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出差三门峡,利用一点空闲时间去了趟虢国博物馆。</h3><h3> 虢国,一个2800年前的诸侯邦国,曾经是周王室的左膀右臂,肱股心腹,在周朝的兴起与发展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由于文献记载有限,历史上先后出现五个虢国,与之相关的始封、世系、发展演变等问题迷雾重重,给后世造成了诸多困扰。所幸的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三门峡虢国墓地及上阳城址的发现和发掘,为揭开虢国的神秘面纱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排列有序的墓地、遗迹丰富的城址、端庄厚重的青铜器、瑰丽璀璨的玉器、震惊天下的铁剑、气恢宏的车马坑使得它的面貌逐渐清晰起来。</h3><h3> 该馆的《周风虢韵虢国历史文化陈列》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虢国墓地出土文物的展示,深入发掘文物背后幕藏的内涵和故事,从而体现虢国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该陈列展览,让我在领略虢国风采的同时,感受到了古代优秀的历史文化,自觉传承了中华文明,增强了文化自信。</h3> <h3> 馆的门口放着一个阳燧的模型,这是古人利用太阳能点火的器具。远看很像一个抛物面天线,其实它们的原理都是将能量集中在圆锥曲线的焦点上。</h3> <h3> 馆内的布置漂亮,很有些历史感。</h3> <h3> 这个馆的标签不错,拍照的时候顺便把标签拍上去,可以减少打字量。这个甗是方形的,下半部分的鬲是四足,比较少见。</h3><h3> 甗是蒸饭的器皿,类似于现在的蒸锅。甗在商代早期就已出现,一直沿用到战国后期。甗有方圆之分,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为甑,用来盛放所蒸之物;下半部是鬲,用来装水,甑鬲之间放置有带孔的铜箅,早期为上下合体,后期变为上下分体铸造,可分可合更为实用。</h3> <h3> 不知道为什么,长一个样子的青铜器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被称作豆,而这里叫甫。后来经请教西博志愿者的大神才知道,铺和甫是豆的别名,这才解除了我的疑惑。</h3> <h3> 七鼎六簋的诸侯标配。有趣的是虢国还配了六只鬲。这个符合礼制吗?周天子允许你这么玩了吗?</h3> <h3> 这一组的列鼎列簋是按五鼎四簋的大夫配置的。也配了四个列鬲。</h3> <h3> 图解沃盥之礼清晰明了,就如同使用美篇介绍文物一样,有了图片,可以更好的了解内容。</h3><h3> 古代在举行冠礼、婚礼、宴饮和祭祀等礼仪活动时,都要洗手洁面,这个过程被称为“沃盥之礼”。《周礼・春官・郁人》记载:“凡祼事沃盥。”孙诒让《正义》云:“沃盥者,谓行礼时必澡手,使人奉匜盛水以浇沃之,而下以盘承其弃水也。"盘是古人行“沃盥之礼”时的承水器,匜是注水器。西周早中期,盘与盉相配使用,西周中晚期以后,盘多与匜配套使用。</h3> <h3> 这个盉做的真讲究。</h3> <h3> 有了这么多礼器,乐器怎能缺少。虢国国君未必是音乐发烧友,但别的诸侯有的编钟,他也得配上。</h3> <h3> 和钟的样子差不多,但反着放就成了钲,古人在有些方面真的非常细致。</h3> <h3> 看来虢国的方甗比较流行。</h3> <h3> 没有铜锈的青铜器金光闪闪,这才是青铜器的英雄本色。不锈铜的配方肯定不外传。</h3> <h3> 金文线条优美,给青铜器增色不少。</h3><h3> 该盨器、盖均有铭文4行33字,兽(单)盄(叔)奂父乍(作)孟姞旅盨,用(盛)(稻)需(糯)(梁)加(嘉)宾用享,有飤则迈(万)人(年)无疆,子=孙=永宝用。因拍摄角度问题,每列的最后两字拍不上。有趣的是子下面和孙下面的两个小点“="实际上就是叠字的简化,我们现在仍然在用这种简化方式。