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游(11)伦敦⑤ 特拉法加广场、国家美术馆

<h1><b style="font-size: 22px;">  从白厅街走过来就是著名的特拉法加广场。</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nbsp;特拉法加广场(Trafalgar Square)是英国大伦敦西敏市的著名广场,也是旅游景点,建于1805年。广场南端是政府办公区白厅,通向国会大厦,西南是水师提督门,背后是通往白金汉宫的仪仗道林荫路。广场北面是国家美术馆,四周还有圣马田教堂(St. Martin-in-the-Fields)和加拿大、南非和马来西亚等英联邦国的高级专员署(英联邦国家互派的大使级代表处)。</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适中的地理位置和美丽的广场建筑,以及是英国人举行政治集会和示威游行的地方,使它成为伦敦的名胜之一。特拉法加广场因为经常有大量鸽子驻足,所以又称“鸽子广场”。</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nbsp;&nbsp;特拉法加广场在国家美术馆的南侧。广场中心,竖立着纪念拿破仑战争中的海军上将,英国的民族英雄霍雷肖.纳尔逊将军纪念柱,圆柱形纪念柱53米高,石柱顶端挺立着5.3米高的纳尔逊全身铜像。石柱底下是高大的方形石座和多层台阶,石座的四壁镶着纳尔逊生平所指挥的四场著名战役的铜雕,最低一层台阶的四角,安放着四只巨型铜狮子。广场中部是两个花形喷水池。纪念柱修建于1840年至1843年。特拉法加广场上的四角处有四个柱基,就是长方形的用来摆雕塑的石台子,其中三个已经站上了历史名人,帝王将相,只有位于广场西北角的第四个柱基一直空着。九十年代末皇家艺术学会决定向艺术家征集作品,以轮换方式摆在这个柱基上,既出现了好几个与传统雕塑不同的现代艺术品,又提供了新鲜感,让这个方式受到了公众欢迎。后来伦敦市长专门成立了“第四柱基委员会”,负责筛选作品。我们看到的是美籍伊拉克艺术家迈克尔·拉科维茨(Michael Rakowitz)的《隐形的敌人不应存在》雕像。</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特拉法尔加广场上四角的雕像分别是</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1)查尔斯詹姆斯纳皮尔将军雕像</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2)右侧骑马的雕像是国王乔治四世</b></h1><h1><br></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3)是亨利.哈夫洛克将军的雕像</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4)这就是西北角上的雕塑(这个位置上的雕塑经常会换的)。</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nbsp;&nbsp;&nbsp;&nbsp;伦敦特拉法加广场“第四基座”已然成了公共艺术作品的展示地。当地时间3月28日,“第四基座”迎来了它的第12件雕塑作品——美籍伊拉克艺术家迈克尔·拉科维茨(Michael Rakowitz)的《隐形的敌人不应存在》。</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 &nbsp;拉科维茨用10500个伊拉克制造的、空的枣酱罐头(伊拉克名产)重塑了拉玛苏(Lamassu)雕像——守护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人首双翼牛神。这座雕像在2015年被ISIS极端分子摧毁了。</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 &nbsp; 拉科维茨所创作的这件作品正是对发生在伊拉克、叙利亚等地的人类悲剧的回应。这件作品将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的第四基座展至2020年。</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 &nbsp;“我把这件作品看作是原作的幽灵,同时送给那些现在无法重建家园、仍在寻求庇护的人们,”43岁的艺术家拉科维茨在揭幕仪式上说。