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侯树槐</b></h1><h3><b><br></b></h3><h3> 吉林农安人。中共党员。1950年参加工作,历任农安县政府科员,《农安报》记者、编辑,中共农安县委办公室政策研究员、副主任,长春市文化局副局长,长春市文联副主席、党组书记,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h3><h3> 长春市第八届政协委员,长春市第九届人大代表,吉林省文联委员、市作家协会理事,长春市作家协会第一副主席、名誉主席。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197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高山春水》、《医道》,小说集《大地的留恋》,中篇小说集《人生醒世录》、《关东风情录》、《死囚之约》,纪实文学集《田园启示录》、《大地的思念》,长篇纪实文学《天下第一县》、《腾飞在黑土地上的龙》、《人格的力量》、《爱辉》、《生命与爱》等。《大地的留恋》获《春风》文学奖。</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作者简介</b></h1><h3><b><br></b></h3><h3> <b>侯秀坤</b>,1955年生人,中共党员,副高级职称,省市作家协会会员。1976年入东北师大中文系学习,1980年毕业后,就职于长春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曾任电影介绍编辑、编审、宣传科长。</h3><h3> 2000年就职于吉林电视台做编导工作,2010年退休至今。从1981年开始喜欢文学创作,发表的作品有杂文、小说、报告文学、评论、学术论文,独立完成的电视节目近百部,有多部获政府奖。2004年,与人合作出版了长篇报告文学《山姐》,网络作家,为多家文学平台撰文,描绘七彩人生。人生感言:生活本来就很甜美……</h3> <h3> 我的父亲是国家一级作家,自从我懂事起,就看到父亲经常伏案写作,一直到今日八十七岁的老父亲仍然笔耕不辍。</h3><h3> 文化大革命初期,父亲虽然不是走资派,但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也受到隔离审查的待遇。那一年为了躲避红卫兵小将的子弹乱飞,我们曾经到奶奶家住了一段,局势稍稳定点的时候,我们从奶奶家回到县城,也算是过了一段舒心的日子。有一天,妈妈正领着我们几个孩子吃晚饭,突然听到一阵敲门声,妈妈打开房门一看,是父亲!我们几个孩子喊着叫着扑到父亲的怀里。父亲把我们扶到炕上,一字一板地和我们讲起了他被隔离审查的一段段往事...... </h3><h3> 父亲跟我们讲,他被隔离审查时几个红卫兵小将曾经问他:你为什么喜欢文学?为什么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那么多的作品?父亲笑了,笑得很坦然,父亲说的原话我是记不太清楚了,只记得大概的意思是:报刊杂志我最爱,发表小文赚外快,歌颂人民歌颂党,笔耕不辍乐开怀!</h3><h3> 是的,我父亲把文学创作当成了他的第二生命,也成了他生活中的一大乐趣。每当夜深人静时,他就会坐在窗前,奋笔疾书。他时而发出低吟,又时而暗暗欣喜,有时又仰天长叹!抑或是热泪盈眶……</h3> <h3> 他的创作五花八门,什么诗歌、散文、小说、京东大鼓、说唱文学等,不一而足,应有尽有。总之,凡是和文学有关的体裁,他都涉猎过,真的是无所不能——我的父亲天生就是一个文学的匠才呀! </h3><h3> 由于父亲的文学才华,很快就被长春市文化局看好。上个世纪70年代,父亲被调入长春市文化局创作室,潜心于他的创作生涯。1972年,我们随同父亲举家来到了省会城市长春市;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父亲的创作进入了巅峰时代,省市报刊杂志上经常能看到父亲发表的作品。1978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高山春水》问世了。这部小说一经面世,立即得到社会各界文学爱好者的盛赞和好评。记得当时在文学界还掀起一股不小的评论热潮呢!</h3><h3> 如果说,父亲的文学创作给与了我们这几个孩子些许的文学细胞,那么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父亲也真的为我们点亮了一盏通往文学之路的心灯…… 每当父亲完成他的作品后,他会第一时间念给妈妈念给我们这些孩子们听,我们是父亲作品的第一读者,每当这时是我们全家最开心最幸福的时刻。全家人围坐在炕上,聚精会神地听父亲朗读他的文稿,悲壮时他会慷慨激昂,忧伤时他会低吟婉转,有时还会热泪盈眶……</h3><h3> 父亲告诉我们,一个好的作品,不管你写什么,表达什么,都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假如连自己都感动不了的作品,怎么会让别人去感动呢?</h3><h3> 是啊!每当创作的时候,父亲是一会儿笑得满脸灿烂,一会又阴雨连绵;写到动情之处,父亲会情不自禁地黯然神伤,甚至是泪流满面……</h3><h3> 就这样,父亲的文学创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孩子。</h3> <h3> 在父亲退休后的二十多年里,父亲的创作达到了鼎盛时代,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他所喜爱的文学创作中,因为他是农民的儿子,黑土地是他的依恋,对家乡黄龙府有着特殊的感情,于是,在几次深入农村这片热土之后 ,长篇纪实文学《天下第一县》便诞生了!全篇赞美了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在接下来的创作中,父亲把重心放在了农民身上,先后创作了乡土文学《腾飞在黑土地上的龙》,都与农民和土地息息相关。在父亲的笔下,农村的风土人情,农村的倔老头,农村的泼辣大妈,农村的大姑娘小媳妇,农村的帅小伙都跃然纸上!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农民大军浩浩荡荡地走来!</h3><h3> 从农村到城市,父亲以其特有的创作风格和写作速度,又把自己的视觉投向改革大潮的都市,都市里的商界、政界等精英,都成为父亲笔下的鲜活人物形象!一部部鸿篇巨制脱颖而出!</h3><h3> 从五十年代到现在,父亲在文海里遨游了近七十个年头,写下了近千万字的文学作品,出版了数十部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纪实文学,他的创作如火如荼!</h3><h3> 父亲在职期间,曾任长春市文联副主席、党组书记、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春作家协会顾问等职。在任期间对长春市文学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并创办了长春市唯一的《春风》文学月刊,培养了大批文学工作者。他的小说《原则问题》被译成英文介绍到国外;《山花烂漫》被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选编为学生课外必读作品。他曾荣获吉林省委宣传部、省作家协会颁发的特别奖;长春市委宣传部授予他突出贡献老艺术家称号;荣获《春风》文学奖;长春市首届文学奖终身成就奖;长春市君子兰文艺奖终身成就奖;吉林省长白山文艺奖终身成就奖。</h3><h3> 父亲在创作中的感受是:运我之笔,动我之心,染我之情,抒我之志,用先人赋予我的学识与良知,探宇宙之深奥,索世界之大成,求人生之真谛,汇沧桑之正道。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永远是他笔下的主旋律。</h3><h3> 怀着对伟大祖国的依恋,父亲的作品都弘扬主旋律,在父亲的书柜里,看到的几幅照片竟都是在天安门广场前留影!足见父亲对伟大祖国的热爱。</h3><h3> 父亲十分谦虚,曾经在其一部作品首发式上即兴作诗调侃:“侯老不算老,书多好的少。一生恋文学,美梦圆不了。自勉再努力,泼墨绘天桥。邀来文曲星,共叙佳作道。”</h3><h3> 如今父亲已经八十七岁了,仍笔耕不辍!每当回家看望父母,就会看到父亲一准坐在写字台前挥笔写作,父亲说,创作来源于生活,生命的精彩在于运动,写作就是在动脑动笔动情!愿老父亲佳作不断,硕果累累!谨以此文献给父亲节!祝天下的父母幸福安康快乐永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