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龙岩行

云中子

<h1>  2018年5月17日11.15时,我们一行30余人,在萧山国际机场登上厦门航空MF8080航班,参加杭州泰禾旅行社有限公司组织的福建省厦门市和龙岩市的红色之旅。</h1><h1><br></h1><h1><br></h1> <h1>  虽然杭州当天是阴雨天,萧山机场阴云密布,天气灰暗,但飞机爬高升空后,天上仍然可见比往常晴天不一样的蓝天白云。</h1> <h1>  我们此行先到厦门市。厦门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背靠漳州、泉州平原,濒临台湾海峡,面对金门诸岛,与台湾宝岛和澎湖列岛隔海相望。相传远古时,此地是白鹭栖息之地,故厦门又称“鹭岛”。简称厦、鹭。厦门由厦门岛(面积约132.5平方公里,南北长13.7公里,东西宽12.5公里,是福建省第四大岛屿)、鼓浪屿、内陆九龙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地区以及同安等组成,陆地面积1565.09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是一个国际性海港风景城市。厦门温婉多情,玲珑秀丽,“城在海上,海在城中”,是一座风姿绰约的“海上花园”。岛、礁、岩、寺、花、木相互映衬,侨乡风情、闽台习俗、海滨美食、异国建筑融为一体,四季如春的气候更为海的魅力锦上添花。对台湾、东南亚的区位优势,海陆空立体互补的交通设施,也为厦门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厦门市现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通行闽南方言 。全市人口中以汉族居多,另有回、满、壮、畲、苗及高山等20多个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因素,厦门还是个著名的侨乡,在海外的厦门籍华侨、华人有38万之多 。厦门是副省级城市,也是中国最早的4个经济特区之一。1985年至1988年,习近平同志曾在此担任市委常委、副市长,留下了诸多锐意改革开放,大胆开拓创新的佳话。</h1> <h1>  厦门市我们参观游览的第一站,是集美镇围绕陈嘉庚先生的系列景点。首先映入眼睑的是龙舟池,龙舟池位于集美鳌园路南侧与龙船路之间的海边。1950年,陈嘉庚先生在厦门海滩上筑堤围垦外、中、内三池,外池即现在俗称的龙舟池,池宽300米,长800米,总面积24万平方米。</h1><h3><br></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left;">  厦门集美龙舟池畔建有式样各异的“启明”、“南辉”、“庚”及“左”、“右”、</h1><h1 style="text-align: left;">“逢”、“源”七个亭子。</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池畔四周建有数座仿古建筑的琉璃瓦顶楼台、廊庑和亭榭,以北岸居中的“南辉”亭为主观景台和指挥台,建筑为廊庑式,长48米,宽8.5米两端连以双层八角亭攒尖顶,中为二层楼重檐歇山顶,均为琉璃瓦屋面。龙舟池周围亭台具有深受东南亚文化影响的具有强烈的闽南域特色的建筑风格,是龙舟池的重要组成部分。</h1> <h1>  每年端午节,厦门集美龙舟池都会定期举办赛龙舟。倡导者陈嘉庚先生认为,新时代的赛龙舟不同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别舲舳”,纯为出风头夺锦标,我们提倡的赛龙舟是为锻炼身体增强人民体质,是为了赛团结比风格,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陈嘉庚先生亲自督造10艘龙舟,组织村民和师生训练划船技术,并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西合璧,在龙舟竞渡史上第一次举办竞技型龙舟赛,创立了我国第一部龙舟竞技比赛的章程,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龙舟竞技赛专用人工池—厦门集美龙舟池,这也使集美后来成为我国第一次举办国际龙舟比赛的地方。</h1> <h1>  走过龙舟池,来到第二个景点“归来堂”,堂前伫立着2.3米高的陈嘉庚先生全身铜像,铜像后石屏上刻有毛泽东主席的“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题词。陈嘉庚(1874~1961年)是爱国华侨领袖,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青年时代他就背井离乡到南洋经商,开拓橡胶种植业,发展橡胶工业和海运业,成为一位有成就的实业家。他从1910年开始,支持、参与孙中山领导与发动的辛亥革命。他始终心系祖国,眷念家乡,先后创办了集美学校、厦门大学等一系列举世闻名的学府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嘉庚组织南侨总会,被选为主席。他四处奔走,团结南洋广大华侨筹赈救亡,到处募捐,并组织大批人员回国支援抗战。他拥护中国共产党,对内反对腐朽、独裁、卖国的政权,对外反对帝国主义的欺侮、侵略,维护祖国的独立、和平和统一。毛泽东称赞陈嘉庚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周恩来高度评价陈嘉庚“为民族解放尽最大努力,为团结抗战受无限苦辛,诽言不能伤,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1949年9月,陈嘉庚应邀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一、二届常委与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副主席等职 ,为团结广大侨胞、为祖国建设和统一大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于1950年回国,定居厦门集美,继续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奔忙。他个人生活俭朴,教育子女严格。他临终仍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和台湾回归。</h1> <h1>  陈嘉庚全身铜像后面,是根据先生遗愿,于1962年建成的“归来堂”。先生生前希望,在住宅前建一座“归来堂”,以召唤海外亲人不忘故乡,热爱祖国,如其归来也有个聚会的地方。“归来堂”是一幢具闽南风格的单层建筑,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由厅堂、拜庭、会客室、厢房和庭院组成。厅堂正中安放陈嘉庚的石雕坐像,跨出厅堂门就是拜庭。庭院里花卉盆景、珍树嘉木,生机盎然。归来堂之南是1983年为纪念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70周年而建的“归来院”,是一个占地9300平方米的花园。</h1> <h1>  第三个景点是,陈嘉庚先生故居。坐落于集美镇后尾角,今嘉庚路149号,是陈嘉庚先生生前居住过的地方,1918年建成。故居是一座两层小楼房,1938年被日本飞机炸毁,后重修。现故居,是1980年按小楼原来格局修缮的,并按先生晚年居住情况陈列,珍藏有手稿、衣服及日常生活用具等遗物。二层的会客室、餐厅、工作间、卧室等,均按先生生前原样陈设。故居西侧的一座三层楼房,为“陈嘉庚先生生平事迹陈列馆”,分“经商南洋,情深乡国”,“倾资兴学,百折不挠”,“赤诚爱国,鞠躬尽瘁”三部分陈列。展现出陈嘉庚先生经营实业的聪明才智,勤劳俭朴、倾资兴学的高尚品德和赤诚的爱国情怀。当天可惜飞机误点,时间来不及,临时放弃了最后的一个参观游览点—蠡园。蠡园内有集美解放纪念碑和陈嘉庚先生陵墓,及被誉为“人间奇迹”,镌刻着40幅古今历史人物的立体化连环青石浮雕等。</h1> <h1>  第二天5月18日,我们参观游览厦门的第二站是鼓浪屿。从市区到鼓浪屿必须乘轮渡。人们不禁疑问现在我国架桥开路的技术世界一流,为什么不高效率建桥梁,而要沿用传统的轮渡呢?导游介绍主要是有关部门怕车辆、人流量太多,影响岛上的生态平衡。同时用最原始的上岛方式,也能增加游客来一趟鼓浪屿不容易的体验。为了赶上登岛的限流人数,我们早早来到了轮渡的海沧嵩屿码头蓝色海湾广场。在广场面对大海的右侧立有块“嵩屿古渡”石碑,带游客追寻海丝记忆。 嵩屿原名“濠门”,相传南宋末年,元军破南宋都城临安,众臣护幼帝南奔,一行由五通登陆厦门,再转道东渡涉海至嵩屿,时值幼帝诞辰,群臣依例祝寿,呼“寿比山高”,帝喜,将“山高”赐名该屿,即“嵩屿”。嵩屿渡口始建于宋代,与厦门岛东渡渡口对渡而建,自古以来,嵩屿码头即是厦门岛及鼓浪屿联通大陆最便捷的海路通道。明代厦门港崛起,海沧的嵩屿也一跃成为闽西南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区。清代嵩屿渡口随厦门开放通商而兴。1910年,福建省第一条铁路漳厦铁路以嵩屿为起点开通运行 。1932年民国政府开始在此建设嵩屿华侨新商埠。解放战争漳厦战役中,嵩屿是渡海作战的主要支点。改革开放之后,因嵩屿码头之地利,邓小平同志亲自指导的“901”工程,在海沧开启了台商大规模投资大陆的序幕。</h1> <h1>  海沧嵩屿码头蓝色海湾广场上,还矗立着一块醒目的“南极石”。这块珍稀的石头来自遥远的南极洲,是由国家海洋局赠送给海沧区的。