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水年华——我的自述

洛阳才子

<h3><b><font color="#ed2308"> 似水年华——我的自述(四)</font></b></h3>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背景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歌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黄连根下结黄连,</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苦藤秧上长苦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老粗布衣衫羊皮袄,</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粗茶淡饭把我养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山一程来水一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吃苦受累都不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踏上这通天阳关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奔的是铁树叶开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咱不靠爹也不靠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爹妈留给我一句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自己的主意自己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咱不怨天也不怨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天也高来地也那个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风风雨雨我闯天下。</b></p> <p class="ql-block"> 第三章 路在何方</p><p class="ql-block"> ——我的少年时代(1958~1964)</p><p class="ql-block"> 第一节 饥不择食度时艰</p><p class="ql-block"> 公元一千九百五十八年秋季,我结束了六年的小学生活,顺利考入孟津第八中学。孟津八中是一所初级中学,校址设在距离獐羊村约一公里的海资镇。由于原属洛阳县管辖的海资乡已被划入孟津县管辖,孟津第八中学因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若论及我国目前教育发展状况,即使在任何一个偏僻乡村,别说一个初中生,就是大学生也是始空见惯的。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农村,村子里出了一个初中生,虽不算十分稀罕,但也着实值得全家庆贺一番。要知道,在和我一同进入小学读书的几十名同村同学中,经过历次升学淘汰,进入初级中学读书的只剩下我和其他两人了。</p><p class="ql-block"> 在孟津八中学习期间,我国的政治运动仍然一如既往,一浪高过一浪。和小学时期有所不同的是,此时的我已是一个具备独立思考能力、能够明辨是非的青年了,自然也就成了政治运动的直接参与者。在此期间,发生在我国的、使我印象最深的政治运动是“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p><p class="ql-block"> 公元一千九百五十八年一月,在中共中央南宁会议上,毛泽东再次批评周恩来,指责他“反冒进使六亿人民泄了气,是方针性错误”,是与右派“只剩了五十米的错误”。三月,在中共中央成都会议上,毛泽东多次说冒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反冒进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五月二十三日,中共八届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正式通过了根据毛泽东倡议而提出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会议确认“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矛盾”。宣布许多地方的重要领导干部为“右派集团”,“右倾集团”或“反党集团”。