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木水火土 非遗传千古

花王解语

<h3> ――2019年非遗公开课观后感</h3> <h3> 一、术语解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h3><h3> 在中国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h3><h3>(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h3><h3>(二)传统美术、(梅花篆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h3><h3>(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h3><h3>(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h3><h3>(五)传统体育和游艺;</h3><h3>(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br></h3> <h3> 中华文化编织的公开课 自然和谐天地登,文化遗产藏朱腾。 惊鸿一瞥大匠出,只为一事终一生。</h3><h3> 开场的高台花鼓在轰轰烈烈的红色中,拉开了公开课的大幕,在鼓乐声里,听到了激昂的呐喊,似乎也蕴藏着奋斗的苍凉。 人与自然的和谐从何处而来? 来自人的创造,为肉体生存而建筑住宅,为精神洗礼而创造艺术。刀耕火种之后的文明时代,金木水火土,与我们结缘,为我们所用,我们让这些生命的元素再次绽放异彩。</h3><h3><br></h3><h3> 木为本,人敬畏</h3><h3> 和木有关的非遗项目有古建筑营建,提线木偶,京作家具,明式家具,木板年画。 在公开课上,每展示一件木制的作品,都能引发我的惊叹,一个小小的构建,竟然是整座宫殿的营造标准!提线木偶竟然可以持毛笔写出“传承”两个大字,功力不浅!在破烂堆里捡来的花板,竟然复原成一座美轮美奂的花轿! <br></h3><h3> 京作家具的传承人种桂友说的话让我非常感慨:“我们用最好的木材打造家具,这些硬木的成才最少也在150年以上,我们面对的那一块木头最少也是我的爷爷辈,所以我满怀敬畏。”南方的明式家具传承人许建平则说:“我们用普通老百姓能够买得起的木材来传承我们的工艺,不必束之高阁,让它们进入我们的生活。” 更有趣的是那些古老的木板年画呈现出我们的现代生活,可以莲子上飞机乘高铁,门神骑摩托刷手机,财神清空购物车,禄星麻溜发红包,古今的元素融合在一起,木板年画也能散发新的气息。 <br></h3> <h3> 丝绸连世界 神机有妙算</h3><h3><br></h3><h3> 女娲开天辟地之后,另一位著名的女人嫘祖(可不是萝祖哦,是雷祖)驯养了野蚕,用蚕丝纺织,在我们湖北远安就有著名的嫘祖祭这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到明年有时间,我想去远安亲自参加嫘祖祭大典啊!</h3><h3><br></h3><h3> 中国丝绸博物馆的馆长赵丰先生手中拿了几个蚕茧——我们的同学们养的蚕刚刚结出了雪白的蚕茧——他会讲养蚕的事情吗? </h3><h3> 赵丰先生先问了一个问题:一条连衣裙需要多少蚕茧才能制成?我当时比较了一下大小,心想估计要几千个,没想到答案竟然是五万个,想象一下五万条蚕宝宝! <br></h3><h3> 关于丝绸,我们真的还有好多不知道的事情——赵丰先生还为我们解读了一个成语:神机妙算。 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纺织提花机,就可以用丝线纺织各种带有花纹的丝绸,千年之后,欧洲才改进了提花机,我们的纺织机真可以称得上是神机。</h3><h3> 那什么是妙算呢?我很好奇。赵丰先生拿来一张纸壳,纸壳上有很多小方孔,那叫纹板,是用来编织花纹用的,就像计算机的二进制算法,用实心和空心表示0和1,啊!纺织竟然还跟数学有关,真的算是妙算了。 </h3><h3> 和丝绸有关的丝绸之路也是有非遗传承的,在新疆有一种艺术叫木卡姆,代代传承,让美妙的声音和舞姿在丝绸之路上烙下美好印记。 当我们穿上漂亮的丝绸旗袍,或者围上飘逸的丝巾,一定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远古时代的嫘祖,似乎看到她在桑树上养育蚕宝宝,收集蚕丝,在纺织机上忙碌的身影……</h3><h3> 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h3><h3> 小虫小叶,终连万里丝路。</h3><h3> 这样的世界是多么神奇。 <br></h3> <h3>水火既济 功德圆满 </h3><h3>女娲抟土人,</h3><h3>炼石补天缺。</h3><h3>水火本不容,</h3><h3>因土方不同。</h3><h3>陶瓷成大器,</h3><h3>紫泥创奇迹。</h3><h3>人为掌舵手,</h3><h3>心静玩中乐。</h3><h3> </h3><h3> 非遗公开课在新疆木卡姆的美妙乐舞中走进了泥土的世界——</h3><h3> 浙江龙泉的龙窑青瓷,如玉天青,在旋转的工具台上,一团普通的泥土在刀锋下旋转,逐渐成型,磨砺为泥土带来了彻底的改变,他成为——器。</h3><h3> 大器天成,大器亦晚成。</h3><h3> 龙泉青瓷的传承人徐朝兴老先生很幽默,很自信,当他自豪地告诉主持人:在寸长的距离里,竟然有十几刀!可是在近距离的镜头下,我们根本看不到刀锋的移动,但是,当旋转停下来的时候,我们又分明看到了原本光滑的泥坯上竟然出现了微波样的凸起。不可思议的技艺如何炼成的?大道至简,徐老先生说了我们常常听过的一句:心要静,心手合一,心到才手到。 </h3><h3> 而宜兴紫砂大师顾景舟的改名故事让我们又看到了一个主动去担当的形象——原来是顾景洲,九州四海确实心胸豪迈,可是,顾先生却用“舟”换掉了五洲四海的超远,回归一叶小舟,他说,我做小船,自己现在为它拉纤,为它摇橹,等老了,就为它掌舵。</h3><h3> 顾先生的女弟子,现年八十多岁的周桂珍老师却又是另一番风格——她自称是“玩泥的人”——做做玩玩,但是一辈子放不下,当我们以游戏姿态面对生活和职业,那又是一番怎样的风光呢?</h3><h3> </h3><h3> 泥土,除了成器,亦可成物。</h3><h3> 那惟妙惟肖的螃蟹,横行九州,却遇到第一个吃螃蟹的英雄……</h3><h3> 宜兴紫砂泥塑的传承人徐秀棠先生则更喜欢讲故事,他有一双慧眼,看世间百态,用泥土塑造哲学的发问。他问:“你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自问自答:“你为什么不能自拔?你的衣服被你自己压着,怎么拔得出来?”他让一只手臂伸进地洞摸索,却留给我们未知的结果……他述说母亲的训诫,告诉我们思考的答案:力气这东西,今天用了,睡一觉,明天又可以回来,尽管去花力气,不要担心。</h3><h3> 大器终成,因为他们都肯花力气。</h3><h3> 大音希声,湖南采茶戏响遏行云。</h3><h3></h3> <h3> 择一事,终一生 </h3><h3> 持一杖,立一桥</h3><h3><br></h3><h3><br></h3><h3> 一位颤颤巍巍的老奶奶走上舞台,八十八岁的常沙娜老师回忆起传承景泰蓝工艺的往事——</h3><h3> 目前的铜胎掐丝珐琅工艺传承人钟连 ,不约而同地谈起另一位和景泰蓝密切相关的人——钱美华女士——她为景泰蓝的工艺发展做出了更大的贡献,看到镇馆之宝——秦兵马俑的铜车马景泰蓝复原件,让我更加震撼,</h3><h3> 我参观过北京的景泰蓝工厂,也参观过秦始皇兵马俑,当这两种世界级的精品合二为一的时候,我的眼前似乎看到了熊熊烈焰中几乎呈现透明质地的铜胎,似乎看到一双巧手,将一根根铜丝折出流畅的线条,一遍又一遍地填上颜料,反复地在炉中烧制,历经烈火焚烧,历经无数次的磨砺,直至散发出高贵的色彩。</h3><h3> 更让人振奋的是有一位仅仅12岁的小姑娘——赵佳桐,热爱景泰蓝制作,在学习之余,还能制作自己的作品,一学期才能做一个,可是我们每个人不都是这样:一件事做一生,一生只爱一个人啊。</h3><h3> 良辰美景,爱恨情仇,都在那箫声呜咽曲折唱腔里,都在那婀娜婉转眉眼里,非遗中最唯美的演唱艺术就是昆曲了。</h3><h3> 我们的小学生可能还不能明白,但是对于我,却是余音绕梁,回味无穷。</h3><h3> 非遗公开课的最后一个章节主题是:水。 </h3><h3> 但是与课堂的开头所说的木关系紧密——水上之木桥,水上之舟船。</h3><h3> 故宫的营建和木制家具已经让我们感受到能工巧匠的智慧,但是还远远不够,制造一座木桥,仅仅用一根两米左右的杖杆,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施工图纸,十根短短的细木棒,不用钉不用绑,就可以搭建一座桥的基本雏形!我们现在才知道,这样的桥梁设计施工的工程师,我们应该称他们为主墨师傅。</h3><h3> 制造航海的大船,我们的祖先智慧早已超越时间,那水密隔舱的技术直到现在还在船舶制造,甚至潜水艇设计制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位家族传承造船的老人,怀抱着一个巨大的船舶密封舱的模型,笑着说:等到做不了大船了,就把自己的技术放到船舶的模型里,做成让孩子们喜爱的小船。</h3><h3> 他笑着,我却泪流满面。</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