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走长城四十战:烽火孤楼连山尽,细峪幽林大坝横

莲蓬

<h3>2019年6月15日,十走长城第四十战、暨十走长城第十七段:相约苇子峪。此为十走的补漏战,3月2日,为配合政府的封山防火,寒老跳过了这一段,现在补上。</h3><div><br></div><div>花场峪来过几次了,但一直没有机会进入旁边的细谷口关。所以我对此路线做了点改变,从刘家房西沟(大绪沟)进入,考察细谷口关后,再沿河谷前行与从花场峪上来的大部队会合。</div><div>没走过这条线,行前很慎重的问了些到过现场的驴友,皆说有路能通,这才决定带小分队穿过去。实际上队伍也不小,有十一人随行。</div><div>寒老还让我多带人,没敢答应,万一走不通或不好走,需强行翻过南山不是悲剧了?──实走结果除了距离长点,若不上北山扁楼的话,强度并不比从世外桃源上来大。全程沿河谷,一路溪水一路绿荫,那是相当舒服。最重要的是:还有敌楼,在穿越中可以理解长城大坝为什么是长城主线?和花场峪苇子峪又是怎么连接的?</div><div>此段长城主线内侧险峻的山巅开始出现几座孤楼,如一路可望而不可及的指挥楼。孤楼经柳观峪、孤石峪一直到温泉堡一线延续,以前我只简单的把这类孤楼理解为烽火台,实际上它们更是孤独的战楼, 是墩台与墩兵的高级进化版,不仅传讯,而且控扼要害。</div><h3>以后的秦皇岛长城,该进入定点突破了。我不能系统走完了边墙,却稀稀拉拉丢了不少孤楼没到。</h3><div><br></div><div>十一人小分队行进顺利,过河后不久就是有六百年历史的细谷口堡,城墙全部坍塌。然后前面就是细谷口关,按我的计划,一鼓作气强行拿下北山保存完好的333号敌楼,山顶332号已毁,路又难行,我一直说不要上,看看就行。</div><div>下来后,大部分队友都进入南岸的334号敌楼,因此楼损毁严重,我只在下面看看没上。与人生如歌、宁静致远姐等人先行进入河谷前进。不想后面的多数人走差路上山了,居然还是媳妇领队。呃。</div><div>赶紧联络让他们必须下到河谷!然后一切顺利,绿荫遮阳、溪水洗脸,穿越幽暗森林在长城大坝与大部队会合。</div><div><br></div><div>会合后休息,聊天时媳妇居然发现一名菜鸟,说了句很外行的话:是不是马上要下去了?</div><div>若走长城,从长城大坝只是刚刚开始啊。</div><div>这让她警觉起来,再一问,第一次参加户外当然更是第一次走野长城,背个小背包只有一瓶水而且见底了,没有吃的等着吃农家饭,而且鞋子连旅游鞋都不是,是塑料底的便鞋!</div><div>这可真不是开玩笑的事,大家都有点紧张。经商议,最后老夫大哥与笑口常开兄带着她一路下撤,没有继续穿越长城。</div><div>寒老队互助友爱风气一向很好,但事故首要还是防患于未然,以后见到生面孔,特别是着装不对的,还是多问两句为佳。</div><div><br></div><div>过了大坝长城后,都是我去年走过的路线,当时也没觉得有多难,这次不知咋的,竟然走得有点不在状态。气温高?上次是冬天,这次是夏天。鞋子不对?上次是品牌高帮登山鞋,这次仅是一百多块钱的普通军靴(走长城太废鞋了,两千多的鞋子,说实话用起来效果与二百块的没啥区别)。先是在大岩壁上忘了怎么倒脚了,被青春指点了一下。然后在339楼处又想当然迷了会路,脱离长城往山下去了,赶紧归正。最后还有一段滑崖,居然是坐着下的,去年我明明走下去的嘛!媳妇更绝,非说没走过这块,抱怨我带错了路,压根就忘了去年她也是这么走下去的!</div><div><br></div><div>不管怎样,顺利按计划考察到341号楼,在山下一阵紧似一阵的鸣金声中匆匆收兵!四十战终。</div><div><br></div><h3><br></h3><h3><font color="#39b54a">细谷口堡古城坐落在驻操营镇花厂峪村东南小山峰以南的河沟南岸上,西侧毗邻长城。据查,细谷(峪)堡古城明代无详细记载,《卢龙塞略》的协路营图中记录位于花厂峪堡与苇子峪堡之间,距苇子峪堡7.5公里。经实查,古城虽早年已废圮,但残迹尚存。