这块南极石的旁边是按照一定比例修筑的小高台,高台造型与南极洲轮廓相仿,上面还标注了中山站等科学考察站所在的位置。高台周边则是“蓝色海洋”,以及“亚欧大陆”的部分轮廓。从高空俯瞰,蓝色海湾广场上还有一条采用露骨料透水混凝土铺设的“飘带”从广场路口蜿蜒至南极石处,并伸展到码头综合楼,引导市民游客进出广场。我们此行的不少老同志,纷纷在寓意国家蓝色海湾的南极石前,拍照留念。</h1> <h1>  当我们登上轮渡船,只短短的几分钟,举世闻名的鼓浪屿就清晰地显现在人们眼前了。鼓浪屿位于厦门半岛西南隅,与厦门半岛隔海相望,只隔一条600米的鹭江,全屿面积1.91平方公里,有居民2万多人,现为厦门市思明区管辖。2017年7月8日,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联合国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鼓浪屿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52项世界遗产。</h1><h3><br></h3> <h1>  轮渡到达鼓浪屿的码头是内厝澳码头,位于鼓浪屿西部,是2012年9月26日正式投入使用的新码头(鼓浪屿共有3个登陆的码头:除内厝澳码头外,另两个即三天丘码头和钢琴码头)。</h1> <h1>  从内厝澳码头上岛,步行15分钟左右,就到鼓浪屿西南面,第一个景点是港仔后到工艺美院中间的一段沙滩,叫“美华沙滩”。 此处滩缓浪平、水质优良,沙粒柔软,适合海泳,它是传说中“鼓浪石”所在地。早年厦门人叫它“美华浴场”,是家庭度假、周末休闲活动的据点,是老厦门人、老鼓浪屿人最喜欢去的沙滩。</h1> <h1>  鼓浪屿美华沙滩水质好,相比港仔后沙滩这里不仅干净,而且人少。这里的景色,可以沿着沙滩一路看过去,玩过去,吹吹海风,拍拍照片。相对喧嚣的都市生活,此处的宁静安详是人生难得的享受 。特别是冬天,许多人喜欢来这里晒晒日光浴,拥抱一下冬天的太阳。</h1> <h1>  鼓浪屿原名“圆沙洲”,别名“圆洲仔”。相传宋代末年,对岸嵩屿的李姓渔民,因出海捕鱼遇大风,就到圆沙洲上暂避风浪。日子一久,来此避风的渔民多了起来,形成“李厝澳”聚居区,即今“内厝澳”街区。厦门话“李”、“内”同音,“内厝澳”,由“李厝澳”演变而来。到了明代,圆沙洲上的居民越来越多,而且修建了庙宇。人们发现小岛西南海滩上屹立着一块巨大的花岗岩(据考证是一亿零八百万年前的中粒花岗岩,经历漫长岁月,受到海水冲蚀逐渐形成的)中间有一个大岩洞,潮涨潮落, 海浪不断拍打这个岩洞,发出咚咚声响,俨如击鼓,人们就称它为“鼓浪石”,圆沙洲也因此正名为“鼓浪屿” 。这里现已成为各地游客,来此的网红摄影点。</h1> <h1>  鼓浪屿我们参观游览的第二个景点,是郑成功纪念馆。纪念馆坐落于日光岩景区内,1962年2月1日,郑成功收复台湾三百周年之际,该馆剪裁开馆,对外开放。郑成功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他收复了被荷兰侵略者侵占38年的台湾宝岛,台湾人民尊他为“开台圣王” 。纪念馆馆址及周围陆地占地1.3万平方米,其中主楼展厅2200平方米,陪楼展厅及资料研究室500平方米,馆匾是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的。纪念馆除序厅外,有《郑成功青少年时代》、《报国救民、举义抗清》、《中国宝岛—台湾》、《跨海东征—驱荷复台》、《筚路蓝缕—开发台湾》、《大义彪炳—流芳百世》、《民族精神,激励后人》七个陈列室,展出各种文物、文献、资料、照片、图表、绘画、雕塑、模型等800余种,多媒体演示组合并通过声、光、电技术,形象、生动、系统地展示了郑成功的生平事迹以及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而英勇奋斗的历程。 郑成功纪念馆,在海内外富有盛誉和影响,对促进祖国统一大业起了积极的作用。</h1> <h1>  郑成功纪念馆踞山面海,周围树林葱茏,花木呈秀。古老的梧桐,芬芬的玉兰,苍翠的松柏,卓然而立的棕榈,树干犹如美玉的玉竹,衬托出郑成功纪念馆令人崇敬肃穆的气氛。站在郑成功纪念馆楼上,可以俯瞰鼓浪屿及对岸的部分美景。</h1> <h1>  里堂小弄中,怀抱食品倚门而立的少女,似乎在耐心又带点幽怨地等候着什么人。</h1> <h1>  鼓浪屿我们参观游览的第三个景点,是该岛十大别墅之首的黄家花园。黄家花园位于鼓浪屿晃岩路29号,其前身是原英商德记洋行“二写”(副经理)的住宅,原名“中德记”。后卖给林菽庄。1919年有“印尼糖王”之称的爱国华侨黄奕住,回鼓浪屿定居,从林菽庄买下“中德记”。1919年8月,黄奕住在“中德记”两侧建造对称的两幢别墅,称“南北楼”,,安置家小。1923年,黄奕住拆去“中德记”,兴建“中楼”。因此,黄家花园由中楼、南楼、北楼组成。黄奕住耗资百万元重建的“黄家花园”,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超过当时鼓浪屿的千余所别墅,号称“中国第一别墅”。</h1> <h1>  黄家花园的创建人黄奕住,小时家贫,12岁开始学习理发,师从三年成为理发匠。1888年20岁出头的他身藏父亲卖掉祖传田地换取的36块银元,带着理发工具,徒步100多里走到厦门,搭木帆船踏上新加坡。从挑理发担给人剃头,到成为跨商业、银行、保险、房地产、种植等多行业和跨中国、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商家巨子和华侨领袖,这中间历尽无数艰辛。在印尼经营糖业发家后,1919年黄奕住携带全部积蓄288万多美元(折合银币4000多万元)回国定居,在鼓浪屿置地建房大大小小兴建了160多所别墅,建筑面积达4.15万平方米,在厦门占首位。他还独建了一条日兴街,在鼓浪屿几乎所有角落都有他的房产。此外,他还投资铁路、开采矿产,并自费投建厦门自来水厂和电话公司,是厦门自来水和电话业的奠基人 。他遵照母训,捐资建设厦门、鼓浪屿的小学、中学、大学、医院,还捐助上海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及北大、南开与岭南大学等。1945年,黄奕住在上海病逝,终年78岁。</h1><h1> 黄家花园是黄奕住兴建的别墅中最大、最引人注目的一处,也是鼓浪屿最具历史保护价值的老建筑。</h1> <h1>  黄家花园“中楼”,由上海裕泰公司承建,请中外设计师精心设计,注重欧陆风格,用料讲究建筑形式为四面回廊,前为双向步阶,后为弧形宽廊,可以远眺日光岩,还可在此宴请宾客。中楼内精雕的博古架、青铜镂花壁炉、名匠细琢的廊柱,回廊幔挂丝绒长帘,帘外看不到帘内活动,帘内却可透视帘外景物。别墅的双向台阶、廊面铺装、楼梯及扶栏,均用意大利大理石,工艺精湛,至今光可鉴人。据说仅大理石一项就花去白银20万。大厅用楠木做通体护墙、天顶、地板,厚实稳重;饰挂嵌镜、油画,配以紫檀博古架、长供桌,陈列历代古玩。厅右陪有壁炉、台球室,二楼的灯饰和布置,达到主人喜爱的中国传统与西洋艺术的和谐统一。檻外的平台、栏杆,也完全区别于鼓浪屿其他的别墅,处处显示中西结合的古典美。三楼别墅装饰了许多挂镜,镜端均有三件理发工具即剃刀、须刷和掏耳筒,示意子孙毋忘先人创业艰辛。二楼还布置了“家史馆”,作为教育子孙的拜堂,可谓用心良苦。 由于别墅新颖华贵,加上花木配衬的花园庭院,十分秀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黄奕住还在世,凡到厦门的达官贵人、富商大贾,如汪精卫、蔡廷锴等,都以能获邀参观或做客黄家花园为荣。蒋介石也深深眷恋鼓浪屿,败退台湾之时,特意在此参观和住宿。电影《保密局的枪声》、《小城春秋》、《传奇夫人》等,都曾在黄家花园取景。解放后,黄家子孙将其交给政府管理,这里先后成了福建省鼓浪屿干部修养所、厦门市高干招待所、厦门市第三招待所、鼓浪屿宾馆等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凡到厦门的党政军高级官员如邓小平、王震等都曾下榻黄家花园,李光耀、尼克松等外国政要也曾在此住宿和参观。2007年,落实政策黄家花园归还黄家后人,重新修缮后现在依然作为度假宾馆使用。如今,黄家花园不仅被列为厦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是鼓浪屿申遗53个核心要素之一。</h1> <h1>  鼓浪屿由于历史原因,中外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在此被完好地汇集、保留了下来,据说有20多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因而有“万国建筑博览”之称。既有原英国、德国、美国的领事馆以及哥特式天主教堂,也有风格各异的大大小小别墅,充满异国情调和古典风情 </h1> <h1>  鼓浪屿十大别墅之一的八卦楼,是鼓浪屿建筑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小白宫”。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总建筑面积4623平方米,高26.6米,共三层,另有地下隔潮层。圆顶高10米,有8道棱线,置于八边形的平台上,顶窗呈四面八方二十四向,故称“八卦楼”。八卦楼原主人为台湾板桥林家三房林鹤寿,与菽庄花园主人林尔嘉是堂兄弟。1895年,林鹤寿随父从台湾过来定居鼓浪屿。由于开办钱庄有相当经济实力,遂立志要盖一幢站在楼顶就能纵览厦门、环视全鼓浪屿的大别墅,做鼓浪屿的“基督山伯爵”。八卦楼聘救世医院院长美籍荷兰人郁约翰设计,1907年动工。