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中的清西陵

走天涯 伟

<h1><b>6月10日(晴)</b></h1><h1><b>又是一个好天,晴空万里,湛蓝的天空中衬托着几朵似棉的白云,很靓。地面被考得滚烫~酷热!一早随友们去爬浮图峪野长城,途径清西陵,看时间还早大家临时决定先去清西陵转一圈,这一突如其来的改变尤为让我惊喜,因为我没有去过。一同走进清西陵,去进一步了解和揭秘清朝历代皇帝陵墓及后妃们的身世。</b></h1><p><br></p> <h1><b>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境内的永宁山脚下,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二处帝王陵墓群(另一处为清东陵),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最终完工于民国四年(1915年),前后历经186年之久。在此一共建有帝陵4座,后陵3座,王公、公主、妃嫔园寝7座,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0多座。还有14座陵墓及3座后陵,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距今最近、最原始、集清代皇家建筑规模之大的帝王陵墓群,其规模气势之大,堪称我国帝王陵墓之首,2001年清西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h1> <h1><b>从这张清西陵整个分布导图中可详细地了解到这些陵寝的安葬位置。清西陵墓群在距河北保定易县梁各庄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脉下足足默默沉睡了两三百年,离北京120多公里。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泰陵~陵前的三架石牌坊和大红门的四合院布局,在我国帝王陵墓中是独一无二的;昌西陵~陵中的回音壁是中国古建筑中仅存的两处回音壁之一,回音效果最佳;慕陵~该陵中的金丝楠木雕龙殿,素雅中透着奢华高贵,威严霸气;崇陵~也是唯一地宫在1980年正式对外开放的陵墓,我很是期待。</b></h1><h1><b>据悉,目前整个清西陵景区内,现有300岁以上的古松16000余棵,后种植的幼松有200000余株,为华北地区最大的古松林地,整个清西陵墓群景区绿化面积达到86%,陵墓管理井井有条,清洁整齐,看出当地政府和百姓对陵墓保护工作很尽心到位,至今还有一些建筑正在加紧施工和修缮没有开放,相信不久将来都会与游客见面。</b></h1> <h1><b>泰陵~雍正皇帝及其孝敬宪皇后和敦肃皇贵妃的合葬陵墓。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历时八年于1737年完工,陵寝占地8.47公顷,泰陵属清西陵14座陵墓中之首,其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它的神道就是陵寝建筑的中轴线,自大红门外的五孔桥开始,直至最后端宝顶,全长2.5公里,一眼望不到头。神道路面宽十一米,由青砖铺墁,上砌条石三道,而墁地砖之下,还又砌有一卧一立两层青砖,再往下面是一尺五寸厚的路基,由白灰、白矾糯米浆混合浇筑完成。</b></h1> <h1><b>其中最典型的建筑有~大红门的四合院布局、三架石碑坊、隆恩殿及五孔石拱桥。