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寻找几十年前,市桥(石桥乡)记忆的第一篇

<h3>千年水乡大变迁_番禺市桥(石桥乡)</h3> <h3>(描述:市桥先锋社区保存的古建筑群、市桥的骑楼街的变化、河涌的变化,以及经历了几十年的饭店、商店、戏院、学校、医院、市场、厂房、当铺、车站、晒鱼地、晒布地、煤仓等等的变迁及古老的西涌有段古、古巷_三堂卖鸡巷,让人感觉市桥变化很大、很大……)</h3> <h3>千年古老的水乡_市桥(石桥乡)</h3><h3>市桥的来历:<br></h3><h3>市桥历史悠久,原名石桥,始建于北宋时期(公元960一1127年间),发展至今已逾千年的历史。</h3><h3>市桥旧城中心被市桥水道、东涌、西涌、北涌四水环抱。东城涌桥原为一石桥,东西向横跨在东涌(民国时辟作东涌路)之上,位于今大北、大东、东涌、桥东四路交汇处。传说东城涌桥畔闸门石匾刻有“石桥市”三字,原指石桥附近集市,后人将这三个字颠倒读作“市桥石”,又因“石"字残缺,约定俗称读作“市桥”,作为地名,沿用至今。</h3><h3><br></h3> <h3>此处路口的大东路牌坊处,原来在民国时期,这处的十字路有牌名叫石桥市,是一个集市的地方。</h3><h3><br></h3><h3>大东路的改造</h3><h3>时代变迁,沧海桑田,东城涌桥旧址现己变为市区马路,石桥的踪迹也消失不见,只留下大东路牌坊。市桥街道办事处根据“石桥市”历史,对大东路、大南路、大西路重新规划,保留特色古建筑,着力将大东路打造成为岭南特色商业街。大东路商业街与大北路商业街连片发展,为市桥浓厚的商业氛围再续薪火……</h3> <h3>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十字路口,位于桥东、大东、大北、东涌四路交叉点。</h3><h3>以前市桥人将这个交叉点称为“十字路”。</h3> <h3>1949年,市桥的马路狭窄,路宽8米,沿马路两旁的店房建有跨越行人路上空的“骑楼”。市桥1931年前没有马路,1935年才建成桥东路、大东路、大西路、大南路、海傍东路、大北路和东涌路。</h3> <h3>旧骑楼</h3><h3>大南路9~13号</h3><h3>现时市桥骑楼所剩的不多,而且非常破旧,多数不能使用,仍在使用的已经很少了。</h3> <h3>1951年8月4位女青年在市桥大北路一建筑物的墙头上留影。</h3> <h3>图一:现桥东路的街景。(60年代这条路,曾做过"四九"圩。</h3><h3>图二:1962年,桥东路“四九”圩,是番禺县内最大的农贸集市,“四九”圩逢农历四、九开圩,交易农副产品和生产资料,图为群众进城到“四九”圩赶集的景象。</h3> <h3>先锋社区:(此图片来源于网络)</h3><h3>市桥先锋社区,至今仍还有约80幢旧式古建筑。</h3> <h3>市桥历史</h3><h3>市桥镇在县境中部偏北处,北距广州区17公里,东北与石基镇接壤,西南与沙湾交界,西北与沙头镇毗邻。全镇总面积5.94平方公里,其中街区面积4.2平方公里。1992年沙头街并入后,总面积增至41平方公里。</h3><h3>地理概况</h3><h3>市桥基岩属中生代燕山期形成的花岗岩,自西北走向东南。上有一层更新世的红色风化壳,最厚处态40米。今繁华路地表下0.4米和大北路与大东路交汇处地表下4~5米处,即出现红色风化壳;清河路以南地表下6~10米则有红色粘土。由此可知,更新世中、晚期(距今2.5万年至1.7万年),市桥原是陆地。由于地壳变化,海水上升,市桥曾被海水淹没。1989年,在崩沙岗发现东汉墓葬,1990年发掘时,其墓旁表土下0.5米处有厚约10厘米的蚝壳层,可见6000年前崩沙岗仍为海水淹没。其后,海水退缩,市桥台地始陆续露出水面。</h3><h3>1960年,开凿市(桥)石(基)化(龙)运河时,发现整条河床底部都有红树林遗迹(红树林是水生植物,一般生长在海岸线边缘,涨潮时被海水淹没,退潮时露出水面,后经淤泥层覆盖而变成了泥炭土),这就说明了市桥镇境在经过几千年来海(江)水带来的泥沙和有机物相互沉积,在晋末时逐渐向南延伸,形成市桥台地南缘的洲坦地形。</h3><h3>近年,沙圩古窑遗址出土的瓦当,经广东省文化委员会专家鉴定为北宋时期(960~1127年)遗物,为沙圩在宋时己有人居住的物证。</h3><h3>市桥《吴氏族谱》载:南宋理宗宝庆年间(1225~1227年),吴氏始祖吴进元“由广州城北迁居市桥宁仁里”。又据《韩氏族谱》载: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年),“宁卿之子壁,不愿在古坝定居,转住市桥落籍”,在今三堂东南面的南阳里。由此可知,在南宋中期,市桥已经形成由西北扩展向东南的大片待开垦的低丘和洲坦。</h3><h3>主要姓氏</h3><h3>最早在市桥地区活动的是从事渔业的“疍民”,因无固定居住地点,史书记载亦不详尽,无从查考。