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林则徐纪念馆及三坊七巷

木土兴国

<h3>福州市</h3><h3>林则徐纪念馆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位于在鼓楼区澳门路,就在三坊七巷附近,过去很方便。进入林则徐纪念馆,屏墙左右两边的石拱门上,横额分别为“中宗宗衮”及“左海伟人”。</h3> <h3>祠门外围屏墙内壁有浮雕虎门销烟图,大门上额刻着“林文忠公祠”,仪门两侧回廊陈列了20多面执事牌。仪门厅后有石道可以直达御碑亭,内有光绪三十一年立的道光三十年“圣旨”、“御赐祭”、“御制碑文”等3块青石碑。</h3><h3>林文忠公祠坐西朝东,四面风火墙,系清晚期建筑,形制为福州祠堂样式,前半部分为屏墙、大门、仪门、御碑亭、主座祠厅树德堂;后半部分为海纳厅、有容斋、宣南舍、云左阁和园林。</h3> <h3>浮雕“虎门销烟”</h3> <h3>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又称“林则徐祠堂”),是中国历史人物纪念馆。为纪念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邙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南后街澳门路。1982年成立。馆址原为林则徐专祠,创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内有仪门厅、御碑亭、树德堂、南北花厅、曲尺楼、竹柏轩等主要建筑物,具有江南园林风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修缮后纪念馆展览总面积由原来的3500平方米扩大到8500平方米,扩大了1倍多,原有的林文忠公祠恢复了祠堂功能。福建省林则徐研究会秘书长翁纪阳介绍,新的林则徐专题展览打破传统,不按照纪年的顺序,突出林则徐的人格魅力,与大事件结合,布置了5个主题陈列。分别是:矢志报国的闽都赤子、清正务实的社稷名臣、放眼世界的左海伟人、举世共仰的禁毒先驱、抗敌御侮的民族英雄。</h3> <h3>《林公颂》。2015年8月30日,林则徐诞辰230年,由陈章汉撰并书的《林公颂》刻石于御碑亭南侧,全文230字,谨录于此:</h3><h3> 中国塔下,有福之州。绿榕荫里,林文忠公,雄才大略,德行纬地;上善若水,穆如清风。以虎门销烟,扬我民族正气;以放眼世界,成就左海伟人。苟利国家,岂避生死。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负笈即知慎交,入仕无忘慎行,赋闲则慎独。三慎十无益,铸不殒之人格,垂范后昆。九霄之上,万里之遥,尝有行星以则徐命名,江河行地,镜鉴悬天:势利者照见己之浅薄,贪婪者照见己之卑微;思进者窥得人生楷模,奋发者读懂璀璨明天。九龙经脉,五凤朝阳,云舒千鹤,海纳百川。一柄民族精魂锻造之剑,一座社稷情怀垒筑之碑,永远卓立于——梦开始的地方!</h3> <h3>林则徐纪念馆御碑亭旁边的大榕树</h3> <h3>御碑亭。碑文为清咸丰皇帝所赐</h3> <h3>仪门两侧回廊陈列了20多面执事牌,上书林则徐历任官职。御碑亭为方形,内陈列3座御赐石碑,成品字形。正中是清咸丰皇帝得知林则徐病逝,慰问家属的圣旨。一边是“御赐祭文”,另一边是“御制碑文”</h3><h3>御碑亭两边的立柱上有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h3> <h3>树德堂,里面有林则徐坐像。树德堂的西面为南北花厅,厅的西面有两层的曲尺楼,原为林家子弟读书的地方,楼前有草坪、鱼池、假山、花木等。全馆为古典式园林建筑,现如今,堂、厅、楼均辟为林则徐生平展室,分林则徐生平事略、林则徐与鸦片战争、林则徐与救灾、水利,放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手迹等部分。</h3> <h3>树德堂为祠厅,正中是林则徐官服塑像,楣额挂有清道光皇帝御书“福寿”匾额。</h3> <h3>海纳厅</h3> <h3>林公祠内的小花园</h3> <h3>云左阁,俗称曲尺楼,其原为林家子弟课读学习之场所</h3> <h3>馆内修建有水榭戏台、石桌凳、长廊及碑刻、六角亭、《林公颂》青石石刻、放鹤雕像、“福寿”砖雕、《饲鹤图》等园林式建筑,将林公精神与景观融为一体,让游客在参观的同时,能够放松身心,尽情领略左海之滨的园林建筑风格。</h3> <h3>“林则徐史绩展”。该馆展览以反映林则徐一生事迹为基本内容。展品中有林则徐亲笔书写的对联、条屏、立幅、扇面、信扎、文稿、笔记等 120多件;还有他使用过的印章、残墨、印盒、政书雕板等遗物。林则徐的手定诗稿和他父亲林宾日手书《析产书》最为珍贵。《衙斋杂录》是林则徐遣戍伊犁时期抄摘的公文和档案,这些公文和档案中有不少重要案卷已经失传了。</h3> <h3>林则徐油画像。原画藏于美国波士顿展览馆。林则徐(1785~1850) ,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中国清代爱国政治家、思想家、诗人。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缴获和焚毁大批鸦片,并粉碎了英国侵略者的多次武装挑衅,表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出身贫寒,为官清廉正直,关心民隐,为民众所称颂。</h3> <h3>张师诚(公元1762-1830年),字心友,号兰渚,浙江归安(今湖州)人。清朝官吏。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89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任山西蒲州知府,历雁平道,河南和江苏按察使,迁山西布政使。嘉庆十一年(公元1805年),擢江西巡抚,次年调福建巡抚,发现、提拔林则徐。