</b></h1> <h1><b>拱桥曲线设计对称流畅,是陵寝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b></h1> <h1><b>隆恩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建筑面积959平方米,重檐歇山顶,殿宇外围用汉白玉石栏杆围绕,殿前月台上原陈设有铜香炉、铜鹤及铜廘,但铜鹤和铜廘不知何年何月已无踪影,这里主要是用于一年当中重要节气祭祀场所。</b></h1> <h1><b>整块丹陛石上刻有“龙飞凤舞”图案,形态犹如双龙腾云驾雾,雕刻生动,象征着皇权至上,统治天下。</b></h1> <h1><b>明楼。在蓝天白云照耀下,突显它的气魄与沧桑感,默默无闻履行着它守陵职责。</b></h1> <h1><b>换个角度看明楼,依然坚实厚重。</b></h1> <h1><b>隆恩殿前原有三座大小相同的铜香炉,雕工非常精致华丽,是整个陵墓雕刻中最突出的代表佳作。</b></h1> <h1><b>无论是铜香炉还是它的基座,整体视觉艺术感很强,雕刻艺术精美绝伦,纯属铜雕极品,令人赞叹叫绝!无不体现出皇权高高在上之威风凛凛。</b></h1> <h1><b>由于战乱有一座香炉早已丢失,灾难性落入何人手中,无从考证,现只剩下铜质雕花基座。</b></h1> <h1><b>从上方往下细细看,铜雕基座做工十分考究,座面上刻有三只形态各异的趴卧狮子和一只大乌龟,雕刻精美细腻,纹路清晰,活灵活现,充分展示出当年制造者们的匠心独运、智慧与超高的工艺水平。</b></h1> <h1><b>大殿四周石雕围栏角各有一“螭吻”,由一块整巨石雕刻而成,其形态好似龙又不像貔貅。关于“螭吻”还流传一段民间传说:螭吻又叫鱼龙,是鱼和龙的结合体,是古代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九子中,螭吻被认为是来源于印度佛教。它外貌形状像四脚蛇剪去了尾巴,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吐水,龙头鱼身。吻从何处来?这要从中华民族龙的文化说起,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驱逐来犯的厉鬼,需要它守护家宅的平安,并可冀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b></h1> <h1><b>为此,不论是建筑等级高或低的宅主均在戗脊端、角脊上饰有"龙"来避邪,并以此来显示宅主的职权和地位。</b></h1> <h1><b>院内放有两口铜质大缸很是醒目,是清代原物。</b></h1> <h1><b>缸口下方刻有“大清乾隆年制造”字样,清晰可见。</b></h1> <h1><b>穿过琉璃瓦顶三开大红门便进入了陵墓后半部分。</b></h1> <h1><b>透过方城往外看隆恩寺后院,也很壮观有气势。</b></h1> <h1><b>大红门上的圆铜铆钉,横竖都是九个,象征着帝王权力在握至高无尚,有不可动摇之意。</b></h1> <h1><b>直行走过方城门洞便是~哑巴院,小院不大长方形,院两边各有一回梯可登上一直到宝顶,院中正对洞口的称影壁墙,也是地宫入口处的标志所在。</b></h1> <h1><b>小院位置较为隐蔽,不易被察觉,像是哑巴有口不能言,故称哑巴院。泰陵地宫曾于1980年时试掘后被封存,经专家证实:墓穴地宫保存完好。</b></h1> <h1><b>过了明楼后面就是宝顶。</b></h1> <h1><b>站在宝顶上向下俯视,方城、祭祀台、隆恩殿、明楼、大红门等建筑尽收眼底,气势宏大。</b></h1> <h1><b>三架石牌坊~三架巍峨高大的石牌坊大小相等,每座高12.75米,面宽31.85米,都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全部用青白石料雕成。每块夹杆石顶上,都雕有立体卧兽一只,四肢扑地,仰首翅尾,造型生动,其余的部位浮雕有龙、凤、狮、麒麟等,另还雕有花草、和玺、苏式和旋子花纹,十分绚丽多姿。这组牌坊设计独特别致,用意非凡,在中国古建筑中也是独一无二、首屈一指。