</h3><h3>近年,大石、钟村、沙头以至崩砂岗沿线均发现东汉遗址,这就说明市桥台地一带从汉代起已有人类在此活动或居住,如东晋末年陈元德在白水坑(后迁坑头)开村,即是例证。但在汉至唐这段千年历史长河中,今市桥镇境的有无居民,尚无实物可考。</h3> <h3>前锋由来(原:谢地大街)</h3><h3>前锋大街,前身谢地大街,因文化大革命更名为前锋大街。</h3><h3>现前锋大街52号是连续的三间谢氏祠堂,而前锋大街十八巷则是以前的玉田巷,现在的光明南路是当时的德门街。当时还没有汽车,所以德门街比前锋大街还要窄小。</h3><h3>前锋大街50号谢炳宏,祖父谢跃池,清朝武秀才。曾祖父谢宝尚清朝官员。据谢炳宏描述,在他小时候,平民百姓进屋拜访或商议事务均要跪拜其曾祖父。其曾祖父具体官衔不清楚,但是皇帝曾御赐玉音(写着“父子忠贤”,两旁有两条龙装饰,放在正门十分威武)与写着“保我黎民”的金字牌匾(放在中庭)。祖屋为前锋大街十巷一号,但因后来谢跃池吸食鸦片,赌博,家财散尽。不得不把祖屋的一切低价卖出,最后买了前锋大街50号居住。而祖屋就卖给了一个叫谢启昌的恶霸。</h3><h3>谢启昌曾任市桥东北团队长时的恶人历史……</h3><h3>先锋大街22~26号为民政局宿。解放前为开放给居民的斋堂,内有尼姑居住,当尼姑生命快结束时,便到旁边写住福字的已封门的室内等生命结束,尸体一直停放在内。解放后便成了养老院,80年代初民政局就改建为宿舍。</h3><h3>先锋大街13号,原先锋小学旧址,前身是两间谢氏祠堂。后分别改建为两小学,分别为民福小学以及先锋小学,最后合二为一变成一间先锋小学。据说以前还是祠堂的时候,祠堂内有一河塘,塘边大街以此命名。</h3><h3>先锋大街15号,据80多岁的执姨介绍,本来为姑婆屋,为谢氏三姐妹买下的姑婆屋(以前的女人为养家中弟妹,出外打工,终生不嫁)。</h3><h3>以前的镬耳屋均为从商的地主或商人买下,历史至少过百年,如先锋大街17号是当时沙湾人地主何收买下的。前锋大街44号的镬耳屋就是地主谢连铺买下的,当时的谢连铺跟先锋大街28号的地主都是卖米的,可见以前的米业是很赚钱的行业。</h3><h3>而先锋大街和前锋大街都可见的蚝壳屋,则是以前的居民觉得蚝壳坚固,是当时比起泥坚固的建筑材料。贫穷的人就住泥屋,中等阶层就建蚝壳屋居住,大户人家就居住在镬耳屋。蚝壳屋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所以现在的蚝壳也不损得很厉害。</h3><h3><br></h3><h3>谢地大街为番禺十大古街名巷之一</h3> <h3>记忆中的建筑</h3><h3>在这记忆中,有几座是禺南乡亲难以忘怀的:一是至今仍矗立其间有电梯楼高8层的“首都饭店”新楼(现时空置着);二是番禺大多数渔民都必须与之“交往”、专门生产捕鱼麻织网具的“市桥麻织社”后改“市桥照相器材厂”厂房,今时已拆解为“广州京业电器设备公司”、“番禺市桥街善世堂残疾人康复中心”及一墙之隔己成“老弱级”民居、65年前倒闭的“东昌当铺”;三是曾经是“合兴饭店”后改建为“番禺航运站”又做过县百货公司爱民百货商店的临街旺铺,今时已成为“石街社区卫生服务站”。</h3><h3>于今流连在长堤平安公园的老街坊们,常北望新楼忆旧事,感慨历史向前社会进步,晚年迎来了幸福新生活,同时也觉得应将养育自己成长的母亲河一一市桥河岸边的文化历史记录下来,让后来人以史为鉴。</h3> <h3>描述三百多年前的市桥:</h3><h3>三百多年前的番禺市桥,位于番禺县民田区与沙田区之间,市桥河便是一条天然分界线,河以北是固有的丘陵民田村落,河以南是不断“生成长大”的沙田水网地带。其实,珠江口“狮子洋”段的石楼、莲花山、大岗、黄阁等地有近三分之一的面积还是“潮涨为洋、潮退为滩”的荒野滩涂。黄阁境内的江面上有大虎、小虎两座岛屿,传说数百年前,岛上渔民偶尔会看见天上出现市桥(古称石桥)河涌街道、车马行人等景物(现代称之为海市蜃楼)认定市桥一定是个“上天庇佑”的好地方。于是民间曾流传过一首民谣:“岭南福地填正多,其中有条石桥河。两岸人物天上见,一眼认出妹妹与哥哥!”。</h3><h3>从海市蜃楼上认得出妹妹与哥哥固然是夸张,但自古以来,市桥便是禺南地区的商贸中心及宜居市镇却乃史实,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河涌纵横水运便利,五十里(华里)市桥河上支流无数,仅市桥乡(民国以前市桥为乡级建制)段即有东涌、清河涌(即:新广场对开的新马路,现在是清河西路)、后檐涌(即:后底涌)和环城河等多条支流,每逢端午节,多有赛龙盛事,不仅是市桥万人空巷涌向河涌两岸观看,连周边乡村的民众也成群结队扶老携幼的赶来捧场,甚为壮观。</h3><h3>曾记否,市桥城区里的几条支流,承载着多少老市桥的记忆,蕴藏着多少感人的故事和神话般的传说,随着岁月推移社会发展,这些河涌支流一半己被填平或覆盖,隐没在历史的云烟里。……我们一起穿越回湮灭了的河涌,浏览当年景况。