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工农兵上大学的往事

侯志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是1968年3月入伍,在21军63师师直通信营无线电连任电台报务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0年8月的一天,连指导员王鎖印告诉我,组织上让你去北京大学学外语,你先去师部组干科报到,那时部队驻地在甘肃平凉的七里店,组干科的干事告诉我说,咱们师一共去5人,其中师直2人,187团2人,189团1人,你们先到宝鸡军部招待所会齐,由军部的1位干部领队,一起去北大,至于学什么语种,学习多少时间,并未告知我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回到连里,同志们都替我高兴,但我并不知道这就是工农兵上大学的开始,认为也就是办个什么班吧,为部队打仗做准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一行6人到北京站,北大接站的牌子特别醒目,已经有许多人等在那里,大轿车接送,离北大南门不远的地方车停了下来,大家下车,整整背包,打起精神,列队走向学校大门,提前列队的欢迎队伍,敲锣打鼓夾道欢迎,锣鼓声、口号声不断,红旗飘飘很是隆重。“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的横幅标语,使我们感覚到一种新的前所未有的气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到了学校礼堂,各系接各系的学员。问我们是那个系,我们还真答不上来,校方打开领队带的每个人的挡案和组织关系一看,里面写的清清楚楚,我们6人,2名分到中文系,4名分到东语系,我和杨文华、杨亚民3人学越南语,另1人学蒙古语。多年后当人们谈论到工农兵学员,似乎多有非议,其实不然,我们越语专业40多名学员,只有4名工农学员,部队学员来自于兰州军区的21军、47军、炮15师和海军部队。基本上都是68年的兵,多数都是党员,文化程度基本都是老三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北京大学报到,只交个人档案及各种关系,并未交任何费用,北京的学员先入校,熟悉情况,搞接待工作,负责带领我们去学生宿舍,并发放饭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北京大学的行政管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校革委会楼前的广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北京大学的聂元梓,影响力不及从前,而迟群和谢静宜因身份特殊,在北京大学影响极大,我们的开学典礼,在北大操场举行,迟群和谢静宜都曾出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北大招生有哲学、中文、历史、生物,东语、西语、俄语,国际政治等系,3个外语系90%以上是军人,学外语的又分为长期班和短期班,长期班学制两年,短期班学制一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东语系的全称是东方国家语言系,由日语、越语、印地语,蒙古语,阿拉伯语等语种组成。各系的学术权威也靠边站了,但也不斗他们了,他们工资照拿,大权威在系里干点打杂的活,教授、副教授反而成了助教、讲师的助手,协助工农兵学员的教学任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报到后没几天,学校就给我们发了学生证和校微,我们只知道以前大学生的学制要4年、5年的,我记的我们短期班的学员问老师,我们学一年毕业后也能算是大学生吗?老师回答:当然算了。要知道那个年代教育改革,其中要改的一条就是学制太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东语系编为连,越语专业编为排,正副排长由学员中产生,排长姓贺来自海司,北京人、人长的仪表堂堂,集合、开会都由他负责,热心为大家办事,在学员中威信很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副排长来自炮十五师,陕西人,人缘机好,我们每月的饭票及津贴都由他领来发给我们。排里共设有三个班,两个长期班,一个短期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北京大学校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的宿舍在北大南校门附近,而教室在西校门附近,来回较远,记得刚去的时候,老师沿途给我们一一介绍,路过一片田园景色的地方,老师说:"北大把它称为稻香村"。路过一处僻静的院落时,老师说:"北大的写作班子就在这里,一般人不让进"。我们都知道北大与清华的写作班子,化名"梁效",许多人民日报和红旗杂誌的重要文章和社论,都出自"梁效"之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历史系前小竹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北京大学的环境太美了,听说北大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和燕京大学。燕京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司徒雷登,曾住过未名湖畔临湖轩,我们去的时候,已经成为接待贵宾、外国元首参观北大时的休息场所了,翠绿小路傍的南阁、北阁是他两个女儿的住所,当然,我们只是听听而已,谁也没有精力去考证。未名湖畔的博雅塔,兼有水塔的功能,建的多美,与未名湖溶为一体,多么和谐,校园内的华表,石麒麟,西门的石狮,都是清末和民国时期从圆明园遗址移至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的西校门、未名湖博雅塔、燕园都是我们照相留影的最佳地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与董文源(右)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在北京大学的照片,都由我的战友董文源所拍摄,我俩都从甘肃天水一中入伍,68年的兵,我在师通信营,他在师工兵营,他是我的学长,高我一级,那年部队派他在北京电视台学习摄影,带有两部像机,一部120,一部135,遇到周日,我们63师的战友同游北京大学,感受北京大学浓浓的文化氛围,其战友之情不能忘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国庆游行文教系统前导队</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9月初,学校就开学了,学校交给我们一项政治任务,那就是参加21周年国庆游行。