古城原为石筑,北墙现残存一段长10余米、高1.5~2米的石筑城墙,墙体用石灰勾缝,中段有门洞残迹,其余部分存有断续残墙。</font><br></h3><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细谷口堡:洪武年建,山势险要而易守。城石筑,现遗址东西中轴线长 67 米,南北轴线长 48 米。细谷口关:明嘉靖《山海关志》卷首有图,当时有官兵五十六员,军器一百五十七件。</div><h3><br></h3><h3>《永平府志》载:”苇子峪在临榆县西北六十里,由柳罐峪东行四里至三杨寨折而北三里、至楸子峪又西北六里至车场、沟约阔百余步、循水涯曲折而北、乱石满径、二里许凡七渡河、塞河怪石大如熊罴、宛转石中可通匹马、又北里余即苇子峪堡、河愈宽石愈多、东西山极陡、峻高可数里、边城自西南顶递降而下、距河东岸几二百丈、关城皆荡于水、即石河之西脉也、发源老岭下、入口东南流、二十里至石门寨归大石河,由峪北行至老岭、路极坳险、不与他口通、居民非樵苏罕有至者,西南至柳罐峪十六里。”&nbsp;</h3><h3><br>《四镇三关志》载:苇子谷堡,洪武年建。万历《永平府志》载:弘治 18 年,因虏犯,移入细谷口关南阎家庄,仍旧名。《卢龙塞略》载:城石,高丈五尺,周百十八丈九尺,东南有楼,居 9家。山势险要仅通步兵而易守<br><br></h3><div><br></div> <p>车过刘家房村,路口停车。</p><p>最终集结了十一人小分队的我们去细谷口关,大部队继续往花厂峪世外桃源。</p><p><br></p><p>这是小分队在通过河滩。</p><p><br></p> <p>沿防火道走不远就看到细谷口关北山的两座敌楼了。</p><p>山腰那个在《秦皇岛长城》和《抚宁文物志》中都编为333号楼,保存完好。因其形状我叫它扁楼。</p><p>山顶那个是332号楼,已毁。按我的计划是要拿下扁楼,山顶那个真没有时间,我在路上就说不要上那个。</p><p><br></p> <p>细谷口堡。这座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古堡距今已有六百年,残毁不堪。但形状规模依然还比较明显。据测量,南北长67米,东西宽48米。</p><p>这是拥抱自然下去站在遗址上,辽东鹤等人也下去做深度考察。</p><p><br></p> <p>上北山扁楼需要过一条大沟,这条沟名“大绪沟”。</p><p>333号楼虽然不高,突击中一时没找到路我也钻了下棵子。发现了“青鸟户外”路标,媳妇说还有“逍遥自由行”的。</p><p><br></p><p>扁楼周围自成一个堡垒。这是在其东南侧50米岩壁上疑似人工开出的凹槽,可能是过去明军盖楼开石料所用吧!</p><p>也不排除当脚蹬用?333与332号楼之间都是陡坡,并无城墙连接。</p> <font color="#39b54a">333号台敌台,基本完整。位于花厂峪村西南。台基为十九层花岗岩条石垒砌,高5.8米,北侧以山崖为基,上筑城砖楼体,通高10.5米,台面长15.3米,宽6.1米。中层楼体为南北向2车棚券室,东西向四拱券通道。券室长13米,宽1.04米,高1.75米。楼梯设在南墙西侧,由东西向而上顶层,尚存13级,楼梯口宽0.63米,级高0.22~0.33米。外形为东墙靠北开1门,门南设3窗,西墙开4窗,南、北墙各开2窗。门宽0.75米,高1.78米,窗宽066米,高0.85米。顶层楼橹已毁,残存遗址长4米,宽3.4米。北墙残高1.7米,东墙开1门,门宽0.75米。333号台和334号台间无长城建筑,台北山坡平缓处有15米长一段弧形墙体,基础为十层花岗岩垒砌,上筑城砖墙体,高7米。</font><font color="#b06fbb">《抚宁文物志》</font> 敌楼2*4规制,门在东侧最北面,南面三箭窗。这是从敌楼东望向细峪口南山。 <h3>敌楼北面略残毁。由拱护的城墙可直接上顶。这是北面雉堞上的悬眼,但是……擂石滚下来不会落到自家城头上吧?</h3><h3><br></h3><h3><font color="#ed2308">接受刘建民老师指点,这个是斜射孔,不是悬眼。