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调江苏巡抚。后被褫职,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任广东巡抚,调江苏巡抚。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与陶澍对调,任安徽巡抚,后以病辞归。</h3><h3>才识丰富的张师诚出任闽抚。这位张师诚多年历任军机等内外官职,颇有建树,政声颇佳。在当时封疆大吏中,张抚素有“能手”之称。他就是发现林则徐这匹千里马的伯乐。</h3> <h3> 道光十七年(1837),林则徐升任湖广总督。当时时鸦片已成为危及中国国计民生的严重弊害。十八年(1838),鸿胪寺卿黄爵滋上疏主张以死罪严惩吸食者,道光帝令各地督抚各抒己见。林则徐坚决支持黄爵滋的严禁主张,提出六条具体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成绩卓著。八月,他上奏指出,历年禁烟失败在于不能严禁。警告:“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九月应召进京,在连续八次召见中,力陈禁烟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十一月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并节制广东水师,查办海口。</h3><h3>  道光十九年(1839)正月抵广州。他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传讯洋商,令外国烟贩限期交出鸦片。采取撤买办工役、封索商馆等正义措施,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烟贩的狡赖,收缴英国趸船上的全部鸦片。四月二十二(6月3日)起在虎门海滩销烟,23天中销毁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在此期间,林则徐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所译资料,先后辑有《四洲志》、《华事夷言》、《滑达尔各国律例》等,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为防范外国侵略,林则徐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仿制。他坚信民心可用,组织地方团练,从沿海渔民、村户中招募水勇,操练教习。七月因义律拒不交出杀害中国村民的英国水手,又不肯具结保证不再夹带鸦片,他下令断绝澳门英商接济。</h3> <h3>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h3> <h3>炮车</h3> <h3>花园水池旁边的古戏台</h3> <h3>林公放鹤雕塑</h3> <h3>林则徐穿着的清朝官服</h3> <h3>“注心开济”:注心是集中心意,专心致志,开济:形容情操志向开通美好。这也是林则徐自勉所题。“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说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这也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中的“欲”意思是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大海因为有宽广的度量才容纳了成百上千的河流;高山因为没有勾心斗角的凡世杂欲才如此的挺拔。——林则徐</h3> <h3>当年英国侵略军军服</h3> <h3>两边立柱上的楹联为:“勤能补拙才偏敏 廉不沽名品益高”。意思是后天的勤奋能够弥补先天的不足,才情才会敏捷, 廉不沽名品益高:廉洁的人不沽名钓誉的,品性才会高。用以教育人才生于勤,名生于廉,要有才和名,就要勤苦清廉。</h3> <h3>三坊七巷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福州老城区经历了建国后的拆迁建设后仅存下来的一部分。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 三坊七巷自晋、唐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国走向辉煌。区域内现存古民居约有270座,有159处被列入保护建筑。以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等9处典型建筑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州中心城区(老城区)的三坊七巷拥有38公顷的完整保护范围。</h3> <h3>三坊七巷为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古建筑遗存之一,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称。2009年6月10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获得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h3> <h3>这是始建于1869年的瑞来春堂中药房</h3> <h3>三坊七巷街上的艺术雕塑:瑞来春堂老中医号脉</h3> <h3>福建省海峡民间艺术馆</h3> <h3>三坊七巷美术馆</h3> <h3>“官巷”是七巷之一。</h3> <h3>安民巷</h3> <h3>文儒坊是三坊之一</h3> <h3>清朝光绪年间的文儒坊乡约碑</h3> <h3>福建省非遗博览苑</h3> <h3>中瑞南华影城</h3> <h3>南后街展览馆</h3> <h3>“宗陶斋”为小型民间展览厅</h3> <h3>宗陶斋正在展示美术书法作品</h3> <h3>一家小吃店楼上却挂着福建省赣州商会的牌匾</h3> <h3>“塔巷”。