而子这个字也是个象形字,就象一个没站直的人形象。孙就更是个象形字了,子的右边画上两个再小些的人,不就是孙子吗?</h3><h3> 在早期的青铜器,文字相对简单,往往只有几个字,要么刻着青铜器的制作者,要么记载着先人的族号。后期的铭文数量大大增多,内容也丰富起来,有的记载战争,有的记载奖赏,有的记载祭祀,甚至连打猎也被记录在青铜器之上。大约在西周康王时期,“子子孙孙永宝用”就作为了结语,经常出现。</h3><h3> 它到底代表什么意思呢,首先,从字面上来看,当然是对于子孙后代的祝福。青铜器本身作为重要的礼器,承载了象征身份的功能,按照周礼,使用青铜器的规格、数量等都有严格的限制。这句话,是使用青铜器的主人,期盼后代子孙无灾无难,能够永远享受贵族地位,将家族的荣光世代相传。</h3><h3> 其次,这也是古代中国人内心之中“不朽”意识的体现,谁都想长生不老,然而无情的事实证明,从来也没有长生不老之人。因此,为了显示自己的存在感,让子孙始终能够记得祖先的功德、声名以及创业的艰辛,所以会篆刻铭文纪念。</h3><h3> 纵观古代各种器皿,也只有青铜器,才能更好地承载这份良苦用心,达到传于子孙而不易消失的目的。</h3><h3> 另外,这七个字其实还有一个潜意识的观念,是制作者并没有说出来的。在古代,货币通过漫长的演化,经历了各种材质的更替,最后落在了青铜之上。青铜作为贵金属,可以制作武器,更可以制作成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h3><h3> 将青铜制作成为器皿,在平时固然可以作为礼器、容器,如果遇到经济困难的时候,还可以当作一笔救急的钱。当时,周天子将铜料赏给臣下,或者诸侯将铜料赏给下属,其实就是给了后者一笔真实的财产。臣下如果有不时之需,便可以将其熔化,以小块铜锭进行交易。</h3><h3> 这就相当于祖先,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可观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青铜器也凝结了先辈对于后代的关爱。了解他们的深意,真是催人泪下。所以,各种铭文之中,“子子孙孙永宝用”作为结语,并不光是虚设的敬语,而是实实在在表明了青铜器的用途。</h3><h3> 当然,随着历史的变迁,青铜作为贵金属,已经没有了一般等价物的功能。我们今天在博物馆,能够看到琳琅满目的青铜器,是何等幸运的事情,它们逃脱了被回铸成兵器的命运,也逃过了做成的铜钱的遭遇,以独特的方式,诉说这那段历史。</h3> <h3> </h3> <h3> 青铜戈。</h3> <h3> 铜箭镞。</h3> <h3> 钺是王权的象征。</h3> <h3> 太子车斧铜斧。</h3> <h3> 多组马镳和马衔。</h3><h3> 商周时期“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与打仗是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祭祀是为了祈求好运,打仗是为了掠夺更多的疆土。古时的作战方式主要是车战,步兵在战场上只起到一个辅助性的作用。这组器物叫马镳与马衔,马镳与俗称“马嚼子”的马衔配合使用,就可以改变车马的方向,所以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分道扬镳”,就是由这两种器物的使用方法演变而来的。</h3> <h3> 这家博物馆的“节约"数量很大,品种也多。</h3><h3> 马具“节约”是用来连接络头和辔带的配件,在很多的考古文物中记载:各式马具“节约”的一个普遍特点就是它形制小,除开装置,主要的部分是单个铜管或是交叉的形制,它的主要用途是作为颊带、项带、咽带、鼻带和额带的连接点。“节约”套在绳带上时就犹如一个竹节连接主杆枝叶一般。马具“节约”是竹节“节约”的借用,而其他众多的词义便又由此进一步变化而来。</h3> <h3> 有常见的十字型节约,也有X型。</h3> <h3> 我第一次见到的A型节约。