</h3><h3><br></h3> <h3>市桥的东涌(记载了东涌晒鱼地的由来及市桥东涌神医黎自燕与东莞少年袁祟焕结为义父子的故事)</h3><h3>一一东涌,曾是市桥东部一个水面船艇穿梭两岸人马来往,既兴旺又优雅的生活圈,那时很多渔民摇着船、唱着歌,将渔获运到此处进行交易,卖剩的鱼虾等水产品则会拿到岸上设点加工,晾晒成干货待机而沽。后来,随着上岸定居的人不断增多,逐渐形成一个集摊位经营、产品加工、生活配套于一体的居民区,这个颇有社会影响力以“社区”,很快引起官府的重视,将其编入官册,定名“晒鱼地”(即今时东涌路南端晒鱼地大街),实行户籍管理,也就是接受各种申报投诉,同时按律向经营者和住户摊派各项捐税。</h3><h3>东涌两岸乃市桥黎姓族人聚居地,族中人材济济,其中有一位名声在外的皮肤科医生,本名黎自燕,因医术高超,令许多患者因医得治痛苦尽除且人品高尚义气凛然,故人们多嘉称他为“黎义燕”。此君曾接诊过一位来自“狮子洋”彼岸(即海鸥岛的东面)的东莞少年,并因此结为义父子,此少年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抗清民族英雄袁崇焕将军,据说,袁崇焕少年时曾得了一种无法定性、虽不严重却妨碍生活和学习,在当地久治不愈的皮肤顽疾。后探知番禺市桥有“神医”可治,于是乘船“飘洋过海”来到市桥东涌,向“神医黎自燕求治”。信是医缘有定,第一次诊疗即功效明显、痛苦大减,两人医缘之外更投人缘,多次交往后,黎医生发现此少年志大才高,绝非俗人,知其爱读经史向往军旅,便取出自己作了批语的《杨家将》、《岳飞传》、《木兰诗》和唐诗中的“军旅篇”等珍藏本辅导小崇焕研读,对“神医”感恩戴得的小崇焕要拜“医德双馨”的黎自燕为义父,“神医”也乐得有此志冲霄汉的少年为义子,真可谓“天作之合”。</h3><h3>小祟焕每次从东莞乘船来市桥均于东涌的“启仁”码头上落,在河边矗立了几百年的“启仁”石碑直到清朝晚期涌被填平后仍在原处,至于何时被移走和落在何方则无人知哓。</h3> <h3>先锋社区(古老的社区)看点有:</h3><h3>古老的先锋大街</h3><h3>古老谢地大街(现前锋大街)</h3><h3>古老民居</h3><h3>古老蚝壳墙</h3><h3>古老锅耳屋</h3><h3>以前名人故事等等</h3> <h3>市桥谢氏称望族</h3><h3>“市桥谢氏向抡元,名乡望族可称尊,由来科举连绵发,英国勋衔港议员。”这是旅外邑人黄煊先生所写的一首题为《市桥谢氏》的竹枝词,短短四句却充满对谢姓的赞美之情。</h3><h3>说起谢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该姓起源自周宣王时代,周宣王姬静封自己的舅舅姜申伯于谢,筑谢城立谢国(在今河南省),后申伯子孙以国为姓。故申伯是谢姓始祖。随后谢国人向南迁徒,经过定居、繁衍等漫长历程,终于成为南国显族大姓。申伯封谢后有批不愿做附庸的谢人离谢邑而到春秋初年先后迁至四川、湖南等地,遂把种族繁衍到包括广东粤北等的全国各个角落。一如诗中所说,过去谢姓与名乡市桥的吴、黎、韩、李、张姓同是望族,系于南宋开禧年间由南雄珠玑里迁入番禺(今广州白云区江高镇)定居,据有关史料,历代谢姓出过不少重要人物,例如东晋时期,在朝中任职最显赫的是宰相谢安继嗣名臣名将辈出,遍布朝野。传承至南朝又孕育出山水诗人谢灵云(谢安之侄谢玄之孙,均是河南人),过了近50年,又出现了另一有名的山水诗人谢某。“二谢”为谢家开创了一个文学天地。作为谢姓后裔的市桥谢氏族人,可能是受其远祖先贤的影响,于明、清朝代参加科举考中功名者不少,举人以上计有:明代处士谢士聪、谢宁,进士谢与思,举人谢元光、谢天贶、谢奖等。清代有举人谢禹翱、谢某、谢圣某、谢光国、谢敦源、谢光辅、鹏,武举人谢天显、谢大韬等。族人历世还涌现过众多文人雅士,他们吟咏唱酬,在清乾隆年间收辑的《石桥谢氏诗存》一书就有古、近体诗400余首,作者50多人。该书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番禺的文明历史,谢氏乃市桥望族亦可见一斑。解放初期移居香港的着名书画爹谢熙,在广州的书法家谢锴以及因举家移居天津后出生的电影艺术大师谢添,原籍均是市桥。</h3> <h3>古建筑_锅耳屋(即:镬耳屋)</h3><h3>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多都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粤北客家等地称为“云墙”或者是“茶壶环”,是古时的一种下锅,耳屋,因此亦称“锅耳屋”。</h3><h3>镬耳屋又象征着官帽两耳,具“独占鳌头”之意,唯有功名的乡村方能采用,也是当时家境殷实的象征。别看镬耳屋灰头土脸,其貌不扬,在所用材料讲究,而且造工精细。如镬耳屋所用的青砖,以打磨的水磨青砖为上乘,若非大富之家,是用不起也住不起的。又如屋两边的镬耳,其结构从檐口至顶端用两排瓦筒压顶并用灰塑封固,处理收口的工艺,是整座建筑工程难度最高,造价最贵的地方。</h3><h3>镬,</h3> <h3>先锋社区(居委)</h3><h3>原:先锋小学旧址→原来由两间小学合併(民福小学和先锋小学)→番禺县县政府(解放初期:从番禺新造迁来)→最早是两间谢氏祠堂</h3><h3>祠堂内有一河塘,塘边大街(当地人叫塘边巷)以此命名。