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的中考》

老球友

<h3>6月15日、16日是南京2019年中考的日子。经过三年学习的初中毕业生将在这两天踏入考场进行中等学校考试。‘’人生拼搏有几回,追逐梦想自当強‘’,祝考生们考出好成绩,追逐新梦想。</h3> <h3>1965年7月14日与15日是我参加的1965届初中毕业生中考的日子。</h3><h3><br></h3> <h3>那年月,我们教室的墙上贴着‘’一颗红心,两种准备‘’,学校及全社会都在宣传董加耕的事迹:‘’身居茅屋放眼全球,脚踩污泥心怀天下‘’。宣传画和宣传口号到处可见,董加耕已成为当时高中初中生学习的榜样,很多落榜同学不得不报名去农村去边疆,当然也会有一些落榜生成为社会青年(俗称社干),参加居委会学习,等待分配工作。如果高考中考录取就去上学,大学中专中技校学生可享受国家计划生待遇,学校提供生活费,毕业学校统一分配安排工作。</h3><h3>当时我初中班上考高中的男同学极少,绝大多数男同学填报第一志愿是中专中技校,期盼自己学些知识学些技能,早日成为工人阶级一员,早日拿工资。因为那个年代多子女家庭居多,家境普遍贫寒、备尝艰辛,都希望自己能早日工作,改善家庭生活,为父母减轻负担。</h3><h3><br></h3> <h3>那个年代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强调阶级斗争和家庭出身,所谓‘’有成份论,不唯成分论,重在政治表现‘’,是当时高考中考录取公开宣传的一项政策。</h3><h3>其实在那个年代,高考中考录取政策,有所谓优先录取、一般录取、限制录取、降格录取、不宜录取等几档分类录取的规定。凡家庭出身不好的子女,成绩再优秀也难以考上第一志愿学校,甚至无校可取。成绩和表现并不能决定人生拐点,惟有成份才是决定自己命运的重要因素。</h3> <h3>我们那时的中考,提前一天到填报第一志愿学校的考场或考点看看,熟悉一下路线和地址,两天的考试都是考生自己去,无家长陪同。</h3><h3>记得那年中考作文题目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的感想。》记得我的这篇作文写得还可以,记得我的数学考得也不错。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盼发榜。</h3><h3>当然,中考结束后,每个考生都盼望录取通知书。终于等到发榜了,我的焦虑担忧成真,第一志愿没有录取,第一批录取通知书没有我。那几天我的头脑一片空白,茫茫然然,失落感缠绕心间。当时二班班主任廖伯英老师对一些同学说学校还会收到一些录取通知书的,未录取的再等等吧。</h3><h3>再盼星星再盼月亮,大约过了十多天,我这个‘’可教育好的子女‘’于八月中旬收到南京曙光机械厂中技校的录取通知书。心中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不去农村不去边疆不当‘’社干‘’啦。刘忠龙同学第一志愿也没录取,只好通过他姐姐到‘’江西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上学。当时,他在江西已上课几天,南京家中忽然收到江苏物资学校录取通知书,刘忠龙随即回南京,当天晚上到我家时,我俩真是‘’滿卷诗书喜欲狂‘’,高兴的情景还记忆犹新。</h3><h3><br></h3> <h3>那年的中考,初中学涯结束,同学别情依依。</h3><h3>我心存感恩,知足惜福。</h3><h3>感谢初中的老师们,教授我学知识、讲礼仪、修品行、健身体。</h3><h3>感谢初中的同学们,三年来同学习、同玩耍、同风雨、同成长。</h3> <h3>那年的中考,开启了我的人生方向和人生旅程:1965年9月进中技校,1969年7月步入企业,2011年离开工作岗位。走过年轮春夏秋冬,经历人生喜怒哀乐,品尝生活酸甜苦辣,历尽世间沧海桑田。回顾逝去的岁月,回望当年我的中考,现在我十分珍惜今天的生活,颐养天年,寻快乐求健康,过好每一天。</h3> <h3>回望我的中考,无限感慨:长江已去无回浪,人老何曾再少年。岁月悠悠风水转,余生处处艳阳天。</h3><h3><br></h3><h3>2019年6月15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