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形制——袄裙

墨幽竹

<h3>汉服形制--袄裙<br></br></h3></br> <h3><strong>开场白</strong></h3></br> <h3>       早期汉服上衣多称为“ 襦”, 魏晋以后也称作“ 袄”、“ 衫”。</h3></br><h3>       而现在一般认为, 上衣较长并遮住裙腰便为袄裙, 而需要把衣服塞到裙腰内的为襦裙, 但两者都属于襦裙体系。</h3></br><h3>       明制袄裙独具特色, 属于中腰襦裙体系, 为典型的上衣下裳制式; 外衣多为收袖口的琵琶袖, 领子一般加白色护领; 下裳可以是马面裙, 也可以是普通褶裙。如果将袄裙的上衣加长, 直至盖住过膝盖的可以称为“ 大袄”。</h3></br><h3>       为了活动方便, 以及穿着时的美观,在袄裙的上衣的两侧都是要开衩的, 一般开到胯部并利于活动即可。</h3></br><h3><strong>直领袄裙</strong></h3></br> <h3>      直领大襟,现代称呼交领的情况较多,按明代文献这类领子当用直领称呼。主要在明代流行于明中期,以及明后期的南方地区。</h3></br><h3>       直领对襟,直领对襟的袄子流行于明初,在穿法上继承自宋代,将对襟穿作大襟。</h3></br><h3><strong>立领斜襟</strong></h3></br> <h3>      竖领大襟,又叫立领斜襟,明代中期开始出现的种类,基于直领大襟的基础上诞生而来。流行方向为从上层阶级到下层阶级渗透(即从常服类向便服类渗透),明后期资料中北方主流由竖领替代直领。而南方则依旧主流是直领。</h3></br><h3>      竖领对襟,又叫立领对襟,明代中期开始出现的种类,基于直领对襟的基础演化而来。流行同竖领大襟。</h3></br><h3><strong>马面裙</strong></h3></br> <h3>明代马面裙由宋代的马面裙发展而来,按群门可有宽裙门和窄裙门两类。如明代武进王洛墓的马面裙便有两种裙门数据,一种马面宽13~18厘米,一种宽31厘米左右。有明一代对于裙子的划分更多是基于裙子本身的工艺和装饰。如挑线、织金、泥银等。<br></br></h3></br> <h3><strong>结束语<br></br></strong></h3></br><h3>      无论汉服花样有多少,使终不变的是文明,是文化,衣冠只是一个载体,形制各朝各代都在进行改革,所以并不一定要复原得跟古人一模一样,我们是复兴汉服,而不是复古。希望更多人能了解汉服,然后再穿出不一样气质。</h3></br> <h3><strong>ID:汉服知识大全</strong></h3></br><h3><strong>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strong></h3></br> <h3>文字编辑:墨幽竹</h3></br><h3>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必要联系我们进行删除</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V7qR9G0HzqMfjdYSMbzSg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