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感言

乐山乐水

<p class="ql-block">  两年前的父亲节,我写下了《父亲节感言》这篇文章。该文在《莲花山》杂志发表后不到4个月,即2017年10月10日,97岁的老父溘然长逝。</p><p class="ql-block"> 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父亲节,大家谈论最多的,是关于父亲的话题:感恩父亲、致敬父亲、祝福父亲、怀念父亲。在这个特别的节日,我把这篇旧作推送在这里,以志对父亲的纪念。岁月有痕,思念无尽!   </p><p class="ql-block"> 一一题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父亲节,我倍加思念年届97岁的老父亲。对于父亲,我内心有很多的感慨,有很多话想说,一直深深埋藏于心间。</p><p class="ql-block"> 父亲出生于1921年农历10日11日,是一位老实本份的农民,为人忠厚善良,谦和温顺。一身风里来,雨里去,辛勤劳作,养育了我们全家老幼。在父亲的身上,有无数中国父亲的缩影:他传统守旧,但他一辈子恪守着做人的善良和做父亲的责任;他生活节俭,不抽烟不喝酒,但他可以把平时自已省吃俭用一分一分积攒下来的钱,毫不犹豫悉数给他的子孙;为了子孙后代,他一辈子省吃俭用,但他唯独忽视了他自已。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父亲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就是在农闲的时候,也不停歇,仍然为家庭生计操劳,忙着编篓子、编笊篱,扎扫帚、扎笤帚。制做这些家什是一件技术活,也是一件辛苦活,父亲手法熟练,技艺</span>娴熟<span style="font-size: 18px;">,做出来的东西既好看又耐用,尤其是白柳条编制的各种各样精制的篮子,称得上是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这些家什虽不是贵重的大物件,但都是农村居家过日子的日常用品,不可或缺。如果有富余的,就赠送给亲友乡邻使用,深受大家的喜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父亲读过私塾,在我们村算得上是个文化人。私塾是旧时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教育机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私立学校。在那个时代,父亲做为普通的农家子弟,能读几年私塾已是一件非常难得的奢侈事了,一般的农家子弟,能有机会读几个“冬书”,就是很幸运的了。所谓“冬书”是指北方冬季农闲时节,农家子弟趁机读几个月书。</span></p> <p class="ql-block">  因此父亲十分珍惜难得的读书机会,学习很用功,写的一手好毛笔字,受到他的老师燕理宝先生的赏识。父亲书法功底扎实,颇具“瘦金体”风骨,结构匀衡挺秀,笔力遒劲刚健。父亲十分珍爱书籍,他读过的书一直保存在一个细长的木箱里,每年夏季都要拿出来晾晒一番。我有时候拿父亲的书来看,什么《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父亲有兴致时,还学着老学究的样子,摇头晃脑地给我们念上一段,惹得我们兄弟姐妹一阵笑。父亲读过的书和用过的字典,我现在还珍藏着一部分,可惜大部分已失散了。我崇拜我的父亲,我喜欢读书,偏爱古典文学,很大程度是受了父亲的教育和影响。</p> <p class="ql-block">  父亲不仅热心肠,还会用18张纸牌(毛鱼、二棍、八万、选选、一至五皮,各2张)算卦,乡亲们遇到难拿的事,有时主动找父亲算个卦。我小时候对算卦感到特别神奇,长大后才领悟出所谓算卦,就是基于事实,结合卦象,缜密分析,合理推论,寻求解决办法。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的春耕时节,在这个牛马发挥重大作用的关键时刻,邻村有家丢了一匹马,心急火燎地慕名来找父亲算卦,最后真的按卦象找到了丢失的马。类似的事情有很多,久而久之,乡亲们口口相传,父亲算卦小有名气。当然算卦也不是每次都灵验,但除开算卦的科学信性不说,父亲的这份热心,这种无偿助人的善举,赢得了乡邻的赞誉和尊重。</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父亲虽然生性和善,可是在我们弟兄姐妹读书的事上,管的比较严厉,丝毫不含糊。记得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提倡复课闹革命, 我不愿去上学,一心想去放牛,觉得放牛自在好玩,并托叔伯大哥在生产队的饲养院,挑选了一头老实的黄牛放。父亲知道后,一改往日温和的脾气,少有的生气动怒,着着实实抽了我一牛缰绳,让我带上书包快去上学去。