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在东北“鲁艺”———写在“清明节”这一天!2020.4.4

xukai

<h3>  一年一度的清明、一次一次的思念、一生一世的感恩,清明时节思念天堂的父亲母亲,说不完的是深深的感恩情,报不完的是父母亲养育之恩,祈祷逝去的父亲母亲和亲人们为你们点亮一盏心灯,照亮天堂的路,寄去子孙的缅怀和思念之情,愿天堂没有痛苦、一切安好!</h3><h3> 我们的父亲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多年了。但父亲的朴实、平和、善良和身影一直在我心中。在“清明节”来临的日子里,在全国都在抗击“疫情”的特殊年份,(为防止疫情扩散政府限制市民聚集去扫墓)我谨以追忆的方式,怀念我的父亲……!</h3> <p>  一、听父亲讲家族历史故事</p> <h3>  我的父亲徐徳丰,一九一九年冬月初十出生于黑龙江省双城县(市)农丰乡正白二屯的一个富裕农民家庭。</h3><h3> 据父亲讲,我们家也是“闯关东 ”的后代。应该是淸朝未年,我们的祖爷爷兄弟三个带着家眷数人,从山东(烟台、蓬莱)老家漂洋过海,从旅顺(大连)上岸一路向东北方向闯荡。一路艰辛拔涉,在大连(金州)三十里铺留下一枝,继续北上在双城留下一枝(我们家祖爷爷),最后一个兄弟带着家眷继续往北……!</h3><h3> 据父亲讲,我们(祖爷爷)这一枝在双城落脚后白手起家,穷则思变……。几十年间与匪患斗、与大自然斗,初来乍到还要与当地的乡里乡亲相融合,把“关内”的农耕文化带到了“关外”并拓展。经过艰苦劳动在当地扎下了根并发展壮大,积累了农耕生产的“第一桶金”……!</h3><h3> 与大多数“闯关东”的先人们一样,我们的祖辈在求生发展过程中激发出无限的勇气和智慧……。随着家族田产的逐年增加,又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对盛产的土豆、大豆、高梁农作物进行深加工,购置设备开办粉房、油房、烧㶽(土酿酒厂)等副(产)业,增加农业生产附加值,年复一年,扩大农耕生产,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置办田产,扩大生产规模……。</h3><h3> 父亲早年读过私塾,后来又被我三爷(徐品三)当年在“东北军”王以哲将军手下任军需副官)带到奉天(今日沈阳)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读书(周恩来总理童年也在此读书的学校)及双城当地学挍读书,学至伪满州国国民初、中级教育毕业成年后,即在当时的满洲国统治下的地方政府(乡公所)任职。后来听父亲讲,他当年的工作就是在当地各乡、镇为当时的伪政府(满洲国)催缴国库公粮。(俗称“催粮官”)</h3><h3> 文革结束后,父亲还給我讲了当年在沈阳读书的往事……。当年,能在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读书的孩子都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但父亲从乡村到城里来读书有着很多的不适应……。(如:环境变化、讲究卫生、新式学堂的课程、操练、怕老师提问等)还讲了当年随三爷坐着摩托车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观看少帅(张学良)检阅部队的故事……!</h3><h3> 父亲还讲到,后来不能继续在奉天上学读书的各种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日本人占领了“东三省”。(父亲读书求学的时期正是历史上“皇姑屯”事件及“九一八”事变前后这些年)整个东北的政治环境变了,三爷当时所在的“东北军”更是受到巨大影响和冲击……!</h3><h3> 父亲还讲到,“九一八”事变之后,“东三省”沦陷,三爷也是国难当头、深受其害,被迫解甲归田,从此家道败落。当年不仅仅是父亲和他的家族受到了影响和伤害,在东北的每个中国人都没有逃脱“山河破碎”沦为“亡国奴”的悲惨命运……!</h3> <p>上图为;父亲童年就读的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两等小学校</p> <h3>我本人在父亲读书的地方留念</h3> <p>“九一八”事变日军攻占沈阳</p> <p>  上图是父亲离休后拍摄的照片(一九七九年)</p> <p>  二、参加革命工作</p> <h3>  一九四五年“八一五”光复(抗战胜利,日本投降)后,四六年初,父亲就参加了革命新生政权(区政府)的工作,(当年主要也是因为识文断字的人太少了,新政府急需“文化人”)。一九四六年秋季,父亲经所在区政府工作队赵队长(延安来的干部)介绍,赴哈尔滨松江鲁艺文工团正式参加革命。据父亲讲,到哈尔滨第一天接待他的是延安来的干部洛丁同志。(后来洛丁同志任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时过三十年后,而我又在辽宁省文化厅直属单位(辽宁省文化馆)工作了二十多年。现在想起来,真是奇妙的缘分……!</h3><h3> 参加革命之后,我父亲作为解放战争时期党的文艺战士,先后参与了东北“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保卫战、随“四野”部队参加解放长春、吉林、九台等战役,在战争中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经历了“松江鲁艺文工团”、“东北鲁艺三团”、“鲁迅文艺学院”、“东北音专”、“沈阳音乐学院”的创建、发展的全过程。在沈阳音乐学院辛勤奉献工作了三十多年,于一九七九年离职休养。