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殷的美篇

老殷

<h3>序篇∴五十年前我们这群差不多大小的毛孩子离家来到千里之外的边疆小村,弱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及历史赋予的责任。</h3> <h3>刚下乡那会正逢边事吃紧,下乡的我们成了基干民兵,发了7.62步枪以后换成冲锋枪半自动步枪,训练、站岗、搜山。后来上级委任李衡为靠山的民兵连长,训练得更严格了尤其女民兵在全县出名。</h3> <h3>我们学会了各种农活,在很多方面都成了生产队的劳动能手,不怕苦不怕累,造砖房、搞科学种田、工作积极、认真公正、有的在生产队里担任了更重要的工作。</h3> <h3>后来上海干部来到靠山,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上又多了份依靠。</h3> <h3>渐渐有人去上大学、参军,都由衷地欢送他们。</h3> <h3>靠山还来两批奇克镇的下乡知青,不久都混成了好朋友。靠山屯里和我们岁数差不多的小妮子、小伙子们也同样是我们的好朋友现在成了我们与靠山主要的联系者。</h3> <p>上海知青诸培凤是在三线建设中受伤由于远离县城,路途艰难,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命丧冰天雪地路途中的马爬犁上,呜呼哀哉,年仅19岁。</p> <h3>1978年10月殷宪永和张永春告别了老徐老刘等乡亲们带着好几个人的行李,乘坐老徐联系的卡车到龙镇火车站办理托运,之后游玩了北京天津,第二年户口也回归上海,靠山的知青们先后这样完成了从插队到回城的过程。</h3> <h3>来篇∴渐渐落了户口找到了工作,生活走上了轨道,都三十左右的人了,该结婚了。新的工作新的生活各尽不同,酸甜苦辣。在之后的很多年里靠山的乡亲常有来上海的,大家总是亲切相聚。</h3> <h3>往篇∴由于思念,1991年上海知青五人带着三个孩子回了次靠山及去黑河探望了周家范指导员和老朋友邵太良大哥。</h3> <h3>在靠山的那几天受到了乡亲们热情款待而且都是靠山一品大厨张学义的手艺。期间还协助生产队确保了乡亲们切身利益。</h3> <h3>2004年还有8位知青回了靠山。</h3> <h3>2010年杨海元、龚兰芳、凌巧香、钱惠芳夫妇五人回到靠山受到了乡亲们的热情的接待。在黑河与周指导、郭文军亲切相聚。</h3> <h3>庆篇∴1999年大家的工作生活安稳下来了兴高采烈的举办了下乡三十周年的活动,还请来了老书记徐学文及老社员代表,又请来了上海干部。后来成了惯例在四十周年及四十五周年都举行了活动,邀请了靠山老乡代表和上海干部。</h3> <h3>探篇∴到了2012年大部分人退休了,手头宽裕并且有了些时间。大家在一块聊的最多的还是靠山,有人提议回去看看,于是象一股暖流激活了大家的思绪,决定当年九月底结伴回到靠山。行程开启,途经哈尔滨时,当年的奇克镇知青程忆军热情的陪同我们游览了哈尔滨,到了黑河市,黑河的副市长与我们共进早餐对我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我们还参观了知青博物馆。傍晚车队到了靠山鞭炮齐鸣秧歌舞起,欢迎的横幅在大道上迎风摆动,全村的老乡们都走出家门参加这盛大的欢迎仪式,县镇的领导也来到了靠山讲了些热情的话。</h3> <h3>各家各户都你争我抢地接待我们,酒席安排满满当当,实在不行就几家合办。</h3> <h3>我们用上海菜热情地回请了全村各户的代表、奇克知青朋友及从靠山走出去的伙计们共16桌。</h3> <h3>还参加了老书记徐学文的双胞胎孙女的结婚回门喜宴,虽然老书记不在了但我们都为老书记感到高兴,为她们祝福。</h3> <h3>“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是相聚的酒。让我念念难忘的,是那长长的垄沟。回"家"还能住多久,你拉着我的手。让我感到为难的,是离别的思愁。相聚总是要分别,再见还是难开口。村东弯弯的小河水,亲吻着我额头。在那繁华的大上海,我从未忘记你,靠山,带不走的,只有你。让我在靠山的大道上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晚风攥着我的衣袖,我会把手揣进裤兜。走到南门外的尽头,又回到小卖部的门口。”这是李衡改编自歌曲《成都》,若能有人唱出《靠山》……。</h3> <h3>五十周年聚篇∴风轻云淡看过去,闲庭信步向未来。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淌,大家将踏入70周岁的门槛,也迎来下乡50周年的日子,于是数次酝酿聚会事宜,纠结了半年只听牌声响不闻拍板声,在別的生产队的激励下,5月16日的餐桌上终于做出了决定,行动胜于过度的思虑。</h3> <h3>这一天的到来,还是让大家有些激动,几十年未见的,十年见一次的,一直在互相牵挂的,有从北京、青岛、南京、常州、苏州赶来的,有资深的老社员乡亲们和一直关心奉献靠山的荣誉村民,总之大家都兴奋地投入到了这次聚会。</h3> <h3>小焕小代见到了她们的排长姐姐刘浣。王秀才自从1973年参军后与我们大部分人都没见过面,今天的出现令人大感意外,纷纷上前问候攀谈。</h3> <h3>社员们基本到齐,聚会由沈文海、龚兰芳主持,杨海元致词。</h3> <h3>之后李衡、邱泽林、王鹤林、钟骅珊作了发言回顾在靠山的时光。</h3> <h3>老社员代表徐宝山、妇女主任张桂珍、远道而来的靠山小妮子也相继发言,希望上海知青有机会再回靠山看看,希望在60周年时再相聚。压轴发言的是许文军,他希望靠山的父老乡亲生活过得红红火火,并代表王湘东向大家问好。感谢上山下乡,学会了本领还找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结缘了这么多的插兄插妹,让大家一起相伴到老。最后衷心祝兄弟姐妹们、靠山的乡亲们身体健康,合家幸福。</h3> <h3>合影之后,店家催着我们入席,大家坐定纷纷举起酒杯,瞬间感觉到我们这几十年的情感已经融入了其中,有点伤感有点回忆有点幸福有点思念,还有些无法对别人诉说的苦和无奈,把彼此的祝福都融入,举杯,干了,陶醉了,不去理会他人的解与不解,今天我们放纵了!</h3> <h3>王玉梅和小沙参加聚会十分不易,琐事一大堆虽然迟到了,但赶在餐前还是让大家十分地开心。凭自己的双手在上海打拼了几十年总算过上了安稳的日子,玉梅的户口也早已报上,是响当当的上海媳妇。</h3> <h3>1969年迫于形势上级决定在远离县城二百多里路的山区腹地建设“三线”用于备战备荒。1970年10月已落户靠山的7名上海知青勇敢响应号召和几个村的知青、老乡一同来到这深山里,当时生活生产非常艰难,头二年种地是没有机械的全靠人力畜力。1972年河水暴涨,知青食堂断粮,他们几名男知青踏着泥水路,游过阿挺河走了50多里路找到县救护站,每人背起了45斤的救命面返回……。现在生活过得滋润安逸了,聚在一起是多么的开心幸福!</h3> <h3>餐后部分去了炮台湿地公园,有的唱歌聊天,有的轻快舞起,这个半天时间过得非常愉快,真想把她久久地保存住。</h3> <h3>感谢知青热心人的积极响应,共同把我们这次聚会办得热热闹闹。</h3> <h3>张兰山、孙百娟、陈淑荣来上海参加五十周上海知青聚会,谢谢他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