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些勇占 C 位的“女强人”(二)

艾亲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gt;&gt;治国能力不输武则天的皇后邓绥</b></p><p>邓绥,今河南新野人,东汉著名的女政治家,东汉汉和帝的皇后。</p><p>邓绥出生于名门,祖父是东汉开国重臣邓禹。邓绥从小就是那种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孩子。太傅夫人对邓绥甚是喜欢,邓绥5岁那年,老夫人亲自为其剪发,不小心把其前额给误伤了,其不喊不叫,过后有人问,其回答说:太夫人怜爱我才会为我剪发,我不能辜负老夫人的一片心,这点痛不算什么。</p><p>邓绥6岁能读《史书》,12岁通《诗经》、《论语》,其志趣在研究诗书典籍,而不问居家事务。但是其母亲批评之后,其开始白天操练女红,晚上才诵读经典,并和兄长们相互提问测试,进步极快,其父无论大小事都和其详细计议。</p><p>邓绥15岁时和诸家女子一起被选入宫中侍奉阴皇后。侍奉期间,其恭谦肃穆,不敢越雷池半步,可谓日夜战战兢兢。在与同列的妃嫔们交往中总能体察对方的难处并给以慰藉,其克己体下,即使是仆役,都加恩施惠。一年后,其因出类拔萃被册封为贵人。</p> <p>汉和帝对邓绥的所言所行十分嘉许,特别知会后宫说,若是邓绥有病,其母和兄可随时入宫服侍汤药。邓绥则认为宫中禁地外家不宜久留,对上下来说难免会有偏袒私幸、不知足的讥讽和诽谤。汉和帝称赞其能自我抑制,宁愿吃亏,难能可贵。</p><p>宫中每有宴会,众妃嫔争着打扮,金钗簪珥光采夺目,鲜明照人,而独有邓绥著素装,朴质无华。当其服饰与阴皇后同颜色时,即刻变易它装。邓绥与阴皇后一起去晋见汉和帝,其都是离位站立,离开时也是躬身以示卑微。汉和帝每有垂问,其也是迟疑而后对答,绝不在阴皇后前争着发言。后来,汉和帝对阴皇后日渐疏远,还陆续失去多个皇子,邓绥自己又无生养,便选进多名美女进献给汉和帝,以企获得子嗣。此举受到宫内外众多人的尊重和感佩。汉和帝偶然得知此事,没有不感慨的道理,于是更加亲近邓绥,而疏远阴皇后。尽管如此,邓绥为了后宫的安定和谐,也不愿夺了阴皇后的地位、权威,毎当汉和帝召见,其也是以各种理由避而不见。</p> <p>毫无自信的阴皇后看到邓绥因德望而倍受恩宠,决定效仿前朝,用巫蛊、求鬼神来加害于邓绥。阴皇后搞了一场又一场的巫蛊活动,最终东窗事发,汉和帝将阴皇后罢黜,于是邓绥登上了皇后的位置。期间,邓绥多次劝说汉和帝谅解阴皇后,在当上皇后的当天,其又亲笔写好谢恩的奏书,谦逊地陈述自己德行菲薄,不足以当皇后。四方诸侯国来贺并贡献方物,邓皇后一律禁绝。汉和帝要封邓皇后家族,其苦苦哀求不让进行,其兄邓骘在汉和帝朝只是一位虎贲中郎将而已。</p><p>汉和帝英年早逝,因当时没有合适的继位人选,朝政一度混乱,25岁的邓皇后就这样开始了执政生涯,其立只百日的养子刘隆为帝,“主幼国危”之时,其不得不临朝称制,很快就靠着多年积攒下来的人脉稳定了朝廷局势。</p><p>邓皇后深刻地知道,光靠德贤和人脉是治理不好一个若大的国家,其需要智慧、人才和手段。妥协、隐忍、坚毅就成了其最有力的三大利器,使其度过了经验不足、人才不足和实力不足三大窘境。</p> <p>邓太后在临朝称制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甚至是大力的改革。