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

王宜法

<p class="ql-block"> 小 巷 深 处(上)</p><p class="ql-block"> 王宜法</p> <p class="ql-block">  那年月,老新堤最繁华的是内河街。而由内河街次生出来的一条条麻石板小巷,阡陌相连,曲径通幽,就成了老新堤一道古香古色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在儿时的记忆里,我们每天撒开脚丫子疯跑乱窜的有大轿巷,小轿巷,西轿巷,油榨巷,曹家巷等等。其中曹家巷给我更多的童年回忆。</p><p class="ql-block"> 因为年代的久远 ,风雨的剥蚀,小巷两边的墙壁光怪陆离。墙面上攀爬的枝蔓不是蛛网,而是电线,现代文明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小巷深处。</p> <h3><br></h3><div> 去年除夕贴的春联还在。</div><div> &nbsp;“众众平安福自来,年年顺景家业盛”</div><div> &nbsp;这不仅仅是装饰一下门面,而是一家人全年的期盼</div><div> 曹家巷最大的特点是闹中取静。她虽然横穿建设街,一头一尾挑着后街和西河街 ,但没有一家铺面做生意,因而少了闹市的浮华,多了宜居的静谧。 ,<br></div><div> 这里被两边青砖灰瓦,高矮错落的房屋挟峙成了一线天,早晨比其它地方天亮得迟。吝啬的朝阳,只是在小巷上方的瓦屋面上抹上了一层淡淡的胭脂红,而小巷下方依然雾霭朦胧。“咯咯咯,”谁家的鸡在看不见的地方打鸣,这使得小巷益发显得幽暗和空灵。</div><div> 上班的,上学的,买菜的都走了,脚步一声声消失在了麻石板路的尽头。 </div><div> </div> <h3><br></h3><div> 屋檐之下,一对燕子在呢喃, 范姥妈拿着扫帚,打扫台阶上的鸟粪,这是她每天早晨必做的功课。两只燕子“啾啾”地叫,似乎在外出觅食前,拜托姥妈照看自己的孩子。燕巢上方探出了几颗毛茸茸的小脑袋,张大尖喙恬噪,嗷嗷待哺。 </div><div> 开年的春天,燕子一家就要飞到北方去了,就像她唯一的儿子兵伢,也去了北方,那个北方比燕子家的北方更远。兵伢跨过了鸭绿江,抗美援朝去了,是穿着新军装,戴着大红花走出巷子口的,从此再也没有回来。</div><div> 燕子一家每年回来一次。它们不在的日子,范姥妈就承担了守望两个空巢的任务,一个属于燕子,一个属于她自己。 </div><div> 每年农历九月立冬前,是燕子一家回归的季节,那几天范姥妈总会坐在屋檐下的小板凳上,手搭凉蓬,朝小巷的尽头张望,不知是等燕子还是她的儿子。</div><div> </div> <h3><br></h3><div> 我自家的姥妈牵着我,端一个装有许多针头线脑布角子的簸箕,一面做女红,一面陪着范姥妈坐在台阶上,等待正午才会出现的太阳。我“嘎嘣嘎嘣”地啃吃范姥妈从一个青花瓷坛里摸出来的金果;听两个姥妈讲兵伢叔子,小时候爬上歪脖子树偷毛桃吃,拉了三天稀的故事。</div><div> “唉,要是兵伢回来,也该接新姑娘了”。</div><div> 范姥妈望着巷子口,无限地伤感。</div><div> 我的姥妈连忙附和:</div><div> “要回来的,要回来的,这伢极小儿玩心就大,只怕一时找不到回家的路。”</div><div> 我那时还小,不会知道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有多痛,当然也不会知道,等待的遥远究竟有多远。只是在长大以后,我才明白,有一种等待叫做------</div><div> 即使你在巷子口离开了我,我也会在巷子口等着你回来,不是我不死心,而是我没有办法死心。</div> <h3><br></h3><div> 曹家巷的历史有些年头了 ,小巷人家早年朱漆描金的门廊虽然已经斑驳,但是在爬满青苔的墙壁上,砖缝里,依然有凤尾草在秋阳里舒枝展叶。这种草翠绿而又柔美,又叫金鸡尾,极耐旱,经过一个夏日的暴嗮,眼看就要枯死 ,但只要秋雨一夜,第二天一早就奇迹般地吐出了新绿。</div><div> 沿着曹家巷的石板路往深处走,每隔几步就看得见墙壁上一二篼,三五株这样的小精灵,摇曳在萧瑟的秋风里,展示生命的活力与顽强。让人感觉这不是一个小巷在换季,,而是一个民族的基因在延续……</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