由于郁约翰设计的材料规格与市面上的不符,需要特别加工,为此问题多多,林鹤寿很快就资金短绌不继,虽变卖家产及钱庄担保,工程仍时断时续。1920年因工程资金超支,林家资产被拖垮,宣告破产。从此人去楼空,八卦楼成了废宅。1924年,日本领事馆出面设计加盖穹窿顶,加以修整,挂出“旭赢书院”的牌子。此后二十多年间,八卦楼又几度易主,到厦门解放,已满目疮痍。政府拨款重修八卦楼,先后在此创办美术学校、中医学校等,后又作为企业、科研单位用房。1983年厦门市委、市政府将其拨作博物馆 。馆长龚洁在搬迁、翻修八卦楼过程中,为筹集经费东奔西走,伤透了脑筋。1986年当他找到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副市长习近平时,习在听取汇报后第二天就指示有关部门拨出30万元资金,解了燃眉之急。龚洁后来谈起这件事,难掩激动:“这么干脆,我永远不会忘记,在最紧张最困难的时候,他拨出的这30万,彻底扭转了一座百年建筑的命运!”。1988年5月5日,厦门市博物馆开馆。2006年,厦门市博物馆搬至新址厦门市文化艺术中心,八卦楼改为厦门市风琴博物馆。</h1><h3><br></h3> <h1>  鼓浪屿十大别墅之一的黄荣远堂,是一幢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的花园别墅,1920年由菲律宾华侨施光建造。据传这幢别墅后来因施光与从事运输船队的黄仲训乘轮出洋,玩牌打发时间,以扑克牌比大小点赌博,作为赌注输给了黄仲训 。黄仲训转赠给了弟弟黄仲平。黄荣远堂是中西合璧的典范,不仅它的主体建筑融合了希腊的廊柱、北欧的窗棂、中国的亭台,而且其庭院里碧水倒映的太湖石,围绕着一层又一层的四季花卉,犹如一石激起的一波波涟漪……靠近天主堂的侧面有云墙假山与邻相隔,被假山和绿树半遮半掩的两亭一榭,有曲径通幽,修竹婆娑,还有一口清冽的水井。上世纪80年代,黄荣远堂变为幼儿园,后为厦门演艺职业学院办公大楼,现为户外咖啡厅,常举办家庭音乐会。</h1><h3><br></h3> <h1>  鼓浪屿我们参观游览的第四个景点,是毓园。1984年5月,厦门市政府为纪念鼓浪屿的优秀女儿、人民医学家林巧稚大夫修建了毓园。毓园入口处有一幅五个儿童手牵手的铜像,象征林大夫一生接生5万多婴儿的伟大事迹和五大洲的儿童健康、和谐成长的寓意。毓园之“毓”,就是培育养育之意,纪念园取名毓园,寄托了家乡人民对林巧稚大夫的崇敬之情。</h1> <h1>  毓园有占地1000平方米、用花岗岩方砖砌成的坪台,林巧稚大夫汉白玉立式雕像就屹立在坪台右侧,雕像对面有一座占地面积140多平方米的“林巧稚大夫生平事绩展览馆”,展出其生前使用过的部分实物、外国友人赠送的纪念品,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纪念林大夫的题词等,还有各种证书和其他珍贵资料。 林巧稚于1901年12月23日出生在鼓浪屿的一个教师家庭,1927年就读于鼓浪屿女子师范学校,1929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并获医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为该院首位毕业留校的中国女医生,也是首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1940年,被美国方面聘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同年回国,不久升任协和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1959年,林巧稚当选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并被任命为中国医学院副院长。1973年,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1982年4月22日病逝,去世前一天还接生了6个婴儿。遗嘱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3万元人民币捐给医院托儿所,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h1><h1> 林巧稚大夫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虽然她孜然一生,终身未婚,却亲自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被尊称为“万婴之母”、“生命天使”、“中国医学圣母”。</h1> <h1>  毓园的建筑占地5700平方米,布局自然,园中除林巧稚大夫的立式汉白玉雕像、生平事迹展览室外,邓颖超同志亲手在园中种植的两株南洋杉,象征着林大夫秀逸高洁的品格。毓园两侧是花坛,种植着洁净的星菊,石阶两旁是彩色缤纷的米兰、扶桑、大理、一串红等花卉,夹道迎客。园中有一幅汉白玉雕像,是托着初生婴儿的一双手,象征林大夫和妇产科医生高洁的道德情操和生生不息的生命。</h1> <h1>  鼓浪屿因为风景优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故是厦门年轻人拍摄婚纱照的首选地,我们一路走来碰到了好几拨的婚纱摄影队。外来游客自然也不会错过这里拍摄靓照的大好机遇,石门中这对倚门对望的姐妹与远处楼角的一对情侣,组成了一幅挺有趣的画面 。</h1> <h1>  鼓浪屿四面环海,空气清新,随处可见艳丽的鲜花,不愧为“海上花园”的美称。</h1> <h1>  鼓浪屿全岛有80多个科属,4000多种植物,绿树覆盖率40%,人均拥有5.1平方米。岛上最多最美的花,是厦门市的市花——三角梅。</h1> <h1>  鼓浪屿公园里,这一鲜花盆景造型颇有情趣。</h1> <h1>  2007年5月8日起,鼓浪屿已被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同时还被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五大城区之首”。辞别鼓浪屿,回到轮渡船上,远眺厦门沿海,高楼大厦栉比鳞次,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h1> <h1>  第三天5月19日,我们参观游览厦门的第三站,是南普陀寺。该寺位于厦门市东南五老峰下,面临碧澄海港,占地面积2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3万平方米。始建于唐末,称为泗洲寺,北宋英宗治平年间(公元1064—1067年)改名为普照寺。明朝初年,寺院荒芜,直到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靖海侯施琅将军才将其重建。因其供奉观世音菩萨,与浙江普陀山观音道场类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也是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福建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厦门八大风景区之一。南普陀寺原是临济宗派世袭主持,1924年改为十方丛林选贤制,选拔贤能之士当任主持。</h1> <h1>  南普陀寺坐北朝南,依山面海而建,规模宏大,气势庄严。中轴线主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乐途殿、大悲殿等,其中天王殿位于寺院中轴线的最前端,其匾额是1981年,由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写。前殿正中供奉笑容可掬的弥勒佛,两侧立有怒目环视,分别代表风、调、雨、顺的四大天王,殿后韦陀菩萨覆掌按杵而立,威武异常。殿阁依山层层升高,层次分明,俯仰相应。东西两侧依次升高的回廊,回护三殿两侧,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当天,天王殿前善男信女,摩肩接踵,人声鼎沸,热闹非凡。</h1> <h1>  大雄宝殿建于民国25年(公元1926年)为歇山顶重檐蹿角式单层砖石、木构建筑,碧瓦石柱碉楼画栋,集中体现闽南古建筑的传统工艺。大雄宝殿是整个寺院的中心,崇宏雄伟,殿前石庭平舒宽展,正中宝鼎香炉巍立,两侧各有一座报恩白石宝塔,更显广庭崇殿的庄严肃穆。大殿两侧罗汉堂朝拱主殿。大雄宝殿上方匾额是“妙相莊严”。主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前世、今世、来世)高大塑像,殿后供奉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大雄宝殿两侧是十八罗汉。大雄宝殿是寺院僧众早晚课诵和法会朝拜参修的殿堂,也是佛门钟磬长鸣、法灯不灭的心脏。大雄宝殿石柱上有副对联“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普光被夏岛对太武以增辉”。这副对联将寺院开建的年代和地理位置说得清清楚楚。大雄宝殿后面门窗上,有精美绝伦的木雕艺术。</h1> <h1>  天王殿后左侧是钟楼,楼下为地藏殿。</h1> <h1>  天王殿后右侧是鼓楼,楼下为伽蓝殿。</h1> <h1>  大悲殿是寺院的第三主殿,始建于明代,清初靖海侯施琅重建,大殿原为木结构,多次被火毁,1930年太虚和尚重修。1962年又重修,主体改用钢筋水泥,保持木构斗拱作装饰用 。殿宇高29米,屹立于大雄宝殿后石砌多角形高台上,中隔两段石阶近三十级,主殿呈八角形三重飞檐 大悲殿内祀观音菩萨,正面为双手观音,其余三面为48臂观音,掌中各雕一只手眼,手上持多种法器。