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邓太后排除了很多的干扰后,诏令赦免了自汉光武帝以来所犯巫蛊以及马援、窦宪的后人们,赐他们以平民的身份并允许入仕为官;还把阴皇后从冷宫里放了出来,把阴家人全部遣返原籍,并赐予大量资产,完全可以衣食无忧。</p><p>邓太后还从自己做起,倡导宫内节俭,比如,大力裁减宫廷所耗衣物、膳食、玩物等,把皇家园林的鹰犬悉数卖掉;减少不合宜的祭祀,免去不合典礼的祭祀官;削减从各地征调的贡品;遣散年长多病的宫女;缩减皇陵建设成本。</p><p>邓太后对“娘家人”的要求甚至可以说是苛刻,其曾经下诏给司隶校尉以及家乡的河南尹、南阳太守,要求他们不要顾虑其面子,必须严格执法,以免“娘家人”假借威权而胡作非为,甚至干扰公务成为民间之害。其兄邓骘之子邓凤为别人“了难”而接受贿赂,事情揭露出来后,邓骘将妻子和儿子的头发剃光,以谢罪天下。这在封建社会确是少见。</p> <p>邓太后临朝的第三年,京师周边旱灾,其在开仓赈民的同时再次裁减宫廷用度,百官纷纷效行,把节约下来的粮食衣物发放灾民;灾荒后,又督促耕种,平安地度过了灾年。在解决天灾的同时,还十分注意防止“人祸”。其到监狱检查冤狱时,敏锐地发现一名囚徒很可能是屈打成招,于是将他带回,在问清缘由查明事实后,果断赦免含冤的囚徒,并立斩了贪赃枉法的洛阳令。此行其清出死刑犯36人,其它罪犯80人,其还没有回到宫里,天就下了一场“及时雨”。</p><p>邓太后重用班超之子班勇和虞诩是其用人的得意之作。邓太后果断地否决了撤销西域都护府的意见,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领兵驻守敦煌,班勇商通西域,合击匈奴,安定并州、凉州,使西线多年无战事。其还破格提拔虞诩为武都太守,在首战大败羌人后,以赦免战俘、安抚和谈的办法转守为攻,使羌人暴动得以平息。 &nbsp;</p><p>邓太后执政16年,其手握大权但从未乱用过权力。《后汉书》评价其“焦心恤患,自强者唯国”实在不为过。</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gt;&gt;圣睿勇烈,堪称“尧舜”的高太后</b></p><p>高正仪,小名滔滔,今安徽亳州人,宋英宗的皇后。</p><p>高正仪出身将门,家世显赫,幼时被姨母曹皇后接到宫中。当时,宋仁宗还没有儿子,侄子赵宗实被收为养子,由曹皇后负责抚养。赵宗实与高滔滔同岁,俩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p><p>公元1047年,仁宗帝与皇后做主将高滔滔嫁给赵宗实为妻,并封其为京兆郡君,真的是“天子娶儿媳,皇后嫁闺女”。</p><p>婚后,赵宗实、高滔滔小俩口感情非常亲密,赵宗实的八个子女皆由高滔滔所生。</p><p>宋仁宗驾崩后,赵宗实继位,是为宋英宗,高滔滔被封为皇后。但宋英宗只做了四年的皇帝就因病逝去。宋英宗长子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高滔滔被尊为高太后。</p><p>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危,众大臣跪请高太后处理朝政。受曹皇后影响,高太后不愿干预朝政,还极力躲避。后来在众大臣的劝说下高太后才同意垂帘听政。高太后主张父死子继,欲立宋神宗之子赵煦为皇子,其暗地里缝制了一件小孩子穿的黄袍。</p> <p>为防不测,高太后命令侍卫严禁有实力的雍王和曹王随意出入皇帝寝殿,哪怕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得不防。