</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参观国家美术馆展览</b></h1><p><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英国国家美术馆,又名国家画廊,它坐落于伦敦特拉法加广场(Trafalgar Square),是伦敦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成立于1824年的英国国家美术馆至今已有一百七十余年的历史,是拥有西欧绘画最多、最全面、最具代表性的画廊之一,在欧洲公共美术馆中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国家美术馆在1824年开馆之时仅有38幅画作,1824年4月,乔治四世说服英国国会下议院通过决议,拨款57000英镑购买银行家约翰朱丽斯安格斯坦收藏的林布兰、拉菲尔等人的38幅名画,直到今日,这38幅画依旧是国家美术馆的核心收藏。在乔治比芒特爵士的资助下,博物馆最初在安格斯坦住宅的4个房间中展出。1838年,国家美术馆新馆在伦敦著名的特拉法加广场落成,博物馆从此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b></h1><h1><b style="font-size: 22px;"> 其后,收藏家乔治·布蒙特等人不断收到民间收藏家的寄赠,藏品数量日渐增多。1855年,首任馆长查理·伊斯特列克爵士买入大量初期意大利绘画,1856年又有泰纳收藏的寄赠,藏品开始丰富起来。美术馆创设三十年后已然成为代表欧洲名品的宝库。陆续拓展为现在以绘画收藏为主的国家级美术馆。</b></h1><p><br></p> <h1><b>  英国国家美术馆收藏有两千多件美术精品,涵盖了欧洲艺术史上几乎所有时期的典型代表作,梵高、莫奈、塞尚、达芬奇等人的画作在这里都可以见到。</b></h1> <h1><b style="font-size: 22px;">展览大厅</b></h1><p><br></p> <h1><b>下面这幅画是委拉斯贵支,《镜前的维纳斯》,大约在1647至1651年间访问意大利创作的。</b></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nbsp; &nbsp; &nbsp; &nbsp;&nbsp;<b style="font-size: 20px; white-space: pre-wrap; font-family: PingFangSC-light;">这件作品显示了裸体的希腊神话爱神维纳斯和小爱神丘比特。这是宗教严厉的17世纪西班牙少有的几幅裸体画像之一。此作品拥有双重历史意义,首先它是免遭西班牙宗教审讯破坏的唯一幸存的委拉斯贵支创作的女性人体,同时它也是女权主义者抗议的象征。</b></h3> <h1>  <b>《红衣主教黎塞留》,作者是法国画家尚佩涅,绘于1639年。黎塞留</b><b>公爵(1585年至1642年)1622年成为了红衣主教,1624年担任法国部长,直到他1642年死亡。</b><b>是法王路易十三的宰相,红衣大主教,法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卢浮宫黎塞留馆就因其得名。其主要功绩是对内压制贵族势力,加强了国王的专制王权。对外主导了三十年战争,威斯特法利亚合约的签订使得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衰弱,奠定了法兰西其后在欧洲两百年的霸业。尚佩涅的这幅肖像,是西方绘画史上肖像画的名作之一,如今许多关于黎世留的介绍都采用这幅画像。</b><br></h1> <h1></h1><h1><b>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nbsp;扬·凡·艾克,1434年。</b></h1><h1><b> 看过《绝望的主妇》的人可能觉得这幅画很眼熟,开头就有这副画的特写镜头。</b></h1><h1><b> 这幅作品<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美术史上堪称卓越超凡。不过,这样一件名作原本并不象我们许多人在试图给它下定义时认为的那样,是一幅肖像画,或者是一件风俗画之类的作品。阿尔诺芬尼是在1420年被菲利普公爵封为骑士的真实人物。