</font></h3> 站在楼顶望向东南方向。可见细峪口堡全景。古堡建在河南岸(右),北部临河一面有大门出口。 风景如画。 敌楼后面接山崖一段,建有拱形护墙,高达七米,还挺高级,下以花岗岩条石为基,中间全砖垒,同时有上有石条檐线,垛口墙已不存。淡看去卷舒在站在边缘处拍照。 <h3>这是淡看拍下的在楼顶的我。同时也是敌楼西侧,四箭窗。南面我们在山下就看到了,两箭窗。</h3> 楼顶残存的铺房遗址。 <p>在敌楼内看细谷口关。沟底的是334号楼,还有个模样,但其实也损坏严重。有城墙连接上山腰一实心楼,《抚宁文物志》标为10号烽火台。(从我这儿看,怎么还是像敌台呢)</p><p><br></p><p><font color="#39b54a">10号烽火台。大部毁坏。位于花厂峪村东南400米处细谷峪沟边一山峰上北距长城主线0.5公里。台基为毛石垒砌,高约2米,上砌城砖台体,实心,总高7米,长9米,宽9米。中层台体为实心,周边无门窗,现残存西侧一面砖墙,其余三面砖墙已毁。</font><br></p><p><br></p><p>敌楼边,城墙之后有一墩台,也似为烽火台。</p><p><br></p><p><font color="#39b54a">9号烽火台。基本完整。位于花厂峪村东南细谷峪沟边。西北距长城0.6公里。此台从外形观察应为敌台,台基为一层花岗岩条石垒砌,高0.3米,上砌毛石台体,总高6米,长8米,宽7米。中层台体为实心,周边无门窗,四周垛口墙亦毁,台内没有上顶层楼梯结构。顶层北端筑一长2.7米,宽1.8米,高1.1米小战台。</font><font color="#b06fbb">《抚宁文物志》</font><br></p><p><font color="#b06fbb"><br></font></p><p><span style="caret-color: rgb(176, 111, 187);"><font color="#333333">为啥说9号“似”为烽火台?因为其格局为明中期的墩台,且关口城墙也是老边,怀疑其主功能为作战。正统到嘉靖中期,</font></span>总督山西宣大兵部侍郎翁万达 ,就喜欢“摆边”,将守军成长蛇阵置于城墙之上,同时后建敌台,作为攻击越墙之敌的后盾。</p><p><br></p><p>不过,翁不是蓟镇的,后来许论主管蓟镇,他主张战台突前,花厂峪关前那两座“烽火台”就是典型例子。烽火台本来是个很专一的概念,后来其外延应该有所扩大化了。</p><p><br></p><p><font color="#167efb">(在此,我所查资料,《秦皇岛长城》和《抚宁文物志》都出现了混乱。</font></p><p><font color="#167efb">比如9号烽火台上“顶层北端筑一长2.7米,宽1.8米,高1.1米小战台。”,实地如图所示并无,其数据应为大坝长城北端335号敌台顶部的数据。</font></p><p><font color="#167efb">《抚宁文物志》中10号烽火台,疑应为335号敌台,往后类推则应从336号敌台起,因为后面我无论怎么数楼,在336号敌台和339号敌台之间也多出一处敌台不知在哪里。</font></p><p><font color="#167efb">而《秦皇岛长城》则更啼笑皆非,言334号敌台东北三米就是335号敌台,其位置,显然是《抚宁文物志》中所述的9号烽火台。</font></p><p><font color="#167efb"><br></font></p><p><font color="#167efb">暂且不作改变,因为敌台编号并不是单一的。比如336号敌台、339号敌台处全有碑文资料对应,这一更正又全乱套了。特此说明。)</font></p> 敌楼内景象,南北向两筒拱。东西向四券洞。敌楼内原有装修,注意拱顶上还有抹灰衬底残存。两筒拱之间的支柱墙为条石基底,十分结实,这也是此楼基本保存完好的原因。 下撤的路比较好找,顺路标走吧!不过依然很陡,下起来得处处小心。 下撤到沟底,绕行到南岸去。看来此关口,也是个常被山洪冲毁的苦命关口啊。 回望333号楼,如堡垒般矗立在山崖之上。 <font color="#39b54a">334号台敌台,大部毁坏。