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解读“一气流行”--孙玉奎

马凤山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内自律,外中和:“一气流行”是孙禄堂武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其本质是“起钻落翻内自律,外中和的本能程序”。大师把三派拳术总结为“一气之起落,一气之伸缩,一气之开合,一气之循环”,可谓盖矣!以上外形之起落,皆能导引内环境的鼓荡和升降,老子所说“无为、自然”若落实在武学上,其本质就是 “内自律,外中和”之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气流行”是宇宙万物最根本的生化规律; “一气流行”有天地人 阴阳无穷循环之理。武学意念的起止流行,能符合上述“内自律、外中和”的规律,就是武学“拳与道合”的真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顺则生,逆则死:考古发现战国时期的《行气玉佩铭》曰:“顺则生,逆则死”,这是古人行气养生的真知灼见。 “婴幼儿没有大人的养育,不可能成人;皇帝吃遍天下的美食,和仙药补品,既没成仙,也没返童;依传统说法,未成熟的水果是先天,但是,吃不得;譬如吃了未成熟的黑枣、柿子等,还有性命危险;而成熟的水果进入后天,才适宜人吃而营养身体;成语“拔苗助长”教育人无论干什么都要顺其自然,不要违背自然规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气流行”,用孔子的话说就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即“昼夜时光的流逝,不能复返!”说明生命没有逆程序,后天不能返先天!能“与时俱进”,就是一气流行!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孔子对神仙、鬼怪和生死有一句很精辟的话:“不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所有修炼者应该明白,外肢体是随意念活动的,摆布的合理,能攻能守,能持久、能养生的学问无穷,终生研究不尽;内脏腑和 气血是自律的,其生化机理比身形的动静之理复杂深奥得多。对武学来说,孔子的话非常有现实意义。虽然心情和暗示,能影响内环境,但伤害多,有益少,总不如任其自律为好。万物和生命,内外都是一个整体,外肢体动静中和、一气流行;内脏腑、气血自然通畅、生机勃勃!改变内环境属于基因工程,是尖端科学,武学还是研究顺本能规律为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三、人体是先后天合一之体:先后天程序在身体内外如伴侣一样,携手“一气流行”;孙禄堂《八卦拳学》曰:“无先天则后天无根本,无后天则先天不成全。”是非常科学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所以说,武学研究“起钻落翻的外形之理”,就是“拳与道合”的真途经。否则,武学就进入了“逆返颠倒”的迷宫。尽管前辈武学大师有很多奇迹,那是年复一年,昼夜无休的功夫换来的。受时代和科技水平的局限,说出来的理论有玄虚的成分,后学师友应该跳出藩篱,识别其真面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四、“一气流行”即是“有触即应”, 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但是社会的变迁和错误的功法,使古人类“有触即应”的本能退化了很多。老子深有体会,所以说出“大智有大伪”的警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孙禄堂武学论语》曰:“起钻落翻,总是一气之流行也”;并总结出“形意拳如钢球、铁球,内外诚实如一;八卦拳如弹簧球,内外玲珑通透;太极拳如皮球,内外虚灵,有有若无、实若虚”的三元之理。开拓了辩证唯物地认识武学的新途径!武学是“万物一理”的仿生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五、节节贯穿,如鞭子一样,是武学“一气流行”最好的范例。鞭把硬且短,弹性最小;鞭杆柔软,尖端比小指还细,非常有弹性;鞭绳柔韧无比;鞭梢乃细皮条,直径不过2毫米。好把式一甩鞭子,能打倒牲口,可见其结构能节节贯穿地传递能量,能效非常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臀胯把骨盆、9节尾椎和骶骨连成一个整体,有全身最大的骨骼结构和全身最厚最长的肌肉群,犹如鞭把,其结构能主宰全身无疑;12节胸椎和12根肋骨连成一体,构成内空间最大的胸腔,犹如拨浪鼓的鼓,其功能是鼓荡内气升降;5节腰椎比臀胯和12节胸椎柔弱得多,负荷最大,犹如两节棍中间的链条,只能传递,不胜主宰,也不能当轴;颈椎和两臂,犹如鞭绳,使用时,要抡圆拉长,肘窝和肘尖要顶沉、裹撑;下肢如握鞭杆的手,既要单重支撑,又要抱撑、紧固;两手如鞭梢,掌根和掌指既要滚钻,又要张顶活沉;鞭子是“一气流行”、高效传递能量的最佳结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六、上下和远近地扫视:眼睛在“一气流行”中,有先锋和导引的作用。孙禄堂大师表演两手平托满满的水杯,绕场而不溢,说明眼睛扫视着水面,有调整身形稳定和平衡的作用。用于练拳和技击,眼睛审视着双方身形的变化,就能 “一气流行”地从容应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黄帝内经》曰:“目者,心使也”。也即眼睛可以代心而行主宰。随着四肢的起落和开合,眼睛需要跟着上下和远近地扫视,能启动“行之以神”的作用和“有触即应”的自然本能;探索眼睛“随见而应”的人之本能,是武学入道和成道的首要学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以上感悟之理,诚请师友参考、斧正!谢谢!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一一定兴 孙玉奎 </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恩师孙玉奎先生(1939.8.15~2022.2.2),自幼随父习武,恪守规矩(其父孙雨人师从孙存周、孙剑云),上下六代习武,武术世家,孙氏武学第四代传人;曾任"定兴武协"副主席;"定兴孙禄堂武学社"社长;读研《易经》《黄帝内经》等传统文化和生理、信息等书籍。无论在武技、武理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尤重武德,尊师重道,把本门的技艺与哲理融为一体,研究"武与道合"的学说,探索新时代的数码奥秘,理论联系实际,学以拳用。发表了多篇论文和文章,颇具特色。著作《孙禄堂武学论语》《孙禄堂武学思想》《孙禄堂武学大全》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曾多次组织、参加武学论坛、研讨、交流、比赛等活动,本人和弟子荣获多枚奖牌;其中儿子孙志刚、弟子马凤山、刘永占、李华、马凤文、梅红利、张建辉、王艳玲、胡文金等获"武学名家"、"武魂百杰"荣誉称号!孙先生为研究弘扬中华武学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一弟子马凤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