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赤红寨

走向自然

<h3>  济源市邵原镇不仅旅游资源丰富,而且还是革命老区。境内鳌背山、梳妆楼、五彩石,见证了女娲补天的历程;辖区黄楝树、北寨村、狼窝顶,诉说着革命先驱的艰辛。现如今,小沟背、娲皇谷、神沟村,正迎接着中外游客的到来。</h3> <h3>  “ 六个步兵队一千多小鬼子在赤红寨附近隐蔽,轻机枪,掷弹筒,步枪等武器纷纷做好了射击准备。”“日军220联队攻占赤红寨,全歼这里140团第一营部队。”上一次前往赤红寨,捡到一枚炮壳的翟先生,曾经讲起过这场鏖战。去年梳妆楼之行,尚未路过赤红寨,就听说那里有个藏兵洞。由于不清楚具体位置,大家唯有期盼一睹其容。</h3> <h3>  一次偶然的机会,程先生意外得知,有人去过藏兵洞,于是通报给各位,并有意邀其做向导。原以为他们当周会立马行动,然而他们却改道去了别地。5月31日中午时分,我与领队卢先生联系,他表示如果我回去,结伴赤红寨一游。正好有空,实属幸运!</h3> <h3>  程先生几乎每周都外出,一般周五下午就回去了。6月1日早上,三翟一卢如约而至,程先生却不见踪影。询问之后才知道,他刚坐上返程的车。照这样的速度,预计八点才能到。我们只好先行一步。</h3> <h3>  经小寨沟、黄楝树、二里腰,沿着崎岖的山路,卢先生稳稳驾驶的车子,四十分就到了大亚豁,——太行山猕猴国家自然保护区。这里有许多珍稀动植物,一般人是不让进去的。</h3> <h3>  因为他们经常来,与护林员非常熟悉,尤其是王法团同志。——他是全国劳动模范,没想到今天不在。给我们提供方便的这位,今年五十多岁了,不过看起来像四十多。照例进行登记后,他指着对面的斗顶、阎王鼻,给我们做起了介绍。</h3> <h3>  呼吸新鲜空气,崇尚与世无争,自然让他显得年轻。这样的生活,几人能适应?我们一方面羡慕,一方面怀疑。如此说来,并非所有工作,我们都能胜任。有人打来电话,问翟书记到了何处。原本这位计划同行的,只是错过了时间。这可怎么办?卢先生建议,让他接了程先生,然后一起乘车来。</h3> <h3>  打电话的李先生,曾经和翟书记是同事。谈起即将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家又多了共同的话题。水泥路紧贴山崖,滚落的石头自然多。大家边走边捡,不觉到了泥池腰。共产党员,举手之劳!</h3> <h3>  左上方隐约有座房子,大家决定一探究竟。房门紧锁,上书“盘谷寺”,门前两块石碑,分别记载着缘由、名单。其中一人出资6.5万元。有次从黑龙山回来,走娘娘腰、泥池腰,看见许多石头房,内有好多神像,标注的也是新安人。新安人与此地的渊源,看起来是异常深厚。</h3> <h3>  看到这座盘古寺,让我想起了克井的盘谷寺。大家谈起了“盘古开天”、“盘古开天石”。山西境内的“盘古开天石”,距离小沟背景区很近。当初为了打通小沟背的路,翟书记动员干部群众,之后又积极寻求支持、亲自谋划推动,注重开发保护。终于有了今天的景区!</h3> <h3>  他与杨泽玲、华仁葵、金华荣等人打交道的细节,更让人感受到一个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执着!他不愧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共产党员,敢于担当、为民着想的领导干部!</h3> <h3>  赤红寨就在眼前,破板石近在咫尺。这块牌子挂在路口,我们沿左边向前。</h3> <h3>  一块高约七米的巨石,不知受何力作用一分为三:左边一块平铺于地,如不规则的大碾盘,略微向内倾斜:中间一块傲然挺立,与夹缝中的一棵大树,成为一道风景;右边一块倒在地上,几次通过的我们,并未引起注意。</h3> <h3>  翟先生对破板石的描写,给人印象尤为深刻。我读了之后,顿生向往之心。百闻不如一见,还是亲自来吧,保准不会失望!</h3> <h3>  巨石旁有石屋根基,昭示人已离去多年。据说这户人家姓熊,如今过得还可以。每一座大山深处,几乎都有人居住,大家习以为常。</h3> <h3>  十点三十八分,程先生他们终于赶上。他这次周六才回来,连自己也没想到。李先生夫妇我是认识的,只是没有交流过。一行人其乐融融,继续向上攀登。</h3> <h3>  小路变窄,坡度增大,人迹罕至。翟书记捷足先登,那就来一张吧。</h3> <h3>  十一点二十二分,我们顺利到达山顶。黄色条幅迎风招展,石头小庙依旧不少。——新安人的杰作随处可见。上面并非一马平川,长不过二三十米,宽不过五六米。据卢先生测定,海拔为1594米。来到北端,可观北部斗顶及东西风光。</h3> <h3>  自由活动、各自用餐、合影留念。程先生打电话给知情人,询问藏兵洞的位置。即将开始找洞,大家欣喜万分。</h3> <h3>  走到南边,梳妆楼一览无余。传说女娲从娘娘腰走来,到了梳妆楼,面对黄河水,进行了梳洗。接下来,她就要造人了!</h3> <h3>  翟、卢两位前面探路。我们等待消息。过了一会儿,听不见声音后,我决定过去一看。窄窄的、长长的,难道是洞口?可怎么进去呢?呼喊声此起彼伏,貌似从洞底传来的。顺着他们走过的路,我很快找到了。这里才是入口!</h3> <h3>  卢先生在外面,翟先生进去了!他们还在后面。由于里面太黑,卢先生递给他一盏矿灯,保障他继续查看。真佩服他的无畏精神!受他们委派,我再往下走走,看是否有洞、有路。</h3> <h3>  一无所获!待我返回后,翟书记说山洞并不深,内有未燃烧完的木棒。他还拍了一段视频,分享给了大家。说实话,我是不敢进去的。</h3> <h3>  下山后,卢先生、翟书记往前走,我们几位原路返回。到泥池腰附近时,一行人兵分两路,我和李先生夫妇一路。到大亚豁出口,恰遇王法团同志。——该来的会来,该聚的会聚。缘分奇妙,纯属天意!第一天上任的保安,回去时钟楼遇见,返回时车站遇见,好似迎接与送行。如此说来,一起散步的人们,一起吃饭的伙计,一起工作的同事,又何尝不是如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