毛泽东在会上强调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扬敢想、敢说、敢做的创造精神”,“争取在十五年,或者在更短时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会后在全国迅速掀起“大跃进”高潮,并按“大跃进”速度修订了当年国家各项经济指标,规定“每年增加一亿斤粮食,搞到一万亿斤,要好几年。明年钢增加多少?增加四百万吨,是一千七百万吨。后年再增加四百万吨。十五年内主要工业产品的数量赶上和超过英国的口号还要坚持”。由于害怕被戴上“反党”、“右派”的帽子,各级干部的高指标、浮夸风便泛滥起来。有的干部在粮堆底下搭起棚子,在棚子上边盖上粮食,让人参观他的粮食单产达到了如何高的水平。在中学课文中也极不严肃地出现了“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吸袋烟”,“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之类的浮夸打游诗。当年八月,在中央北戴河会议上,考虑到只靠“洋炼炉”炼钢怕完不成任务,毛泽东决定“土洋结合”,要求书记挂帅,全党、全民大办“土炼炉”炼钢。于是,一夜之间土炼钢炉在全国遍地开花。各地纷纷把树木砍掉作炼钢燃料,用庞大的手拉风箱鼓风熔炼,把做饭用的铁锅,房门和家具上的铁扣,牛车上的铁质车轮等所有能够拿得来的铁器砸烂,投入“土炼炉” 熔成铁锭。当时学校秋季开学还不到两个月,学校就宣布全面停课参加炼钢运动。</p> <h3>遍地开花的土法炼铁炉</h3> <h3> 当时,学生们参加的炼钢方法是“淘铁砂”。“铁砂”是因河流将上游铁矿石长期冲刷,在下游河床中沉淀出的含氧化铁的黑色沙子。由于采挖“铁砂”的工艺比较简单,于是“淘铁砂”就成了学生们响应号召,参与大炼钢铁运动的主要方式。用来“淘铁砂”的工具相当简单,只要用木板或铁皮做一个簸箕就可以了。操作时,把簸箕后端垫高,前端浸入水中,然后将采挖到的“铁砂”倒进簸箕,用水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冲洗。经过反复冲洗,密度较小的普通河沙就滑入水中,密度较大的“铁砂”就沉淀在簸箕中了。这就是被称为“富集铁矿石”的“铁砂”。“淘铁砂”工艺看似简单,但所耗费的体力并不小。学生们需要把大量被找到的含有“铁砂”的河沙装进筐中,抬到冲洗沙子的位置。随后还需把已淘好的“铁砂”抬到指点地点。所以参与抬“铁砂”同学的肩膀常常被磨出血泡。而参与冲洗“铁砂”的同学,则由于长时间浸泡在冰冷的河水中,也一个个双腿肿胀。在冰冷河水和深秋冷风的双重刺激下,学生们个个双腿皮肤开裂,伤口溃烂感染时有发生。</h3> <h3>学生们跳进冰冷的河水中淘铁沙。</h3> <h3>  公元一千九百六十二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我国广大农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是在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组织。农村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组织形式,即将基层政权机构(乡人民政府)和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机构(公社管理委员会)合为一体,统一管理全乡、全社的各种事物。由此,我家所属的海资乡也就成了海资人民公社。由于农村人民公社实行的是集体所有制,作为人民公社社员的农民们的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都是集体化的,连吃饭都是食堂化的。农民们种植什么、何时下种、何时收获,何时上工、何时收工,何时开饭、吃什么饭等等吃喝拉撒都要由生产队统一安排,这就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再加上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得农民乃至全国人民物质生活极为匮乏。</h3> <h3>  在孟津八中,由于来自全乡的学生离家较远,学校要求学生们在校集中住宿、集中就餐。当时我被安排在距学校较近的南陈庄生产队集体食堂就餐,因为南陈庄生产队和獐羊生产队同属一个生产大队。忆起当年在集体食堂就餐时饭菜质量之低劣,到现在还心有余悸。河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同时也是人口大省。长期以来,地少人多的矛盾始终困扰着河南人民。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河南人历来都以种植产量又高,管理又相对简单的红薯为主,过着“一年红薯半年粮”的贫困生活。在集体食堂,我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红薯。