</h3> <h3>(先锋巷,原名文峰巷。文峰巷来历在美篇第三篇处)</h3> <h3>先锋四巷门楼(原为:更楼)</h3><h3>位于先锋大街四巷巷口。始建于清末至民国时期,坐东向西,宽3.42米,深4.2米,占地面积14.36平方米。主体建筑为硬山顶,青砖墙,花岗岩基础。花岗岩石门框,墙楣饰壁画,封檐板上有木雕花卉等纹饰,山墙前端饰花鸟砖雕。门楼内部设阁楼,阁板全部都用花岗岩砌筑,阁楼原为更楼,起防范作用。门楼右后侧设有神龛。该门楼保存了清末至民国的建筑风格。</h3> <h3>先锋大街15号</h3><h3>始建于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建筑,为“三间两廊”二层民居,大门向东,宽9.82米,深9.96米,占地面积97.81平方米。建筑主体为硬山顶,镬耳封火山墙,青砖墙,花岗岩基础。房屋明间为厅堂,两侧次间为居室,原内设木梯通往二层,现楼梯改到天井处。屋前是天井,天井两旁为廊,左廊开门与街道相通,为门房。右廊为厨房,现为过道,通往隔壁民居。该建筑虽改建严重,但外部仍保存岭南民居风格。</h3> <h3>先锋大街及旧民居</h3> <h3>前锋大街由原来的玉树坊(谢地大街)和芝兰里组成。</h3> <h3>前锋大街十巷3号及转弯位</h3><h3>这里墙上贴有谢氏的名人,谢地大街的历史……</h3> <h3>黎应榆藏的书法、谢熙书字贴、谢锴书法、谢锴国画……</h3> <h3>前锋大街40号</h3><h3>民居始建于清末,民国时期在花园后侧用青砖加建一层楼房。坐北向南,宽14.05米,深9.49米,为“明”字型民居,主体建筑为硬山顶,镬耳封火山墙,青砖墙,侧墙有存留部分蚝壳墙。民居外部墙檐饰有灰塑。从左侧门房进入,入门后是花园,内存留一口红砂岩水井,花园后侧为民国时期加建的房屋。门房右侧为“三间两廊”二层结构的房屋。左廊为过厅,右廊为厨房,两廊之间是天井,前方砌筑围墙。房屋明间为厅堂,左右次间为居室,左居室设木梯上二层。该民居为典型的“明”字型结构民居,保存完整。</h3><h3><br></h3> <h3>前锋大街46号</h3><h3>始建于清代,为“三间两廊”式二层民居,大门向南。宽15.05米,深9.7米,占地面积145.99平方米。主体建筑为硬山顶,灰塑龙船脊,镬耳封火山墙,碌灰筒瓦,青砖墙,红砂岩墙基。大门为凹门斗状,红砂岩石门夹,墙上开窗,红砂岩窗框。与主体建筑相隔天井,有一客厅,据当地居民称为“对朝”。厅堂前有红砂岩梯形石级可上,当地居民称为“金字梯”。该建筑具有典型的岭南清代民居风格。</h3> <h3>前锋大街48号</h3><h3>始建于清代,为“三间两廊”式二层民居,大门向东。宽9.94米,深15.66米,占地面积155.66平方米。主体建筑为硬山顶,灰塑龙船脊,镬耳封火山墙,碌灰筒瓦,青砖墙,斑岩石墙基。墙上开窗,斑岩石窗框。与主体建筑相隔天井,有一客厅,据当地居民称为“对朝”,大门开在对朝。厅堂前有红砂岩梯形石级可上,当地居民称为“金字梯”。该建筑具有典型的岭南清代民居风格。</h3> <h3>前锋大街27号</h3><h3>始建于清代,为“三间两廊”式二层民居,大门向北。宽11.76米,深8.87米,占地面积104.31平方米。主体建筑为硬山顶,碌灰简瓦,蚝壳墙、青砖墙基。墙上开窗,灰砂窗框。该建筑具有典型的岭南清代民居风格。</h3> <h3>前锋大街内巷蚝屋</h3> <h3>前锋三巷、五巷的旧民居</h3> <h3>桥东小学(原:番禺师范附属小学)</h3><h3>位于:东涌路麦当劳旁边。</h3><h3>说明:黎地小学不在此处,(位于:现时桥东小学南面附近),黎地基小学的后来变成东风中学,而东风中学又搬到现址(即何贤医院的东面),黎地基小学的原址和原来的番禺橡胶厂,现已变成民宅。</h3><h3>番禺橡胶厂后期搬迁到沙墟村的北面,改名为番禺万力轮胎厂。</h3><h3><br></h3><h3>又闻说:桥东小学之前叫中心小学,再早些叫永红小学。</h3> <h3>东风大街(原:晒鱼地大街)</h3><h3>位于桥东小学旁边。</h3> <h3>水晶宫:</h3><h3>位于市桥影剧院旁边,靠近水边屋下街7号</h3><h3>原来地处三面环水搭上小桥而进。由于此建筑原在花园的一口池塘之中,市桥人便叫它“水晶宫”。此宫是在1959年与原“番禺人民大会堂”一起建的,用来配备番禺华侨招待所作餐厅。</h3><h3>现由番禺文化馆使用,作为文化馆学绘画、学音乐场地用……</h3> <h3>光明南路5号</h3><h3>原来的人民会堂(1959年),即是现在的市桥文化中心(现时)</h3><h3>旧人民会堂右侧有一棵二、三百年历史的木棉树,在建番禺少年儿童宫时,该树才锯去的。树干要三个大人伸开双手连在一起,才可围住树干(估计当时的树龄有200年左右)</h3> <h3>1985年,市桥水边屋上街</h3> <h3>曾经是何贤的其中一个儿仔在此居住过的,现在是田心社区星光老年之家。