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戴黄冠的小鸟》引进自法国,主人公是小鸟、皇冠和森林,画风简洁、现代,文字简短、抽象,很难说它到底说的是一个怎样的具体的故事,却为每一个读者提供了独立解读的机会。它是一个可以从“个性与共性”“统治与自由”“公正与偏见”等多角度解读的寓言式的故事。这样钻石般多面体的内在机理将犹如魔力般吸引众多绘本发烧友多样解读,尽力贴近作者和作品的本意。</h3> <h3>故事解读</h3><h3> 《戴皇冠的小鸟》,谜一样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吸引着我去翻阅,去解读,去试图贴近作者的心灵世界——她究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带着怎么的对世界的理解,构思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呢?</h3><h3> 也许,作者把自己一生的经历与境遇浓缩在了短短的绘本故事里?或者她把所有有关人生的智慧都藏在了简单的线条、简洁的文字里?</h3><h3> 她就像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一个字也不肯多说,只用这几幅图、这几句话,看起来寥寥,却让人猜不尽摸不透。解读的诱惑是无穷的,我还想继续。</h3><h3> 在画家看似随意、随性的笔画背后,实际上却独具匠心。所以,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看点。比如,先是*浅层的发现:戴皇冠的小鸟颜色和其他小鸟是不大一样的。接着发现,小鸟们的眼神,随着故事的推进,前后都是不一样的,如果大线条地看,你肯定发现不了。后来,在和孩子共读的时候,又惊讶地发现,当主角戴着皇冠回到一群戴皇冠的小……</h3> <h3>从前,有一棵树。</h3> <h3> 树上住着一只小鸟,小鸟有一顶皇冠。这只小鸟只要戴上皇冠,就能统治这棵树。但树上只有叶子,没什么好玩儿的。小鸟只能戴着皇冠,在树上走来走去打发时间。</h3> <h3></h3><h3> 有一天,小鸟摘下了皇冠,他让树自由了。</h3> <h3> 另外一片森林,森林里住着很多树,这在这片森林里的鸟儿们,头上都戴着皇冠。一天她们发现一只新来的小鸟,这只小鸟没有戴皇冠,她们都不理睬他。</h3> <h3> 于是,这只孤单的小鸟只好飞回原来住的地方,去取自己的皇冠。</h3> <h3> 当他戴着皇冠飞回来的时候,丝毫没有引起其他鸟儿的注意,现在,她来去自由了。</h3> <h3> 再后来,又有一片森林。在这片森林旁边,还有另一片森林,另一片森林旁边,又有另外一些树。</h3> <h3> 这片森林里的小鸟都带着一顶帽子。有一天,她们发现来了一只戴着皇冠的小鸟。她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帽子,于是她们就躲着这只戴皇冠的小鸟,她们躲得远远的。</h3> <h3> 后来甚至为了赶他走,她们朝他扔帽子。戴皇冠的小鸟慌乱中抓住一顶帽子,飞快的逃走了。</h3> <h3> 故事又回到了最初的那片森林,就是头上戴皇冠的鸟儿们居住的那片森林。</h3> <h3> 有一天,她们看见那只曾经摘掉皇冠的小鸟,她戴着一顶帽子回来了。</h3> <h3> 因为戴着这顶帽子,这只小鸟就可以统治这片森林,她不知道自己是该留还是该走。</h3> <h3> 这只小鸟扔掉了帽子,也摘下了皇冠,于是整片森林里所有的鸟儿都这么做了。</h3> <h3> 最后这片森林,里面有树,有鸟,也有皇冠和帽子。</h3> <h3> 树和鸟,帽子和皇冠,鸟和鸟,皇冠和树,帽子和鸟,皇冠和皇冠,各种组合都在这里。只要有鸟儿?什么事儿都会发生。</h3> <h3> 主人公是一只小鸟,他有一顶可以统治整棵树的皇冠,但有一天他感到了孤单,于是他摘下了皇冠,出发去寻找同伴。第一次他遇到了一群戴皇冠的同伴,为了不被排挤,他取回了自己的皇冠。第二次,他又遇到了一群戴帽子的同伴,为了融入集体,他又在慌乱中捡了一顶帽子。这时候故事出现了反转,当他戴着帽子和皇冠回到那群戴皇冠的同伴中时,他们因为他的特殊而簇拥他为王。