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各位同仁,各位朋友,今天很荣幸、也很忐忑,这是我们坊的第一次线上语音讲座,这是一种新的教研方式,我们开始了对它的尝试与探索,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内容是——《考场作文要紧扣题巧点题》。</h3> <h3><font color="#ed2308">一、为什么选这个点来讲(即背景)</font></h3><h3> 政通学校八年级这次期中考试,作文《成长路上的阳光》由我和肖芳华老师阅卷。题目不难,绝大部分同学也有话可说,写得满满的,但全校作文平均分只有43,主要问题是学生考场作文不懂得要紧扣题、巧点题。</h3><h3> 有些同学没有审准题目就草率行文,在行文时内容与题目没有实质的联系和契合,而是若即若离,貌合神离,点题有生拉硬拽的感觉。或者材料与题目是一致的,却没有点题,全篇却没有一个字提到“成长路上的阳光”,也就是说,通篇没有点题。作为阅卷老师的我们,在有限的阅卷时间——一般为1分钟左右,不知道学生想写什么,认为走题了。所以只能给他一个比较低的分数。对于初中学生,教授一些作文的技巧,还是有必要的,所以我最终确定“考场作文要紧扣题巧点题”作为讲座内容。我在教材中中找到了一些点题、扣题的实例,以引导学生“跟着课文学写作”,欢迎我们工作坊的大侠们前来捧场指导。</h3> <h3>【审题立意】</h3><h3> 这是一道典型的“提示语”+“命题”作文。首先要细致分析“提示语”并据此确定“立意”范围。“提示语”有两句句话,第一句着重解释“阳光”的内涵,即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有过许多撩拨心弦的记忆: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启迪、书香的熏陶…这些记忆如同呵护的春风,关爱的雨露,友善的阳光,滋养着我们心灵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这些就是指的“阳光”;第二句点明“成长路”,要“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要写自己的成长,所以文章中一定要有我。 命题者建议学生“我手写我心”,原汁原味地展示现实生活画面和“真情”“实感”,生活的“真实”加上表达的“诚实”会格外动人。</h3> <h3><font color="#ed2308">二、有些作文为什么给阅卷者 “离题”的感觉? </font></h3><h3><font color="#ed2308"></font> 以这篇作文为例,考场作文给阅卷者感觉“离题”大体有以三种原因:</h3><h3> 1.审题不全面。审题时,我们容易抓住那些我们熟悉的、比较容易入手的“字眼”切入叙写,而忽略了题目的整体,从而导致偏题离题。比如:一些同学大谈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启迪、书香的熏陶,却疏忽了“成长”这个关键词,“成长”代表我痛过,我明白了,我知道了,我学会了,我心智成熟了。这样一来,不少同学将“成长路上的阳光”这个题目变成了“阳光”,文章很少顾及到“成长路上”,造成了整体偏离题目。</h3> <h3> 2. 下笔前不排兵布阵,下笔时“意识流”式行文。</h3><h3> 有些同学没有紧扣题目的写作意识,拿到一个题目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写到哪里就顺势说下去,也不管是否符合主旨的需要,这样很容易导致行文离题的问题。</h3><h3> 比如有个同学写成长路上的阳光是书,文章是这样展开的:开篇写人生路很长,有荆棘丛生的坎坷路,也有平整路段;有风雨,也有阳光。这样开篇还是有题目意识的,接下来花大量笔墨解释荆棘丛生的坎坷路、平整路段、风雨、阳光各是什么,这与题目关系不大,有偏题之嫌。第三段大写特写书有很多种,好的与不好的;流行的与冷门的;幽默的与严肃的;通俗易懂与生僻晦涩的,然后又不厌其烦地介绍我看过哪些书。第四段写我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起点是在小升初的暑假读到了《秘密花园》这本书,然后点题——我成长路上的阳光就是书。</h3><h3> 整篇文章流水帐般地叙事,至于题目中的“成长”、“ 阳光”(属性是温暖、希望、光明)……”却直接忽略了,等到发现偏题,文章已经写得够长了,无法再用一个鲜明的主旨串联起来,自然散乱无章。</h3> <h3>3、语言过于含蓄曲折,题旨不明朗。</h3><h3> 有一位语文教授说:“考场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 </h3><h3> 考场作文不同于日常作文,要有比较强的“功利心”——既然阅卷者目光停留的时间很短暂,就需要给出最终的分数,那么我们在作文当中就要有意识地突出文章的主题。否则,让阅卷者花费时间和心思去百般查找是不合适的。含蓄的文章当然好,可以令人回味无穷。但阅卷老师一般没有时间和精力琢磨你的“言外之意”,还需慎用。</h3> <h3><font color="#ed2308">三、我们如何在文章中点题呢?</font></h3><h3> 点题,是挽救离题文的救命草,是获取保险分的奠基石,是获取高分的妙招。</h3><h3> 点题如此重要,那么到底如何点题呢?</h3><h3>1.点题的方式。