菩萨塑像造型优美,姿态多样 各臻其妙。因闽南信众均崇奉观音菩萨,故此殿香火异常鼎盛。殿内中间的穹形藻井,全部用木料斗拱层层迭架而成,不用一根铁钉,俗称“蜘蛛结网”,造型巧妙,别致美观,是国内同类建筑之精华。大悲殿正门前台阶左右两侧,屹立着对称的两株菩提树,增添了禅寺的庄严肃穆,大悲殿前柱,楹联“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妙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大悲殿后面门庭上方横匾:“住大慈悲”,廊柱楹联:“五老此留影,清净为心皆补怛;普门无定相,慈悲济物即观音。”</h1> <h1>  藏经阁,位于中轴主体建筑最高层,歇山顶重檐式双层楼阁。上层藏经,下层法堂 ,二楼有宽敞的天台。这里藏着南普陀寺的镇寺之宝,明末用信徒和沙弥刺血写成的“血经书”,著名艺术家何朝东的作品“白瓷观音”以及缅甸白玉卧佛等。楼阁上下层,三面台廊回护,圈以白石雕栏,倚栏前望,三殿巍峨尽收眼底;仰首后顾,层峰叠翠,垂手可攀。法堂门前廊柱楹联:“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露电;后末世能书写读诵受持”。</h1> <h1>  南普陀寺院的屋脊是弯月起翘,紫燕凌空,显得轻巧灵动。</h1> <h1>  巨石摩崖“佛”字,由清光绪年间的持名弟子振慧,于1905年4月敬书。“佛 ” 字高4米多,宽3米多,非常引人注目。由此道可登五老峰。五老峰,号“五老凌霄”,是厦门八大景之一。登五老峰的道旁两侧石壁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摩崖石刻。</h1> <h1>  南普陀寺院屋脊构造精美,技艺讲究,分别嵌有“九鲤化龙”、“麒麟奔走”、“凤凰展翅”等图案,都是剪瓷镶嵌而成。建筑材料均取材于本地,所有梁、柱、础、斗拱、栏干等都各具特色。</h1> <h1>  南普陀寺有东西两个山门,东门靠近厦门大学,西门靠近钟鼓隧道。山门是一座高大的牌坊式建筑,上面是赵朴初先生题写的“鹭岛名山”四个鎏金大字,所不同的是嵌在门柱上的对联各不相同。东山门的对联是“喜瞻佛刹连黉舍,饱听天风拍海涛”,而西山门的对联为“广厦岛连沧海阔,大心量比五峰老”。两联均为厦门五老之一、现代著名的佛学家、书法家虞愚先生(1909—1989年)所撰写,准确无误地点明了南普陀寺独特的地理位置。</h1> <h1>  辞别南普陀寺,我们来到厦门参观游览的第四站,胡里山炮台。炮台位于厦门东南端海岬突出部,总面积7万平方米,城堡面积1.3万多平方米,炮台结构为半地堡式、半城垣式,具有欧洲和我国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胡里山炮台并不是只有一个炮台,而是整片一个公园,炮台本身是其中的一个亮点。胡里山炮台,毗邻厦门大学园区,三面环海,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景区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4A级旅游景区,现有景点30多个。炮台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即中日甲午战争那年。炮台是中国洋务运动的产物,分为战坪区、兵营区和后山区,历史上称这里为“八闽门户,天南锁钥”。炮台用花岗石条建造,并以乌樟树汁和石炭、糯米伴泥沙夯筑而成,坚固异常。用优质花岗岩筑成的城门、城墙、城楼、护城壕、清兵营房和炮台等保存完整,是研究我国海防军事史、洋务运动史和兵工构筑技术的珍贵史迹。</h1> <h1>  胡里山炮台280毫米的克虏伯大炮,是德国克虏伯兵工厂1893年生产,大炮口径为28生,大炮全炮重量为87吨,膛线84条,炮长13.9米,其中炮管长11.2米,最大射程19.76公里,射速为每分钟1至2发。该炮可使用爆破弹、穿甲爆破弹等弹种。由于炮体巨大而沉重,战时需要30人方才能操作 。抗日战争中曾立战功,1937年9月3日清晨,日军派出2艘巡洋舰和2艘驱逐舰组成的舰队,对厦门发起了猛攻,与此同时6架日军轰炸机飞抵厦门上空,对当地的军事设施进行狂轰滥炸。守卫胡里山炮台的国军官兵在总台长张元龙的指挥下,沉着应战,奋勇抵抗,双方激战至上午10时,日军的箬竹号驱逐舰被胡里山炮台的大炮击沉(一说击伤),日军舰队不支败退。胡里山炮台的克虏伯大炮原有2门,1957年其中的1门曾被当地拆掉拿去炼钢。现存的这门,幸在时任厦门市委书记袁改的干预下,才得以保存下来。现今这门大炮已成为了名声在外的炮王。2000年4月15日,我国国家文物局确定该炮是“世界现存19世纪制造的最大、完整保存在炮台原址上的后膛海岸炮”。2002年1月28日,德国埃森克虏伯历史档案馆的两位资深专家签署声明,确认:“中国厦门胡里山炮台保存的大炮,是世界上现仍保存在原址上最古老和最大的十九世纪海岸炮”。该炮,还荣获大世界吉尼斯最佳项目奖。</h1> <h1>  胡里山炮台专门开辟了一个“硃批奏折(片)区”展出了五幅奏折(片),浓缩了胡里山炮台从同治十三年(公元1871年)到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从“议办”、“筹办”、“停办”、“展办”、“延办”到“兴工”(1894年)、“竣工”(1896年)的二十多年的艰难历程。胡里山炮台由于地理位置重要,炮台规模较大,配备火力强大的280毫米、150毫米克虏伯大炮各2门而成为厦门港要塞的中心台、指挥台和厦门港的“天然锁钥”。胡里山炮台景区,在“文化创新、品牌创新、科技创新”理念的指导下,打造了世界古炮王——克虏伯大炮和红夷火炮清兵操演两个核心品牌以及“迎客仪式”、高仿真机器人硅像馆、4D影院、幻影成像剧场等融新、奇、特的文化工程,为游客提供了身临其境的“历史再现”,使胡里山炮台的文物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深度挖掘和市场认可,成为集观光游览、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主体性景区。离开胡里山炮台,我们辞别厦门前往闽西龙岩。</h1> <h1>  第四天5月20日,我们开始了此行福建龙岩市的第一站瞻仰朝圣古田会议旧址。从住宿旅店经50分钟左右的车程,到达了景区的外延接待广场。</h1><h1> 在古田会议景区的接待广场上,我们拍下了此行的第一张集体合影照。</h1> <h1>  从接待广场到真正的旧址,还要步行很长的一段路程。一路上山青水秀,风景如画。</h1> <h1>  我们步行去旧址的路上,见到了一队队打着红旗,身穿红军军服前来朝圣的队伍,感同身受更增加了此行的神圣感、庄严感。</h1> <h1>  经过大约15~20分钟的步行,终于见到了魂牵梦绕,念兹在兹的古田会议旧址。1961年3月,国务院将古田会议旧址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12月,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h1> <h1>  习近平同志、毛泽东同志、江泽民同志的题词。</h1> <h1>  古田会议旧址,原为“廖氏宗祠”,又名“万源祠”。位于龙岩市上杭县古田镇采眉岭笔架山下的溪背村,会址坐东朝西,背靠参天古树,在茂密树林掩映下的“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八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数里之外便赫然跃入眼帘,树林背后不远处是高耸而立的笔架山,当地百姓称之为“毛公山”(因酷似毛泽东卧睡睡姿而得名)。“廖氏宗祠”,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 为单层歇山四合院式砖木结构宗祠建筑。祠堂由前后厅和左右厢房组成,建筑面积826平方米。1917年重修,后在此设和声小学。1929年5月,红四军进驻古田后,将其改名为曙光小学。同年12月28日,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此召开。</h1><h1> 在古田会议旧址,怀着崇敬、激动的心情,我们再次拍摄了集体照。</h1> <h1>  古田会议旧址大门,门楣上题额“北郭风清”,两旁有内外两幅楹联。其外联:学术仿西欧开弟子新知识,文章宗北郭振先生旧家风。显系开设和声小学时所题,当时的先生还颇为自得的。</h1> <h1>  上图是古田会议会址,6根圆柱上张贴着当时贴的标语:“反对非组织观点”,“反对绝对平均主义”,“反对极端民主化”,“反对主观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反对单纯军事观点”。左边主席台上摆着两张四方桌和一排长凳,墙上架着一块黑板,黑板上方挂着石印的马克思、列宁像,再上方挂着红色会标“中国共产党第四军第九次代表会”,会场下面三合板地上有几处斑斑黑迹,是当年开会时,因天气寒冷红军代表衣服单薄烤火取暖留下的痕迹。中图是古田会议当时的三位主要领导人:毛泽东、朱德、陈毅。下图是古田会议完成的主要议程:一、毛泽东作政治报告,朱德作军事报告,陈毅传达中央《九月来信》,并作废止肉刑和反对枪毙逃兵的报告。二、通过《古田会议决议》。三、选举产生新的前委,选举毛泽东、朱德、陈毅等11人为前委委员,杨岳彬等3人为候补委员,毛泽东重新当选为书记。