</h3><h3>位于三堂路40号(未扩路之前,原属水边屋上街),后来水屋街扩路后,变为三堂路的一部分了。</h3> <h3>原来的浪桥冰室</h3><h3>位于大南路北端,在人民商店的斜对面。</h3> <h3>人民商店</h3><h3>位于大南北端,斜对面是浪桥冰室。</h3><h3>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前,当时买布料要凭布票购买的。</h3><h3>下面的两幅图是当年凭布票买布料的情景</h3> <h3>曾经是合兴饭店,后改建为番禺航运站,又当过县百货公司爱民百货商店,今时已成为石街社区卫生服务站。</h3><h3>位于:大南路1、3、5号铺</h3> <h3>番禺区应急管理局</h3><h3>大南路16号</h3><h3>原址:原是市桥搬运站,60年代是市桥最大的搬运站,主要运输工具是木制的人力平板手推车,大型物件,使用汽车(车头拖挂平板车,接近现时的货车的车身)。</h3> <h3>羣园始建于抗战时期,是番禺大汉奸李辅群(花名:叫“李塱鸡”)所建,所以得名“羣园”。羣园建筑具有中西合壁的风格,属民国时期代表性建筑,是番禺为数不多的具建筑特色的历史文物之一。</h3><h3>建造这个羣园,每一块砖里,都可能有血汗有民脂民膏。</h3><h3>李塱鸡在做市桥“皇帝”横行霸道的时候,为了建筑他的“皇宫”一一羣园,拆了番禺、顺德的一方多间民房,取其合用之材,使数以万计的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h3><h3><br></h3><h3>羣園位于海傍路69号,市桥河北岸,始建于1941年,坐北向南,共有五座主体建筑,包括前楼、主楼、后楼、南楼和北楼,建筑面积1144平方米,正门面向市桥河,后门为海傍西路,西边还开有侧门。</h3><h3>市桥羣園(2002年7月评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不对外开放,现作为番禺老干部活动中心</h3><h3>前楼,以红色圆形砖柱支撑,红色耐火砖墙,歇山顶</h3><h3>羣远堂</h3><h3>主楼平面面积264平方米,分前后两座,前座是歇山顶,后座是庑殿顶,后楼,又叫炮楼。面积160平方米,平面成“凹”字形,平顶。</h3><h3>细赏羣園</h3><h3>前楼大门门额嵌大理石匾刻“群远堂”,前楼平面面积220平方米,三层(原是假三层,楼顶设有暗室,1956年改建),四周有抱厦廊,以红色圆形砖柱支撑,红色耐火砖墙,二、三楼有回廊,设有栏板,绿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h3><h3>1.北楼,颜色搭配炫彩,图案繁复,可见讲究。</h3><h3>2.每隔几米就有一个檐顶装饰。</h3><h3>3.北面炮楼,是用来布局武器防御的。</h3> <h3>羣园正门(朝向市桥河,旁边是新建的清河大桥)</h3> <h3>羣园后门(位于海傍路)</h3> <h3>解放后,羣园曾经用作番禺县委、县政府,直至新番禺区政府投入使用后,这里用作老干部活动中心。</h3> <h3>市桥长堤文化今昔往事</h3><h3>桥江一览暮云开,月魄水边来,南郊绿树,堤边灯火,鸳侣徘徊。青红萝嶂应无恙,神女揭银钗,为伊巧粉,石桥风月,共惹情怀,这是现代描写市桥长堤暮色的小调。</h3><h3>市桥河畔,长堤文化街,南临郊区,北倚康路,东延新基,西止北海。一路风光旖旎,鸟语花香,古树古建,承载着历史脚印,诉说着今昔文明。</h3><h3>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市桥环境特殊,曾有[小澳门]之称。这里商旅如云,酒楼、戏院兴旺,娱乐场所林立,人流如织,车水马龙,当年码头有二,客货两宜,水路交通畅顺,直通省市,为市桥对外交通贸易的重要枢纽。</h3><h3>溯自乾隆之世,市桥水乡文化,多采多姿。凤船游弋,水色绵延。人舞蹁跹,笙歌缭绕。有民谣云:石桥北海转个弯,凤船出色水中行,日游桥边海,夜舞凤凰山。水陆同欢真热闹,九个戏棚一个班。又是荔火飘红,端阳时节,诗人笔下的竹枝词道:北海龙津古渡头,两河三岸看龙舟,息鼓偃旗扒白水,扬眉飞越白蘋洲。时至今天,这里仍是我区历届龙舟竞渡的胜地。</h3><h3>今逢盛世,市桥街新构新筑,拆迁复旧,还路于民。挖掘历史文化,提煤人文精粹,建设文化主题公园,打造番禺文化名片,为社会主义文明增姿添彩。今日又见长提文化街榕萌带水,绿漪清波,丽日蓝天,一片祥和,成为人们感受岭南文化的好去处。</h3><h3> 二零一五年春 黄树南书</h3> <h3>1941年12月市桥人口聚增成“小澳门”</h3> <h3>位于市桥长堤河边的海上皇宫(现己消失)</h3> <h3>1947年,市桥水道北岸白宫酒店旁建起水上凉亭。</h3> <h3>图一:东涌路南端(以前叫:大洛口)</h3><h3>图二:20世纪50年代,坐落在市桥大洛口河岸健德食品出口公司市桥接运站。