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武夷山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南郊,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总面积999.75平方公里,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武夷山通常指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西南15千米的小武夷山,称福建第一名山 ,属典型的丹霞地貌,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图为“玉女峰”</h3> <h3>武夷山是三教名山。 自秦汉以来,武夷山就为羽流禅家栖息之地,留下了不少宫观、道院和庵堂故址。武夷山还曾是儒家学者倡道讲学之地。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是地球同纬度地区保护最好、物种最丰富的生态系统 ,拥有2527种植物物种,近5000种野生动物。 武夷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夷山崖墓群)、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国家水利风景区、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h3> <h3>武夷山主要分布了前震旦系和震旦系的变质岩系,中生代的火山岩、花岗岩和碎屑岩。</h3><h3>在中生代晚期,武夷山发生了强烈的火山喷发活动,继之为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已发现本区有丰富的火山机构,为典型的亚洲东部环太平洋带的构造特征。白垩纪晚期的红色砂砾岩是形成丹霞地貌的主体。</h3><h3>中生代的地壳运动奠定了武夷山地貌的基本骨架。告性对武夷山地貌发育也很明显,西部海拔1500m以上的山峰,基本上由坚硬的凝灰熔岩和流纹岩等构成,东部红色砂页岩地区则往往发育有较宽的谷地和盆地。所以武夷山丰富的地貌类型是地质构造、流水侵蚀、风化剥蚀、重力崩塌等综合作用的结果。</h3> <h3>武夷山水帘洞为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位于章堂涧之北。进入景点处,有一线小飞瀑自霞滨岩顶飞泻而下,称为小水帘洞,拾级而上,即抵水帘洞。洞顶危岩斜覆,洞穴深藏于收敛的岩腰之内。洞口斜向大敞,洞顶凉爽遮阳。两股飞泉倾泻自百余米的斜覆岩顶,宛若两条游龙喷射龙涎,飘洒山间,又像两道珠帘,从长空垂向人间,故又称珠帘洞。</h3> <h3>水帘洞掩映着题刻纵横的丹崖。其中有撷取朱熹七绝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篆体字。有明代景点题刻“水帘洞”以及楹联石刻“古今晴檐终日雨,春秋花月一联珠”。</h3> <h3>明代景点题刻“水帘洞”</h3> <h3>武夷山古崖居遗址石碑</h3> <h3>古崖居风景一览</h3> <h3>“鹰嘴岩”位于福建武夷山北天心景区,从古崖居往西行约数百米,便可看见一座形似雄鹰的巨岩。鹰嘴岩是一座浑然一体的巨岩,光秃秃的岩顶,东端向前突出,尖曲如喙,宛如一只展翅欲飞、搏击长空的雄鹰。尤其是钩形的“鹰嘴”上生长着一株古老的刺柏,给鹰嘴岩增添了神韵和飘逸,令人惊叹称绝。因此,她又被称为是武夷山最奇特的岩峰。</h3> <h3>武夷山丰富的种质资源早已成为中外科学家和研究机构所关注,19世纪,英、法、美、奥地利等国学者就进入武夷山采集标本。 武夷山现已发现或采集的野生动植树物模式标本近1000种,其中:植物模式产地57种;野生动物新种中的昆虫模式标本779种,脊椎动物模式标本产地种达56种。至今,仍有大量模式标本保存在伦敦、纽约、柏林、夏威夷等地的著名博物馆内。</h3> <h3>从历史和科学的角度看,武夷山具有突出、普遍价值,不仅能为已消逝的古文明和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见证,而且与理学思想文明有着直接的、实质性的联系,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第3、5标准。大自然赐予了武夷山独特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历代高人雅士、文臣武将在山中或游览、或隐居、或著述、或授徒,前赴后继,你来我往。自然山水陶冶了人们的性情,启迪了人们的智慧,人类的活动传播,发展了武夷山,为自然山水增辉添彩。</h3> <h3>大红袍景区位于武夷山风景区的中心部位,景区著名大峡谷“九龙窠”内。这是一条受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发育的深长谷地,谷地深切,两侧长条状单面山高耸、石骨嶙峋的九座危峰,分南北对峙骈列、独特的节理发育,使峰脊高低起伏。</h3> <h3>举世闻名的大红袍生长在九龙窠谷底靠北面的悬崖峭壁上。这里叠着一大一小两方盆景式的古茶园,六株古朴苍郁的茶树,枝繁叶茂。