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顶人生第一座雪山

范利平

<p> 2019年6月6日下午,我们一行7人踏上了怀化开往昆明的Z53次列车,开启了体验香格里拉哈巴雪山之旅的行程。</p><p> 出发时,列车晚点3个多小时。原本下午5时59分开行的列车,一直到晚上9时多才迟迟进站。</p><p> 上车后我向家里报告了平安。 </p><p> 列车启动后,速度一直很平缓地行进着。哐当哐当的节奏声中,我躺在卧铺上迷迷糊糊地进入了梦乡。</p><p> </p> <p>  一觉醒来,天已大亮,原本以为快要到达昆明。这时列车播音告知刚刚驶出贵州安顺站,一夜的大雨,列车遭遇山洪,晚点6个多小时。13时56分,列车才到达昆明站,早已耽误了我们需换乘的8480次昆明至丽江的火车。经与昆明站的站台值班员联系,不出站不改签直接换乘8484次至丽江。6月7日正值端午节假期,昆明至丽江列车暴满,我们全程站立到终点。</p> <p>  前来接站的协作与司机将我们安顿在香格里南大道与雪山大道间的华天酒店休息和晚餐。</p> <p>  晚餐后,因已是多次到丽江,独自一人去人民广场走了个来回就早早回酒店休息了。一叶陪同梦瑶、潘姐去逛了四方街和古城夜市。</p> <p>  6月8日早上,向导与司机准时到达酒店门口接我们出发,目的地第一站:虎跳峡大峡谷;目的地第二站:哈巴公社(登山后方基地)。</p> <h3>三股水景区</h3> <p>  虎跳峡是顺路,实际上是用1天的时间赶往哈巴村登山后方保障基地,时间十分充裕。</p> <p>  重游虎跳峡大峡谷又是一种全新的感觉。</p> <p>  超级大帅哥~一叶。70后,登山运动大师,户外运动达人。</p> <p>  超级大帅哥~山人。60后,户外运动达人,登山运动爱好者。</p> <p>  超级小帅哥~芦苇。90后,健身运动达人。</p> <p>  超级小帅哥~亦秋。90后,户外运动达人。</p> <p>  一般般帅的~焱阳。60后,长跑与户外运动爱好者。</p> <p>  美女阿妹~梦瑶。70后,瑜伽大师,户外运动爱好者。</p> <p>  美女阿姐~潘潘。60后,冬泳大神,酷爱户外运动。本次登山队的大姐。</p> <p>  洪江市登山队7位大神“视察”虎跳峡。</p> <p>  虎跳峡其实分上虎跳峡、中虎跳峡、下虎跳峡。向游人开放的上虎跳峡。我们离开上虎跳峡,又乘车沿金沙江下行穿越整个虎跳峡,折向横断山脉盘山公路,下午时分早早地到了哈巴公社住地。牧野告诉我们,8日晚住宿哈巴村(海拨2700多米, 9日从哈巴村徒步13公里登山至海拨4080米的大本营,晚上住大本营。10日凌晨2点起床,戴好头灯,整理登山行装、进食、上卫生间,凌晨3点出发,正式体验哈巴雪山登顶的艰难行程。无论是否成功登顶,11点半之前必须下撤。下撤至大本营稍做休息后,重新打点好行装徒步下山,回到哈巴公社晚餐休息。</p> <p class="ql-block">  哈巴村路边刺荆上不知名的果子,象芒果。</p> <p class="ql-block">  住地“哈巴公社”座落于香格里拉市三坝纳西族自治乡哈巴村最西北角。站在入口可以远眺全村。</p> <p>  这个2层小红楼是我们在哈巴公社住宿的房子。很干净整洁,很舒服,有WiFi信号,但没有电视信号。所以整个哈巴村看不到电视。</p> <p>  客房中的“藏式”榻榻米。</p> <p>  哈巴公社的老板是纳西族人,待人十分的厚道,他自己不喝茶,但茶水茶具都打理得非常整齐,驴友们坐下来,随时都可以品茶喝茶,真的有一种自已家里的感觉。放在茶具上有一袋7年的老树茶“老茶头”(普洱茶),我喝后口感很好,问老板“茶是自制的还是买的?”他告知:是一个来登山的朋友送的,我不会喝茶,也不知什么茶好,原来一大袋放在这里大家喜欢就喝。</p><p> 纳西族是一个非常讲卫生爱干净的民族。在村内走了一圈,虽然也散养鸡犬,但村内卫生仍然干干净净,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收拾得比较整洁。村里每月进行卫生检查,我们住户的老板长期夺得“流动红旗”。