早上是蒸红薯,中午是红薯面条掺干红薯叶,晚上是水煮红薯干稀粥。偶尔改善一次伙食,吃的是用红薯面和玉米面做成的花卷。至于白面馒头,平时一个月也难得供应一次,只有在年节改善伙食时才能偶尔吃到。集体食堂的开饭时间是统一的,社员们还不到吃饭时间,就争先恐后前往食堂排队取饭,因为大家的肚子早就在咕咕叫了。饭菜是定量供给的,每人一份,包括一瓢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红薯面或玉米面粥和一个红薯面或玉米面发糕。食油定量指标很低,炒菜在平时是难得一见的。当时有一句口号叫做“低标准,瓜菜代”。所有能够拿来充饥的东西,包括瓜果、野菜、树叶、树皮、米糠统统都被采摘一空。尤其是榆树,其树皮中含有胶质成分,可作增粘剂使用,村子里所有的榆树都被剥去外皮,露出白花花的树杆。父亲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些榆树皮,把它晒干后磨成粉。用这种榆树皮粉做成的粥粘度较大,吃起来口感较好,但随之而来的是严重便秘。<br></h3><h3> 在集体食堂,每顿饭只能吃得半饱,尤其是那些家中青壮年劳动力较多、食量较大的家庭,其困难就更大。由于长期处于饥饿和营养不良状态,很多人都患上了浮肿病,脸面肿胀,肌肉失去弹性,用手指就能按出坑来。我大姑父当时正值壮年,身体壮实、是有名的“大肚汉”。在互助组和初级社时期,曾多次获得劳动模范称号。他年轻时可以把一块重量约有二百公斤的石碑从一公里外的坟场扛回村子,令人瞠目。自吃上集体食堂大锅饭以来,尽管得到生产队的特殊照顾,还是被饿得浑身浮肿。</h3><h3> 常言道饥不择食。由于胡吃乱喝,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有因吃了“观音土”(一种矿石)而暴病身亡的,有因误吃有毒植物而险些丧命的,甚至还有在长期饥饿状态下,偶然吃上一次饱饭而险些被“撑死”的。我的大舅父单身一人居住在洛阳市区,由于年老体弱,再加上生活困难,也在那年冬天因冻、饿而死。当时邻居们已经几天未看到他出门了,当打开他的房门时,发现他已经断气几天了。而发生在我和父亲身上的一次严重食物中毒事件,也成了我永远的记忆。那是在“大跃进”年代,村子里的主要劳动力都被派去修水库,炼钢铁,留在生产队的都是一些年老体弱和妇女孩子。由于缺乏劳动力,无力按照以往年份的正常程序收储已经成熟的庄稼,人们不得已只好把大量的红薯就地掩埋储存。而按照红薯的正规储存方法,是需要将其收回家中,储存在温度、湿度适宜,通风良好的窑洞中的。但将红薯就地掩埋以后,很快就因温度、湿度过高和空气不流通而发酵腐烂,产生了大量毒素。为了充饥,人们竟然把这些已经掩埋了两年的腐烂红薯挖出吃掉。我和父亲进食了这种腐烂红薯后约两小时毒性发作,浑身瘫软,上吐下泻。幸亏大量呕吐将毒素很快排除,才使我们父子免于一死。这次历险真可谓刻骨铭心。</h3><h3> 在“大跃进”停课闹革命期间,学生们除了参加大炼钢铁运动以外,还经常参加诸如帮农民摘棉花、修桥筑路等义务劳动。当时我仅有十四岁,和同学们一道扛起铁锹,挑起铺盖,徒步到距学校二十余公里的孟津老城,参加修筑公路的繁重劳动。我们被安排在孟津老城附近,距离汉光武刘秀墓冢仅一箭之遥的龙马负图寺大殿中住宿。龙马负图寺是“人根之祖”,“人文之祖”的伏羲氏祭祀地,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相传上古时期,伏羲氏造书契,正婚姻,教渔猎,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的蒙昧历史,开创了中华文明。“龙马精神”一词即源于此。当我们在那座头上长有犄角,端坐大殿神位上的伏羲氏塑像脚下安然入睡时,犹如将自己置身于老祖宗在天之灵的保佑之下。</h3> <h3>孟津龙马负图寺</h3> <h3>负图寺图河故道遗址</h3> <h3>伏羲庙大殿</h3> <h3>人文始祖,河图之源。</h3> <p class="ql-block">传说中的“龙马”。</p> <h3> 在负图寺参加修路期间,正值全民闹饥荒时期,在“僧多粥少”情况下,为了尽可能做到公平分配食物,老师们也想了不少办法,其中最可笑的是“轮流吃饭制”。修路期间因粮食供应短缺,师生们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喝掺有红薯叶的稀粥。因为大家同吃一锅饭,而刚出锅的稀粥又很烫嘴,所以每逢开饭时间,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前去排队领饭。这样一来,抢在前边领来的稀粥就有充分的冷却时间,因而就很容易吃到第二碗饭。而若排在后边,等你将第一碗吃完,往往就锅底朝天了。为了避免这种不公平现象,老师们做出规定:开饭之前,大家都必须预先按班级排队,各班级实行轮流制,今天这个班级排在前边,明天那个班级排在前边。同时还规定,凡是排在前边领来的饭,都不允许先吃,必须暂时放下,等到排在后边的最后一人将饭领来,听到老师一声令下,方可一同开吃。即使这样,抢在前边的还是占了便宜。因为抢在前边领来的稀粥仍然有较长的冷却时间。