</h3> <h3> 车軎和车辖</h3><h3> 车軎(音:魏),就是安装于车轮轴端以固定车轴的轴头,一般由金属制作。车軎上上还插有一个销子,一般是青铜制,叫做辖。据《说文》,辖,键也,是插在轴端孔内的车键,使轮不脱落。轴头与销子构成“管辖”,我们今天所说的“管辖”即由此引申而来。那么“管辖”有多重要?据记载,为防止发生军士哗变或有人盗车,战车的“管辖”平时由专门人士保管,只有遇到情况时才会发给士兵,在这里“管辖”的重要性犹如今天的车钥匙。</h3><h3> 不用车軎直接用车辖,就是所谓“直辖",这个词我们现在仍然在使用,可见古代的车对文化的影响。</h3> <h3></h3><h3> 玉戚。</h3><h3> “玉,石之美者。”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尚玉传统。玉器是我国古代与巫术信仰、审美观念、等级礼制、伦理道徳紧密相关的宝物,也是虢国物质文明的载体。当时的贵族在礼聘、佩饰、殓葬时广泛使用玉器。虢国玉器的丰富类別和美质良工,谱写出中国古代玉器史的华美篇章。</h3><h3><br></h3> <h3> 人龙纹玉璋。</h3> <h3> 龙纹白玉璧。</h3> <h3> 龙凤纹玉戈。</h3> <h3> 玉柄形器用途说</h3><h3> 第一种“佩饰”说,认为是装饰品,以郭宝均、夏鼐先生为代表。</h3><h3> 第二种“石圭"说,认为是古人为纪念祖先亡灵所琢制的一种高级祭祀性礼仪玉器(如近代的木制灵牌),以刘钊、尤德仁先生为代表。</h3><h3> 第三种“玉圭”说,认为是《周礼》中所说:的“瑞圭”,尤其是组合柄形器,以日本学者林己奈夫、张剑、石荣传等先生为代表。</h3><h3> 第四种“玉璋”说,认为是《周礼》中所说的以起军旅的“牙璋”,以王永波、姜涛先生为代表。</h3><h3> 第五种“裸玉”说,认为是《周礼》中所载的“祼(guan)圭有瓒(zan)”的玉制柄部,以李学</h3><h3>勤、柳志青先生为代表。</h3><h3> 第六种“玉笏”说,认为是《仪礼》所云的“搢笏”朝廷大臣上奏时所用,以谢尧享先生为代表。</h3><h3> 第七种“玉节”说,认为是《周礼》中所载“守邦国者用玉节”的玉节,是诸侯或贵族出行时的身份证明和信物,以魏继印先生为代表。</h3><h3> 学界关于玉柄形器用途的解说有不同观点,但多数观点认为玉柄形器是一种礼仪用玉。</h3> <h3> 玉璧、玉戈和玉琮。</h3> <h3> 玉琮等玉器。</h3> <h3> 六璜联珠组玉佩。</h3><h3> 这套六璜联珠组玉佩晶莹温润,色彩瑰丽,气度风雅,华丽无比,是目前所见西周联璜组玉佩中最为优良的组佩之一。尤其是六件玉璜依照纹样可分为人龙合雕纹璜、透雕人龙纹璜、叠尾人首纹璜和缠尾双牛首纹璜四种,皆为白玉或青白玉制成,厚重大气,纹饰精美,做工精湛,是一套难得的周代玉器精品。尤为珍贵的是,其中的两件叠尾人首纹璜形状、质地、玉色相同,纹样连接相合成一玉璧,推测是先制成璧形,后施纹样于璧上,最后对剖成两璜,印证了文献记载的“半璧为璜”之说。</h3> <h3> 各种玉佩。</h3> <h3> 玉玦。</h3> <h3> 玉佩和玛瑙珠组合项饰及腕饰。</h3> <h3> 玛瑙珠及玉管组合胸佩。</h3> <h3> 这是一个墓的模型,可以看到出土时各种玉器放置的位置。</h3> <h3> 趾夹玉和脚踏玉。</h3> <h3> 缀玉瞑目。</h3><h3> 也称为玉覆面、玉面罩等,是玉质丧葬面具。由于镶缀玉片的丝织物腐朽,只留下了这些玉片。</h3><h3> 在周代,人们非常重视对死者头部的袭殓,瞑目由此产生。简单说,瞑目就是覆盖在死者面部的织物,因为人们认为眼睛在五官中最为重要,因此称为“瞑目”。西周时称之为“瞑目”、汉代时称之为“覆面”、唐代称之为“面衣”等,今日通称其“面罩”或“面具”。</h3><h3><br></h3> <h3> 玉匕、玉凿和玉削刀。</h3> <h3> 玉韘,射箭时用于保护手的器具。