</h3><h3><br></h3> <h3>油画《四保临江》</h3> <h3>  三、父亲的革命生涯是从追随“鲁艺”开始的<br></h3> <h3></h3><h3></h3><h3></h3><h3> 上图为毛泽东主席亲自到“鲁艺”授课</h3><h3><br></h3><h3><br></h3><h3> 在中国高等教育办学历史上,有一所学校非常特殊,这就是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 那是1938年,在抗日战争最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而创办的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 1938年,“鲁艺”的成立开启了中国革命文艺教育的新纪元。</h3><h3> 1、“鲁艺”的由来</h3><h3> 1938年2月,为了密切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和抗日战争的形势,培养和训练适应抗战和建设中国新文艺工作需要的大批艺术人才,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联名发出《创立缘起》,决定创办一所艺术学校,同时为了纪念并沿着鲁迅开辟的艺术道路继续前行,将校名定为鲁迅艺术学院。 </h3><h3>  </h3><h3>  2、 “鲁艺”是我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艺术学校 </h3><h3>  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正式成立,是我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艺术学校。毛泽东出席了在中央大礼堂举行的开学典礼,并为鲁艺题写了“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校训及“抗日的现实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的题词。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鲁迅艺术学院要在民族解放的大时代去发展广大的艺术运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指导下,实现文学艺术的伟大使命。此后,毛泽东还曾到“鲁艺”亲自授课。“鲁艺”创办之初,设立了戏剧、音乐、美术3个系,后来增设了文学系,同时,为了紧密联系实际,还开设了文艺工作团、实验剧团、歌舞团、美术工作团以及其他科研组织。 </h3><h3>  “鲁艺”地处延安,由于国民党长期对边区实行经济封锁政策,各种物资严重匮乏。但汇集了大批才华横溢的文艺青年的鲁艺,在艰苦的物质生活和办学条件下,贴近时代、反映生活,先后创作出《延安颂》等一大批经典作品,成为延安文艺运动中最为活跃的地方。曾经留学法国的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就曾在鲁艺担任音乐系主任。受到延安浓烈气氛的感染,冼星海很快就与诗人光未然合作完成了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史诗性作品——《黄河大合唱》。鲁艺还培养了大批革命文艺工作者,为抗日战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h3><h3>  3、“鲁艺”在东北解放区 </h3><h3>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决定将鲁艺从延安迁到东北办学。经过几个月的艰难跋涉,鲁艺师生终于辗转到达哈尔滨,并演出了《白毛女》《黄河大合唱》等节目,引起强烈反响,激起了广大群众对封建势力的仇恨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h3><h3>  此时,解放战争形势发展很快,我军势如破竹,节节胜利。1946年,鲁艺分批迁到佳木斯市,划归东北大学恢复办学,并在当地演出了秧歌剧等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的文艺节目,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同时吸引了大批青年加入鲁艺,为鲁艺增添了新生力量。同年冬,根据中央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让开大路,占领两厢”,在东北较远城市和广大乡村发动群众开展土地改革的指示,东北局决定鲁艺脱离东北大学,组建东北鲁艺文工团一、二、三、四团和音工团,进入东北解放区开展革命工作。 </h3><h3>  在决战东北的战场上,鲁艺文工团的团员们还经常利用嗓音洪亮的优势,在前沿阵地轮番向敌人喊话,宣传党的政策。瓦解了国民党军队的士气,加快了辽沈战役胜利和解放东北的步伐。 </h3><h3>  4、“鲁艺”在沈阳解放后恢复办学 </h3><h3>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东北鲁艺文工团随部队进入沈阳,并投入到庆祝沈阳暨东北全境解放的演出宣传活动之中,同时也为庆祝新中国的成立做着紧张而忙碌的准备工作。同年年底,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鲁艺在沈阳恢复办学,在东北鲁艺文工团的基础上,成立东北鲁迅文艺学院。 </h3><h3>  1949年10月1日,庄严的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举行。第二天,沈阳的庆祝活动便拉开了序幕。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鲁艺组织了游行队伍和文艺队伍参加庆典活动。 </h3><h3>  10月2日,50万沈阳市民在中山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庆典和欢庆游行。作为沈阳市庆祝游行队伍的先导,鲁艺的队伍非常壮观:几百名师生全体出动,身强力壮的同学抬着印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巨幅头像的宣传画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紧随其后的是80多人的大乐队,后面还有腰鼓队、霸王鞭队、旱船队和秧歌队……游行队伍浩浩荡荡,一路前行,很快就到达主会场——中山广场。此时的中山广场已是锣鼓喧天、彩旗飘扬,广场中心搭起了有五六人高的圆形牌楼,牌楼顶层的圆形围柱上,挂着马、恩、列、斯、毛的巨幅画像,四周插满了五星红旗。在牌楼下,由鲁艺和沈阳市政府乐队组成的大型军乐合唱团演奏并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第一次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彻沈阳上空。 </h3><h3>  庆祝仪式结束后,鲁艺的队伍从中山广场出发,边行进边表演,让刚刚解放不久的沈阳市民大开眼界。市民们跟着这支队伍一路前行,经由中华路到达沈阳站。此时的沈阳站已聚集了成千上万的群众,等待观看鲁艺的开国庆典文艺演出。于是,鲁艺的队伍就在这里停下来开始表演,直到天黑。鲁迅文艺学院师生在开国庆典上的文艺演出,受到了沈阳市民的热烈欢迎。接着,在沈阳人民体育场,鲁艺师生又连续演出了4天,共9场,观众达5.4万人。 </h3><h3>  “鲁艺”作为我党第一所综合性艺术学校,在极其艰苦的战争年代,遵照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在火热的斗争中,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和战争的形势,创作演出了数以千计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节目和剧目,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活跃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文艺骨干,为东北的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东北的文化艺术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1958年,鲁艺文艺学院几经发展,变为鲁迅美术学院和沈阳音乐学院两所大学。</h3><h3></h3><h3></h3><h3></h3> <h3>上图是1938年2月,由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发起,沙可夫主持起草的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起》。<br></h3> <h3>1938年3月14日,鲁艺首期学员60余人在延安北门外云梯山麓开学上课。<br></h3> <h3>图为冼星海在延安指挥鲁艺学员排练《黄河大合唱》(1939年)</h3> <p>延安“鲁艺”旧址“桥儿沟”</p> <p>延安“鲁艺”旧址“桥儿沟”</p> <h3>沈阳音乐学院(主楼)教学楼</h3> <h3>沈阳音乐学院</h3> <p>  四、父亲在东北“鲁艺”</p><p>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鲁艺”文工团跟随部队辗转于东北各地,一边参加剿匪和土地改革,一边进行创作和慰问演出。东北鲁艺文工团在文艺创作和演出实践的同时,深入生活,积极学习民间文艺,培养和锻炼了队伍,增长了才干,活动范围遍及北满、南满、东满67个市县(镇)。</p><p>  东北“鲁艺”各文工团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群众,及时根据战争形势和土改运动的需要,创作演出了数以千计各种形式的文艺节目和剧目。其中包括:歌剧《火》《永安屯翻身》,秧歌剧《李二小参军》《归队》《干活好》《两个胡子》《收割》,话剧《牢笼计》和音乐作品《咱们工人有力量》《工人大合唱》,等等。这些作品反映出中国人民寻求独立解放和建立新中国的强烈愿望和坚定决心,起到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战斗作用,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p><p><br></p><p> 在战斗里成长。辽沈战役前夕,东北“鲁艺”各文工团随部队来到前线,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边战斗边宣传,边创作边演出,有时甚至要面临生死危机。 </p><p>  1945年5月的一天,父亲所在的文工团演出后分散在不远的两个屯子里宿营。