</b></h1> <h1><b>唯独只有正中一间的牌楼坊心空白无纹,光滑滑的一块平板,引人注目,有人分析可能是和“无字碑”的作用相同,可以这样理解:这里帝王们的“丰功伟绩”不用分说,是无法用文字来评价的。</b></h1> <h1><b>站在神道上远观大红门气势非凡,庄严肃穆,更突显了中国古典四合院落式建筑风格,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b></h1> <h1><b>陵寝周边有很多这类典型的中国式四合院布局建筑群其优点:私密性好,安全。</b></h1> <h1><b>五孔石拱桥~是泰陵的第一座建筑,由青白石建成,桥上雕有桃形望柱头和荷叶净瓶栏板,桥长83.36米,宽10.66米,其姿态优美大气,如飞虹跨溪。</b></h1> <h1><b>从不同的角度看它的造型,感受不同的视觉美感。</b></h1> <h1><b>易水河~有南易、中易和北易支流,易县之“易”就源于易水。清西陵就位于易水河畔,其中“易水寒流”为清西陵八景之一。</b></h1> <h1><b>河中水生植物丰富,长势茂盛,又给这里增添了新的生命力,与沉睡已久的陵寝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少雨干旱的北方,易水河从没有断流过,可见这里就是块风水宝地,难怪帝王们选择这里作为他们的陵寝之地。</b></h1> <h1><b>崇陵~是光绪皇帝和隆裕太后的合葬陵寝,也是中国历代皇帝中的最后一座陵寝,其位于清西陵泰陵的东北面约4公里处的金龙峪。于宣统元年(1909年)破土兴建,历时六年于民国四年(1915年)竣工。崇陵的建筑物数量与规模,完全依照同治帝的惠陵。建筑工巧,陵园仪树中有罕见的罗汉松和银松。地宫中合葬着光绪帝和隆裕皇后,东边的崇陵妃园寝埋葬着瑾妃和珍妃。</b><br></h1> <h1><b>进入崇陵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牌楼门,庄严肃穆、威严高大,很是醒目。牌楼门是一座石木混合结构,牌坊长27.54米,高10米,在整个陵区里像这样的建筑形式很是少见,也是唯一。</b></h1> <h1><b>换个角度看,牌坊石柱顶上雕有石兽(也不知是龙的几子),兽嘴大张、头上昂,在蓝天的映衬下更显霸气冲天。</b></h1> <h1><b>明楼。与其他陵寝的明楼设计建筑风格基本相同。</b></h1> <h1><b>明楼里上御碑基座,玉石雕刻的二龙戏珠图案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当年留下来的色彩还依稀可见。</b></h1> <h1><b>隆恩殿~只有帝后的大殿才能称为隆恩殿,妃园寝称为享殿,王爷园寝称为享堂。</b></h1> <h1><b>石祭台~历代帝王为举行祭礼而建的高规格、十分讲究的石台,此台为整块汉白玉石雕刻精美图案而制。</b></h1> <h1><b>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在瀛台涵元殿辞世,第二天,慈禧太后也死去。有人推测,慈禧惧怕自己死后,光绪皇帝会重掌朝权,因此在自己死去之前先将光绪害死。</b></h1> <h1><b>地宫盗墓遗址。1938年秋,一股不明身份的军人窜进崇陵,他们从方城月牙城罩壁前撬开墁地的砖石,凿开地下城砖,掘一深洞,透过月牙石影壁下的土层再往上翻挖,便进入了地宫的隧道券。这些人对崇陵的结构很熟悉,盗掘起来亦很内行,一定不是一般人。</b></h1> <h1><b>这些盗墓贼不像孙殿英那样,遇到石门和阻碍就用炸药硬乱崩,而是用松杆木片拨开各道石门的自来石,进入金券。</b><b>这就是当年盗墓贼遗留下的盗墓口痕迹。</b></h1> <h1><b>崇陵地宫于1980年8月正式对外开放的。这是进入地宫入口处。