几天后,宋神宗驾崩,仅仅十岁的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53岁的高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奉宋神宗遗诏,其辅佐小皇帝垂帘听政。</p><p>高太皇太后负责对小皇孙进行教育,其请贤德的学士担任侍读大臣,希望小皇孙恪守祖宗法度、通晓经义;生活上也严格管教,为避免其耽于女色,派的宫嫔都是年纪大的。</p><p>高太皇太后还以身作则,对娘家人要求非常严格,严禁外戚干政。其弟高士林在宋英宗时就任内殿崇班,其人很正直,宋英宗想擢升他,高皇后恳切谢辞,并说:我做了皇后,娘家已是皇亲,弟弟能做官,就已是恩典了,对我娘家人的提升,一定要慎重。宋英宗只得作罢。</p><p>高皇后的娘家一直是住在比较低矮的旧房子里。宋神宗多次提出为外祖母家修建豪华住宅,高太后坚辞不许。后来,高太后在城北郊外买了一块闲地给娘家造了府第,用的都是自己的积俸,没有动用国库一文钱。</p> <p>高太皇太后执政,其政治倾向与一生以变法为己任的宋神宗迥异,其第一件事就是召回了被排斥在外的“保守派”老臣司马光,并任命为宰相。辽国听说司马光当上了宰相,非常敬畏,其边关将士不敢挑起事端,因此宋朝实现了和平之势。其它被贬谪的一批旧臣也悉数被召回重用,这其中就有苏轼,苏轼进京后被破格擢升为翰林学士兼知制诰。</p><p>临朝之初,高太后下令废除了宋神宗和王安石推行得不成功的新法。其还停修京城内已开工兴建的宫殿、府衙等项目,遣散修城役夫,减少守卫皇城的士兵。其对遭受自然灾害的农户减免田赋,农民颂其恩德。</p><p>宋神宗在位期间,大臣宋用利用职权敛财甚巨,高太后临政后将其贬职。宋用通过神宗的乳母向高后求情,高后严正对乳母说,再敢走后门扰乱国政就立即斩首。乳母大惧,再不敢出言。从此,宫里再没人敢走后门了。</p><p>奸臣邢恕曾替高太后的侄子高公绘写了一个奏章,有干涉后宫的内容。高太后识破并知道是邢恕的主意时,果断把邢恕逐出朝廷。</p> <p>高后注重宣扬儒家礼教,其上奉曹后、老臣等长辈,下教子孙依礼行事。“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也在那时渐渐兴起。</p><p>有一年的上元灯节时,宫中举行晚宴,高后阻止母亲参加,因为若是高母参加,当今的皇帝就必须得行礼。于是,其下令赐给了娘家一些灯烛。</p><p>崇尚节俭的高后认为,在上者一定要尽量减少浪费,体恤百姓。其常对宋神宗说:一瓮酒,醉一宵;一斗米,活十口。除正式的重大的场合,高后都穿补衣,不用丝锦。其还下令宫中严禁食用牛肉,因为牛能够耕田;宫中膳食只用羊肉,因为羊不需喂粮食。有一次高后寿诞,御厨特意用羊乳房和羊羔肉做了两道美味,结果高后马上命令将这两道菜撤去,高后说:羔羊幼小,烹食之有伤天道。</p><p>高后临政九年,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天下小康,契丹不敢边境挑畔。公元1093年,高太后病重,其深情地要求几位主要大臣如吕防、范纯仁等主动退避,免得遭祸。高太后驾崩时,终年62岁。高后因贤明,被称为“女中尧舜”。</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gt;&gt;二度被废,却挽救大宋朝的孟氏</b></p><p>孟氏,今河北邯郸人,北宋眉州防御使、马军都虞侯孟元的孙女。</p><p>公元1085年,年仅十岁的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其祖母高后垂帘听政。四年后,高后开始为宋哲宗选皇后,要求既不能家室太高,防止外戚干政;又不能太低,配不上皇室。