北大担任文教系统的前导队,清一色的由解放军学员组成,教练是一位空军的干部,教练自我介绍,他参加过国庆10周年的阅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每天 我 们上午上专业课,下午就在操场练正步,教练要求我们把裤腿挽起来,一招一式要求挺严格,我们都是当兵的,练正步都习以为常了,就是苦点累点,半天下来腿不疼才怪了呢。记得教练给我们讲了一个国庆10周阅兵的故事,那一年阅兵,当方队行进到天安门广场前,一声命下,持抢行进,不料后排战士的失误,剌刀划掉了前排战士的耳朵,后来这个战士被两傍的战友紧挤着,通过了天安门广场并且立功受奖。教练给找们讲这个故事,就是教育我们要有全局覌念,游行过天安门广场时,出現任何意外,方队都不能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9月下旬,正步练的差不多了,领导让我们改为齐步,国庆前几天晚上,要举行预演,东西长安街和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各路口实行戒严,北京市的领导登上天安门城楼,看看游行还有没有需要改动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0月1日凌晨3点多,我们就从学校出发了,4点就到达指定位置,按游行顺序排好队,我们前一天接到通知,游行不着军装,穿部队发的白袝衣、綠裤子,着解放鞋。天亮了,到了指定时间,所有的广播响起了东方红的乐曲,这是毛主席和中央首长登上了天安门城楼的时刻,游行组织者简短的讲话过后,游行就开始了,我们文教系统前导队以整齐的步伐,高昂的斗志通过了天安门广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越南语专业学习</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的越语老师有两位,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傅成吉老师,他为人和善,多才多艺,从越南河内留学回国,我们学生都喜欢和他在一起。</span></p><p> </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还有位颜宝老师,他是副教授,早年留学法国。我们入校时他还在学校农场,一回来就看我们来了,人可和蔼了,写的一手好字,听傅老师介绍,颜老师不但精通越语,还精通法语。他很少给给我们上课,一般刻蜡板,印教材,全校也都这样,主要执教的都是中青年教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老师与我们相处像朋友一样,一次颐和园歺厅偶遇,傅老师主动将他点的菜拿过来,并桌!事情过去近50载了,这一幕还记在我的脑海里。</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当天我们和傳老师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越语教学按正规教学进行,由浅及深,从发音开始、逐步进行口语、汉泽越、越泽汉、语法、越语对话,越语作文等教学。因历史的原因,越语受汉语和法语影响较大。</span></p><p class="ql-block"> </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专业的学员大多是初66级毕业的,也算得上是老三届了,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们当时就开一门课——越语,别的课没有开设,我们上午上课,下午自习。</span></p> <p>  <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平时学习紧张,基本上是宿舍、教室、饭堂三点一线,北京大学太大了,我记得就全校举行过开学典礼,其它时间不开会,有什么事由系里召开大会,我们平时都以专业为单位活动,其它系和其它语种我们从没联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听傅老师讲:"北大东语系的越语专业,主要培养的是笔头翻泽,翻译资料和文件",我们问什么样的才能担任口头翻译呢?老师回答:"外语学院培养口头翻译,口头翻译必须留学越南,在那里生活过,或是从大使馆回来的人担任"。口语翻译要比笔头翻译要求更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老师还安排我们听越语广播,主要听北越的广播,刚听时我们也是一头雾水,只能听出单词,慢慢的听懂简单的句子,一步一步加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傅老师心细,责任性强,我们短期班的学员都来自湖南和西北,老师观察到我们口语特点,湖南来的十、四不分,西北来的刘、牛不分,老师纠正我们的发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身后就是找们的教室——外语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平时,老师给我们教唱越南歌曲,我们往返宿舍教室路较远,来去都列队,路上我们用越语唱北越的国歌和中国的越南中国,山连山,水连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吃完饭后,路上常碰到其它语种的东语系学员,我们就问日语的这个日常用语怎么讲,蒙语的那个日常用语怎么讲,我们也不是想学,就是闲聊时了解一下。</span></p> <p>  </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上课没有现成课本,那时还没普及复印,教材都是老师刻蜡板油印出来的,纸张费用学生一律不管,上了一年学,没交过一分钱,也没出过一份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越语比汉语多个音节,所以,口语成为我们的重点,老师让我们多用外语对话,练习口语。</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中国和北越好的似亲兄弟,常有北越友人来我们专业听课,老师心里有数,大家虽然勇跃举手回答问题,老师当然要点学的好的同学回答,下课后,我们学员要与友人交流,一律用越南语,班里的学习尖子多谈点,学习一般的问好打招呼是不能少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过了几个月,杨文华、杨亚民就和我分班上课了,他俩是长期班,我在短期班,短期班主要转向学习战场喊话。