塔巷全长307米,宽3.3米。巷内民居,木构厅室,天井回廊,为典型的福州古建筑民居,多以风火墙自成院落,改拆很少,基本保持原貌。。</h3> <h3>郎官巷;为三坊七巷之一,在杨桥巷南,南后街的东侧,巷的东头通福州市内闹区八一七北路东街口。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因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宋代诗人陈烈,清代名人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巷内。郎官巷西头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对联:“译著辉煌,今日犹传严复宅;门庭鼎盛,后人远溯刘涛居。”</h3> <h3>国师苑</h3> <h3>在三坊七巷这个历史和文化精髓所在地,就藏着一个地道的“畲族馆”。它位于三坊七巷郎官巷30号,这里原本是上杭县庐丰畲族乡蓝氏祠堂,又称福省祠。据史料记载,清道光十九年,龙岩上杭庐丰六十位蓝姓族人集资六百银元在福州三坊七巷郎官巷购买邓姓厝屋全座,作为蓝氏族人在榕求学、经商居住之用。</h3> <h3>“畲族馆”橱窗里的畲族姑娘雕像,看上去像外国人</h3> <h3>福建民俗博物馆是由福建省文物总店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筹办,以传承、保护极具地方特色的福建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特别是福州的“闽都文化”为主旨的博物馆。它是结合二梅书屋的房舍布局结构,通过展示近千件的闽派各时期的古典家俱、木雕木刻、福建各窑口瓷器、名人字画、工艺精品等民俗文物,全面反映富有福建特色的民俗文化。</h3> <h3>承启堂</h3> <h3>南后街街景</h3> <h3>南后街北起杨桥路口,南至吉庇路达澳门桥,全长1000米左右,因位于福州城市中轴线的南街(今八一七路)的背后而得名(古时很多街分前街后街),这里是老福州城的缩影,是福州所存不多老建筑的一部分。南后街牌坊是福州城内“三坊七巷”的中轴,它的东侧有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西侧有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是从福州三坊七巷兴起至民国期间主要的商业街,路面商贾云集。</h3> <h3>林觉民和冰心故居</h3> <h3>林觉民(1887年—1911年5月),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汉族,福建闽侯人。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h3><h3><br></h3><h3>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h3> <h3>严复故居。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h3><div><br></div><div>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div><div><br></div><h3>严复所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h3> <h3>八闽之子名博园</h3> <h3>董执谊故居</h3> <h3>福州文艺家之家</h3> <h3>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系清代民居,位于福州市鼓楼区安民巷53号,坐南朝北,面积480平方米,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h3><h3>“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h3><h3>“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h3><h3>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街”指南后街)。</h3><h3>三坊七巷全貌“三坊七巷”形成于唐王审知 罗城,罗城南面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些居民成为坊、巷之始,也就是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h3><h3>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h3> <h3>福州这座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中心,坐落着这片遐迩闻名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它占地约40公顷,由三个坊、七条巷和一条中轴街肆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称为“三坊七巷”。</h3><h3><br></h3><h3>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内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九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和历史保护建筑数量众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