孟氏16岁时随百余名官宦之女被选入宫,因其秀外慧中、无娇惯之气脱颖而出,高后认为其能以礼自持、通识大体,是最符合后妃标准的。又四年,孟氏与16岁的宋哲宗举行大婚,其被正式册立为皇后。之后,高后常常说:孟氏是个贤淑之女,可惜福份薄,但将来如果国家有变,就要靠她了!</p><p>然而,年轻的宋哲宗出于逆反,其不喜欢孟氏,而专宠刘妃,刘妃恃宠成骄,对孟皇后怠慢无礼,宫人都愤愤不平,而温和贤淑的孟皇后从不与之争斗,只是一味忍耐。忍耐的结果是惨痛的。孟皇后所生福庆公主病逝后,刘妃借机搬弄是非,诬告孟皇后诅咒哲宗,欲图不轨。孟皇后身边的宫女、太监被屈打成招,遂成冤狱。</p> <p>于是,宋哲宗以“旁惑邪言”为由,下诏废后,孟氏被迫在瑶华宫出家为尼,号“华阳教主”,法名“冲真”。这一年孟氏才23岁。孟氏就在这样的“冷宫”里,一天又一天的过着青灯黄卷的日子。</p><p>在又一个四年的时间里,宫里不断传来坏消息:刘妃生了一个儿子,成为新皇后,不久该皇子夭折;更坏的消息是宋哲宗驾崩,没有留下子嗣。</p><p>宋哲宗之弟赵佶即位,是为宋徽宗。刚登基不久的宋徽宗深知皇嫂孟氏的至善为人,便恢复了孟氏的皇后之位,被尊为元祐皇后。一年后,刘皇后趁宋哲宗之母向后去世之机,勾结蔡京等人,使得孟氏再度被废,又被重新发配回瑶华宫。经历了两度的立与废,孟氏又换上了道袍,回到破落幽闭的瑶华宫,这次一待就是二十多年。</p><p>而在“红尘”之中,却已物是人非:志得意满的刘后动不动就干预朝政,对宋徽宗和朝中大臣指手画脚;暗地里还做出了偷情的勾当。当宋徽宗正要通知其被废时,其羞愤不堪,自知已惹众怒,便在卧室的帘钩上自缢身亡。</p> <p>公元1126年,瑶华宫失火,孟后被迁至另一处冷宫延宁宫,延宁宫又意外失火。当时金兵已兵临城下,皇室都难于自保,孟后只好住到了相国寺前的娘家。公元1127年正月,金兵攻陷汴京,掳走徽、钦二帝及皇族、文武百官三千多人,并全部押解北上。孟后因已沦为民间庶人,不在皇室名册,免遭北掳为奴的厄运。</p><p>金军撤离后,开封城留下了张邦昌为首的傀儡政府。当时民心向宋,而皇室唯一的长者就只有孟氏了,于是张邦昌迎孟氏入居延福宫,接受百官朝拜,封为“宋太后”,请其垂帘听政,主持朝政。</p><p>在冷寂中度过近三十年的孟氏,没有记恨宋哲宗废后的屈辱,其一心还为赵宋王朝的兴衰着想,并说:在国家危亡之际,作为大宋王朝的媳妇,我不敢袖手旁观。</p><p>为了保住大宋的江山社稷,也保住赵家的统治,孟后一边在敷衍对付张邦昌,一边积极寻找宋徽宗第九子赵构,也就是宋钦宗的弟弟。当时赵构奉命出使金营回到河北磁州时被守臣宗泽劝阻留下,得以免遭金兵俘虏。 </p> <p>孟后处置这件大事是相当镇定,也极具策略。话说汴京城破时,钦宗及其32个弟弟都被掳去,仅留下其七弟赵构。孟后为保密起见,先是派人打探进而再派人持密信劝说赵构称帝。当时,赵构受命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其率兵马先是移屯北京大名府,继而又转移到山东东平府。</p><p>得到赵构的明确回复后,孟后选择远离金人的应天府(商丘)作为朝廷的陪都,之后,其派遣亲信左右尚书冯澥、李回及亲侄孟忠厚持诏书去迎接赵构,并令副都指挥使郭仲荀率领部队护卫,其还不放心,又命令御营前军统制张浚在路上迎驾。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孟后又颁布手书,广告天下,宣布恢复大宋朝堂,并誓言与金国决一死战。这些就为赵构登上皇位以及防止割据、聚拢人气奠定了很好的基础。</p><p>赵构顺利到达应天府之后,孟后以皇太后的身份册封赵构为皇帝,是为宋高宗,史称南宋。