位于花厂峪村西南。台基为八层花岗岩条石垒砌,高2.5米,上部城砖楼体残毁严重,通高6米,长10.5米,宽10.5米。中层楼体残存东券室及中券室。东墙上东侧开1门、西侧开2窗。门宽0.78米,高1.75米,窗高0.75米,高0.9米。楼梯在东券和中券间,往北上楼,残存8几级花岗岩梯阶。334号台北有约30米长一段石筑长城墙体,保存基本完整,墙宽3米,高2.8米其余地段均无墙体建筑。</font><font color="#b06fbb">《抚宁文物志》</font> <h3>感觉334号楼比较残破,我没有上去看,而是继续顺河谷前行,同时放松自己。结果在后面的小分队其他成员被媳妇给带歪了,走上山去了。</h3><h3><br></h3><h3>我告诉他们无论如何也得下撤到河谷,媳妇下来还挺不服气的。</h3><h3>这是休息中的宁静姐和人生如歌。担心与后军拉得太远,我们无可奈何的停了下来。</h3> 后军终于追了上来。事实证明河谷比山路好走得多,我们这么慢还等他们半天。 河谷中的溪水。梅妆在拍视频,水中还有小鱼。 <p>行到路口,就要左拐上山去大坝长城了。望江湖兄突然又说眼镜忘在后方石头上了。因为痛快洗了把脸,洗完就忘了,只好回去拿。</p><p><br></p><p>大家继续放松休息,小环境真舒服啊!</p> 望江湖兄不久就回来了,继续前进。这是路上如画山景。 行过被冲毁的沟谷。 <p>长城大坝终于到了。因其从东到西横亘整个山谷,堵上垭口,所以被驴友形象的称为“大坝长城”或“长城大坝。”</p><p><br></p><p>此处海拔约640米,顺山沟爬到这里,不用说,很费力气。</p><p><br></p><p>我们开始上山的拐弯处,海拔是300米,整整三百多米的短距离垂直拔高,累得我上来就赶紧坐下吃点水果。</p><p><br></p><p>媳妇他们倒是不闲着,竟然从左边上去玩断崖。我说“玩”,是因为毫无必要,从右边就可以直接上敌楼。我可没那折腾的心思,真有点累了。</p> <p><font color="#39b54a">335号台敌台,完整。位于花厂峪村西南。台基为二十三层花岗岩条石垒砌,高7米,实心,上部城砖楼体残毁严重,通高6米,台面长8米,宽7米。台体四周筑有防御性的矮墙,残存矮墙南北宽1.8米,东西长2.7米,高1.1米。接近336台处有长50米的石墙,大部分毁坏,残高2.5米,宽3米。</font><font color="#b06fbb">《抚宁文物志》</font></p><p><font color="#b06fbb"><br></font></p><p><span style="caret-color: rgb(176, 111, 187);"><font color="#333333">残存矮墙,即前述给套在9号烽火台上的</font><font color="#b06fbb">“</font></span>顶层北端筑一长2.7米,宽1.8米,高1.1米小战台。”</p> 残毁的北侧,箭窗,二券二伏拱顶。上石质吐水嘴完整,二平一齿砖砌檐线,垛墙尚存。 <p>南侧陡峭的山体。严格来说,这也是长城主线上的山险。有朋友曾从这面下到大坝长城,我看着不免胆寒。</p><p><br></p><p>长城主线顺细谷口的山体往上爬,到顶部还有一段砖墙,然后就下切到这里。在山顶主线外延,还有被称为指挥楼的孤楼。同时山凹处还有一完整敌楼。</p><p><br></p> <p>站在楼顶看大坝全景。这儿全封就是为了阻止敌人零星步兵吧?</p><p>马肯定上不来,大队步兵通过也不容易啊,在前方那大岩壁处,不得纷纷滑脚坠崖啊?</p><p><br></p> <p>敌楼北面山险。也是长城主线。不怕险的话,从此登顶继续向南,就可以接上苇子峪长城的墙体了。</p><p><br></p><p>真的很难走通,太险了。</p> 大坝的垛墙保存完好,但是墙顶已毁。下撤的路非常陡峭。 <p>下撤到垭口处,在此与老夫、笑口常开兄等大部队会合。走到这儿大家已耗尽大部分力气,又过了中午,不约而同的坐下来吃饭。</p><p><br></p><p>注意画面中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p><p><br></p><p>近前四个人中,三个都是专业服装专业鞋。