</h3><h3>图三:以前的番禺通用机械厂即是后期的番禺农机厂</h3> <h3>原:市桥糖果厂</h3><h3>其中图一和图二:是原市桥糖果厂的厂房(位于大市巷口),现为悠月薈月子会所。</h3><h3>图三和图四:是原市桥糖果厂的车间(位于大市大街8号)现已空置。</h3><h3><br></h3> <h3>图一和图二:</h3><h3>市桥大桥是市桥城区最早连接市桥水道南北两岸,1978年建成通车,桥长294.12米,两岸引道各90米,至今40多年历史。</h3><h3>图三:在市桥大桥(桥南端)西南角,那原番禺绣品厂位置,60年代(未建市桥大桥之前)最早是石灰厂</h3> <h3>图一和图二:</h3><h3> 现在:番禺区委农村工作办公室</h3><h3> 原来:市桥制药厂</h3><h3> 早期:番禺食品厂</h3><h3> 地址:长堤东路69号</h3><h3>图三:番禺食品厂(原址:位于市桥制药厂)</h3><h3>番禺食品厂前身是:</h3><h3>1955年,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市桥老字号“和珍酱园”、与“大昌”、“时利和”等合并为公私合营的“和昌酱园”,后再次与多个酱油、制饼业厂家合并,逐渐发展成番禺县食品厂。图为番禺县食品厂新建厂房面貌。</h3> <h3>以前的市桥河龙舟比赛的观龙楼</h3> <h3>原来的平安码头,扩路时已拆除码头。</h3><h3>20世纪70年代前,平安码头每年都组织畅游市桥母亲河_市桥河。</h3><h3>下图是:1964年番禺县武装部在市桥河举行“征服江河湖海”渡河活动。</h3> <h3>现在的仲元中学与上世纪50年代的仲元中学的变迁</h3> <h3>上世纪50年代的仲元中学</h3> <h3>1947年,市桥海傍路通往大沙地(即现时仲元中学)的木桥。大沙地与市桥为西涌相隔,靠摇艇过往。1946年仲元中学迁入大沙地后,学生返校费时费事,引起热心人士关注,投资架起木桥。此桥沿用至20世纪60年代。</h3><h3>到60年代末,仲元桥(水坭桥)建成后,此木桥就拆除了。</h3> <h3>1958年的市桥人民戏院(即:旧戏院),是现时番禺老干中心附近的宿舍楼。</h3><h3>地址:西堤路3号、5号、7号、9号楼。</h3> <h3>图一:新的先锋小学,是原来的市桥中学原址</h3><h3>图二和图三:原来海傍小学,现在是石街社区党务居</h3><h3>图四:南阳里小学第一校区(是历史最久的一间小学,而且校名基本没变)</h3><h3>图四和图五:原是西丽小学:由三堂小学(图四)和桥帆小学(图五)合并而来。最后三堂小学又被南阳里小学合并,成为南阳里第二校区。</h3><h3>说明:三堂小学曾用名解放小学。</h3> <h3>旧市桥的环城河之一:最古老的河涌_西涌(明代时期的护城河)</h3><h3><br></h3><h3>以前的环城河有东涌(1931年已填,成为现在的东涌路和大北路)、市桥河(南面)、西涌、北涌(位于北郊村向南的河涌,上世纪八十年代已填)</h3> <h3>(此段内容来源于网络)</h3><h3>古老的西涌有段古:</h3><h3>关于仲元中学旁的西涌是明代市桥护城河的故事(由乡下台记者采访朱光文老师)</h3> <h3>现在的广发银行位置,是原来番禺汽车站(大北车站)</h3> <h3>禺山广场(原:大北酒家)</h3><h3>以前的大北酒家,地处番禺汽车站对面,在60~70年代(未开放改革之前),是市桥最旺、最大的一间酒楼。</h3><h3><br></h3><h3>市桥白卖、桥城腊味、市桥米粉是以前市桥人熟识、习惯和喜欢的传统美食。</h3> <h3>60年代的首都饭店(新楼)带有电梯,楼高五层,位于合兴饭店(现石街社区卫生服务站)隔离。</h3><h3>首都饭店现时空置着。</h3> <h3>60年代,跃进饭店</h3><h3>现:田心社区街口旁的停车场</h3><h3>位于:清河西路尾</h3> <h3>60年代三堂的为民饭店</h3><h3>现大同饼家等42~48号铺</h3> <h3>原:大西市场的位置(60年代市桥最大、最旺的一个市场,位于番禺总工会旁边)</h3><h3>现为:海泰百货</h3> <h3>依玲 美发美容化妆、培训</h3><h3>大西路24~32号</h3><h3>60~70年代是原番禺县建筑公司,是当时番禺最大的建筑公司,建筑隔壁就是当时的大西市场。</h3> <h3>60年代的三八市场</h3><h3>现:大南市场</h3> <h3>60年代的旧三堂市场,原来是平房建筑物。后期三堂市场搬迁后,经改建,成为两座建物。</h3><h3>现在的解放路1、3、5、7号铺和三堂路35号铺就是旧三堂市场位置。