赵构便成了南宋的开国皇帝,赵氏宋室王朝得以延续。</p><p>赵构登基的当天,孟后以国家利益为重,果断撤帘还政,功成身退。</p> <p>赵构即位后,在众多投降派人物的蛊惑下竟然一逃再逃,不但放弃了中原逃到长江以南,而且还不吸取前朝的教训,仍旧宠信宦官。不到两年的时间,宋将苗傅、刘正彦两人不满宦官当道,发起兵变,包围了赵构在杭州的行宫,逼迫赵构退位、禅让于3岁的太子,并请孟后再度垂帘。紧急时刻,孟后直接来到士兵的面前,不卑不亢地说:当今强敌在外环伺,我以妇人抱着三岁小儿垂帘听政,将何以令天下?</p><p>孟后处变不惊,其与苗、刘谈判的同时,又派人秘密联络各地的勤王之师。不久,韩世忠率大军平定了“苗刘之乱”,赵构得以复位,孟后再度撤帘还政。</p><p>内乱刚平,金兵又大举南下,欲彻底消灭南宋。金兵渡过长江,孟后决定和赵构分头逃避,赵构往舟山群岛、温州方向;孟后则往洪州、吉州方向。孟后这种一东一南的安排就让金人摸不准主攻方向,自然其自身是担着重大风险的。后来,金人在江中战役特别是后来的黄天荡大战中失利,退回了北方,赵构派人将孟后迎接到越州。</p> <p>孟后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两宋交替时期的政治动荡,说其在国家危难之时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点也不为过。</p><p>孟后性情恭谨、心慈仁义。从越州回到南京后,其请求朝廷给其流亡路过的地方减免税收;还将宋哲宗一朝的嫔妃们收留在皇宫;甚至以德报怨,对刘后的女儿给予多方照顾。孟后生活也十分节俭,每月只支取很少的一点生活费,够度日即可。赵构深感孟后的恩德,把其当作亲生母亲一样尊重孝敬,孟后年老了喜欢喝点酒,赵构就命人专门给其供应甜酒;如有时令鲜果必先献于孟后;孟后病重,赵构更是衣不解带地在床前侍候。</p><p>公元1131年,坎坷一生的孟后在越州度过了一段安详的日子,可惜的是其积劳成疾,当年便驾鹤西去,享年58岁。赵构十分悲痛,接连数日不上朝。</p><p>孟后不愧是一位贤后,其作为一位被赵宋皇室所遗弃的女人,却拼尽全力扛起了王朝复兴的大旗,让赵宋王朝延续了153年。高太后40年前说过的那句话竟然一语成谶,真的不可思议。</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gt;&gt;在岳飞背后无私奉献支持的李娃</b></p><p>李娃,字孝娥,今江苏宜兴人,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第二任夫人。</p><p>岳飞16岁娶了第一任妻室刘氏。刘氏进岳家几年,很快为岳飞生下了岳云、岳雷。之后,岳飞投军,又因父亲病故,其回家守孝三年。就在岳飞在军队和家乡辗转奔波的岁月里,因为与刘氏聚少离多,俩人的感情产生了疏离,再加上岳飞当时只是一个大头兵,家里经济窘迫,刘氏既要照顾岳母,还要抚养两个孩子,最后竟不堪生活困苦而两次改嫁,撇下了两个幼子。</p><p>后来,韩世忠发现自己的部下娶的正是堂堂大英雄岳飞的发妻,于是便想将刘氏送归岳飞。岳飞听说后,并不加理会。这完全可以理解。然而韩元帅真的是想成人之美,于是又把此事向宋高宗禀告,岳飞不得已上书皇帝说:臣妻侍老母,不期,妻两经改嫁,臣切骨恨之,已差人送钱五百贯,以助其不足⋯⋯</p><p>可见,是刘氏辜负岳飞在前,而岳飞为了不让天下人误会自己抛弃结发妻子,于是给予钱财,从此恩断义绝。</p> <p>岳飞的情况传开后,镇守川陕的名将吴玠知道了,便花两千贯买了一位读书人家的女儿送给岳飞。