</h1> <h1>  古田会议总结了中国工农红军建立以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部队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从而奠定了我军政治工作的基础,使我军与一切旧式军队划清界线而开始成为一支新型的真正的人民军队。它是我建党建军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古田会议精神体现了我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它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一样,是留给后人的珍贵的精神财富。瞻仰、游览古田会议旧址这一革命圣地,对于加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增强爱党爱国情怀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图为一队前来朝圣的队伍,面对古田会议旧址庄严宣誓。</h1> <h1>  古田会议旧址的左侧是当年红军的阅兵场,场上正前方右侧三开间古色古香的房屋,是当时设立的检阅台。1930年元旦,曾在此召开了别开生面的军民联欢会,演出结束后,朱德军长还给每位演员两个铜板的压岁钱。</h1> <h1>  古田会议会址后山的右侧,是毛主席园,园中矗立着一尊巨型毛主席汉白玉雕像。2014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专程前来,出席在这里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午9时许,习近平来到古田会议会址前,亲切接见来自全军和武警部队的420多名代表并合影留念,还专门同军委委员一起以会址为背景集体合影,表达继承和弘扬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坚定决心。在毛主席纪念园,习近平沿着151级台阶缓步拾级而上,在毛主席雕像前肃立致敬。</h1> <h1>  毛主席雕像威武雄壮,高大挺拔。据介绍整座雕像的设计匠心独具,相关尺寸寓意毛主席重要生平和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如像高7.1米,寓意7月1日党的生日;第一平台宽1.949米、雕像总高10.1米,寓意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基座为正八角形,寓意红军八角帽;基座共5层,寓意五角星、五星红旗;自下而上的第1—2层分别为18厘米、93厘米,寓意毛主席1893年诞生;第三层 1.929米,第4—5层合二为一的斜面1.228米,寓意1929年12月28日古田会议召开;基座八角形边长4.1米,寓意从1935年遵义会议至1976年,毛主席执政41年;基座面距9.9米、第三平台19.76米,寓意毛主席1976年9月9日逝世。基座的8个平面,正面镌刻“毛泽东”和“1893.12.26—1976.9.9”两行字,背面镌刻《毛泽东在闽西》,介绍毛主席在闽西进行革命实践活动及雕像的简要情况;其他6面分别雕刻一首毛主席著名诗词,逆时针依序是《清平乐.蒋桂战争》、《如梦令.元旦》、《七律.长征》、《沁园春.雪》、《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采桑子.重阳》 这其中第1、2、6首是在闽西写下的。当天,我们此行有许多同志自买鲜花敬献毛主席,缅怀他老人家对中国革命、建设事业的巨大贡献。</h1> <h1>  景区接待、服务游客的附属设施红旗招展,大红灯笼高高挂,欢迎四面八方前来瞻仰、朝圣古田会议旧址与毛主席的市民和游客。</h1> <h1>  我们此行龙岩市的第二站是,长汀市。第一个景点是,瞻仰中央苏区松毛岭战役遗址并游览中复村。松毛岭位于龙岩长汀县东南,是与连城县交界的高山,南北绵延80多华里,东西宽30多华里,山峰险峻,森林茂密,因此地生长了很多松树,故名“松毛岭”。1934年9月,在朱德、林彪、聂荣臻、罗炳辉、蔡树蕃、杨成武、耿飚等将领的指挥下,中央红军总兵力2.7万余人与国民党主力7万余人,进行了为时1个月左右的殊死决战。战役分三个阶段,红军多次粉碎敌人的疯狂进攻。9月23日至30日,战斗进入白热化程度。红军第7、8两团与敌2个主力师周旋,在苦苦鏖战最后七天七夜之后,弹尽援绝,被迫于9月30日凌晨撤离松毛岭阵地,直接踏上长征之路,成为在中国最远的地方最后踏上长征之路的部队。松毛岭战役是长征前第五次反围剿红军在闽的最后一战,也是异常惨烈的一战。这一战,万余名红军战士身死松毛岭,为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 2016年2月松毛岭战役纪念碑、纪念广场建成竣工。纪念碑碑体高19.34米,寓意松毛岭战役发生的时间,碑体正反两面题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的“中央苏区松毛岭战役纪念碑”,侧面则是中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万年上将题写的“军魂”两个大字。碑座正面是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李景上将题写的“松毛岭战役烈士永垂不朽”,其他三面则为“温坊战斗”、“血战松毛岭”、“十送红军”的大型石雕,壮阔、激烈、感人。与之相配套的5000平方米的纪念广场和埋葬3000余具遗骸的红军无名烈士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红军纪念广场。</h1> <h1>  这是由连城当地群众自发修建的中央苏区松毛岭战役红军英烈公墓。1934年9月,中央红军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进入到最后阶段,松毛岭战役敌我双方都付出了惨重代价。事后,国民党军以一个加强营清理其毙命者。红军则因形势危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无法及时掩埋烈士遗体。缘此,当地群众自发组成“无祀会”,上山收拾忠骨,掩埋红军烈士遗骸。2011年7月1日,因赣龙铁路复线建设需要,连城县保卫中央苏区战地遗址保护协会,将原葬于甲里垅的一百多瓮(约有3000具)红军烈士遗骸移葬入松毛岭新红军英烈公墓。</h1><h3><br></h3> <h1>  中复村,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汀的南大门,中复村古名钟屋村,自唐代开基以来,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现有钟、郑两姓,900多户,3400多人口,面积约12平方公里,90%的人口为钟姓,开基祖为观寿公,其子盛生公曾任长汀(古汀州)府巡抚。中复村有“红军长征第一村”之称,1934年9月,在这里打响了著名的红军长征前的最后一战“松毛岭保卫战”。中央红九军团和红二十四师,在此与国民党军6 个师在松毛岭展开了7天7夜的恶战,红军战士血洒松毛岭,书写了极其悲壮的历史。9月30日,红军撤出战斗,在观寿公祠前万人誓师后,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中复村有丰厚的红色文化,有诸多革命遗址。同时这里12座客家人围龙屋与红色资源交织在一起,距今300多年,保存较为完好。附近官坊石峰寨自然景观、野生桂花群落、龙象山自然景点引人注目。</h1> <h1>  观寿公祠,是位于龙岩市长汀县与连城县交界的松毛岭脚下南山镇的一处祠堂,始建于明代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占地面积550平方米,由门坪、大门、天井、上厅、下厅、左厢横屋、后花台等组成。观寿公祠虽然是个宗祠,但它的巨大知名度确是源于红色属性。1934年9月30日,从松毛岭保卫战撤下来的中央红军第九军团在观寿公祠举行誓师大会,奉命从此起步实施战略转移,迈出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步,因此观寿公祠是中央红军第九军团长征真正意义上的零公里处,观寿公祠所在的钟屋村(中复村)也因此被称为“红军长征第一村”。观寿公祠,还是朱德、聂荣臻、林彪的旧居。朱德总司令就在这里,亲自指挥了温坊战斗。</h1> <h1>  长汀市(县级市),别称“汀州”,简称“汀”,地处闽赣边陲要冲的福建西部山区,武夷山南麓,南与广东紧邻,西与江西接壤。它是福建新石器文化发祥地之一,全市有200多处新石器遗址。汉代置县,唐代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建汀州,成为福建的五大州之一。自盛唐到清末,长汀均为州、郡、路、府的治所;是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是世界客家首府。长汀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与湖南省凤凰一起被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山城之一”。2012年获“中国十大最具人文底蕴古城古镇”称号。这里千山竞秀,群峦叠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保存有诸多文物古迹和体现客家文化的中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纪念地,海峡西岸经济区西部名城。