它已有340余年的历史。</h3><h3>2007年7月,最后一次采摘自350年母树的20克大红袍茶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这也是现代茶叶第一次被藏入国博。今后,武夷山将不再制作母树大红袍茶叶。</h3> <h3>《大红袍记》:山是九龙窠 倚天独石 半壁之间 有岩层如线 由东向西斜来 隐显渗滴 西边忽一石 皱款款下倾 变成臂状 如层线收握 落土为掌 长出六株茶树 茶树饮露沐风 日晒雾侵 枝干粗拙 叶形娥眉 芽色紫红 这就是大红袍母树 在此已经数百年了 本是平常之物 坚持得久了 使岩骨花香 成为神灵 今母株高在石台 如同佛龛 六株分列 坐若圣贤 而无性培植的茶丛已遍万山间 其独特的自然环境 独特的制作工艺 使茶品活甘清香 名威天下 大红袍成了武夷岩茶的象征 是武夷茶人的精神。</h3> <h3>大红袍是福建武夷山最负盛名的茶,被誉为“茶中之王”,生长在九龙窠内的一座陡峭的岩壁上。经茶师评定,大红袍茶冲至 9次,尚不脱原茶真味──桂花香。而其它名茶,冲至7次,味就极淡。从而夺得了“茶中之王”桂冠,名闻海内外。</h3> <h3>中国最美溪流——武夷山九曲溪</h3> <h3>九曲溪发源于森林茂密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全长62.8公里。进入风景区的一段河流除受河流自然弯曲的作用之外,还受多组岩层断裂方向控制,形成深切河曲,使9.5公里长的河流,直线距离仅5公里,曲率达1.9。九曲溪水流清澈,水源充沛,水质达国家地面水Ι类标准。</h3> <h3>九曲溪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峰岩幽谷之中。因武夷山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峰岩交错,溪流纵横,九曲溪贯穿其中,蜿蜒十五华里。又因它有三弯九曲之胜,故名为九曲溪。它全长约9.5公里,面积8.5平方公里。山挟水转,水绕山行,每一曲都有不同景致的山水画意。“溪流九曲泻云液,山光倒浸清涟漪。”形象地勾画出了九曲溪的秀丽轮廊。</h3> <h3>九曲溪竹筏:游览九曲溪的水上工具是古朴的竹筏(古时"箄",当地人叫竹排)。坐筏观山,极目皆图画,丹山、碧水、绿树、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呈现出武夷山大自然五彩缤纷的色彩美。沿途看到奇峰相叠、嵌空而立,那高低相错的山峦,如旌旗招展,那气势磅礴的岩峰,如万马奔腾。展示了大自然中极富韵味的参差美。武夷山以竹筏为游览交通工具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由于它浮力大,吃水浅,轻便灵活,筏工只要用一根竹篙驾驭。它可以平稳地漂过深潭,也可飞快地滑下浅滩;可以灵巧地避开突立中流的礁石,又可急剧地转弯。人坐筏上无遮无拦,全方位地沉浸在碧水丹山之中,无噪音、无污染,抬头可见山景,俯首可观水色,侧耳能听溪声,伸手能触清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刚柔相济。可以说是竹筏水中流,人在画中游"看山不用杖而用舟",即使是白发翁妪,仍可尽情漫游,遍览山水之美。</h3> <h3>亲自体验一下九曲溪竹筏工的辛劳和乐趣!</h3> <h3>《九曲棹歌》</h3><h3>年代: 宋 作者: 朱熹</h3><h3>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道人不作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三曲君看驾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桑田海水兮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露碧毵。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林间有客无人识,矣乃声中万古心。六曲苍屏绕碧湾,茆茨终日掩柴关。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七曲移舟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却怜昨夜峰头雨,添得飞泉几道寒。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萦回。莫言此地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h3> <h3>武夷山“宋街”</h3> <h3>武夷山宋街,在武夷宫旁边,仿宋朝的一些古建筑物,其实也就是商业一条街。</h3> <h3>武夷精舍。南宋大儒朱熹的“武夷精舍”,是理学大师1183年辞官归隐在武夷山建的书院。原来的书院随岁月的风霜早已凋零。在原址新建的朱熹园,就坐落在从御茶园到天游峰去的路边。</h3> <h3>朱熹雕像。</h3> <h3>天游峰位于福建省武夷山九曲溪六曲溪。