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虽然成为大家日后的一种笑谈,但这种笑谈中却是包含着不少苦涩成分的。</h3><h3> 除了劳累和饥饿之外,平生第一次长时间离开父母的孩子们,还普遍产生了想家念头。因此,每晚睡觉时分,总可以听到有低声哭泣的声音。每逢这时,老师们就得好言相劝,说些要加强自我锻炼之类的安慰话。有一次在游王帮助农民摘棉花时,为了达到回家看望父母的目的,我平生第一次在老师面前撒了慌,说身体不适,需要休息。当大家都去工地以后,我就只身一人偷偷离开,徒步跑了约四公里路程回到家中,正赶上母亲在集体食堂工作,使我得以乘机吃了顿饱饭,又赶在同学们收工之前回到住地。</h3><h3> 即使在这种半饥饿状态下,为了给学校增加一点经济收入,学校还给各个班级规定了“勤工俭学”任务。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们也想了不少办法。有以废铁和硫酸为原料制备硫酸亚铁的,有以青石(含碳酸钙的矿石)为原料烧制石灰的,还有拉人力车去洛阳市区替木工厂运送货物的。在一次前往洛阳东关捡拾菜农丢弃的菜叶时,中途遇到暴雨,同学们拉去的人力车被陷入泥泞之中,进退不得。无奈只好把捡来的菜叶丢弃,把车子寄放在农民家里,然后大家各自想办法回家。等我冒雨只身跑到洛阳市区时,早已成落汤鸡了,天也黑了下来。无奈只好穿着湿漉漉的衣服,蜷缩在洛阳铁路东站候车室里休息一夜。等二天早上回到家中,脚上的一双布鞋早已鞋底朝天了。</h3><h3> 后来,也许是考虑到饥饿和劳累不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上级通知,学校可以根据情况实行“劳逸结合”的作息时间,半天上课,半天放假。为了保证主要课程的教学时间,学校暂时取消了体育、音乐等辅助课程,还把自习时间做了调整。由于学校安排妥当,尽管是半天上课,正常的教学秩序和主要课程进度还是得到了基本的保障。只是由于长时期处于半饥半饱状态,我的体形显得有些清瘦、单薄。</h3> <h3>初中毕业时显得清瘦、单薄</h3> <p class="ql-block">  在学校集体住宿期间,除了女同学被安排在小房间之外,全校所有男同学都被安排在一个大礼堂里。先在冰冷的地板上铺上麦秸、干草,再铺上自己带来的铺盖,就算安家了。晚上睡觉时,各种声音和各种动作无奇不有。有咬牙磨牙的,有说梦话的,有光屁股进进出出拉屎撒尿的,还有因尿湿了被褥而瞎折腾的。最可笑的是一位小老弟,稀里糊涂把尿撒在别人鞋子里,害得人家穿了一天湿鞋。尤其是在严冬,礼堂里没有任何取暖设备,只是用草帘把门窗简单遮挡一下。晚上外边滴水成冰,学生们夜间上厕所就成了大问题。因为厕所距礼堂较远,位置又比较偏僻,无奈学生们干脆就在礼堂门口解决问题。时间一长,礼堂门口竟然成了一个臭气熏天的滑冰场,虽遭到老师多次批评,但依然如故。 </p><p class="ql-block"> 在初中三年学习期间,尽管生活十分艰苦,我依然保持着刻苦的学习作风,学习成绩始终处于全班较前位置,为此常得到一些表扬、奖励。大约是在初三时期,我担任了班上的生活委员,主要任务就是安排每日的执勤人员,帮老师检查班上的日常卫生以及管理班费使用情况等杂务。班费是从同学那里摊派来的,每人五角钱,主要用于为大家订阅报张杂志等开支,还用班费为大家置办了一把理发推剪。别看一个小小的理发推剪,它起的作用可真不小呢。在置办理发推剪之前,大家理发需要到海资街上唯一的老王理发店理发。虽然每次理发只收取两角钱,但还是经常有赊账甚至赖账不还的。虽然这种不道德的事情不一定全是学生所为,但学生们还是经常为此而背黑锅。自从班上置办了理发推剪之后,同学们就可以自己解决理发问题了。只是那些自称为“理发师”们的手艺实在不敢恭维,所理发式大都是“锅盖头”。再加上理发推剪长期使用,刀口磨损严重,理发时连剪带拔,往往把“顾客”折腾得龇牙咧嘴。为此还流传着一首顺口流:老子剃头技术高,不用剪来不用刀,一根一根往下耗(拔),准能耗个电灯泡。</p><p class="ql-block"> 在初中三年学习期间,除了大炼钢铁、勤工俭学、劳逸结合这些令人不愉快的事件之外,也有一些振奋人心的事件发生。例如,我国当年的钢铁产量达到了一千零七十万吨,虽然其中很多钢铁产品(例如我们从河沙中淘出的那种铁砂)都是不合格的,但估计七百万吨合格产品还是有的。而与我们家乡休戚相关的几件大事是:家乡第一条农村公路洛(阳)孟(津)公路开始通车,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家乡农村架设了高压电线,农村第一次用上了电力,正如电影《李双双》中喜旺的唱词那样:“俺社里要把那电线架,架了高压架低压”。在通电之前,学生们上晚自习课都需自备煤油灯,一个教室同时点起几十盏煤油灯的场面堪称“壮观”,但一节课下来,大家鼻子、眉毛都被油烟熏得黑糊糊的,连咳出的痰都是黑的。大跃进也使农村交通运输工具全面实现了“轴承化”,并开始用上了充气橡胶轮胎。在实现“轴承化”之前,农村的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是牛车、马车。