图为我们下榻的长汀宾馆,背倚卧龙山脉,依山傍水,空气清新,交通便利,是此地休闲、商务、会议和度假的首选之地。</h1> <h1>  当天晚上用餐后,我们三三两两,自发组织离开长汀宾馆,前往中国十大名街之一的“店头街”闲逛。店头,在客家语中是最好的集市商铺的意思。店头街位于长汀人口最稠密的市区,其悠久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如今的店头街保留着明清建筑特色,沿街大部分为青瓦盖顶的木质两层楼,街中心还设有四角风雨亭,供奉着真武大帝。店头街还是一条传统的手工百业街,上世纪80年代前,这条古街上遍布油盐铺、豆腐店、打铁铺、剃头店、裁缝店等。时至今日各行各业依然生意红火,有些行业甚至超过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老街还保存了张宅、王家祠、兰氏宗祠、林氏家庙等一大批明清时期的府邸式古建筑。这些古建筑有的规模较大,有的小巧别致,但都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精美之至。店头街南北走向全长466米,东西走向的五通街全长352米。街道两旁挂满了红灯笼,漫步其中,满眼是不失古朴的画面,宛如行走在一首古韵悠长的唐诗中。用随身手机,拍摄了几张夜色中的街景。</h1> <h1>  店头街上,随处可见劳作中的手工艺人和殷勤招呼客人的店家,以及玩耍中的店家小孩。</h1> <h1>  店头街建有美国飞虎队纪念馆,长汀与美国飞虎队结缘于1945年。1945年2月2日,美国陆军十四航空队在长汀设立办事处,飞虎队一个支队的地勤、航空人员100多人移驻长汀县城和机场。飞虎队驻汀的任务是轰炸打击日寇统治下的台湾等地的军事要地,迫使日寇投降。2015年11月28日,长汀曾举行中国长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日暨美国飞虎队在长汀纪念活动。</h1><h3><br></h3> <h1>  长汀宾馆左侧,是卧龙山段汀州古城墙。汀州古城墙,全长4119米,建自唐代宗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前后经过7次修缮,至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筑宝珠月城止。城墙像一串璀璨的宝珠,从卧龙山顶分东西蜿蜒而下,合抱于汀江之滨,素有“观音挂珠”之称,把汀州城装缀得独具一格,分外美丽,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汀的标志性建筑。然而,随着岁月的变迁及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汀州古城墙遭到严重的破坏,从卧龙山到朝天门,卧龙山经西竺庵至宝珠门两段城墙荡然无存,仅存部分墙基,墙体毁坏严重。从2002年8月下旬,老红军、老干部提出民办公助修复汀州古城墙的报告始,在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市等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成立汀州古城墙文物修复协会,社会各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踊跃参与修复古城墙 。2013年汀州古城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天早晨,趁游览活动未开始前,我与夫人攀登了修复后的卧龙山段古城墙,并登上“西倚听松”烽火台(又称谯楼)。在烽火台上,举目远眺,可以俯瞰长汀城的市貌。归途中匆匆游览了据说建于清代的西竺庵,里面比较冷清,只见到2个尼姑。</h1> <h1>  第五天5月21日,我们在长汀瞻仰、游览的第二个景点是,瞿秋白烈士纪念碑和纪念馆。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本名双,后改瞿爽、瞿霜,字秋白,生于江苏省常州府青果巷。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从1925年起,瞿秋白先后在党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机历史关头,瞿秋白主持召开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在会上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后来当他遭受王明“左”倾错误路线迫害,而无法在党的领导岗位上继续工作的时候,他并没有因困难而退缩,而是很快在文化战线上打开了新的局面,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5年2月,瞿秋白在福建长汀转移途中被捕,敌人得知他的身份后如获至宝,采取各种手段对他利诱劝降,但都被他严词拒绝。6月18日临刑前,他神色不变,坦然走向刑场,沿途用俄语唱《国际歌》、《红军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饮弹洒血,从容就义,时年36岁。1950年12月31日,毛泽东为《瞿秋白文集》题词 ,高度赞扬他说:“……在革命困难的年月里坚持了英雄的立场,宁愿向刽子手的屠刀走去,不愿屈服。他的这种为人民工作的精神,这种临难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中保存下来的思想,将永远活着,不会死去”。</h1> <h1>  瞿秋白烈士纪念碑:位于长汀县城罗汉岭,1951年在瞿秋白烈士就义所在地建“瞿秋白烈士纪念碑”,1965年、1983年、1985年有过三次修缮。2009年,为隆重纪念瞿秋白烈士诞生110周年,长汀投入90多万元对瞿秋白烈士纪念园进行一期修缮。2010年,又投入229.4万元,按照“整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对纪念碑碑体及台地进行二期修缮,将纪念园建成集教育、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主题公园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碑总高30.59米,碑名为老一辈革命家陆定一所题,碑文由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撰写敬立。碑座下分四个层次设平台,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坪地上建有方形、六角形几处花池。六角形花池中央,为瞿秋白就义处,旁边有瞿秋白烈士纪念馆。1985年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1年列为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6年12月,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h1> <h1>  瞻仰瞿秋白烈士纪念碑后,参观游览瞿秋白烈士纪念馆。瞿秋白烈士纪念馆,于2005年在原瞿秋白烈士事迹陈列室的基础上扩建。现馆占地580平方米,建筑面积990平方米,分凄凉家世、传播真理、力挽狂澜、一代文豪、奔赴苏区、傲霜雄魂、诸夏怀霜等八个部分,展出瞿秋白烈士一生的光辉事迹,展线全长120米,展出图片200张,书籍50本,实物(复制品)30件,半身雕塑一座及创作画(国画、图画)4幅,并配备放映厅。建成后的瞿秋白烈士纪念馆,与瞿秋白烈士纪念碑、瞿秋白烈士就义地联成一体,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示范点</h1><h3><br></h3> <h1>  我们此行在长汀瞻仰游览的第三个景点是杨成武将军广场和纪念馆。杨成武将军(1914年10月27日—2004年2月14日)福建省长汀客家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1929年参加革命,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当上团政委,在中央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中屡立战功。长征中,他率领的红四团是先锋团,参与指挥强渡乌江、攻打娄山关、飞夺泸定桥、攻打腊子口等著名战斗,立下赫赫功勋。抗日战争时期,在黄土岭战斗中率部击毙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解放战争中,参与指挥和率部参加了石家庄、平津、太原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炮击金门战争、西藏平叛作战、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和60年代中期开始的抗美援越战争等。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杨将军曾长期担任我军高级领导职务,为保卫我国领土、领空、领海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为缅怀杨将军,长汀人民在罗汉岭建造了将军广场(距西侧瞿秋白烈士纪念碑仅10余米)并在广场上塑了杨将军的半身像,在塑像的基座正前方,刻有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上将亲笔题写的“杨成武将军”五个大字 。