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西成里,位于马当路278弄。弄堂口的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游客一直络绎不绝。不少游客在参观完这处景点后,会不由自主往弄堂深处走:露出本色的水泥路面、红墙褐瓦的老石库门建筑、倚墙设置的洗衣池、坐在自家黑漆木门口晒太阳的居民、二楼窗台上“探出头”的几株盆景……百姓人家、寻常巷落,又透着厚重历史气息,自有一番别样味道。距离中共一大会址直线距离不足200米的一片石库门里弄建筑。一街之隔的新天地日新月异,这片具有近百年历史的老建筑群却仿佛在时光中蹒跚止步:饱经岁月洗礼的墙面斑驳;街巷通道被杂物占领;密密麻麻的各色线缆如蛛网般裹走了里弄间清爽的天际线;居民日常洗澡需走出弄堂,步行十分钟到附近的公共浴室;那些曾让人引以为豪的老石库门头也因不同时期刷上的突兀涂层而面目全非……很少有人知道,这儿曾是一代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居所。彼时的西成里,“安静有韵味”,是“理想的创作佳境”。</h3> <h3>昏暗的路灯下,坐着一位孤独的老人。或许他在这里已经生活了几十年。或许他的子女已经搬离了此地,可是,他还是故土难离,这里有他熟悉的邻居,有他熟悉的环境。哪怕是早上买一副大饼油条,喝一碗豆浆,也是这里的味道正宗。</h3> <h3>夜深人静。从石库门的后门漏出一束灯光,把门口的一把椅子影子拉的老长。也许,是慈祥的老奶奶在等候着外孙女回家,给她开着灯,不要被狭窄的过道里的杂物绊倒。</h3> <h3>又是一位老奶奶,坐在门口。已经在此坐了大半生,她还是要继续,因为,这里就是她的家。</h3> <h3>2009年起,西成里进行了多次修缮。经过装马桶、装水表分表,公共厨房改建、煤卫设施改造、外露管线梳理等等。“历次改造中,居住房屋内部的设施得以改善,但每家每户也根据需要增加空调、搭建雨篷、置换门窗,这些自发性改造缺少统一要求,设置凌乱,对小区整体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h3> <h3>老人和小孩,是这里的主要居民。因为,老人是舍不得离开,小孩需要老人带领。于是,老老小小,相依为命。</h3> <h3>老奶奶也有八九十岁了。但是,精神抖擞,身体尚健。说起石库门的故事,那是绘声绘色。</h3> <h3>外面闹闹的,是外宾来参观吗?老外婆开门看热闹。</h3> <h3>真的外宾来观光了。还推着孩子的童车,带孩子也来感受一下石库门的氛围。</h3> <h3>“这里就是你的家。”老爷爷带着初来乍到的孙子,认认家门。“你爸爸就是生在这里的。大了,有出息了。在外面买了大房子。孙子记住,你的根就在这里。”</h3> <h3>读书的孩子,放了学,就在弄堂里结伙玩耍。他们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比起商品房里的孩子,每天从家里到学校两点一线的枯燥生活,石库门的孩子还是很幸福的。</h3> <h3>一把竹椅,油光水滑,看来是有点年头了。每天都有老人坐着聊天嘎汕湖,喝茶抽烟,享受石库门的慢生活。</h3> <h3>夜已深了。居民还在小弄堂里洗洗刷刷。没有办法,石库门的公用地方太小,只好借借弄堂一块宝地了。</h3> <h3>爷爷带着小孙子散步。回家喽!</h3> <h3>墙上的剪纸画创作,还是画家李守白的大作。</h3> <h3>竹椅也成了石库门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h3> <h3>晒台本来是供居民晾晒衣物的地方。随着城市建设不断更新变化,现在已经成了观光之处。石库门的背后,高楼大厦林立,彩灯闪烁。</h3> <h3>只有石库门上的门环,还是几十年没变。狮子老虎甚至龙头,衔着铁(铜)环,默默地守着石库门。</h3> <h3>我们石库门摄影协会,就是要用手里的相机,形象的表述石库门的文化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石库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