这种车辆没有轴承,车轮和车轴之间的滑动摩擦力很大。而且笨重的车轮由铸铁或木头制作,极易破碎,又极易陷入泥潭。而装上轴承之后,车轮和车轴之间的滚动摩擦力比原来那种滑动摩擦力就小得多了。又由于充气橡胶轮胎的普及,再加上农村公路的开通,农村交通运输从此步入了现代化进程。从这些方面来讲,“大跃进运动”还是有一些历史功绩的。</p> <p class="ql-block"> 第二节 山重水复疑无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元一千九百六十一年秋天,我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初级中学的学业,结束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正当我踌躇满志地迎接即将到来的高中学习生活时,万万没有想到命运却和我开了一个几乎是致命的玩笑——我在初中升高中的升学考试中名落孙山。至今还清楚地记得,那天我沮丧地从中考发榜现场回来时的那种狼狈相。而家人对于这件事情的反应却是出奇地平淡。因为在他们看来,一个普通农家能够培养出一个初中生,已经很不错了。但在我看来,这就意味着我将和父辈一样,终生和土地做伴,面朝黄土背朝天。当我终于静下心来,对事情的每一个细节分析之后,我坚定地认为自己还是有一定实力的,于是下定了来年复考的决心。为了确保来年的复考更有把握,我不但对初中课程做出了复读计划,还预习了高中一年级的物理、数学等课程。作为一个普通农民,能够在当时那种毫无学习资料可以借鉴,更无“高人”给予指点的条件下,边参加劳动,边自学复习,整整坚持了近一年时间,实属不易。</p><p class="ql-block"> 在家乡务农的日子里,我读初级小学时母校的校长,曾对我表示过愿接收我前来任教的意向,我也曾亲自到学校去考察了一番,最终没能下定这个决心。生产大队也曾先后把我任命为大队蔬菜种植基地会计员和第六生产小队会计员,我也曾经在两个岗位上敷衍了一段时间。后来在当年国家实施的征兵活动中,我本来已经被批准应征入伍,家里人甚至还特地为我置办了一顿丰盛的送行饭。但就在临出发的前一天我被告知,我的入伍资格已被取消。问其究竟,说是我的政治审查没有过关,可能因为我的一个姑父和一个姨父均为富农成分。而根据我和家人的猜测,很可能是有人参与幕后活动,把我的应征名额顶替了。因为在当时,一个毫无家庭背景的普通农民,想要改变自己命运,只有升学和当兵这两条路。</p> <p class="ql-block"> 按照我国民兵工作条例的规定,凡是年龄在十八到四十五岁的男性公民,都有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在家乡务农那年,我刚好十八岁,所以被编入村民兵组织,成为一名基干民兵。在和平年代,农村基层民兵的任务主要是协助政府维持社会治安,参加农业工程建设,参加病险工程抢修,参加救灾,参加军事训练等等。一旦有战争爆发,基层民兵组织就成为现役军人的主要兵源。在村民兵组织中,每当举行队列训练和打靶训练,民兵们都肩背一支从部队退役下来的老式步枪,腰缠一条没有子弹的武装带,爬在靶场上练习瞄准技术。当时的口号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雨雪风霜,在所不辞”。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训练,我终于盼来了实弹射击的机会。这时候,由于事先知道弹仓中是有子弹的,所以心情特别紧张。经过反复瞄准,终于横下心来,眼睛一闭,扣动搬机,只听“砰”的一声,射击完成。当看到报靶员摇动手中一面小红旗,传出“三发子弹,两发脱靶”的信号时,心理的失落感还真不亚于中考落榜之时呢。</p> <p>  就在我失学并参加家乡民兵组织那年,有一天村子里突然传来一条耸人听闻的消息,说有人在凤凰岭庙遗址的一口机井中看到一条“神龙”。几天之内,“井中有神龙显灵”的消息不胫而走,引来附近大批村民自发聚集。他们有烧香拜佛的,有喝“神水”治病、消灾的,还有敲锣打鼓,诵经文跳大神的。那口机井旁边也很快堆满了由信徒们捐献的、企图用来重修庙宇的建筑材料。獐羊村那棵老槐树自然也又一次成为信徒们顶礼膜拜的偶像,甚至传出有人看到老槐树上有白发老人活动的奇闻。</p><p> 凤凰岭庙的位置相当特殊,它东距凤凰台村、西距南陈庄村、北距獐羊村、南距南石山村各一公里。在老年人的记忆中,历史上此庙宇曾僧人云集,香火十分旺盛。庙宇拥有规模庞大的房产和耕地,附近很多农民都是凤凰岭庙的长工或佃户。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前来赶凤凰岭庙会的村民络绎不绝,庙会规模庞大。但从抗战时期开始,凤凰岭庙逐年破败,每年农历正月初九的凤凰岭庙会被迁移到獐羊村老槐树下,凤凰岭庙也因失去经营和管理而逐渐被人们遗忘,最后竟然沦为土匪们劫财杀人的据点,成为人人谈之色变的恐怖场所。在庙里的一口水井中,不知填埋有多少遭土匪杀害的无辜村民尸骨。在我的记忆里,到解放初期凤凰岭庙就只剩下几间四面通风的破房子了。后来,在“大跃进”时期,这几间破房又被完全拆除,拆下来的那些建筑材料都被拿去修筑凤凰台区政府办公室了。