后面那个穿粉衣的女子,却是一双塑料底的便鞋。而且背了一个休闲小黑包,里面空空如也。</p><p>媳妇敏感的觉得不对,一问,果然是菜鸟新驴,第一次玩户外。最要命的,是只带了一瓶水,仅剩底了,饭是一口没有。</p><p><br></p><p>问明情况后,大家都有点紧张。如果我们速度快把她丢下,后果不堪设想。大伙赶紧帮她补充点水和食品,经商议,空谷幽兰姐、老夫和笑口常开兄决定保护她下撤,用“保护”这个词一点不过份,她的状况已经很被动了。</p><p><br></p><p>这位我不知名字的新驴终于由险山平安下到平原上了,事后想想,还是有点后怕啊。</p><p><br></p> 青春和宁静姐在顺陡崖下城墙。 <p>走过光滑的大岩壁。我从中间过来,媳妇从上面走过来,宁静姐的表情,看来给吓得不轻。</p><p><br></p><p>下面能走不?能走,直接落下万丈深渊了。</p> 没有别的路,此险过也得过,不过也得过。互相帮助着,大家都这么贴崖壁过来。 遥望指挥楼,出口那边就是天女小镇了。 来到一处三岔口,我们走穿越的右拐上石海继续长城。老夫大哥他们保护新驴后来就直接下山了。 再次登上长城。此处边墙为二等长城,毛石筑墙体,石灰勾缝,上砖砌垛墙和铺顶。 墙顶已成丛林,我们似乎穿越在林荫小路中。 拍一张射孔。射孔上方的压孔砖内尖角依然很尖锐。几百年了,没损坏分毫。 <p>有山险难行,我们先出到城墙外侧。毛石墙体虽然有比较大的开缝,但上面的砖砌墙垛是一点没有变形。</p><p><br></p><p>这质量,真是杠杠的。</p> <p>墙缝笔直的基石。</p><p><br></p> <p><font color="#39b54a">336号台敌台,全毁。位于花厂峪村西南。台基为二十二层花岗岩条石垒砌,高3.7米,上部城砖楼体已毁,残高4.米,长10米,宽10米。中层楼体已毁,内部结构及外观已不清。石券门左侧压栏石端头刻缠枝花,立柱上刻树枝双雀;右侧压栏石端头刻双狮,立柱刻缠枝结。台体四周筑有防御性的矮墙,残存南北宽1.8米,东西长2.7米,高1.1米。接近336台处有长50米的石墙,大部分毁坏,残高2.5米,宽3米。其余地段因山高峰险,无长城墙体建筑。</font><font color="#b06fbb">《抚宁文物志》</font></p><p><br></p><p>实在搞不明白资料为何用了“全毁”这个词。<br></p> 右侧占厢横垫石顶端的双狮,十分精美。 上楼台阶。上为条石,下为长城砖。估计是因石料高度以及蹬道角度问题不得已而为之。 <p>楼顶残碑,字已湮灭无法辩认。查《抚宁文物志》,此为“万历三十五年(1608)修完石义草洼东窗创修敌台碑”。录文如下:</p><p><br></p><p>“万历三十五年秋防保定车营修完石义白草窪东窗创修敌台一座周围一十二丈高连垛口三丈五尺</p><p>钦差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歉总理粮饷经略御倭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重庆蹇达</p><p>钦差整饬蓟州等处边备兼巡抚顺天等府地方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泾阳刘四科<br></p><p>钦差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桐城方天美</p><p>欽差巡按直隸監察禦史安丘王業弘<br>欽差鎮守薊州永平山海等處地方兼備倭總兵官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延安杜松欽差整飭永平等處兵備兼管屯田馬政備倭海防山東布政使司右參政兼按察司僉事臨海應朝卿<br>欽差協守薊鎮東路等處地方分理練兵事務副總兵官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潞州胡承勳<br>欽差分守石門路等處地方參將署都指揮僉事平口李芳春</p><p>欽差統領保定騎營遊擊將軍署都指揮僉事海口口口<br>欽差守備義院關等處地方以都指揮體統行事指揮僉事東勝李文光<br>騎營中軍指揮同知呂欽<br>左部千總正千戶王維光</p><p>右部千總指揮僉事李守印<br>四把總百戶石維志<br>把總武舉官張問政<br>把總正千戶蘇應沖</p><p>把總正千戶王維光<br>把總百戶劉迥<br><br></p><p>萬曆三十五年歲次丁未季秋吉旦立<br></p><p><br></p><p><br></p> 碑框处。 