</b><br></h1> <h1><b>进入地宫温度明显低很多,有些阴森凄冷之感。入宫到底部要通过四道汉白玉大石门。</b></h1> <h1><b>地宫一共有四道门,每道门两扇,每扇门的前后都刻有人物像,一共刻有16位形态各异的石人像,有守陵驱邪之意。</b></h1> <h1><b>大清王朝中国最后一位皇帝~光绪(1871年8月14日-1908年11月14日)。他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第九位皇帝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的年号,</b><b>光绪三十四年暴崩,享年37岁。</b></h1> <h1><b>地宫里安放着光绪皇帝和隆裕皇后的二人棺墓。</b></h1><h1><b>据记载,这些盗墓贼先用斧头把光绪帝梓宫正面砍开一个直径约3尺的圆洞,把光绪帝的尸体拖到棺外,再盗走棺内的随葬品。而</b><b>隆裕太后的梓宫是从上面拧下钉子打开盖子的,盗走全部随葬物。而且还把册宝箱也打碎了,盗走了里面珍贵的玉册和宝玺。</b></h1> <h1><b>还有报道,这伙人把盗来的金银珠玉器皿文物卖给了京西八国教会,换得了五百套棉军装。在清官档案中存有光绪帝随葬品的清单,主要的随葬品当时都被盗了。其中有绿玉佛手簪、绿玉葫芦、大东珠、饭块珠、珍珠、小飞珠、各色宝石、各种名贵皮毛、绸缎料衣服袍褂等等,共计100多件,其中还有许多没上帐的不算。</b></h1> <h1><b>陵墓宝顶~宝顶又称宝城,是一个圆形大土丘,周围以砖墙,墙以条石做基础,土丘下便是皇帝的陵寝。</b></h1> <h1><b>虽是骄阳似火,闷热难耐,当乘上陵园专车在茂密的古松林中穿梭时,习习微风吹过也会感到一丝凉意。司机师傅边开车边又为我们讲解下个景点。他就是本地人,祖辈一直住在此地,为皇帝守陵,到他们这代人,几乎没有外出打工,从年轻人到年迈老人,只要还能干得动的,大家都有事做,都在做着他们上辈人没有完成的事~守陵园。为他们一直默默无闻,年复年日复日、无怨无悔守护陵墓所付出的一切点赞。👍</b></h1> <h1><b>昌西陵~是清仁宗嘉庆皇帝的孝和睿皇后的陵墓,始建于1851年(咸丰元年),建成于1853年(咸丰三年)。昌西陵与慕陵体制相似,于方台上直接建圆坟,没有方城、明楼,建筑规模虽简陋,却有其独特之处。即:隆恩殿内的丹凤展翅天花图,三路三孔桥的设计与造型以及回音壁等建筑都是中国历代陵寝建筑中的孤品,不愧堪称中国之最。</b></h1> <h1><b>历经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吹打、原汁原味、凹凸不平的神道,未经过任何修饰,块块残砖碎石都在向造访者们讲诉着它们所经历的那些人和事儿。</b></h1> <h1><b>大红门~陵墓正门。</b></h1><h1><b>其陵寝特点一是:隆恩殿内藻井彩绘为丹凤展翅,独自翱翔,其他后陵则为3朵莲花衬以18个金点的水浪花纹;二是隆恩殿后与三座门之间有玉带河一条,河上有三座跨桥,中间一座有栏板,左右两座各为无栏平板桥;三是三座门前围墙为方形,三座门后北墙为圆弧形,切入三座门的直墙上。圆形宝顶矗立于北弧墙前,祭台立于三座门的中门内,而弧形围墙产生了奇特的回音壁、回音石回声现象。</b></h1> <h1><b>大红门。</b></h1> <h1><b>隆恩殿~只有帝后的大殿才能称为隆恩殿,妃园寝称为享殿,王爷园寝称为享堂。</b></h1> <h1><b>大殿内的主梁柱都是用白石灰、石膏、稻草及糯米浆搅拌涂抹包裹住,然后用鎏金彩绘成荷花游云图案,很华丽。</b></h1> <h1><b>隆恩大殿内顶部的藻井内用一块块彩绘丹凤展翅天花图绘制而成,独自翱翔。</b></h1> <h1><b>因年久失修,看到大殿外的上梁彩绘已有脱落,损坏严重。</b></h1> <h1><b>从这角度看隆恩殿后身,很富有神秘感。