画家真实地描绘了典型的资产者形象,不仅再现夫妇的外貌和个性特征,而且对室内的环境什物作了极其逼真的描绘,显示了画家特殊的造型才能。《乔凡尼·阿尔诺芬尼夫妇肖像》中的人物手势动作、环境道具都有民俗的含义,十分有趣:阿尔诺芬尼夫妇的手势表示互相的忠贞,托着妻子的手表示丈夫要永远养活妻子;而妻子手心向上表明要永远忠于丈夫。华贵衣饰表明人物的富有;画面上方悬挂的吊灯点着一支蜡烛,意为通向天堂的光明;画的下角置一双拖鞋表示结婚,脚边的小狗表示忠诚,女子的白头巾表示贞洁、处女,绿色代表生育,床上的红颜色象征性和谐。窗台上的橘子象征富有,这些橘子是西班牙产物,而在14世纪能在荷兰买到新鲜的西班牙橘子,其货运成本极高,也便象征着人物的富有。墙上的念珠代表虔诚,刷帚意味着纯洁;画面中间带角边的圆镜代表天堂之意。所有这些象征物既有基督教的信仰,又有世俗的观念,画家都一一收入画中,作了极为细致的描绘。在人物中间的墙上挂着一面镜子,镜框带有10个突出的朵状方形,每个方形内又置一个小圆形,每个圆形内画一幅耶稣的故事画,图像细小到难以识别。中心圆镜内反射出整个房间的景物。这种精微工整细腻的油画世界罕见,也只有在尼德兰的细密画中可以见到。据说这种精微的描绘连现代摄影家都为之惊叹,使用镜子反射来扩大画面的空间,是这幅杰作的又一特色,这些艺术特色对后来荷兰的风俗画有很大的影响和启示。</span></b></h1> <h1><b>网上下载这幅画更清楚</b></h1> <h1></h1><h1><b>《圣母子与圣安妮、施洗者圣约翰》</b><b>这是达·芬奇的炭笔画,作于1499年至1500年。</b></h1> <h1><b>  《岩间圣母》是达芬奇为</b><b>圣母无原罪兄弟会的礼拜堂--米兰圣芳济大教堂而作,</b><b>意大利米兰一个传播天主教福音的世俗机构创作的礼拜堂祭坛画,<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大概在1490年代至1507年之间完成的。</span></b></h1><h1><b> 约在1781-1785年画作被教堂卖给盖文汉米顿,他带到英国。之后经过多次辗转收藏买卖,最后在1880年伦敦国家美术画廊买下它。</b></h1><h1><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nbsp; &nbsp; &nbsp; &nbsp;</b></span><b>达芬奇的</b><b>《岩间圣母》</b><b>共两版,第一版收藏在法国卢浮宫,第二版收藏在英国国家美术馆。</b></h1><h1><b> 这幅画的主题是小施洗着约翰逊在圣母玛丽亚与天使面前参拜基督,达芬奇将他们安顿在幽美神秘的岩洞风景间,圣母、孩子和天使直接坐着山岩地上,渐浓渐淡的轻烟薄雾呈现出无尽的朦胧画意,整个景象如幽远的梦境,充满诗一样的温情,祥和典雅。</b></h1><h3><b><br></b></h3> <h1><b>  艺术大师提香有两个伟大的弟子,一个是丁托列托,一个是委罗内塞,他们同被誉为十六世纪意大利威尼斯画派三杰。</b></h1><h1><b> <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1575年,保罗•委罗内塞,Unfaithfulness,about 1575, Paolo Veronese,组画《爱的四寓言》</span></b><b>每幅为一个寓言。一般认为分别代表“不忠”、“蔑视”、“尊重”和“快乐联盟”,虽然他们的确切意义尚不清楚,一直备受争议。</b></h1><h1><b> 这组画可能是为了装饰天花板,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不知道谁委托画家的,他们1648在布拉格城堡被发现。委托者可能是罗马皇帝费迪南(死于1564)和马西米兰II(死于1576),或是一个富有的赞助人。</b></h1> <h1><b>  </b></h1><h1><b> 普遍认为《不忠》这幅画是一个经典的三角恋,左边的爱神在给一个男人和裸体女人之间传递一封秘密的信。</b></h1><h1><b> 这是第一幅 爱的譬喻:不忠</b></h1> <h1><b>第二幅 爱的譬喻:轻蔑</b></h1> <h1><b>第三幅 爱的譬喻:尊敬</b><br></h1> <h1><b>遗憾少拍了一副爱的譬喻:快乐联盟</b></h1><h1><b> 这个是网上下载的</b></h1> <h1><b>广场上艺人</b></h1> <h1><b>国家肖像馆在国家美术馆的北面,彼此相邻。</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