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占时期兵营

一粟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德国人来青岛之前,胶澳即已设防,那么当时青岛究竟有几座清军兵营呢?以往记载中有说四座、有说五座, 各种信息鱼目混珠、混淆视听,那么究竟是有几座呢?他们分别叫做什么名字呢?</p><p class="ql-block">根据谷子和同伴们考证,有明确的证据显示,当时清军的兵营共有“六座”,他们分别是广武炮队、嵩武中营、嵩武左营、广武前营、骧武前营、水雷营,他们分别对应的德语名称为Artillerie Lager(炮营)、Ostlager(东营)、YamenLager(衙门营)、Höhenlager(高地营,俗称小泥洼兵营)、Strandlager(海滨营)、Brückenlager(桥营)。现在大家清楚了吧!坊间流传的的各种说法至此可休亦。</p><p class="ql-block"> 文中图例为1898年青岛全景鸟瞰图,德国巴伐利亚图书馆藏。其中明确标注了青岛各种建筑的分布,包括文中所提到的六座兵营,同时也是难得一见的早期青岛全景展示。喜欢的朋友可以自己寻找一下他们具体的位置!</p> <h1>历史影像上的老青岛1897——1914</h1> <h1>开埠初期的老衙门</h1> <h1>老衙门地形图</h1> <h1>1897年小青岛</h1> <h1>19世纪后期中国时局图,图上代表的英、俄、法、日、美、德觊觎中国已久。</h1> <h1>德国入侵中国,始于19世纪下半叶。随着德国在远东势力的日益增强,德国迫切需要在东亚,特别是在中国寻求一块永久性殖民地,保护其在华的既得利益,扩大其在华的势力和影响。</h1> <h1>巨野教案<br>教案起因于一场误杀事件。刘德润生在巨野,喜爱练习拳棒。因其与巨野县官许廷瑞有着很深的矛盾,故刘德润寻机报复。当时,磨盘张庄的教堂神甫薛田资与周围村民时常发生不和,县官许廷瑞无论是非曲直,每次一味地偏袒教堂,所以村民与薛田资的矛盾异常尖锐。刘德润与其同伴商议,决定刺杀薛田资,既可以泄民愤,也可以连带地借外国和清政府之手惩罚县官许廷瑞。于是,刘德润与其同伴于1897年11月1日夜晚突袭磨盘张庄的教堂,寻找到薛田资住的房间,却误杀了两位德国传教士。<br>  原来,当天德国传教士能方济和韩理经过巨野,留宿教堂,薛田资将自己的房间让给两位传教士歇息,所以发生了误杀。<br>  刘德润等发现所杀的是外国人,立即逃之夭夭,不知所踪。<br>  教案发生后,山东巡抚李秉衡马上命令当地官员处理此案,但德国不满处理结果。而且,德国早就有意在沿海为自己取得一块殖民地,经过调查,胶州湾是理想的地点。于是,德国便火速派军舰攻打胶州湾,清廷守军无意防御,德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便占领胶州湾。此后,两国开始外交交涉。德国公使海靖提出六项要求,包括罢免李秉衡,惩罚凶手,赔偿教堂损失和德国出兵的军费等。经过李鸿章与海靖交涉,1898年3月清廷与德国签订《中德胶澳租界条约》,租期99年。<br></h1> <h1>中德胶澳租界条约</h1> <h1>德国海军副司令冯.施佩(1861-1914)是最早重视青岛价值的德国海军高级将领。冯.施佩出生于丹麦的Copenhagen,1878年加入德意志帝国海军,曾在非洲服役。<br></h1><h1>冯.施佩于1896年5月上任,便开始为德国寻找据点,并且于1896年向德皇提出占领胶州湾。同年年底,德国海军司令部呈交了东亚巡洋舰队实施地方占领的草案,获德皇批准。</h1> <h1>1898年3月6日,中德签订《胶澳租界条约》,条约规定:德国租借青岛99年,租借地面积551.5平方公里,德国获得胶济铁路的筑路权及沿线采矿权。从此,青岛成为德国的殖民地,山东为德国的势力范围。</h1> <h1>从1869年起,德国派出一些专家来中国调查考察,选择港址。德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希霍芬的调查报告,对山东的地理位置、矿藏、物产大加赞赏。同年8月,德国远东舰队司、海军上将司令棣利士调查胶州湾的军事和经济价值,认定胶州湾为最适宜的港湾。