从楼顶远眺指挥楼。 楼顶保存完好的雉堞和射孔。墙檐线为两层石条,一突一平。 门外的石臼。 继续前行,还有保存有较好的二等边墙。 <p>青春在照相,他身后为337或者338号楼。二等边墙墙体为石垒,上砌砖垛墙和铺顶。</p><p>我在前面说过了,资料中此处似乎多出一楼,不会把楼旁的铺房(库房)也编上号了吧?</p> 这就是城墙上的铺房(库房)遗址。 <p>碑框,未查到资料。</p><p><br></p> 到达338号台,迎着我们的这面已塌。 <font color="#39b54a">337号台敌台,完整。位于花厂峪村西南。台基为六层花岗岩条石垒砌,高2米,上筑城砖楼体,通高8米,长10米,宽0米。中层楼体为南北向3车棚券室,东西向3拱券通道。券室长8米,宽1.8米高3.8米。通道进深1.1米,宽1.2米,高1.75米。中券靠北开一长1.8米,宽1.2米天窗外形为东、西墙正中各开1门,两旁各开1窗,南、北墙上各开3窗。门宽0.75米,高1.78米,窗宽0.65米,高0.9米。顶层楼橹已毁,遗址不清,四周垛口墙保存较好。337号台和338台间山势陡峭,无长城墙体建筑。</font><font color="#b06fbb">《抚宁文物志》</font> 望向前方我们将要上去的山险。 <p>上楼,但因为这面已塌,所以过不去楼顶,另一边楼梯更有意思,被石板封住了。难道是文物部门所为,为了保护上面的什么?──有可能,此楼有两处文物比较重要,其中一处是垛墙上的建工碑。碑文如下:</p><p><br></p><p>万历三十五年(1608年)德州营分修二等边墙碑<br><br>碑文为:<br><br>萬曆三十五年秋防德州營分修<br>二等邊牆一段長一十二丈八尺<br>中軍指揮僉事一員梁善<br>把總千戶三員陳永征<br>劉顯官<br>常养廉<br></p><p><br></p><p>看不了就看不了吧,凡事不可强求,我们继续走。</p> <p>楼内有鸟窝,掉下来两只幼鸟,好可怜的样子。大家又给放了回去,希望它们能够存活。</p><p><br></p><p>在此录一下相同规制的338号敌台,还是这两台实际上根本就是一台?</p><p><br></p><p><font color="#39b54a">338号台敌台,完整。位于车厂村东北。台基为七层花岗岩条石垒砌,高2.2米,上筑城砖楼体,通高9米,长10米,宽10米中层楼体为东西向3车棚券室,南北向3拱券通道。券室长8米,宽1.8米,高3.7米。通道进深1.1米,宽1.2米,高1.78米。北券室中间开一长1.8米、宽1.2米天窗。东墙中间开1门,门两侧各开1窗,西、南、北墙上各开3窗。门宽0.78米高1.8米,窗宽0.68米,高0.9米。顶层楼橹已毁,遗址不清,四周垛口墙大部分完整。此处山势陡峭,长城无城墙建筑。</font><font color="#b06fbb">《抚宁文物志》</font></p><p><br></p> 出沟那边就是天女小镇了。 从此处隐约可见祖山东门外的停车场。 回望,这面保存可以说是十分完美。 一路翻越山险,人生如歌在拍照。 站在山险望向前路上的墙体。 到达我们刚看到的那处墙体,回望山巅上的338楼。 城墙上,徐祯姐在祈福。二等边墙在此中断。 没办法继续顺陡坡而下。 远方的339号楼,如一风骚少年头顶秀发。 到达路上的著名景点──飞来石,淡看云卷舒急不可耐的爬了上去。 <p>飞来石上的众队友,由顶至下为:淡看云卷舒、拥抱自然、青春、宁静致远、小敏和云朵。</p><p><br></p><p>媳妇呢?媳妇冲我发脾气呢,在这儿我热得要命,赶紧跑开了没给她照相。