2008年5月,奥运火炬传递活动途经杨成武将军广场。</h1> <h1>  杨成武将军纪念馆,位于罗汉岭杨成武将军广场东侧。该馆于2005年10月11日正式展出,全馆分为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以后四个部分。该馆与杨成武将军铜像、杨成武将军广场联成一体。该馆,于2007年9月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4年10月12日,杨成武将军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在长汀隆重举行。</h1><h3><br></h3> <h1>  我们此行在长汀游览的第四个景点,是长汀县博物馆。一走进博物馆,面对的是“汀州試院旧址”。它位于汀州古城历史建筑的中轴线上,汀州古城建设向两边展开。“汀州試院”占地1万余平方米,由门楼、空坪、大堂、后厅、厢房和平房组成,建筑古朴,环境清雅,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始建于宋代,是汀州禁军署址,元代为汀州卫署旧址,明清两代辟为汀州試院,是汀州所辖八县科举应试考秀才的场所。試院两侧分别是“汀州客家博物馆”和“长汀革命历史陈列”。試院的前面有两颗生机勃勃,种植于唐代大历初年的古柏树。在最尽头有一间狭小黑暗的木屋,是“瞿秋白烈士被囚处”。长汀县博物馆,1995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  长汀客家博物馆占地700平方米,分“享誉中华的客家首府”、“灿烂缤纷的人文景观”、“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世界客属一家亲”、“崛起奋进的长汀”五个部分展览。</h1> <h1>  “享誉中华的客家首府”展室挂着一首反映这传统的民谣:“要问客家哪里来?客家来自黄河边。要问哪里住?逢山有客客住山。男子出门闯天下,女子持家又耕田。山里山外一条心,共建美好新家园”。展室里挂着中原汉人五次南迁的示意图,清楚地标出了长汀客家人的来龙去脉,引得我们伫立图前追根溯源。</h1> <h1>  “长汀革命历史陈列展览”,整个展览占地750多平方米,分“长汀县红色区域的创建”、“中央苏区的中心城市”、“坚持斗争,红旗不倒”三个部分展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作为福建苏区首府和中央苏区经济中心被誉为“红色小上海”、“红军故乡”。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陈毅、叶剑英等中共领袖、开国元勋都曾在这片青山绿水间进行过伟大的革命实践,而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和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则在这块红色土地上洒下了最后一滴鲜血。</h1><h3></h3> <h1>  从长汀博物馆返回途中,路过城关兆征路的汀州城隍庙,被其精美的石牌坊所吸引,遂快步入内。城隍文化历史悠久,它起源于人们对城墙和城壕的自然崇拜。古人认为,城墙和护城河保护了城内官民的生命财产,是城市的保护神 ,故虔诚祭拜。后来,对自然神的崇拜逐渐演变为对人鬼的崇拜,城隍被赋予了人格。一些生前对国家和人民有显著功德,受世人景仰的英烈遂被奉为城隍神。因此,各地奉祀的城隍神大多不相同,汀州祀的一说是闽王王审知,另说是与文天祥共同抗元的陈文龙。汀州城隍庙始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公元767—779年),占地面积5800平方米,历代均有修葺;由石牌坊、前殿、正殿、后殿、东岳宫及两厢等建筑组成。它是汀州最古老的寺庙之一,也是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隍庙。</h1> <h1>  汀州城隍庙遇到了素昧平生,古道热肠的老胡,即图片中右侧的那位, 他热情地引导我到“汀州府城隍庙碑记”前,帮我了解城隍庙的前身后世。由于我当时是脱离大伙单独行动,时间紧迫,来不及细看,匆匆为热心的老胡和他的同伴拍了张纪念照,就忙不及地赶路了。在长汀,象老胡这样的热心人,我还碰到了多位,他们对外地游客的问道求景均热情指点,耐心讲解。长汀人至今保存的文明好客,热心助人的古风,令人印象深刻,无形中使人增添了对这座古城的好感。</h1> <h1>  我们此行在上杭县瞻仰游览古田会议旧址后的第二个景点是,《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该馆位于上杭县北部,距205国道200米 ,是以旧址陈列宣传毛泽东同志在才溪乡重要革命实践活动的专题纪念馆。全馆占地面积1875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300平方米。有毛泽东才溪乡调查会址、光荣亭、列宁台等史迹。2016年12月,入选《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2018年9月,经中国博物馆协会决定同意,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h1> <h1>  走进纪念馆大门,正中是毛泽东汉白玉坐像,两旁是毛泽东题词,四周是“经济建设的模范”、“扩红支前的模范”、“干部优良作风的模范”、民主建设的模范”、“文化教育的模范”、“妇女工作的模范”等雕塑壁画。</h1> <h1>  馆内共分四个展厅:一楼是序厅及毛泽东才溪乡调查展厅,二楼是才溪“九军十八”展厅和才溪英烈展厅、今日才溪展厅。1930年6月到1933年11月,毛泽东三赴才溪,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写下了彪炳史册的《才溪乡调查》。介绍了才溪乡苏维埃代表会议的结构、代表的政治表现等基本情况,提出只有政治动员和经济动员相配合,才能造成扩大红军的热潮。报告总结了苏区革命斗争和政权建设的经验,揭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朴素真理。为即将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作了准备。</h1> <h1>  毛泽东三次到才溪乡调查,开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深入访贫问苦,促膝谈心;在帮助群众劈柴中了解情况。毛泽东的才溪乡调查,以才溪乡的模范事迹,为全苏区树立了具体的榜样,用充分的证据,回答了在国内革命战争的环境下,根据地的建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这一重要问题,有力地鞭挞了机会主义者对根据地建设的诋毁和攻击。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的革命实践和深入实际,密切联系群众 ,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作风,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是永远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他所倡导的调查研究工作方法,对于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h1> <h1>  周恩来总理生前多次提到:今后外国兄弟党代表团和个人来华参观时,请他们多到上杭古田、才溪去看看……。</h1> <h1>  习近平同志深情地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h1> <h1>  才溪乡,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福建省第一模范区,中央苏区模范区、模范乡。在当时仅有1.6万人的小山乡有3762人参加红军,占当时全乡总人口的20%和青壮年男子的80%,其中1192人牺牲在疆场,才溪也因此被誉为“烈士之乡”。在1955年授衔时,由于才溪乡有9个军级干部,18个师级干部,于是又有了以“九军十八师”为主的“将军之乡”的美誉。</h1> <h1>  光荣亭:是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在1933年春,为表彰才溪乡人民的光荣业绩拨专款建造的。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反动派勾结地方恶霸进行反攻倒算,疯狂复辟,苏区人民惨遭迫害与摧残,才溪光荣亭也被敌人毁坏了,但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保存下来了省苏维埃奖给他们的那块光荣的石碑。解放以后,才溪乡人民在原地按原貌重建了光荣亭。中共才溪乡区委还发信北京,请毛主席为“光荣亭”题字。1955年毛主席亲笔题写了“光荣亭”三个大字,并委托才溪乡人当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机要局局长的李质忠,带回给才溪老区人民。毛主席为一座亭子题字的,全国唯有两处,一处是才溪“光荣亭”,另一处是湖南长沙“爱晚亭”。