</h1> <h1>德国人绘制的胶州湾地形图</h1> <h1>1896年4月,德国任命海军少将梯尔匹茨为远东舰队司令,下达给他的命令就是:“要在中国沿海寻找德国能够建设军事基地和经济基地的地方”。8月,梯尔匹茨乘军舰来到胶州湾勘察后,认为胶州湾是最理想的目标。</h1> <h1>1897年8月,德国入侵胶州湾前夕,派遣其军部建筑顾问、海港工程督办佛朗求斯来中国,对胶州湾地区进行了更为秘密的重点调查。佛朗求斯在调查报告中对胶州湾的位置、地势、港口、面积、岛屿、风力、潮汐差度、地址状况、饮水、居民和工商业等近30个项目做了详细记录和研究。&nbsp;他发现胶州湾的入口处很深,足以通过最大的远洋舰船。进入港湾后水面两里宽,底部是一深水盆地。从这一盆地开始沿着东部海岸延伸着一条约4里长,1000多米宽的海沟,退潮时仍有6米深,非常适合建港。这足可见德国人研究的深入。</h1> <h1>1897年,德国利用两名传教士在山东巨野县被杀(巨野教案)。11月13日,德皇威廉二世命令驻泊上海的德国远东舰队司令隶利士,率3艘德国军舰组成舰队北上,在司令冯·迪特里希的率领下到达胶州湾,在前海下锚。</h1> <h1>1897年11月13日,以“皇帝”号为旗舰的德国远东舰队驶入胶州湾。清军守将章高元派人前去探询,德国人谎称来此游历。14日晨7时,700多名德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分乘小船从铁码头(今栈桥)登陆,迅速切断电报线,抢占制高点,控制弹药库,控制住了清军总兵衙门和兵营,强迫清军撤离。这是德国画家描绘的德军舰队驶入胶州湾的情景。右上方军官即为德国海军远东舰队司令奥拓·冯·迪特里希。</h1> <h1>棣利士向全舰队发布了占领胶州湾的命令,指示要求尽量避免战斗行动,采取兵不血刃就轻易地达到占领目标的方案。德国海军率先对中国炮台发动攻击,随即陆军登陆,强占胶州湾。</h1> <h1>德军登陆</h1> <h1>德军进驻</h1> <h1>(二)</h1> <h1>1897年德国人占领青岛后,在青岛地区设立炮台</h1> <h1>德占时期青岛老衙门远眺</h1> <h1>德军在清政府衙门奏乐庆贺胜利</h1> <h1>德军在老衙门拍照</h1> <h1>德军兵营</h1> <h1>德国政府发行的入侵胶澳纪念明信片</h1><h3></h3> <h1>一年后,即1898年11月14日,德国在青岛树立纪念碑,纪念德军占领青岛,也为了表彰德军远东舰队司令冯·迪特里希在占领青岛过程中的功绩,因此给它命名为“迪特里希之石”。</h1> <h1>作为一种值得炫耀的军功,迪特里希碑文详细记录了德军占领青岛的过程。当然,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丧权辱国的象征。</h1> <h1>当时刻于信号山的“迪特里希之石”,1914年,日本人打败了青岛的德国人,他们在这块石头的鹰徽上又刻上了他们的军功;1922年,这块石头被割下运往日本。</h1> <h1>1897年11月14日,第二支舰队也立即由德国启程前往青岛。以德国亲王、海军少将赫里希亲王为司令的德国第二舰队,翌年5月5日抵胶州湾。,赫里希亲王是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的弟弟,在现在的青岛崂山,有一处名为“1898营地”,树立了一块巨石,上面刻着两行字:「1898.1912.PRINZENBAD」,前面的日子应当就是「1898」的由来。这第二行是德语,意为“王子/亲王沐浴之处”。此石是为纪念德国赫里希亲王于1898年来青岛所刻。</h1> <h1>1898年3月6日,清政府被迫与德国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又名《胶澳租界条约》),租期99年,并允许德国在山东修筑铁路和开采沿线矿产。</h1> <h1>德国人画得德国远东舰队侵占青岛时的画面</h1> <h1>德国人规划的“青岛全图”</h1> <h1>德军的野战医院(今青医附院)</h1> <h1>  1899年的山东铁路公司,当时还是铁皮屋顶,周边道路(今太平路)等工作尚未完成。远处可见天后宫、临时天主教堂及尚未拆迁的青岛口。</h1> <h1>1900年的今广西路东段,道路一侧建筑分别为山东铁路公司、德华银行、海因里希亲王饭店。</h1> <h1>今江苏路小学。</h1><h1>前身是德国总督府小学,始建于1901年11月2日。