此时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p> 快到339楼了,城墙上又一铺房(库房)遗址。 <p>看到难上的高门了,媳妇精神焕发!这不,又带头冲上去了,不管我在后面怎么叫她不要上。</p><p>身高只有一米六的她,上这两米来高的门实在有点令人害怕。</p> 看起来动作还算麻利。 <p><span style="caret-color: rgb(57, 181, 74);"><font color="#333333">一眨眼工夫,人不见了,进去了。</font></span></p><p><font color="#39b54a"><br></font></p><p><font color="#39b54a">339号台敌台,完整。位于花厂峪村东北。台基为九层花岗岩条石垒砌,高3.4米,上筑城砖楼体,通高8.5米,长10米,宽10米中层楼体为东西向3车棚券室,南北向3拱券通道。券室长8米,宽18米,高3.8米。通道进深1.1米,宽1.2米,高1.75米。楼梯设在西墙中间处,由南北两侧分上顶层。梯口宽0.74米,尚存13级,级高0.33米。外形为东、西墙中间各开一门,两侧各开1窗;南、北墙上各开3窗。门宽0.78米,高1.8米,窗宽0.75米,高0.85米。顶层楼橹大部已毁坏,残存遗址长5米,宽4米,高2.3米。此台两侧为高山峻岭,长城无墙体建筑。</font><font color="#b06fbb">《抚宁文物志》</font></p><p><font color="#b06fbb"><br></font></p> 我放下包,轻松也爬进楼内。 此楼有南门与东门,我们上来的是东门,这是南门处。 继续向前的路,十分艰险。有砖砌墙体在。 <h3>楼顶发现一石碑,周边刻缠枝莲纹,但文字好多已看不清。淡看云卷舒与媳妇在研究。(青春摄)</h3> <p>万历三十五年(1608年)德州营修完石义井儿峪敌台碑</p><p><br></p><p>碑文为:<br>萬曆三十五年秋防德州營修完石義井兒峪創修敵臺一座周圍一十二丈高連垛口二丈五尺<br>欽差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軍務兼理糧餉經略禦倭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堵禦史重慶蹇達<br>欽差整飭薊州等處督兼巡撫順天等府地方都察院右都禦史兼兵都右侍郎涇陽劉四科<br>欽差巡按直隸監察禦史桐城方天美<br>欽差巡按直隸監察禦史安丘王業弘<br>欽差整飭薊州永平山海等處地方兼備倭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延安杜松</p><p>欽差整飭永平等處兵備兼管屯田馬政驛傳海防山東布政使司右參政兼按察司僉事臨海應朝卿<br>欽差協守薊鎮東路等處地方分理練兵事務副總兵官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潞州胡承勳<br>欽差分守石門路等處地方參將署都指揮僉事平口李芳春<br>欽差統領薊鎮德州秋班官軍遊擊將軍署都指揮僉事山陰趙一元<br>欽差守備義院口關等處地方以都指揮體統行事指揮僉事東勝李文光<br>德州營中軍指揮僉事梁喜<br>千總指揮僉事俞<br>把總副千戶劉口口<br>萬曆三十五年歲次丁未季秋吉日立<br><br></p><p><br></p> 楼顶铺房。 这是我们下来的路,回望飞来石和它前面的城墙。远方为338号楼。 因前方是险崖,没仔细看就从南边侧切下去了,结果发现那是下撤的道,而我们的长城还没走完哪。又马上折回来,越过敌楼从北侧陡崖下山接前方的长城。 又是一段垛口基本保存完好的边墙。前面那个山尖看起来挺险?——是的,我们得翻过去。 回望339号敌楼和经过的边墙,完美。<br> 山下鸣金声一阵紧似一阵,他们老几位在石头上施施然的等我,我的速度慢了。 <p>340号敌楼。要过去此楼,有一狭窄的崖坡,因为鞋不行,脚下出溜,旁边就是悬崖,一时吓住梅妆和媳妇,媳妇竟然抱怨我又带错路了,去年没走过!——应该确实还有路,但我们去年真的从这儿下去的,她已经忘了。