可是,这只小鸟扔掉了帽子,也摘下了皇冠。大家终于开始抛弃所有成见,在最后一片森林中,有树,有小鸟,有帽子也有皇冠,“各种组合都在这里”。</h3><h3> 每个人在成长中都要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在这里,“皇冠”和“帽子”都是自我人格的象征。最初的那只小鸟主动取下了皇冠,这可以看成他抑制自我膨胀的一种行为。而之后出现的那批小鸟十分珍视自己的“皇冠”和“帽子”,这是他们对于自我的强烈认同,这种认同达到一个极点后就产生了一种“排他性”,这是自我人格扩张带来的后果,因而他们无法容忍新出现的跟自己不同的那只小鸟。他们攻击他的目的是为了确保自我的纯正性,害怕自我被外界所改变。在这个攻击和排斥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看到了自我人格的一种分裂。起初,他们对已经拥有的“自我”(拥有皇冠或拥有帽子)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优越感,但这种优越感似乎并不确定,因为当那只小鸟戴着一顶帽子来到一群戴着皇冠的小鸟面前时,他们完全妥协于另一个更强大的“自我”中(即同时拥有帽子和皇冠)。所以最初那只小鸟很快就赢得了其他小鸟的信任,使得所有小鸟都放弃了原有的“自我”(即皇冠),这里的丢弃是盲目的,是小鸟们跟风的行为。但故事还没有结束,因为在最后一片森林中,不光原先的那些“自我”没有被丢弃,它们还收获到了更多的“自我”,拥有了更多的选择权。你可以选择帽子,可以选择皇冠,但你也可以什么都不选,选择的最高自由就在于可以放弃选择。在放弃之后是接纳,对他人的接纳即是对自我人格的完善和扩充,这也是最初那只小鸟开始时要出走的原因。</h3><h3> 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了“树”这个意象的特殊性。最初那棵灰色的树在之后的画面中一共出现了四次,越到后面,围绕在它周边的树木就越多。这棵灰色的树在一群红色树林中间十分显眼。树最初是小鸟们的住所,是一个家园的象征。但这棵树又被小鸟和皇冠所统治,家园从来都不需要被统治,因而这棵树就变成了“自我”的另一个分身。故事最开始就提到,当小鸟摘下皇冠时,树就能得到自由,而这个被摘下的皇冠刚好被保留在树的中心。这也是在暗示,只有当你将你强大的可能具有扩张性和侵略性的“自我”控制在内心时,你才能够得到真正的自由,反之,则会被这种权力控制而迷失自我。</h3><h3> 值得注意的是,主人公小鸟有两次机会可以成为统治者,第一次是统治树,第二次是统治所有戴皇冠的小鸟,但他都放弃了。一个自我人格健全的人是不会再在意别人的目光了,所以统治与否对他已经不重要,他已经成为自己的统治者。他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当小鸟戴着帽子第二次来到戴皇冠小鸟的森林时,是一个“刻意”的行为。因为这次他把握了主动,他选择了去面对差异和不同,所以他既带着帽子又带着皇冠。</h3> <h3></h3><h3> 《戴黄冠的小鸟》是引进自法国图书,重点是要尊重个性。主人公是小鸟。这个故事并不长,但是情节挺戏剧化的,小鸟们通过所戴的帽子来区分彼此是不是同类,就像人们通过服饰、职位、外貌来判断一个人一样,书中的主人公——一只小鸟,很巧合的得到了不同的帽子和皇冠,于是其他小鸟对待他的态度也随之改变。而最终这只小鸟选择了抛弃帽子,象征着人们抛弃偏见的快乐大结局。一本寓意深厚的好书。印制质量非常好,简单的画风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给孩子看的书不需要太多的文字,一幅图画所传递的内容可以胜过千言万语,简单的画面、深刻的道理,法国人确实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差异比较大,给孩子看看这类绘本,可以帮助孩子体验不同的思考方式。图案挺好玩的,好多好多的小鸟,我和儿子一起玩数小鸟的游戏玩的挺开心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