庙宇被完全拆除后,又在庙宇遗址上打了这口用来灌溉农田的、口径足有十米的机井。说也凑巧,就在拆除凤凰岭庙当天,这里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獐羊村一个学龄前儿童赵六一(据说在他爹六十一岁那年出生)也在当天被自家的房墙压死。而我们马氏家族的另一名成员马某选,偏偏也是在这一天,在打井施工中因井壁坍塌而死亡。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说法是,有人在马某选出事的当天夜里,听到街上传来一声令人恐怖的尖叫。不过,事后考证起来,拆庙当天正是当地的多风季节,虽有一些风沙,也属正常现某象。赵六一死在拆庙当天纯属偶然,因为类似事件在其他日子也时有发生。马某选因井壁坍塌死亡并不是发生在拆庙当天,属于发生在当时农村兴修水利高潮中的正常工程事故。至于马某选死亡当天夜里那一声尖叫则纯粹是造谣惑众。</p><p> 也许是由于这口机井的位置太特殊了,再加上先前所发生这种种传言,所以才引发了这场突如其来的迷信活动。这时候,地方人民武装部很快意识到,这是一场严重的迷信活动,必须立即干预。于是便组织我们民兵在机井旁值勤。一连几天我都站在井口,睁大双眼极力去寻找井中那条“神龙”,但始终没有看到井中有任何动静。于是反复向前来拜祭的人们解释说“井中明明什么也没有”,并规劝人们离开。这时候他们竟然众口一词“那是你们心不诚”,真让人哭笑不得。</p> <p class="ql-block"> 第三节 柳暗花明又一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家乡农村务农的那一年是我前所未有的最失意时刻。它汇集了我从苦闷、彷徨、忧郁到振作、奋起的复杂心态。在这种复杂心态中,我终于等来了“雨过天晴”的机会。我和另一同学相约一同参加了第二年的升学复试,并双双顺利被孟津第二中学录取。真可谓“柳暗花明花明又一村”。有趣的是,我在考试前临时结识的、曾给予我不少帮助的一位应届初中毕业生却落榜了。而更值得庆贺的是,三年之后,我和与我一同参加入学复试的那位同学又一同被国家重点大学录取,从此进入了人生最辉煌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公元一千九百六十二年秋天,我顺利通过升学考试,进入孟津第二中学,开始了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当时孟津县共有两所高中,孟津二中校址设在孟津县新政府所在地长华镇,孟津一中校址设在孟津城关。孟津城关是老孟津县政府所在地,是有名的古渡口,也是黄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在我国周朝时期,定都镐京(陕西咸阳)的周武王日渐强大。而定都朝歌(河南安阳)的商纣王骄奢淫逸,民怨沸腾。周武王姬发遵照其父周文王的遗志,厉兵秣马,向朝歌派遣间谍,准备伺机兴师讨伐商纣。为了伐纣,周武王还在孟津与众诸侯结盟,史称“八百诸侯会孟津”。后来,商纣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呈白炽化,周武王、姜子牙等人把握这一有利战机,大举伐纣,结束了商王朝的统治。正是考虑到孟津城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国务院在规划行政区设置时,将新县政府所在地长华镇更名为孟津县城,而将原孟津城关更名为会盟镇。</p><p class="ql-block"> 长华镇距獐羊村约九公里,徒步每个单趟约需两小时。除了家住本镇的学生们,外地学生都被安排在土坯房宿舍中的大通铺住宿。在严寒的冬季,宿舍里照例没有任何取暖设备,宿舍门口照例是臭气熏天的“滑冰场”。而在炎热的夏季,宿舍里没有电扇,且不说闷热难耐,单就那满天飞舞的“飞机”(蚊虫)和成群结队的“坦克”(臭虫),就让人彻夜难眠。说臭虫“成群结队”一点都不过分。有一次我们弄来一些杀虫剂撒在床板上,掀开床板时,竟然看到臭虫尸体沿床板缝隙排成了一条线,直至今日回想起来还感到恶心。而最令人懊恼的还有那些良心丧尽的小偷,钻了学校围墙不完善的空子,把他们的贼手伸向了我们这些穷得叮噹响的学生。一天夜里,小偷竟然在大家酣睡之中,把我们一位同学的裤子拖出宿舍,偷去了他可怜的几元钱伙食费,害得大家不得不挤出课外时间,自己动手加高围墙。</p><p class="ql-block"> 由于距家较远,不能像小学和初中那样每日回家就餐,又无力全额支付学校食堂昂贵的伙食费,我只好为自己安排了一个“三三制”。即每周前三天从家中带些干粮,后三天在学校食堂就餐,这样就可以将每周的伙食费压缩到一元多钱。可别小看了这区区一元多钱,这可是我们全家的一大笔开销呢。要知道,我们的单身老师,全月在学校食堂就餐的伙食费一般只有九元钱,最高也不超过十二元,大约要占据全月工资的三分之一。虽然当时全国最困难的饥荒已开始好转,但一般农民的家庭生活仍相当艰苦。所以每周从家中带的干粮大部分还是红薯制品,玉米、白面制品是很少的。