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以前,提起灵宝,虽咫尺相望,但因黄河阻隔,却又远在天涯。如今,随着运宝黄河大桥的落成,终于打破了数千上万年来黄河天堑的阻隔,使遥远变成真正的咫尺。在运宝黄河大桥即将通车之际,特意来一次灵宝,老城的骑行之旅,一睹中原大地的沃妖丰韵,一探灵宝老城的千年沧桑。</h3><h3>沿线穿过芮陌一级景观大道,(芮陌一级路系中条山隧道口延伸路段,设计双向四车道,中间设隔离带,两边植百草千花,在同级县级路面也属翘楚。)过圣天湖景区(黄河沿岸最大的滩涂湿地和白天鹅迁徙地),沿小路进入即将通车的运宝黄河大桥(属G59呼北高速段)。</h3> <h3>运宝黄河大桥,为黄河沿线最大的黄河特大桥,桥面长两公里,双向六车道,为国家在建南北纵向高速网主要路线之一——呼北高速的主要组成部分(呼和浩特至广西北海)。路面宽阔,气势恢宏,打破了祖祖辈辈隔河相望,少有往来的历史,真正把晋豫两省连成了一家。把原来弯三门峡上百公里的路程缩短为几公里仅仅十分钟的路程。不得不说是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壮举。</h3> <h3>从桥面俯瞰,黄河滩涂池塘遍布,碧波赢绿,水鸟飞翔,数十米桥墩平地而起,飞架南北,蔚为壮观。</h3> <h3>桥对面为晋豫省界站,至此即上东西大动脉连霍高速,南下之三淅高速,混入陇海京广大流通之中。</h3> <h3>在热情大妈的指点下,沿服务区边的豁口推车而下,进入河南灵宝老城村。</h3> <h3>老城村为原灵宝老县城迁徙而来,现有居民五千多人,建村历史虽不悠久,但因人口众多,所以村中有东西走向街道一条,店铺林立,琳琅满目,每逢公历每月的五为集市日,集市上四面八方商贾云集,热闹非凡。</h3> <h3>老城隶属大王镇,尚有初中一所,静矗在村东的绿树田野之中,静谧祥和,充盈着淡淡的文化气息,也丰饶着辈辈老城人对知识的育求。</h3> <h3>第一次听说烧猪头,不过价格却高的离谱,也许有其独到的制作秘籍吧,只好在农家吃个小菜,虽然味道一般,但却充满了朴实和踏实感。</h3> <h3>虽过了端午节,但小街居然还有卖粽子的大妈,聊天之际,一个小时也没见一个顾客,也许这就是村人的闲适和淡薄,自得其乐,悠然而生。在此几位大妈和大伯为我讲述了许多老城的故事,让人不得不感慨时光的变迁和岁月的无情。</h3> <h3>网上搜索几组灵宝老县城的照片,总是在现实中寻找它们的影子,而一切早已被现实冲刷的干干净净,毫无迹象,在满滩的土梁和交错的房舍之间也没有一点点标识,难道历史真的就此戛然而断?</h3><h3><br></h3> <h3>灵宝原名桃林,因夸父追日埋桃杖成林而名,后因唐天宝年间,老子应验灵符而被赐予灵宝。可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函谷关隘,漫漫古道,沙场点兵,战马嘶鸣,灵宝可谓见证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切进程。</h3><h3>图片上的灵宝老城墙,傍河依崖而建,背靠秦岭,为中原进入关中之唯一要塞,位置独特,气势宏伟。同潼关古城墙一样,都是中国遗落的最古老,最雄伟的城墙之一。如今这里已没有丁点城墙的痕迹,唯留片片荒芜与苍凉。</h3><h3><br></h3> <h3>老县城的房舍楼阁,街道柳巷,纵横交错,贾贩云集,无不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和繁荣。</h3> <h3>沿老城村北上,为后地村,沿路的田野,长满了高大的枣树,整齐有序,枝繁叶茂,此时正是枣花盛开的季节,一路上都处在淡淡的,浓浓的,纯纯的枣花香气之中,不时有养蜂的蜂农隐约在枣林之中,也不知道这里的蜂蜜是不是纯正的枣花蜜?</h3> <h3>第一次看见红枣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真正领咯了灵宝大枣的历史。</h3> <h3>看这荒芜的残垣周围,即为古灵宝县城的大概位置,往日的繁华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雨之中。此处原住居民数万人,因三门峡大坝蓄水,一部分迁往如今的灵宝新县城,一部分迁往塬上现在的老城村,还有一部分从这黄河岸边,水泽之地,文脉之源迁往遥远的边塞,黄沙横飞,干旱少雨,荒芜落后的甘肃敦煌,由于迁徙正处在当时国家困难时期,饥饿,疾病,长途跋涉,造成不同程度人员伤亡。同古潼关移民(迁往新疆宁夏一带)一样,好多都客死他乡,抱憾而死。不得不说这些人为国家为民族的发展做出的牺牲是巨大的。</h3> <h3>老城渡口,老城二号船渡正从对面缓缓驶来,随着大桥的通车,不知这渡口和船家能否继续维系黄河两岸这独有的风景?</h3><h3>这里,曾经是千帆穿梭,南来北往的交通大动脉,如今,只有这一艘渡船,偶尔穿梭于两岸之间,运载着闲散的游人。原来码头的万家灯火,歌舞台榭,早成为一片片鸡舍农田。</h3> <h3>骑行在宽阔的桥面上,眺望远处的塬峦,老城,一幕幕,穿越过漫漫的时空,不断的与现实对接。</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