</h3><h3>爸爸喜欢喝米酒,家里常年备有上好头锅水的米酒,用那种大陶罐盛着,坛口用布包紧扎实不漏酒气。然后又会郑重其事的,专门去药店配上一些养生的中药,放到米酒里泡着。米酒慢慢的变成琥铂色,特别漂亮。</h3><h3>爸爸在附近的学校教书,有时在学校吃食堂。如果在家里吃饭的话,顿顿都要喝一杯米酒。所以经常有开米酒坛的机会,每次可以闻到那种浓浓的酒香。</h3><h3>也有一次不愉快的经历。</h3><h3>记得有一年过年,也是一村子的人热热闹闹支锅架灶的在杀猪、线粉、酿米酒。</h3><h3>我家的米酒刚装好坛放在地上,准备拿回家,突然被一个小叔叔碰倒在地,坛子碎了,酒也洒了一地。</h3><h3>我急得哭了,爸爸一年的酒没了。父亲一句话也没说那个叔叔,不断安慰我,说不要紧,爸爸还有泡的酒没喝完呢,我才破涕为笑。</h3><h3>我对酒的喜好,也是从儿时开始的。</h3><h3>爸爸对我说过,外面再好的酒,都不如家乡的米酒,那是货真价实的纯良酿造,没有假酒,最有营养。</h3><h3>我因此也学爸爸,家里常年备有米酒,有泡药的,有什么也不泡的,有一年的,有五年以上的。给爸爸喝,自己喝,也招待客人朋友。</h3><h3>不过,要应酬在外喝酒,特别是陪领导和老板,要讲点排场,得喝茅台、五粮液。唯有最亲密、最知心的朋友,才会和你喝米酒。</h3><h3>我甚至想学着酿酒,学做盐萝卜,学晒红薯干,学儿时见到的吃到的家乡特产的制作手艺。</h3><h3>所以,在我而言,喝米酒并不仅仅是日常的饮用,而是一种态度,一种分享,一种传承,一种情愫。</h3><h3>你想想,平日里,大家都在自己家里捣鼓,只有过年了这时候,一村子人,大家互助起来,搞一个共享众筹的年货闹市。我相信,许多孩子和我一样,也有如此温馨、快乐的记忆。</h3><h3>后来,一家人随爸爸先后迁居镇上,县城,市里,就没有回村里过年了,也再见不到这样的场景,感受不到这样的气氛了。</h3><h3>真的好想有机会再回到村里过一个年,再体会一次儿时的年味,再喝一次家乡的米酒。</h3> <h3>吹拉弹唱一家子。</h3> <h3>大家庭全家福</h3> <h3>现在聚餐随时招呼一声就是。</h3> <h3>过年爸爸为孩子写福字。</h3> <h3>喝茶</h3> <h3>也玩手机</h3> <h3>旅游</h3> <h3>回农村祖屋看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