</h3> <h3>新的三堂市场</h3><h3>位于解放路29号</h3><h3>原:番禺染整厂办公楼位置</h3> <h3>市桥城区邮政局</h3><h3>大南路69号</h3><h3>图3是1951年的市桥大南路邮政局</h3><h3><br></h3> <h3>现在的番禺宾馆与1980年12月的番禺宾馆</h3> <h3>现在的易发步行街与1985年的易发商场(90年代外地人称为电器城)</h3><h3><br></h3><h3><br></h3> <h3><br></h3><h3>古巷_三堂卖鸡巷(九记与晒布居委之间的内巷):现改为解放二巷</h3><h3>古时卖鸡巷口前面是河涌,船上岸就是卖鸡的地方。</h3><h3>现居住卖鸡巷附近的原居民,至今仍然将解放二巷叫为卖鸡巷,所以这条古巷是有一定的历史价值。</h3><h3>(附注:三堂卖鸡巷与三堂凤舞故事中,所提及古圩_三堂圩是否有关联,有待查证。而三堂凤舞的故事在美篇的第二篇中可见到)</h3><h3>卖鸡巷直约100米左口,有一大井(现不存在),此井是沙底井,井口宽1.5米左右,深约4~5米左右,井水很清甜,可供附近二、三百户人家食用。井的旁边是吴家祠(解放初期,将祠堂改建为财贸干校→后来用作教育进修学校→现为新造职业技术学校三堂校区)位于:永红大街15号</h3> <h3>现:新造职业技术学校(永红大街15号)</h3><h3>原:吴家祠堂(解放前)<br></h3><h3> 番禺财贸干部(解放初期)</h3><h3> 教师进修学校</h3> <h3>原:番禺农副厂_中粉组</h3><h3>永红大街35号</h3> <h3>图1和图2</h3><h3>原:番禺人造花厂(曾经是番禺染整厂的低路晒布地西南角的一部分)</h3><h3>图3和图4</h3><h3>原:番禺五金交电批发仓库</h3> <h3>原:二轻塑料厂(曾经是番禺农副厂一部分)</h3><h3>环城西262号</h3> <h3>现:西坊大苑创意园</h3><h3>环城西264号</h3><h3>原:番禺农副厂</h3> <h3>原:煤仓</h3> <h3>原:麻草仓库</h3> <h3>金晖苑(原:番禺染整厂的三堂晒布地)</h3><h3>解放路55号</h3> <p class="ql-block">海傍后街78号民居(广州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海傍后街78号民居,建于民国时期(1911~1949),砖混结构,高3层,占地面积172平方米,是保存较好的近现代独立住宅。青砖墙,二层立有四根仿爱奥尼柱式圆柱支承屋顶,形成柱廊,顶部三角形山花。陶制落水管从三层直通地面。建筑整体布局及形制基本保持,保持状况较好,现为康园工疗站使用,是番禺区为数不多的保存完好的中西结合风格近现代独立住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闻说此民居曾做过幼儿园)</p> <h3>(注:红枫大街是以前的林地巷)</h3> <p class="ql-block">红风大街1号(斜对面是海傍后街78号)</p><p class="ql-block">青砖、麻石墙脚,古老的三层楼房。</p><p class="ql-block">(闻说:这里以前曾做过卫生院)</p> <h3>海傍路的古老影楼(相距平安码头约50米左右</h3><h3>影楼坐北向南,面向市桥河。</h3><h3>位于:番禺区民政局斜对面</h3> <p class="ql-block">清河西路27号</p><p class="ql-block">开放改革前,市桥人称的七十二家房客。</p><p class="ql-block">(解放前、后之间,曾经做过"附小"的小学,后期改建后,曾做过"教师之家"。)</p> <h3>清河西路,原来是一条河涌,由现在的仲元桥脚东端位置,一直延伸到新广场前面的清河西路,整段都是河涌。</h3><h3>解放初期以前,端午节期间,都举龙舟活动,这里有一条龙船叫清河,闻说一:到破四旧、立四新时期,此龙舟的龙头一段锯去,其余大半只龙船留在清河河段(即现时的清河西路的地下);闻说二:由于当时在清河河涌挖坭,建水井时,刚好龙船头位于井口位置,要锯去龙船头,才能开井口。</h3> <h3>原址:在50年代~60年代是新广场的游乐区,除了图2的转盘外,还有打钎揪、两个滑梯(其中一个碉堡型式旋转滑梯,另一个东西双向的滑梯)、还有猴子观赏区……</h3> <h3>现:清河西路</h3><h3>1960年,幼儿园小孩在教师带领下,横过市桥新广场前的新马路(即现时的清河西路)</h3> <h3>大南路41号(位于:原三八市场、现大南市场的对面)</h3><h3>陈茶馆(曾做过鱼网店、好好杂货店)</h3> <h3>广场路2号(位于新广场右后侧相距约50米)</h3><h3>现在是商业幼儿园</h3> <h3>大南路十二巷的民宅、蚝壳墙及海傍后街五巷的石板街(位于广场东侧约80米左右)</h3> <h3>图1、2、3</h3><h3>南阳大街5号</h3><h3>图4</h3><h3>南阳大街某横巷</h3><h3>(位于:田心社区老人活动中心斜对的南阳大街)</h3> <h3>图1、图2、</h3><h3>南阳大街12号</h3><h3>图4、</h3><h3>南阳大街14号</h3><h3><br></h3> <h3>番禺区基督教市桥堂(当地人称:礼拜堂)</h3><h3>地址:大南路15号</h3> <h3>(注:工农大街原来的织箩街)</h3> <h3>①工农大街的街景</h3><h3>②工农大街19号之一,旁边还有一间(民居)</h3><h3>③工农大街41号(民居)</h3><h3>位于市桥的西北角,地势在市桥(石桥)古代水乡之中,比较高的地方。