</p> <p> 哈巴公社的茶台。</p> <p>在哈巴公社的晚餐。</p> <h3>  向导牧野发放登山手杖、魔术头巾,并讲解使用方法。</h3> <p> 9号早晨7点多钟站在“公社”场坝上,看到西北角方向的山际上无声无息地挂着一道彩虹。</p> <h3>  早餐后,打理行装跟随马队准备出发。</h3> <p>  向大本营开拨前一起合影</p> <p class="ql-block">  出发,向着4080米海拨高程的大本营前进。</p> <p>  穿行一段原始森林后,进入一大片高原草甸。 </p> <p class="ql-block">  通往大本营的"马路"每一步都在提升海拨高度,加之向导告知26华里,因此丝毫不敢懈怠,唯恐路程耽误。</p><p class="ql-block"> 我和一个来自杭州的帅哥跟随打头阵的马队一直走在最前面,赶马人看着我们一直精神状态好,说:一看你们就是有登山经验的人,不急不赶,又不停。相信你们一定能成功登顶。这个前方马队其实是两支营地的,到了前面就要分道,这个赶马人对我说:去哈巴大本营跟着我走,那支马队是去另一个露营的营地。但他的马队速度很快,慢慢地我跟不上了,他对我说,不要急,我的马是急性子,到了这里后它不肯休息了,你在后面,到了前方那条“河”的岔路口,你往右走,不要往左。以后再有岔路,你都往右走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 杭州朋友和马队走到前面看不到了。因为6月2号晨跑时我右腿拉伤了,这次云南登哈巴雪山是带伤远征,我不敢发力追赶,只能一个人慢慢地走,而且大队伍在后面很远,所以我也不急。</p> <p>  沿途的杜鹃花已经凋零了,但是,到达海拨3800米高度的时候,发现杜鹃花却正在盛开,说明海拨越高,适合杜鹃花开放的节气越晚。</p> <h3> 路上碰到一个刚刚登顶成功返回哈巴公社的山友,问了他山上的情况。他说天气非常不好,凌晨他们从大本营一出发就下雨,直至登顶返回大本营,雨虽然不大,但一直没停过。登顶后迷迷茫茫一片,什么也看不清,一身几乎湿透了。我暗自祈祷天气能变好。</h3> <p> 循着前方足迹,一个人在原始森林布满苔藓的山路慢慢上行,突然杭州那个朋友走回来了。我问:“怎么走回来了?”他说:那个马队太快了,走着走着我也跟不上了,一个人找不到方向,越走越感觉不对了。</p><p> 我说:应该是这个方向,赶马人跟我说了,岔路都往右走就没错,而且我们现在已经到达海拨3900多米的高度了。听我这样说,杭州朋友再次打开卫星导航仪说:你说得对,上了这个坡,图像显示前面就有房子了,这上面除了大本营,哪里会有房子。于是他转身又和我同行。走了1公里多,前面出现一个山垭口,当我们走到垭口时,眼睛一亮:哈巴雪山大本营。怎么这么快就到了大本营?一看行程才5.5公里。原来协作故意把11华里说成13公里,以避免我们轻视进入大本营的路程,一看时间刚刚11点10分。从哈巴公社到大本营只用时不足3小时。</p> <h3>  中午12点半的光景,大队伍陆续到达大本营。</h3> <h3> 大本营座落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天坑”中,三面都是屏风般直立的断崖,唯有正面的森林陡坡处有一垭口是大本营的进出通道。大本营缺水、无电、无WiFi、无手机信号,我们与外界完全断绝了联系。</h3> <h3> 到了下午4时多,山人由于出发前过于劳累,加之沿途夜间失眠严重,终于没有扛住高反折磨,呕吐不止,脸色苍白,只能由向导牧野陪同下撤回哈巴公社。仗未开打,一员大将就退下阵来,我们一行登山队减员变成6人队伍。</h3> <h3>大本营的晚餐:米饭、清水煮大肉、大鱼煮酸菜。大家都吃得很香。</h3> <h3>晚饭后大家开培训会,讲解登山注意事项,讲解冰镐、雪爪的使用方法,测心率、血压,签定“生死状”。</h3> <h3>培训会结束后,由总领队给各登山队分派向导(协作)。据了解,我们6月10日凌晨登山共有4支队伍。分别来自湖南洪江市、福建福州市、浙江杭州市,最大的一支队伍是“随行中国”专题组登山队,4支队伍总计27人,其中20人登顶成功,7人因各种情况在进入雪线后发生身体不适或体能欠缺等情况,分头下撤回到大本营。