</h3> <h3> 虢国墓地出土玉器中,有一类具有神秘色彩的人与动物形象,诸如龙凤、人龙合雕玉器、兽面纹器等,它们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与动物形象有较大区别,带有神话传说的虚幻色彩,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宗教崇拜和精神寄托。</h3> <h3> 双人纹玉兽。</h3><h3> 该玉佩饰维体双人纹,人首蛇身,人首分居两端,人面上仰,细丝长发,蛇身交缠。该图案表现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的形象,是考古发现的最早表现此题材的实物资料。</h3> <h3> 玉鸽。</h3><h3> 虢国墓地出士玉器中,最为精美的当属仿生动物玉雕。据统计,有虎、鹿、象、兔、鼠、牛、羊、猪、狗、蝉、蜘蛛、蛇鹦鹉、燕子、蜻蜓、喜鹊、鸽子、乌龟、鱼、蚕、鳖等30余种300多件,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土里钻的、水里游的应有尽有,几乎囊括了所有北温带地区常见的动物类別。</h3><h3><br></h3> <h3> 玉鸮。</h3><h3> 鸮即猫头鹰,这个猫头鹰的形象憨态可鞠,不会让人联想到: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之类的不祥寓意。</h3> <h3> 玉燕。</h3> <h3> 玉龟和玉鳖。</h3> <h3>玉蜘蛛。</h3> <h3>玉蝉。</h3> <h3>玉蚕和玉蜻蜓。</h3> <h3>玉牛。</h3> <h3>玉牛。</h3> <h3>玉牛。</h3> <h3>玉象。</h3> <h3>玉鼠。</h3> <h3>西周的饰棺制度</h3><h3>“饰棺”一词在先秦典籍中多次出现。据文献记载,周代贵族在葬仪过程中,为了不使人们直接看见亲人的棺柩,就以不同的织物和装饰对棺柩进行遮蔽,这就是周代丧葬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饰棺之仪。</h3><h3>饰棺的内容分为棺饰和翣两部分。“棺饰"主要是指棺柩之外的木质框架“墙柳”(侧框称墙,页架称柳)及覆罩其上的丝织品“荒帷”(覆于顶面者为“荒”,缝于四周者称“帷”),以及接结于柳架上的池和其上缀饰的“鱼跃拂池”的铜鱼、“齐五采五贝”的贝类以及陶珠、铜铃、振容等饰件。“翣”是在送葬过程中由人举持而随棺柩行进的仪仗器具,其顶端多呈三叉形。</h3> <h3>海贝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但作为中国古代最原始的货币使用,是从商代开始的。在商代的卜辞和铜器铭文中,也常有“锡贝”“囚贝”“赏贝”等字样。在距今约3500年左右的殷墟妇好墓,出土了大量原始贝币。西周许多青铜器上都记载天子赏赐臣下的物品,除马匹、田地、青铜器、玉器外,还赏赐有贝。</h3><h3>贝币是以“朋”来作为计数单位的,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在中国汉字中,凡是与财富、价值、交换有关的字,都与“贝”字有关,这也佐证了海贝的货币功能。</h3> <h3>看来虢国对合金加工的办法是熟练掌握了。</h3> <h3>车马是两周时期重要的交通运输与战争工具,也是等级、身份的标志之ー。不同地位的人,生前使用和死后随葬车、马的数量也不相同。这里有三个车马坑,分别是为虢国国君季随葬的一号车马坑、为虢季夫人随葬的二号车马坑、为虢国太子随葬的三号车马坑。气勢</h3><h3>恢宏的车马坑群,充分显示了虢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在周王朝中的显赫地位,也反映了虢国贵族的奢侈豪华生活。</h3> <h3>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匆匆看了一遍虢国博物馆,总体感觉内容很丰富,文物很精美。值得好好品读。因本人能力和资料有限,文中错漏难免。敬请批评指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