<br></p><p><br></p><p>淡看先下,再返身帮助大家。我也不顾形象,坐着溜下去了。去年在这儿也没费什么劲啊。<br></p> 宁静姐在楼上铺房边等我们。她是从哪下来的?——<br> <font color="#39B54A">340号台敌台,完整。位于车厂村东北。台基为十一层花岗岩<br>条石垒砌,高3.5米,上筑城砖楼体,通高9米,长10米,宽10米。中层楼体为南北向3车棚券室,东西向3拱券通道。券室长8米,宽1.8米,高3.8米。通道进深1.1米,宽1.2米,高1.75米。楼梯设在南墙中间。由东西两侧分上顶层。梯口宽0.74米,尚存14级,阶高0.35米。外形为东墙北侧开1门、南侧开2窗,北墙东侧开1门、西侧开2窗;西、南墙各开3窗。门宽0.78米,高1.8米,窗宽0.68米,高0.85米。顶层楼橹已毁,残存遗址长5米宽4米,高2米。四周垛口墙大部分已毁坏。此楼门券脸石上原刻有盆花,大部已风化,仍可辨认的有东门北侧立柱上雕刻宝瓶花卉,压栏石上刻橘瓣纹,券脸上刻海水江牙及缠枝莲花。340号台至341台间有石墙长150米,墙宽3米,高4米,保存完整。平缓处残存部分障墙高1米,宽1.5米。</font><font color="#B06FBB">《抚宁文物志》</font> 宁静致远姐和辽东鹤在楼顶。顶上还铺有墁砖。难得离村子这么近却保存相当完好。 楼橹边望向我们下来的山险。也许应该直下,从旁边切是错误的。<br> 前方就是苇子峪口了,也就是祖山东门。远方是苇子峪南山长城。此行还有最后一个敌楼——341号楼。 340楼的南面与东面,用毛石围成堡垒。 <p><font color="#39B54A">341号台敌台,完整。位于车厂村东北。台基为七层花岗岩条石垒砌,高2.3米,上筑城砖楼体,通高14米,长9.8米,宽9.8米。中层楼体为南北向3车棚券室,东西向3拱券通道。券室长7.8米,1.8米,高3.5米。通道进深1.1米,宽1.2米,高1.78米。楼梯设在东墙中间。由南北两面分上顶层。梯口宽0.74米,尚存12级,阶高0.35米。外形为南、北墙中间各开1门,两侧各开1窗,东、西墙上各开3窗。门宽0.78米,高1.8米,窗宽0.68米,高0.9米。原券脸石上刻有花纹,已模糊不清。北门券脸石两侧刻有麋鹿衔灵芝。麋鹿脚下为四棵羽状树枝,中心为头朝东奔马一匹,间饰翔云;券脸石下部刻海水。东立柱上刻桃枝,枝上刻有立雀一对。西立柱雕刻与东立柱基本相同,只是枝下刻海水纹。内侧饰离心五线旋转圆纹。顶层楼橹保存较好,长5.26米,宽4.1米,高3.7米。东向开一门,门两侧各开1窗,门框前各立1抱鼓石,石上刻有鼓钉,鼓饰离心五线叶纹。北墙下开一深0.2米,宽1.24米,高0.92米的小龛。四周垛口墙大部分毁坏。北墙下残留1个水嘴。台南约有200米石墙,一直延伸到河边,保存完整,石墙高约3米,宽3~4米。</font><font color="#B06FBB">〈抚宁文物志〉</font></p><p><br></p><p>这段文字中有明显错误,南北墙中间各开一门?门是在东西两侧南端吧?——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更正版出来。<br></p> 楼橹与梯房。保存得都相当不错。 楼橹门不是石质边框,砖砌立柱,柱下有两石鼓。门内则有垫脚石和门轴石。保存完好。 淡看在考察石鼓细节。石上刻有鼓钉,鼓饰离心五线叶纹。虽然有些模糊但还算清晰。 <h3>出楼下撤,被鸣金声催得急了忘回头拍一张正面。只好借用小敏的照片。</h3><div><br></div><div>门框上方不是楼名,而是建工碑,字迹已模糊看不清。<br></div> 下撤到路边了,拍一张文保碑。 <h3>顺祖山公路急行奔向集合点。最后那位全副武装的大哥是达夫,前两天刚一起喝过酒的,他是跟逍遥自由行小队祖山拉练来了。</h3><h3>听他说,他这算前锋了,心甜等大部队全在后面没下来呢,这一天他们走长线的达到二十公里。我自己的线路也有十公里了。当驴,真是痛并快乐着啊!(十走长城四十战补漏终)<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