我们6人全部登顶成功。</h3> <p>  我们登山队6人分为三组。一叶与潘潘一组,芦苇和梦瑶一组,焱阳和亦秋一组。随后各组向导(协作)分头手把手教每个人如何穿戴捆绑雪爪。</p> <h3> 男、女登山队员随后各自回到棚屋分装登山随带物品:照明头灯、冰镐、雪爪、登山手杖、雪镜、雪套、饮水、路粮、防寒棉手套、轻便雨衣、拍照工具。其它不是登山必备装备、物品一律留存大本营。大本营5点多的时光开始下大雨,雨中夹着少量的雪花,总领队说:我们这里飘落的是雨,但山上正是大雪纷飞。</h3> <h3>已经晚上8点了,大本营的天空仍然十分明亮,坐在木板棚屋的睡铺上,看着外面的雨丝、听着外面哗啦啦的雨声,心中再次祈祷:雨,你猛烈地下吧,今晚下完了,明天凌晨我们就可以不淋雨了。</h3><h3> 天最终还是完全黑暗下来,雨却在不停地下。大约11时左右,只听一声闷雷,板屋里昏暗蓄电池灯熄灭了。</h3> <p> 凌晨2点,我们准时起床,凭着各自头灯的光亮,找到行包,换好登山高帮鞋、抓绒冲锋衣裤,背上登山包,赶到门外场地集合。</p><p> 凌晨3时,各支队伍领队在清点本队人员到齐后,总向导在最前端领队出发。运气比较好,从出发到登顶返回大本营全都没有下雨,天气为多云。但是进入雪线区域后,风特别大,人首先是要落地踩稳再迈下一步,否则风就会将人吹离地面飘移摔倒。</p> <h3>这是一段裸岩层、乱石层、积雪混杂的地段,行进也是比较吃力的。</h3> <h3>在即将到达雪线的时候,天空一片金色般明亮,看起来天气好极了。</h3> 快接近雪线区域的时候,一叶等人在一个背风的岩坎休息,饮水。招呼我们一起休息。但我们向导说到上面一点就进雪线了,进雪线时要绑穿雪爪,到那里再休息,走吧,不要停留了。我和亦秋就在向导的带领下一直到达雪线下的小台地上绑扎雪爪时才顺便休息。此时天已完全放亮,待我们取下头灯,吃了点干粮补充水份绑穿好冰爪后,向导说:把行包全部放在这里,我们就进雪线全力冲顶了,谁在这里停留耗费时间长,谁冲顶的时间就少。于是,我放弃在这里再拍点照片的想法,在与亦秋、芦苇拍照后, 起身进发。<h3><br></h3> <h3>一叶指着前方说:翻过上面这道雪梁,就是绝望坡。</h3> <h3>亦秋在进行中向大家打招乎</h3> <h3>这是本人在绝望坡拍摄的视频,后面的登山队伍正在攀登。</h3> <p>看登山路线图时,当看到“绝望坡”地名时,我想这一地段应该是很艰难的,但起名绝望坡怕是有点“蛊惑人心”了。但当我开始五步一喘、七步一歇地迅速消耗体力的时候,壁陡的雪际仍然无法看到顶端,一步步地在不断丧失前进的信心,走到绝望的边缘。为了减少体能的消耗,几乎每上行一步,都是先移动冰镐或手杖,然后把身体重力压上去再移动脚步。</p> <h3>  到达月亮湾,就看到了顶峰。在绝望之中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心中重新树立起登顶的信心,全身又充满了力量。</h3> <h3>  天雪合一的月亮湾。</h3> <p>早晨8:50至9:15我们3组人马(6人)陆续登顶。</p> <h3>一叶成功登顶。</h3> <p>  我和亦秋顺利登顶。出发前亦秋说:不停地流鼻涕水。我说:应该是感冒还没好,我又给他吃了感冒药。昨天晚间他已经感冒了,天黑时已吃过一次感冒药。</p><p> 通过最后加速冲顶后,我的队友亦秋状况十分不好,一是药效昏睡的副作用发作,二是冲顶速度过快,大脑供氧不足。亦秋虽然强撑,但已陷入无意识状态,身体已几乎失去自我控制,向导见状,匆忙拍摄登顶照片后,拉着亦秋就往下走。他说这种情况必须尽快离顶,停留十分危险。同时,他也强制我跟随离顶。原本想等全队6人集合顶峰后一起合影纪念的想法也只有被迫放弃。</p> <h3>芦苇顺利登顶。</h3> <h3>梦瑶成功登顶。</h3> <h3>潘潘姐顺利登顶。</h3> <p>下到雪线时,和亦秋再次遇到梦瑶和一叶,一叶用像机给我们拍下了这两张珍贵的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