</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毕业时也进行毕业考试,我记得是用越语写篇作文,我们曾问过老师:"我们仅开越语一门功课,上了一年,相当于以前的什么程度"?老师说:"相当于以前的两年"。</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我们短期班的部分同学</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我们专业兰州军区学员多,兰州军区特指派47军姓岳的连队指导员,担任我们的领队,不参加专业学习,但参于行政管理。当我们快毕业时,由领队从兰州军区申请了点资金,由傅老师从王府井外文书店给我们选购了不少越语原版书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的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学员3至4个人住一间宿舍,屋内桌橙齐全,住楼房,洗漱挺方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学校有大食堂,我们去吃饭都集合列队,买饭凭饭票,分主细粮,分米面票,每人都按一定的比例,工农学员自己买饭票,军人由部队和学校结算,饭票每月由班长发给我们。伙食还算不错,都能吃饱,食堂的炸酱面挺不错,不仅北方战士喜欢,南方战士也非常欢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北大校内有医院 ,我们解放军学员去开药、检查、治疗均不收费,只收挂号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北大学习期间,我们的津贴仍然执行部队规定,战士第3年每月津贴8元,第4年每月10元,再无任何补助,干部带原工资 。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因为北大和清华首次召收工农兵学员,成为当时教育改革一大亮点,凡是外国体育队与中国体育队的大型比赛和表演赛,都给北大、清华有票,由学校统一安排,大家换着去。北大和清华连的紧,国家排球队在清华举行表演赛,也安排北大的过去观看。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70年的国庆节和71年的五一劳动节,我们都参加天安门广场的焰火晚会,观看文艺表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北大校内有书店,文化大革命过后,市面上很难见到的书,北大书店都能見着,我记得有文革后首次放开的四大名著,我买了一套西游记。学校安排学员参观工厂、农村,我们去了北京新华印刷厂和四季青农村。 我们系有时自排文艺节目,在图书馆系楼上礼堂演出,我们专业演的是北越人民军打击西贡伪军的场面,唱歌说话全用越语。有的专业演的是黑人反对种族歧視的舞蹈。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学校遇有外事活动,像西哈努克,齐奥塞斯库来参覌北大,都由我们夹道欢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节假日我们爱去天安门广场,照像留念,这是必不可少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故宫又不开放,学生们大多去颐和园,颐和园距北大坐公交车两站路,门票也就一毛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野营拉练</span></p> <p> </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71年初,学校不放寒假,决定搞一次野营拉练。从密云沿長城一路到昌平,总共十来天时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拉练期间,组织了一次实弹射击,每人3发子弹,只报上靶数,不报环数,军人也没啥,2发3发总是要中的,有的工农学员第一次实弹射击,上靶的话高兴的不得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拉练时系里有打前站的,提前一天定好房子,我们野外从没宿营过,一般住在当地农民家里,房东对我们挺热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系里有后勒保障车,炊事员提前在宿营地做饭,有时也把米面分给各班,让自已做饭,烙的饼分到个人手里没多少,中午的干粮上午就吃完了,路过商店买吃的是不允许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一天行军持别远,天又下雪,总到不了宿营地,大家也都累了,话也不说了,埋头走啊走,到宿营地已是晩上10点多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沿途好像总与长城结缘似的,到昌平,我们才从长城穿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年的学习,国庆游行与野营拉练成为我们最难忘的事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我们班的毕业照,前排右6、5、4为颜老师、傅老师和岳指导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越语专业全体同志合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班共有I4名学员,其中21军的3名,我是63师的,还有61师的李自学、田家銀,毕业后,学校将个人档案及组织关系交由我们,返回21军报到,军部本着那来回那的原则,着我们返回各师,我仍返回63师师直通信营无线电连任战士报务员。</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几十年过去了,工农兵上大学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每当人们提及此事,仍然众说纷纭,有失客观。如实记录那时的一切,还原历史本来面目,这就是我写文章的初衷,因为我亲身经历了工农兵上大学。</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