</h3><h3>这里的房子比较简单(暂未见镬耳屋),远离商业区中心(大东路口)和远离市桥河,当时属于偏远的地方。</h3> <h3>原:番禺市教育工业公司</h3><h3>……市桥印刷厂营业部(制作校服)</h3><h3>地址:环城西路195~207的基数号牌</h3><h3>位于:工农大街口与环城西路的转弯位</h3><h3>这里是市桥最高处,是一个红坭状的小山丘,高5~8米左右,曾有墓葬(估计是附近,最早原居民的墓葬),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末,这里墓葬清除,山丘铲平,然后建了房子。</h3> <h3>文化创意园(原:番禺印刷厂)</h3><h3>工农大街45号</h3> <h3>金城大街的街景(原:低路)</h3><h3>位于工农大街的丁字路口</h3><h3>金城大街比工农大街约低半米左右,所以当地人称金城大街为"低路"。</h3><h3><br></h3> <h3>陈氏宗祠</h3><h3>建于光绪六年夏(1880年夏天)</h3><h3>地址金城大街9号(原:低路)</h3><h3>位于:金城六巷口</h3><h3><br></h3><h3><br></h3> <h3>图一:番禺区中医院新楼(即:原来番禺县人民医院)</h3><h3>图二:番禺市桥方便医院(是前番禺区人民医院的院址,现番禺区中医医院新楼)照片摄影于民国廿四年七月三十日(公历1935年)。</h3><h3>市桥方便医院建于1929年2月,位于市桥镇凤岭坊18号苍锥庙。</h3> <h3>海傍后街32号</h3><h3>曾经是65年前的东昌当铺</h3> <h3>最早期:市桥麻织社</h3><h3>(原:市桥照相器材厂,现分拆为广州市京业电器设备成套有限公司和市桥街善世堂残疾人社区康复站)</h3> <h3>市桥部分街巷新、旧对照表</h3><h3>现在:先锋巷 原来:文峰巷</h3> <h3>视频一:先锋巷古建筑</h3> <h3>视频二:前锋大街(即:谢地大街)古建筑</h3> <p class="ql-block">这是寻找几十年前市桥(石桥乡)记忆第一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资料只是初步了解,其他资料还在寻找之中。如有不足之处和错漏,请见谅!</p><p class="ql-block">其他资料,如找到后,会补充到美篇的续篇之中,使内容更充实……</p><p class="ql-block">在此感谢大家的支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欢 迎 大 家 转 发 和 分 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如果大家看了《市桥的记忆》第一篇之后,还想看续篇的;请点击下面链接:</b></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7w2ft7d?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rgb(255, 138, 0);"><b>②寻找几十年前,市桥(石桥乡)记忆的第二篇</b></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95bcmu9?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rgb(255, 138, 0);"><b>③寻找几十年前,市桥(石桥乡)记忆的第三篇</b></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bqb3wr7?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rgb(255, 138, 0);"><b>④寻找几十年前,市桥(石桥乡)记忆的第四篇</b></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2fpzobr8?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style="color:rgb(255, 138, 0);"><b>⑤寻找几十年,市桥(石桥乡)的记忆(之五)</b></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