天将亮时,忽然枪声把大家惊醒,团领导苏阳同志急匆匆的从前屯赶来,通知大家说,国民党和我军在附近发生战斗,要大家快速转移,团领导指挥父亲等人带领小同志和参加演出的艺人刘同玺、顾益三先撤离,大部分同志掩敞好大件布景服装道具,带上行理随后,这时候子弹在耳边呼啸,炮弹飞过来落在附近,当时驻在部队七师政委魏宝善同志派战士掩护父亲他们撤离,在一个屯子停下来的时候,前线的伤员也下来了,有一个营教导员,肚子被炸开了,鲜血和肠子模糊一片,战争的残酷就在眼前……!</p><p>  1948年夏,父亲所在的“鲁艺”三团前往长春前沿战地,进行慰问演出。突然,距离剧场舞台不远处传来一阵阵枪响和炮声,美械装备的国民党部队渐渐向舞台靠近,文工团员们只能用手枪等小型武器还击。正在附近布防的四野某团,立刻派出一个连,跑步到前沿迎敌。“鲁艺”三团被保全了下来,但这个连却伤亡了不少战士,连长也在战斗中负了重伤……。</p><p>  这种情况不时在“鲁艺”各团的演出中出现,但“鲁艺”团员们仍然坚持活跃在战争的最前线。</p> <p>  五、解放战争时期父亲在“东北“鲁艺”的工作足迹</p> <h3>战争年代的演出场景</h3> <h3>下图:一九四七年夏季,父亲随松江鲁艺文工团到家乡双城地区开展革命宣传活动时的照片</h3> <p>  解放战争时期,父亲所在文工团追随着战争的步伐,在农村、前线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文艺宣传工作。在茫茫的林海雪原,在白山黑水之间,在硝烟弥漫的烽火前线,东北解放区到处都留下了他和战友们的足迹……!</p> <p>下图: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八年“鲁艺”在哈尔滨、沈阳开展革命文艺宣传活动</p> <p>下图: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东北“鲁艺”文工团随部队进入沈阳,1949年10月2日,50万沈阳市民在中山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庆典和欢庆游行。</p> <p>  作为沈阳市庆祝游行队伍的先导,“鲁艺”的队伍非常壮观:几百名师生全体出动,身强力壮的同学抬着印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巨幅头像的宣传画走在队伍的最前面,紧随其后的是80多人的大乐队,后面还有腰鼓队、霸王鞭队、旱船队和秧歌队等。游行队伍浩浩荡荡,一路前行很快就达到了主会场——中山广场。此时的中山广场已是锣鼓喧天、彩旗飘扬,广场中心搭起了有五六人高的圆形牌楼,牌楼顶层的圆形围柱上,挂着马、恩、列、斯、毛的巨幅画像,四周插满了五星红旗。在牌楼下,由“鲁艺”和沈阳市政府乐队组成的大型军乐合唱团演奏并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第一次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彻在沈阳上空……!</p> <p>下图:一九四九年十月,东北鲁迅文艺学院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时在沈阳游行的照片</p> <p> 上图为哈尔滨“红军街一号”旧址</p><p> </p><p> 六、哈尔滨“红军街一号”</p><p> 哈尔滨红军街一号,是“鲁艺”三团团部所在地。据父亲的回忆,他们就是从这里出发赴吉林、九台前线的。在父亲战友的回忆录中也有记载写道:“接到任务后,缮印组徐徳丰和同志们克服困难,连夜缮写赶印赴前线的宣传品,保证第二天出发前完成任务……”。</p><p>  建国后,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按照中央和东北局指示,为保护革命事业不受损失,东北鲁迅文艺学院整体撤退返回哈尔滨。“红军街一号”又成为他们落脚的地方。至1953年战事平稳才又迁回沈阳。</p><p>  “红军街一号”一直是是父亲战斗、生活的地方,它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记!</p> <p>  七、父亲生前与战友、同志及家人的部分照片资料、学习手迹</p> <h3>沈阳鲁迅文艺学院旧址(后为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地点)</h3> <h3>五十年代父亲收藏的鲁迅文艺学院办公楼照片(1953.2)</h3> <p>图片为五十年代东北鲁艺校址</p> <p>五十年代后期父亲在沈音“主楼”后面拍摄的照片</p> <h3>六十年代沈音正门景观</h3> <h3>父亲的学习“笔迹”</h3> <h3>父亲的学习“笔迹”</h3> <h3>父亲七十年代在家里工作的照片</h3> <p>图为七十年代沈音正门</p> <p>“鲁艺”建团五十周年纪念</p> <h3>九十年代,父亲离休后与母亲在深圳特区姐姐家安度晚年</h3> <p>父亲九十年代在深圳特区</p> <p>父亲与他的老乡、老战友、老伙伴</p> <p>父亲与他的老战友、老伙伴</p> <p>父亲与他的老战友、老伙伴</p> <p>父亲与他的老战友、老伙伴</p> <p>九十年代父母亲初到深圳经济特区</p> <p>父母亲与我们姐妹们在一起</p> <p>父母亲与我们姐妹们在一起</p> <p>父母亲与我们全家</p> <p>九十年代父母在深圳经济特区姐姐家安度晚年</p> <p>  九十年代父母在深圳经济特区姐姐家安度晚年。每年春节都是我们家南北亲人团聚的日子!</p> <p>  九十年代父母在深圳经济特区姐姐家安度晚年,每年春节都是我们家南北亲人团聚的日子!</p> <p>  九十年代父母在深圳经济特区姐姐家安度晚年。每年春节都是我们家南北亲人团聚的日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