夏天没有鲜红薯就带红薯干和红薯面馒头,而这些东西在夏天又容易发霉,这时就得剥去外部霉表,吃中间的部分。冬天一般带一半鲜红薯和一半红薯面馒头,而这些东西在严寒的冬天又容易被冻成冰坨,这时就得用开水化开,或者借老师房中的火炉烧煮。为了准备干粮,每逢周末回家所要做的重要事情就是磨面粉和准备干粮。那时,农村磨面粉用的是石磨,需要用人工推磨或者用牲口拉磨。而我最不乐意做的事情就是推磨。因为干这种活,只能绕着磨道一遍又一遍地转圈,单调乏味极了。</p><p class="ql-block"> 在高中阶段最值得骄傲的是,我在高二、高三全县中学生春季运动会上,曾连续两届取得多项中、长跑冠军。长跑是需要掌握一些技巧的。对于中、长跑来说,起跑动作并不是特别关键的,只要没有大的失误就可以了。但在平跑阶段,必须保证自己不能落在主体方阵后边很远距离,最好是尾随其后。在长跑中,始终要做到呼吸平稳,再配合上有节奏的脚步,就可以使自己很快适应这种高强度的运动,并保持适当体力,以保证在距终点一百米时,能够全力冲刺。而那些没有经验的运动员,往往在刚完成起跑动作后就急忙加速,消耗了大量体力,最后无一不是“一泄千里”。我最拿手的径赛项目是八百米和一千五百米长跑。而来自孟津一中的张好信同学则更擅长于四百米或更短距离的短跑。这样一来,我们两人就几乎霸占了全部径赛项目的冠亚军,成为全县中学生中名噪一时的新闻人物。当时我的体育教师李庭云对我们运动员抓得很紧,每逢训练时间,他都给我们安排了详细的训练科目和必须完成的训练指标。尤其是早操时间,要求我们每天在校外公路上至少要跑完四公里越野长跑。无论春夏秋冬,跑完这四公里路程都要大汗淋漓。尤其是在严寒的冬季,当衬衣被汗水浸湿以后,冰冷地贴在身上,即使在外面套上棉衣,也要被冷风吹得瑟瑟发抖。由于没有第二件衬衣可以更换,只有依靠自己的体温将湿衬衣暖干。长时间的高强度训练,使我两腿骨膜发炎,疼痛难忍,仍然要坚持完成训练指标。就在高三将要毕业那年夏天,同学们都在紧张准备高考,我却被学校安排参加洛阳地区中学生运动会的五千米长跑项目。当时我腿部的骨膜炎已经严重到几乎不能正常行走的程度,医生为我贴上膏药,仍然坚持完成了五千米长跑项目。回忆起来,觉得这两年的体育锻炼,不但增强了我的体魄,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培养了我吃苦耐劳、增强好胜、敢为人先的良好品质。</p> <h3>在高中阶段,我最喜欢的体育项目是中长跑。</h3>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青少年学生都非常注重课外阅读,一本好书往往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对我影响最大的读物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真正的人》、《青春之歌》、《志愿军一日》、《海燕》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不知教育了多少代青少年,直到现在,书中主人公保尔的故事还在青少年中广为流传。《真正的人》的作者是波列伏依,讲述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军歼击机驾驶员阿列克谢·梅列西耶夫因座机中弹负伤,跳伞后被困冰天雪地,导致下肢严重冻伤、坏死。爬行十八天后终于回到苏维埃人民中,但从此失去了双足。失去双足就意味着他将永别蓝天,因而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后来在同病室的一位老布尔什维克鼓励下,阿列克谢立志成为一个真正的苏维埃人。他以钢铁般的意志,长期艰苦训练,终于灵活运用假腿,重返歼击机,在卫国战争中立下卓绝功勋。《海燕》是高尔基的作品,也称作《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p> <p class="ql-block"> 《海燕》</p><p class="ql-block"> 高尔基 </p><p class="ql-block">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p><p class="ql-block">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在大海上面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海鸭也在呻吟着。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p><p class="ql-block"> 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p><p class="ql-block">  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而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p><p class="ql-block">  雷声轰响,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沫。