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戏——革命现代京剧的由来

东方笑笑生

<h3><br></h3><h3>图片/来源于网络</h3><h3>编辑/东方笑笑生</h3><h3>制作/东方笑笑生</h3><h3><br></h3> <h3><br></h3><h3> 1966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贯彻执行毛主席文艺路线的光辉样板》一文,首次将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并称为“江青同志”亲自培育的“革命艺术样板”或“革命现代样板作品”。</h3><h3><br></h3><h3> 1964年—1966年间,样板戏最终修改定型并定于一尊则是在江青发表《谈京剧改革》后,江青曾组织、参与、经手过这些作品的改编、排练和后期加工的部分工作,于是被打上了“江记”标志。</h3><h3><br></h3><h3> 1967年5月23日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5周年,样板戏在北京各剧场同时上演。</h3><h3><br></h3><h3> 这些作品描写的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的现代生活,被赋予了更积极的政治意义:被纳入了与所谓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占领舞台相对立的革命文艺路线,被奉为工农兵占领文艺舞台、实行文化革命的典范。</h3> <h3>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民的娱乐生活,特别是文化生活,被“八大样板戏”包围了。样板戏就在那个年代成了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流行音乐”,虽然样板戏被称之为京剧,其唱腔却有别于传统京剧,后来定位为革命现代京剧。其中不少经典瞬间已经定格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脑海里,至今都很熟悉,偶尔也会唱上几段最精典的唱段。<br></h3><h3><br></h3> <h3><br></h3><h3> 《智取威虎山》最早的剧名是《林海雪原》,1958年被上海京剧院搬上舞台,1967年被《人民日报》社论列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首。</h3><h3> 《智取威虎山》是第一部被搬上银幕的样板戏。搬上银幕后《智取威虎山》的所有唱段不胫而走传唱于中国的大江南北。</h3><h3> 其经典唱段:《只盼着深山出太阳》,《管叫山河换新装》,《誓把反动派一扫光》,《把剥削根子全拔掉》,《共产党员》,《迎来春色换人间》等,至今仍脍炙人口,老老少少随口都能哼上几句。</h3><h3><br></h3> <h3><br></h3><h3> 《红灯记》的故事取材于电影《自有后来人》,是一部以东北抗日联军为背景、反映的是吉林铁路地下党在日本宪兵肆虐的白色恐怖下的伪满吉林铁道局坚持革命斗争的一段历史故事。</h3><h3> 1970年《红灯记》被搬上银幕,因为唱腔设计流畅动听,很快被传唱于大江南北。戏中唱段《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等至今听起来也节奏铿锵。<br></h3><h3><br></h3> <h3><br></h3><h3> 《沙家浜》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后由毛泽东将剧名定为《沙家浜》。讲述了抗战时期地下共产党员阿庆嫂依靠进步抗日群众,巧妙掩护了新四军伤病员安全伤愈归队,最终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日伪武装,继续为解放江南大好河山奋战。</h3><h3> 其中《智斗》一节,是传唱最为广泛的唱段,情节起伏跌宕,阿庆嫂凭借不卑不亢、不疾不徐的秉性成为文学史上卓越的人物。</h3><h3><br></h3> <h3><br></h3><h3> 《海港》是一部歌颂工人的样板戏,改编自李晓民创作的淮剧《海港的早晨》。《海港》表现了60年代中国工人阶级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豪情壮志,1963年初夏,上海港某装卸队党支部书记方海珍、装卸组长共产党员高志扬和广大码头工人,为了支援亚非拉人民的反帝斗争,抢挑重担,赶在台风来到之前,将一批出国稻种装上驳船,转运外轮。</h3><h3><h3> 现代京剧《海港》主要唱段:《你要把解放前后两对照》。</h3></h3> <h3><br></h3><h3> 《奇袭白虎团》是一部反映志愿军抗美援朝题材的戏。与其他样板戏相比,《奇袭白虎团》将京剧传统的表演程式和身段用于现代戏战争生活,特别是其中的武打场面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它或许是样板戏中唯一一部动作多过唱腔的戏。</h3><h3> 《奇袭白虎团》精典唱段:《寻亲人哪顾得千难万险》、《打败美帝野心狼》。</h3> <h3><br></h3><h3> 《龙江颂》是一部歌颂农民的样板戏。主人公江水英带领村民引水淹没自家农田,灌溉下游的故事,曾打动了不少人。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龙江精神”,传遍大江南北。</h3><h3> 《龙江颂》精彩唱段:《一轮红日照胸间》等。</h3> <h3><br></h3><h3> 《杜鹃山》是上个世纪60年代颇有影响的舞台剧。故事讲的是党代表柯湘历经艰难险阻,把一支农民自卫军培养成革命队伍。</h3><h3> 《杜鹃山》精典唱段:《家住安源》、《乱云飞》等。</h3> <h3><br></h3><h3> 《红色娘子军》由中国舞剧院(即现今的中央芭蕾舞团)创作演出,北京电影制片厂1971年摄制。此剧也成为中国民族芭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常演不衰。</h3><h3> 京剧《红色娘子军》精典唱段:《永葆这战斗青春》。</h3> <h3><br></h3><h3> 京剧《白毛女》是1958年,马少波、范钧宏两位戏曲艺术家根据歌剧改编了京剧《白毛女》,由中国京剧院演出。著名京剧老生演员李少春饰杨白劳,著名京剧旦角演员杜近芳饰喜儿,著名京剧小生演员叶盛兰饰王大春,著名京剧花脸演员袁世海饰黄世仁。</h3><h3> 最精典的唱段有京剧名家于魁智、李胜素演唱的《欢欢喜喜过个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