</h1> <h1>  第6天5月22日,我们此行在龙岩市游览的第三站是,永定土楼。首先来到的是福建土楼客家民俗文化村,位于闽西龙岩市永定县湖坑镇,是福建省八大旅游品牌之一,是国家5A级旅游区。村内洪坑土楼群中有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奎聚楼、福裕楼、振成楼,还有“袖珍圆楼”—如升楼、香火旺盛的天后宫、内容丰富的土楼博物馆及其他各有特色的土楼40多座。整个村落分布在金丰溪两岸,气势恢宏,错落有致。</h1> <h1>  福建土楼客家民俗文化村的长廊,雄浑壮观,美丽大方。</h1> <h1>  福建土楼客家民俗文化村风景优美,远近高低、大小不一的土楼与青山、绿水、翠竹、拱桥、水车、农田和谐相处,组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 绚丽画卷。</h1> <h1>  我们赶到正逢下雨,当地群众就地取材,拿硕大的芭蕉叶作雨具,遮风避雨,别有一番情趣。</h1> <h1>  福建土楼,世人称之为开放的中国客家土楼博物馆,产生于公元8世纪(唐朝)以前,公元13世纪(元代)以后已相当普遍,公元14世纪(明代)以后进入成熟期。它不仅是客家人将古代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杰作,更是世世代代客家先民智慧的结晶;它既是客家文化的象征,也是全球客家人共同的精神家园。福建现存数万座用生土夯筑的客家土楼千姿百态,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和谐相处的典范,是一幅神奇、古朴、壮观、诗意的美丽画卷,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东方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世界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山区民居建筑”。其中永定县的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衍香楼、振福楼“三群两楼”,南靖县的田螺坑、河坑土楼群及怀远楼、和贵楼,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2008年7月在加拿大魁北克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6处、福建省第二处世界文化遗产。</h1> <h1>  振成楼:位于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口,它在永定县现存2.3万多座土楼,其中著名的360座圆楼和4000多座方楼中,被誉为“土楼王子”。该楼由洪坑林氏21世林鸿超兄弟等人费时5年,耗资8万银元,于民国元年(1912年)建造。现土楼主人林日耕,俗称阿耕 。振成楼坐北朝南,占地约5000平方米,按八卦图结构建造,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分内外两圈,形成楼中有楼,楼外有楼的格局。楼的外墙均以生土夯筑,厚达1.3米,土木结构。外楼圈4层,每层48间,每卦6间;每卦设一楼梯,为一个单元;卦与卦之间设有拱门,门开院落相通,门闭自成院落;在使用上第一层设厨房,第二层设粮仓,第三、四层设卧室。楼内有一厅(即祖堂,供家族议事、接待或娱乐用)、二井(即八卦的阴阳两极意为“太阳”与“太阴”)、三门(即正大门和两头边门,合称八卦中的天、地、人“三才”)和八个单元。楼内设有客房、餐馆、浴室及卫生设备,并有二层环形楼台,还有引人注目的石雕木刻,琉璃瓦与铁质花格栏杆。内环2层,用砖木仿西洋式装修,形成“外土内洋,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楼内有众多名家名流楹联,充分展示了土楼文化内涵。主楼左右两侧分别建有学堂和其他附属建筑,使整体造型像“乌纱帽”。振成楼楼内功能设施齐全,具有防火、防盗、防震、防敌等功能。1986年4月,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世界建筑模型展览会”上,振成楼模型与北京天坛、雍和宫、长城模型代表中国并列展出时,引起世人瞩目,轰动一时。</h1> <h1>  永定土楼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烧焙的土,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及以上的建筑。2010年2月13日(大年三十),当时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视察永定客家土楼,称赞说:“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一定要把祖先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h1> <h1>  永定土楼千姿百态,种类繁多,分方楼和圆楼两大体系,其中有殿堂式楼、五凤楼、长方形楼、正方形楼、三合式楼、五角楼、六角楼、八角楼、纱帽楼、走马楼、日字形楼、曲尺形楼、吊脚楼、半月形楼、圆形楼、前圆后方楼、前方后圆楼、椭圆形楼等20多种建筑形式。在众多的土楼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圆楼、五凤楼和大的方楼。圆楼是最令世界各地游客惊叹,被当地人称为圆寨的土楼。圆楼外高内低,楼内有漏气,环环相套,最具特色,其通风采光、抗台风地震、防卫功能比方楼好,赢得了许多中外专家学者、文人墨客精彩纷呈的赞颂和比喻:犹如古罗马的城堡直指云天;犹如黑色飞碟,从天而降;犹如朦胧古月,悬于东方;犹如一座古井,永不干涸;犹如一部读不完的百科全书,博大精深。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小社会,客居异地的客家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最大限度的自给自足,而土楼的结构及功能,充分满足了这种小农经济的特色需要。楼内水井、厨房、仓储、卧室、粮食加工房、柴火间、猪牛舍、厕所等设施一应俱全。全家族人在得到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又可尽享几代同堂,阖家团圆的天伦之乐。</h1> <h1>  福裕楼:位于湖坑镇洪坑村,富丽堂皇,占地7000余平方米,是永定县五凤楼府第式土楼的杰出代表。清末,洪坑村林在亭的三子(林仲山、林仁山、林德山)跟随父亲经营条丝烟和烟刀生意,产品销往日本、东南亚各国发了大财,富甲永定。他们捐巨资兴办“日升学堂”等,并由三兄弟的朋友汀州知府张星炳设计,于1880年开始兴建,耗资10多万光洋,经历三年时间才建成福裕楼。其结构特点是在主楼的中轴线上前低后高,两座横屋,高低有序,主次分明。楼前有三个大门,在主楼和横屋之间有小门相隔,外观连成一体、内则分为三大单元。楼门坪和围墙用当地河卵石铺砌,做工十分精细,与大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十分和谐。外形像三座山,隐含楼主三兄弟“三山”之意。楼名,也是张星炳所题写。</h1> <h1>  如升楼:位于洪坑村北部,与福裕楼隔溪相望。如升楼是永定众多土楼中最小的圆土楼,因楼小,像客家人昔时用竹筒做成用来量米的“米升”,故名“如升楼”。取名“如升楼”,还有更深一层意思,寄托主人的祈愿,希望家庭能如日东升,越来越兴旺。许多游客则称它为“袖珍圆土楼”。该楼建于公元1901年,相传楼主林高林原先缺少住房,后得一梦,梦见一轮红日下落此地,他认为此是吉兆,便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自己出工挑土,用了三年时间,才建成这座小圆楼。该楼坐东朝西,单圈结构,楼周长56.6米,直径18.2米,屋内天井圆形,屋顶瓦面内侧连缘为八卦形,外侧边缘为圆形。单环,土木结构,高3层,直径23米,每层16开间,内通廊式。底层为厨房、餐厅,不开窗;二层不开窗,设粮仓;三层为卧室 。全楼只设一门,正对大门是中厅,楼门、门厅与后厅(祖堂)同在中轴线上。楼内天井中有一口水井,左右两部楼梯,楼梯间一侧为土墙隔断,起到隔火作用。圆楼住6户人家,虽楼内空间极小,但整座土楼家居聚凑,井然有序。</h1> <h1>  我们此行一共有三个导游,他们年龄、个性、经历各异,各具特色。图中上面的是全程导游余女士,是位沉着稳重,办事牢靠,有着20多年从业经验的资深导游。图中下面这位是厦门市的地接导游黄小姐,是位热情活泼,讲话率直的姑娘。第三位是龙岩的地接导游,是位非常敬业,讲解认真,一丝不苟的云南小伙子,可惜我因忙着观景拍照,一时疏忽没有留下他的影像。</h1> <h1>  5月23日第7天,早餐后整理行装,准备适时赶往机场,再见了厦门,再见了龙岩。中午12时,我们登上厦门航空MF8049航班,开始返杭。经空中1个多小时的航行,从舷窗下望,钱塘江与钱江大桥已清晰可见。这次福建厦门与龙岩红色之旅的时间虽短,但大家普遍感到收获满满,深刻感受到新中国来之不易,我们要牢记革命先辈、无数烈士和老区人民的贡献,更加坚定地团结在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感谢杭州泰禾旅行社组织的这次令人难忘的红色之旅;感谢全程和地接导游及大巴司机的热情服务;感谢一路相伴,同欢乐共辛苦的老领导和团友们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