</p><p class="ql-block">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p><p class="ql-block">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高叫!</p><p class="ql-block">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p><p class="ql-block">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剑光,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浮动,一晃就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p><p class="ql-block">这是勇敢的海燕,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p><p class="ql-block">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p> <p class="ql-block">在高中阶段,学校图书馆成为我经常光顾之地。</p> <p class="ql-block">  在高中阶段,我的学习成绩始终处于班级较前位置。我最感兴趣的课程是俄语。记得无论大小考试,我的俄语成绩没有落在八十分以下的。甚至在高考成绩中,我竟然能将我的俄语分数估计到九十五分。</p><p class="ql-block"> 在高中学习时期,学校里几位对我影响较大的老师,是值得我永远将他们记在心里的。第一位是我的班主任老师刘林生。别看他说话慢条斯理,一旦他看准了你的毛病,批评起来是很严厉的。但他批评起来总能让你感到那不是在批评,而是在说理,尤其没有那种简单的教训人或者挖苦人的味道,所以总能让你口服心服。不但在学习方面他是我们的师长,在生活方面他又堪称我们的慈父。他知道我们这些家在外地的学生生活比较困难,总是不厌其烦地欢迎大家到他房间去煮饭。第二位是我的体育教师李庭云。他在组织我们进行高强度体育训练时,总是先做示范动作,然后就给你规定一些训练指标,而且亲自监督,耐心纠正你的不规范动作。为保证运动员们取得好的成绩,在运动会期间他还为我们运动员安排了小灶,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获得好吃饱喝的机会。第三位是学校一位年过八旬的退休教师介子在,是个很幽默的老人。他走路时拿手杖的姿势很特殊。一般老年人拿手杖时,总是将右手或左手下垂,紧握一根长度适当的手杖上部端点,再把身体重心移到手杖上,起到支撑身体的作用。而他拿手杖时,则是把右臂或左臂向前平伸,手握一根长度足有一人高的竹竿中部。而且那根竹竿的下部端点多数时间是悬空的。所以准确地说他是在“提”竹竿,而不时在“拄”手杖。这样一来,拐杖不但起不到支撑身体的作用,反而成了一种额外累赘。由于他为人和善,资格又老,包括校长在内的其他老师都对其十分尊重。平时他有什么问题,总是“越级”直接到县教育局反映,教育局同志对他也很尊重。我们校长姓“牛”名“与”,签字时喜欢用繁体子“牛與”。由于“与”的繁体子“與”与“兴”的繁体子“興”形体接近,而当地农民又习惯把“牛”读做“ou”,所以介子在就把“牛與”读做“ou xing”。牛与校长对此也只是一笑了之。介子在有一句“名言”很值得回味,他说:“我每顿饭吃到第二碗就吃饱了。为了节约粮食,我每顿饭只吃第二碗”。</p><p class="ql-block"> 孔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中国人历来主张“人还是要吃点苦的,否则他就难有所作为”。回忆起来,在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中,我度过了人生最艰苦的岁月,但这也是我在德、智、体方面进步最快的三年。在以后的各个时期,尤其是后来在陇东地区参加石油会战期间,尽管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极其艰苦,但我始终能够坦然对之。也正是有了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才使我在后来的科研工作中,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最终赢得了人生的辉煌时期。</p><p class="ql-block">——本章撰写自公元二千零一十年,时年六十六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