</b></h1> <h1><b>雕刻精美细腻的铜鼎。</b></h1> <h1><b>过方台径直向上前行至祭台到达圆坟。</b></h1> <h1><b>石祭台~祭台分上下两部份,上有香炉、花瓶、蜡台等五样供品,又名“石五供”,下为供座。由两块巨石雕成的须弥座,整个祭台雕工细腻,基座上雕有宗教和民间内容的吉祥图案。</b></h1> <h1><b>回音壁~红色圆弧墙两侧为回音壁,人站于东侧细语发声,立于西侧的人以耳贴墙,虽距76米远也可清楚地听到东侧人的声音,如同打电话般地传来。这种被人称为地回声与回音壁的现象,甚为奇特。它</b><b>是利用声学原理与建筑布局的巧妙融合而成,也是中国古代陵寝建筑的杰出孤例。</b></h1> <h1><b>圆形宝顶矗立于北弧墙前,祭台立于三座门的中门内。宝顶前神道正中嵌有回音石,游人至此发出声响,地下可将声响扩大数十倍传出来。</b></h1> <h1><b>宝顶~位于陵寝中轴线最末端,建于1.6米高的月台之上。宝顶为圆形,砌砖砌筑墙体上覆盖一琉璃帽,墙体周围上部伸出6个沟嘴,用以排出宝顶上的雨水,建筑设计十分周密。</b></h1> <h1><b>三路三孔桥~并列于玉带河上,之间用荷叶净瓶栏板相接成为一体,三桥造型一致,皆长24.3米,中桥宽5.3米,侧桥宽4.3米。</b></h1> <h1><b>原桥下水流不息,清澈见底,但因气候原因,河床早已干枯,或许只有雨季来临才能见到很少雨水。</b></h1> <h1><b>天上的朵朵白云刚好与游龙石柱遥相呼应,好似在相互赞美着,瞬间的巧合搭配到极致!赵哥的摄影技术也是没的说了。😄👍</b><b></b></h1> <h1><b>三路三孔桥虽然设计较其他多孔桥简单,但一点不失它的美感,雕龙石柱刻功精细栩栩如生,临走前还是忍不住想和你再留个影。</b></h1> <h1><b>慕陵~即为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孝慎成皇后佟佳氏、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合葬的陵寝,位于清西陵昌陵西南15公里处的龙泉峪 。慕陵在清东陵、清西陵中,规制比较特殊,基本上不遵从祖陵制度,简化了清代帝陵原有的一些规制,是清代所有帝陵中规模最小的一座,没有方城和明楼。</b></h1> <h1><b>道光在位30年(1820—1850年),是一个提倡节俭的皇帝,据说他曾穿着打着补丁的裤子上朝。所穿的衣服,不经三次洗涤不更换。因此,修建他的陵墓规模也是比其他皇帝的从简还小。</b></h1> <h1><b>龙凤门~是慕陵神道上的第一座门户,砖石结构,为三门六柱四壁三楼形式,周身用黄绿色琉璃构件嵌面,色彩鲜艳靓丽,琉璃彩绘拼图精致细腻,高贵冷艳。</b></h1> <h1><b>每块正面各镶嵌琉璃盘龙五条,中间一条大游龙,四角各有一条小游龙,图面设计合理又显皇家高贵气质。</b></h1> <h1><b>而背面各有嵌鸳鸯荷花图案,也是相互对应,华贵优雅,有帝后共穴永远好和、万年长久之意。</b></h1> <h1><b>龙凤门全景。</b></h1> <h1><b>隆恩殿~其最大的特色在于隆恩殿和东西两侧配殿的所有木构件,全部采用珍贵的金丝楠木,值数百亿造价,及其震撼惊人,也是慕陵乃至其他陵寝中最为珍贵一处。道光皇帝一辈子生活简朴,也许他自己并不知还会用巨资为他修筑这间最为豪华奢侈的大殿,看出设计者的用心良苦。</b></h1> <h1><b>三大殿建筑不饰任何彩绘,以楠木本色为基调,其天花、群板、绦环板、雀替等处一改传统的金莲水草案,而是全部用高浮雕和透雕手法雕刻上千条云龙、游龙和蟠龙,其形态各异,生龙活虎。</b></h1> <h1><b>仅隆恩殿内就有木雕龙714条。</b><b>三殿加起共有木雕龙1318条,成为清代帝王陵寝中最独具风格、雍容华贵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目前只有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澹泊敬诚殿可与之媲美。