每当雨后乍晴或晨曦初露之时,登峰巅,望云海,犹如大海的波涛,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天游峰有上、下之分,一览亭左近方,是为上天游;下了崎岖丘,沿胡麻涧一带,是为下天游。上天游的一览亭,濒临悬崖,高踞万仞之巅,是一座绝好的武夷山水观赏台。从这里凭栏四望,云海茫茫,群峰悬浮,九曲蜿蜒,竹筏轻荡,武夷山水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开阔,陶然忘归。著名旅行家徐霞客评点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故有“武夷第一峰”之称。</h3> <h3>天游峰为福建省武夷山第一胜地,位于武夷山景区中部的五曲隐屏峰后九曲溪北,景区中心海拔408.8米。东接仙游岩,西连仙掌峰,壁立万仞,高耸群峰之上。每当雨后乍晴,晨曦初露之时,白茫茫的烟云,弥山漫谷,风吹云荡,起伏不定,犹如大海的波涛,汹涌澎湃。登峰巅,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为武夷第一险峰。</h3> <h3>洞天福地武夷山</h3><h3>道教尊奉武夷山为三十六洞天之第十六洞天“武夷山洞”,号称“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阳县,真人刘少公治之。”道教在武夷山有深厚的传承基础,《武夷山志》中记载,武夷自开辟以来,天造地设,其山之嵌崎险峻,水之曲折潆洄,若鬼斧神工,莫可窥测。海内山水之灵异,于斯为最,秦汉以来,历为方士羽客隐遁之所。相传秦时有神仙降山中,自称武夷君,受玉帝命,统率诸地仙,于是以“武夷”为山之名。武夷也成为地仙之宅,为各路地仙会聚之所。</h3> <h3>“第一山”壁刻。涧旁的石壁上,有历代摩崖石刻三十余处,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在妙高台背后,有一条往东延伸的山脊,名振衣冈。这是仙游岩的绝顶。冈上有仙游馆、三友堂、森天阁故址。天游峰有上、下之分,一览亭左,是为上天游;下有崎岖丘,沿胡麻涧一带,是为下天游。上天游的一览亭,濒临悬崖,高踞万仞之巅,是一座绝好的观赏台。从这里赁栏四望,云海茫茫,群峰悬浮,九曲蜿蜒,竹筏轻荡,武夷山山水水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开阔,陶然忘归。徐霞客评点说:"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曲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h3> <h3>“一字天景区”即一线天。</h3> <h3>“一线天”。一线天在福建省武夷山九曲溪二曲南面的一个幽邃的峡谷里,有一座巍然挺立的巨石,长数百丈,高千仞,名“灵岩”。岩端倾斜而出,覆盖着三个毗邻的岩洞:左为灵岩洞,中为风洞,右为伏羲洞。从伏羲洞而入岩内,到了深处,抬头仰望,但见岩顶裂开一罅,就像是利斧劈开一样,相去不满一尺,长约一百多米,从中漏进天光一线,宛如跨空碧虹,这就是令人叹为“鬼斧神工之奇”的一线天。</h3> <h3>在山上俯视武夷山如翡翠般的九曲溪,真是美不胜收!</h3> <h3>巨幅观音壁刻</h3> <h3>虎啸岩景区是武夷山屈指可数的泉石的佳境之一,面积17平方公里。所谓「虎啸」出于古时有仙人曾骑虎啸于岩上的典故。其实“虎啸”之声,来自岩上的一个巨洞,山风穿过洞口,便发出怒吼,声传空谷,震撼群山。从自然上解释:在虎啸岩上有个巨洞每当山风掠过该洞,该洞就会发出近似虎啸之声。声小之时,只能穿耳闪过,宏亮之时,却可声震群山,令人毛骨悚然。</h3> <h3>武夷山虎啸岩蟠踞在九溪曲南一线天北面,怪石崔嵬,流水迂回,是一个独具泉石天趣的佳境,虎啸岩有“极目皆图画”的美称。虎啸岩四壁陡峭,屹然独耸。抵达虎啸岩下,抬头望岩,首先映入眼帘是「虎溪灵洞」四个大字高勒岩壁,向来往的游人提示:危崖高耸,岌岌可危,幽深景观,虎啸神奇。</h3> <h3>玉女峰亭亭玉立于二曲溪南,突兀挺拔数十丈。峰顶花卉参簇,恰似山花扦鬓;岩壁秀润光洁,宛如玉石雕就,乘坐竹筏从水上望去,俨然是一位秀美绝伦的少女。“插花临水一奇峰,玉骨冰肌处女容。”这是诗人对玉女峰风采神韵的真实写照。 玉女峰和大王峰隔岸相望像一对脉脉含情的情人,铁板障横亘其间,好像故意从中作梗。也许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引发了骚人墨客的丰富联想,于是就给影绘声地编出了大王与玉女这一流传千古的爱情故事。</h3> <h3>武夷宫景区是武夷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核心部分,又称"武夷宫",景区位于九曲溪筏游的终点晴川。 武夷宫又名会仙观、冲佑观、万年宫,在福建省崇安县南约十五公里处的武夷山大王峰南麓,前临九曲溪口,是历代帝王祭祀武夷神君的地方,也是宋代全国六大名观之一。</h3> <h3>夷山武夷宫万年宫 (现为名人馆)内生长着两株桂花树,高约15.6米,胸围382厘米,为南宋理学家朱熹亲手所栽,被誉名为"宋桂"。至今已有890年树龄。</h3> <h3>上次去武夷山还是在二十六年前(上海巴士一汽公司旅游)。</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