创办之初,名叫 “胶澳总督府小学校”,只招收驻青德军的贵族子弟</h1><h3></h3> <h1>1913年,今青岛湖南路。</h1> <h1>1910年今中山路一角</h1> <h1>今中山公园内人工河<br>德国人威廉摄于1910年</h1><h3></h3> <h1>德国侵占青岛后,将沿海的太平路修整后,以德皇威廉将其命名为威廉街。1901年德国驻胶澳总督叶世克去世,并在青岛湾东部(现青岛路南端)建了“叶世克总督纪念塔”,六边形的纪念塔主体上共有铜牌十二块,面向太平路一面的铜牌上镌刻的是叶世克总督的肖像,于1903年3月落成<br>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把纪念塔上的铜片肖像、碑文揭去,改路名为“舞鹤町”。1922年,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将该路定名为太平路。并将纪念塔更名为“青岛接收纪念塔”,碑上刻着“中国接收青岛纪念塔”四字。<br>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又改为“大东亚圣战纪念塔”。<br>1945年日本投降后,民国青岛市政府又将其更名为“山河重光记<br>念塔”,“山河重光”四个大字由当时的青岛市市长李先良镌写。<br>这座纪念塔在1966年8月“文革”期间被毁。</h1> <h1>“德境”界石,现存于青岛博物馆内</h1> <h1>德军在军营操练</h1> <h1>德军营门</h1> <h1>德军在即墨古城外操练</h1> <h1>德军操练(一)</h1> <h1>德军操练(二)</h1> <h1>德军训练清兵</h1> <h1>胶济线铁路开工,德国人与胶州知县</h1><h3></h3> <h1>德国人撤出即墨,与即墨县令合影</h1> <h1>德军向青岛市区撤军</h1> <h1>这是1900年9月5日从德国胶澳租借地寄往德国的一张明信片,画面的左下角印有德文“GrussrousKiautschou”,中文的意思是“来自胶州的问候”。</h1> <h1>总督官邸,1903年落成。</h1> <h1>德占时期青岛火车站</h1> <h1>德占时期的太平路</h1> <h1>山东路矿公司</h1> <h1>太平路与江苏路拐角的山东路矿公司</h1> <h1>建于明代中叶的天后宫</h1> <h1>德国人占领青岛后的天后宫全景</h1> <h1>德占时期的天后宫</h1> <h1>天后宫后面是教堂(已拆除)</h1> <h1>天后宫前的德国人与小商贩</h1> <h1>中国初设之东海关青岛份卡</h1> <h1>1904年开设的屠兽场(今西镇屠宰场)</h1> <h1>礼贤书院(今青岛九中)</h1> <h1>办喜事的中国人</h1> <h1>为德军运送火炮的中国农民</h1> <h1>早期的大港码头</h1> <h1>早期的船舶制造厂(今莱阳路8号一带)</h1> <h1>德国人在大港建造的2000吨浮船坞,后被日本人抢去本土,一直用到70年代。</h1> <h1>船坞修船</h1> <h1>可同时修理多艘轮船</h1> <h1>未开发的今第一海水浴场</h1> <h1>今第一海水浴场</h1> <h1>1899年(今二中西侧)</h1> <h1>停泊在今二中西侧的渔船</h1> <h3>1900年德占时期的上青岛村,背景是信号山。</h3> <h1>即将迁徙的上青岛村</h1> <h1>拆毁迁徙上青岛村</h1> <h1>拆毁迁徙青岛村</h1> <h1>1897年小鲍岛</h1> <h1>织布机器</h1> <h1>海云庵</h1> <h1>即墨马山的庙宇</h1> <h1>赶李村大集</h1> <h1>李村集市的骡马市</h1> <h1>东镇卖枕头的小女孩</h1> <h1>等顾客的洋车夫</h1> <h1>青岛村村民</h1> <h1>胶州湾的渔船</h1> <h1>在河南路推煤的苦力,站立的是洋行的德国人。</h1> <h1>利用风力推车的农民</h1><h3></h3> <h1>1898年即墨</h1> <h1>即墨老城</h1> <h1>即墨城内</h1> <h1>即墨城内的中国人</h1> <h1>德国人与中国农民</h1> <h1>1914年德军与入侵的日军作战</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