</b></h1> <h1><b>我仔细的观察了一下,凡是在门上和一些窗户上的龙头,几乎全部掉光,像是用刀具切下去的,看出是人为故意窃取之举。注意此图门上的正中间雕龙,就没有龙头。</b></h1> <h1><b>精湛的雕工,不见龙头。</b></h1> <h1><b>梁柱上的雕龙龙头十分完整,看得清清楚楚,或许是因梁柱高大不好下手,才得以幸免一窃。</b></h1> <h1><b>整个陵墓的防水设施完备无缺,体现出设计者匠心独具的精心设计。</b></h1> <h1><b>昌西陵它的神道在泰陵圣德神功碑亭南与之相接,也是唯一与清西陵主神道相接的帝陵。</b></h1> <h1><b>神道~除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神道是弯曲的外,接下来就要数清朝雍正皇帝的神道了,不但是弯道还长,全长2.5公里,比朱元璋的神道还要长几倍!真乃一代胜过一代。</b></h1> <h1><b>文官永远都给人以书生气十足的印象,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姿态。上身前胸的鹤图雕刻很美,再看他下身的长裙下摆,雕有双龙戏珠,显示出他在宫中的身份地位。</b></h1> <h1><b>武将神情抖擞,身穿的盔甲,做工雕刻精美细致,也很讲究,就连上身穿的外衣用粗绳打的结扣,都那么生动逼真,只可惜他的鼻子被损坏,一定是没有躲过战乱一劫。</b></h1> <h1><b>马的个头很矮,马棕纹路雕刻自然飘逸,短又粗的腿很像是蒙古马种。</b></h1> <h1><b>神气十足的大象很时髦哦!你看它身上披着游龙厚毯,背上还驮着一个刻有精美花纹带盖子的石罐及头饰都无不显示出它的高大华贵、威风凛然。历代帝王陵墓的神道都有大象,但像这样漂亮可爱的大象还是第一次看到。真棒!👍</b></h1> <h1><b>调皮的狮子张着大嘴,好像是在说,别惹我生气,离我远点……</b></h1> <h1><b>石望柱~青白石制作,须弥座。柱身六边形,周身浮雕为如意祥云,耸立在石像生之前,其用意起引领作用,表示仪注。因我们是从陵寝方向向神道走,刚好也是反方向,所以石望柱排在最后了,特地在此解释一下。</b></h1> <h1><b>华表~又称蟠龙柱,通高13.1米,柱深八边形,边长1.11米,四根华表分列大碑楼广场四周,底座为八角莲花须弥座,柱顶分别蹲踞石龙一尊。传说明曰望天柱,两个面南,两个朝北,寓意着“盼君来,劝君归”。</b></h1> <h1><b>七孔石拱桥~是陵区里最长的石拱桥,桥长107米,宽9.05米,两侧有荷花净瓶栏板和火焰望柱头,也称24节气望柱头。</b></h1> <h1><b>我很喜欢这七孔桥造型,坚实而不失优雅。经过三个陵寝的石孔桥,除三路三孔桥下没水干枯外,它和之前走过的五孔石桥下都有一条清澈的小河,河中生长多种水生植物漂浮于水面,远远望去好似一条油绿色的地毯覆盖之上,在烈日照耀下,随光的折射而变换着色彩,绿色忽深忽浅,伴有水的波纹映衬,幽雅而宁静,很富有诗意!👍</b></h1> <h1><b>就要结束此次行程赶赴下一个景点~浮图峪野长城,临别前与七孔桥再合张影,算是这次意外收获的结束语吧。看完清西陵感触诸多,感觉给我上了一堂印象深刻的历史课,把我之前不太明白或易混淆的事与人,又做了进一步了解和梳理。清西陵,是一个山水组成的梦幻之地,无论是从山形地貌或气脉云势,还是从风水学上来说,都达到了完美与极致、美好与吉祥的效果。此处太值得一游,收获多多,谢兄长们没有让我错过这次学习的极好机会,完美收官。(续)😄👍✌</b></h1><h1><b>(手机随拍,记录清西陵全貌)</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