这一缰绳抽的我很疼,在我年幼的心灵,留下了这样天真的想法和朴素的认识:读书一定是件好事,孩子不读书一定是人生的大错误,不然父亲不会这么狠心地打我。现在看来,父亲这一缰绳把我打对了,世间少了一个放牛小子,多了一个读书郎。</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父亲十分疼爱子女,有些事让我终身难以忘怀。我1982年到深圳工作,几年后生活稳定了,我就请父亲来深圳看看。直到1996年5月,76岁的父亲,才乘坐飞机来深圳。父亲在深圳仅在了几个月,感到身体不适,觉得自已年岁大了,担心老在殊乡异域,执意要回老家。我当时在西安出差,委托友人把父亲送到机场。其后我探家时,老家的亲友告诉我,父亲准备来深圳临行之前,特意到母亲的坟头上,告诉母亲要去看小儿子。这件事我知道后,心中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酸楚,直到现在都难以释怀。以往<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我每次探家,父亲都是早早座在大门前,眼巴巴瞅着村口,等候我早点回来。今生今世,我永远忘不了父亲依门望儿的亲切而又让我动容的画面……我在想,父亲疼爱子女的拳拳之心,由此可见一斑!</span></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回想起来,在我年轻的时侯,拜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没有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然而,随着年龄和生活历练的增长,重温《背影》时,内心的感觉却异常细腻感伤,联想到远在老家,已过耄耋之年的老父,不禁潸然泪下。这泪眼迷茫间,仿佛看到了苍老无力的父亲那萧瑟的背影,以及根根白发,还有那饱经风霜脸上的条条皱纹…… 这每一根白发,每一条皱纹,都是为子女操劳的见证!</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养子方知父母恩。我已为人之父,我更加懂得如何去做一个好儿子,也愈发体会到做父亲的不易。父亲是全家顶梁柱,是家里的一片天,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巍峨大山 ! 在过去的岁月里,父亲为了我们这个家,顶风冒雨,任劳任怨,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经历了多少艰难,正如歌曲《父亲》中所表述的:“人间的甘甜有十分,你只尝了三分;生活的苦涩有三分,你却吃了十分”。父亲为了我们这个家,为了子孙后代,不辞劳苦,有过无奈,但千难万苦,压不跨父亲那顶天立地的脊梁 ! 如果说母爱如水,那么,父爱是山。如果说母爱是涓涓小溪,那么,父爱就是滚滚流云。父亲的爱,每一点、每一滴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父亲的爱,和母亲的爱一样,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父亲是一座靠山,温暖而又坚强;父亲的厚爱,深沉而又无言。</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父亲给予我们无私的爱,或许他不需要太多的回报,但作为子女,却要时刻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无论父亲普通也好,优秀也罢,都要真情实意去感恩父亲、尊重父亲、孝敬父亲。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孝敬父母既是天道,也是义务,更是责任。 孝敬父母,不仅仅展现在节日,更体现于日常。对于贫困的父母,给予财物是孝敬;对于孤独寂寞的父母,陪伴聊天是孝敬;对于患有疾病的父母,寻医问药是孝敬;对于行动不便的父母,照顾服侍是孝敬;对于唠叨的父母,聆听理解是孝敬。总之尽量满足父母物质、精神方面的需求,在孝的天平上,它们都是等量的。简言之:感恩父母,让父母开开心心就是孝敬!</p> <p class="ql-block">  说到父亲的话题,又想起了伯俞泣杖这个典故:汉代的孝子伯俞,其父家教甚严,伯俞有错,父亲就用手杖责打。一日,父亲因故又用手杖责打伯俞,伯俞大哭不已。父亲说,以前打你从来不哭,今天打你为何放声大哭?伯俞说,以前父亲打我时,我觉得你很有力道,说明你身体健康;现在父亲打我,力道大减,说明你巳衰老,我承欢膝下孝敬父亲的时间少了,故而大哭。有感于此,我将自已的书斋命名为"效伯堂",并做成牌匾,悬挂于壁,时时提醒自已及后人: 百善孝为先,效仿伯俞,孝敬父母,福荫后代。</p><p class="ql-block"> 祝愿天下的父亲椿龄无尽,福寿康宁 !</p><p class="ql-block"> 2017年6月16日于深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