</h3><h3>所谓的“点题”,无外乎两点:</h3><h3>⑴. 点题目(明点);</h3><h3>⑵.点中心(暗点)。点题目(明点),即题目再现。点中心(暗点),即内容和立意的影射。这两点做到了,阅卷老师就能从中看到你的文章内容及立意。</h3> <h3> ⑴.怎样点题目(明点),即题目再现呢?</h3><h3> 在我们课文中,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h3><h3> 如:</h3> <h3> ⑵.所谓“暗点”,则指在词句上与标题没有直接的联系,只是在意义上比较含蓄地点出题旨,常常表现为紧扣题的描写或议论抒情,这是学生作文的难点,这样的例子我们的课文中也不少。</h3> <h3>2.点题的位置。</h3><h3> 文章点题的位置多种多样。即点题有篇首、篇中、篇末和通篇点题等多种方式。</h3><h3>(1)篇首点题。亦即开门见山点题法。(2)篇中点题。在文章叙述或论说的过程中,以简洁精练的语句,恰如其分地点出文题所蕴含的深意,加强文章内容与标题之间的联系。</h3><h3>(3)篇末点题。这种方法也叫“卒章显志”。在文章的主题已经得到充分表现的基础上,再加上点题之笔,不但可以使读者更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而且也可以在结构上起到收束全文的作用。</h3><h3>(4)通篇反复点题。即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反复点题,也就是标题开头、中间、结尾都点题。在行文过程中,让似曾相识的词语、句子反复出现,不断强化主题。这种点题方法是将文题作为文章的线索,采用反复铺排,反复咏唱的方式串联全篇,使文章呈现出清晰精美的行文思路,也通过反复使文题更加鲜明,中心更加突出。</h3> <h3>不同位置点题有不同作用:</h3><h3> 点在起首的,重在开宗明义;</h3><h3> 点在篇中的,借以因势利导;</h3><h3> 点在结尾的,意欲深化主题。</h3><h3> 言而总之,要点在文章的关键处,使形象“活”起来,思想得到升华。</h3> <h3><font color="#ed2308">四、 “点题”要注意以下几点:</font></h3><h3> (1)题旨不但要高度概括又要有表现力,而且要精练准确,干净利索,恰到好处。</h3><h3> 一位同学的开篇这样写:</h3> <h3> 这个开篇再现了题目,也影射了立意:书如阳光熏陶了我的心灵。</h3><h3> 但,这段文字给人感觉首先就是为排比而排比,为议论而议论,拖沓,空洞,段文字给人感觉首先就是为排比而排比,为议论而议论,拖沓,空洞,矫揉造作,虽然语言显得有几分文采,但过多的议论远离文章的内容,并未给文章添彩。其次, “阳光”明显应该是喻体,那么,“书”是“阳光”?这本喻体之间有何相似处?显然,作者没有明确写出,显然这个点题不合格。</h3><h3> 我们来看修改:</h3> <h3> 经过修改,没有了废话,文章指向鲜明,写书给我力量,给我方向,给我温暖,本体和喻体也有了相似点。</h3> <h3>(2)卒章显志,显得应该是紧扣题目的“志”,而不是任意一种“志”.</h3><h3>一篇作文的结尾这样写:</h3> <h3> 这个结尾,说了很多道理,而且句子与句子之间逻辑性不强,而且最后一句卒章显志,没有紧扣题,更没有点题。</h3><h3>同学们尝试作了这样的修改:</h3> <h3>(3)点题应是文章事理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水到渠成,顺势而为,而非勉强“显志”,不是硬贴上去的。</h3><h3>这里有一篇学生考场作文的节选:</h3> <h3> 这代表了一类作文的问题:详略不当,前文没有为后文的点题做好铺垫,文章点题不明显。</h3><h3>修改建议——</h3><h3>1.要更加重视前文的铺垫。文章题目是“成长路上的阳光”,谁给了我阳光?是我的一个朋友;我获得了怎样的成长?我不再胆小,我勇于担当了,我能独立解决问题了。所以文章应当扣住“朋友的鼓励和陪伴”以及我战胜自己前后的心理活动重点打磨,但原文这些略写了,这一点是这篇习作的最大欠缺。 </h3><h3>2.要更加关注行文中点题扣题。作者在文中扣题不紧,能表现题旨处没有详写,而且结尾没有点题,“我的成长路上总有同伴的启迪。”这句话只是提示语,并不是文题,写作者却把它当成题目来点。</h3> <h3>文章应修改之处很多,下面只例说三处修改意见:</h3> <h3> 总之,作文,特别是考场作文,“扣题准”是首要评分标准。巧妙地点题则是作文“扣题”的最好方式,它的主要功用是使文章“思路清晰甚至精美”,“中心突出甚至鲜明”。</h3><h3> 考场作文阅卷,时间紧、任务重,阅卷者多采用的是快速浏览式阅读。如果考生能在文章的首尾,在文章内容流转交汇之处,不失时机地点题扣题,便会加深阅卷老师对作文“思路清晰”与“中心突出”的印象,从而博得高分。</h3><h3>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h3> <h3>结束语:</h3><h3> 各位学员,思想的碰撞带来智慧的火花,互联网打破时空的限制让我们瞬息相聚,让我们彼此携手,在语文的道路上温暖同行。在工作坊最后3个多月的学习时间里,我们通过线上线下活动,能欣赏到更多美丽的风景,获得更多地教育智慧,享受更多的教育幸福。 </h3><h3> 跟着课文学写作,我们在路上!</h3> <h3>学员反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