岳飞没有直接拒绝,而是让该女子站在屏风后,并对其说:我们岳家都穿麻衣,吃糠咽菜,你要是想与我同甘共苦,就请留下,不然,就请回去。这个美女听完竟笑出声来,之后离岳飞而去。</p><p>很快,岳飞迎来了第二段婚姻。在开封混战的岁月中,岳飞遇到了李贵李娃兄妹。兄妹俩人均性格豪爽,好使枪棒,金人入侵时,兄妹俩组织了一支抗金队伍,战斗力十分强悍。岳飞奉命围剿,当岳飞、李贵俩人杀得昏天地暗,且李贵渐落下风之时,李娃张弓搭箭偷袭岳飞,方救回兄长。</p><p>回营后,李氏兄妹经过一席长谈,李娃主张投靠大英雄岳飞,得到李贵首肯。李贵还看出了妹妹李娃是看中了岳飞,并设法把信息传递给了岳飞。再说岳飞这一边,岳飞的朱军师说当下是非常之际,为公为私能结下这段姻缘是件美事。众将士也纷纷劝说,就这样把岳飞的心给说动了。李氏兄妹的义军归附了岳家军。</p> <p>就这样,聪颖贤惠、有胆有识、内外才能兼备、颇有大家风范且长岳飞二岁的李娃成了岳飞的第二任夫人。李娃对岳飞之母姚太夫人非常孝敬,深得姚氏欢心;对岳飞前妻所生的岳云、岳雷倍加爱护,胜于已出;并且还协助岳飞做好随军家属的安抚工作,受到将士和家属们的赞誉。</p><p>李娃是从刀口剑尖上走过来的女人,其虽然基本上不去过问岳飞的军政要事,但真来了事还是毫不紧张。有一次,岳飞带兵出征,一再叮嘱部将要固守大营,没有命令不得出营。但是当传来岳飞被敌人设伏包围的消息时,李娃冷静地令该部将固守大营,自己则领一支人马去接应岳飞。后来的事实是岳飞被伏纯属子虚乌有。岳飞回营后要追究部将擅自出营之罪,并准备将其拖出帐外斩首示众。还是李娃出面从打仗的战术上说了一套简单明了的说词让岳飞都不得不佩服,这才保全了该部将一命。</p><p>再说岳飞一心为国,私德近乎完美,独立领军后更是低调,甚至到了有些自我压抑的程度,所谓的“循循如书生”。</p> <p>岳飞带领主力部队在收复建康时,其接到报告说在宜兴后方的部将刘经正准备图谋杀害其妻儿,意图吞并驻扎在宜兴的岳家军。这个刘经是岳飞汤阴县的同乡,后来两人又同为宗泽、杜充帐下的统制,曾经如手足般生死不离。杜充兵败后,两支部队合二为一,由岳飞取得领导权。看着昔日同为统制的同乡兄弟一下子就成为了顶头上司,刘经的心理开始不平衡,其准备趁岳飞出征在外后方空虚之机下手夺权。</p><p>这个消息是确切的。因为前来报信的是刘经手下的将领王万,也是岳飞的老乡。岳飞内心真的不希望刘经这么做,但是其不会拿岳家军的前途以及妻母儿女的性命作赌注,于是,其派手下最信任的部将姚政火速赶回宜兴。姚政赶回宜兴后立即向岳母、李娃作了报告。</p><p>军情十万火急。刘经在宜兴的兵士比较多,李娃当机立断,决定先下手为强。其令姚政次日晚上率亲兵在岳府埋伏,然后以岳飞母亲的名义宴请刘经及部将,刘经并不知道计划已经泄漏,其刚入岳府就被刀斧手乱刀剁死。</p> <p>就在李娃设计斩杀刘经的同时,岳飞率主力昼夜兼程回师宜兴,到达后,其召集刘经的部属,指控了刘经的逆行,之后便明正言顺地接管了刘经的这支部队。</p><p>李娃嫁给岳飞之后,先后生下了岳霖、岳震、岳霆等孩子。其孝顺和慈爱让长期在外作战的岳飞没有任何后顾之忧。</p><p>就在岳家军即将取得抗金决定性胜利的时候,宋高宗在秦桧等奸臣的怂恿下要和金人议和,岳飞被秦桧诬陷,最终顶着“莫须有”的罪名在大理寺狱中被杀害,时年39岁。</p><p>大英雄岳飞含冤被害后,41岁的李娃带着岳雷、岳霖、岳震、岳霆被发配到边远的岭南。奸相秦桧刻意指使将她们安置在一个“仅能容身”的破庙中,并像对待犯人一样进行监管,孤儿寡母仅靠领取的微薄粮食度日。但李娃依旧对孩子们悉心教导,全力抚养成人。</p><p>十九年后的公元1161年,岳飞终于被宋孝宗平反,李娃被封为正德夫人,后来又被加封为楚国夫人。公元1175年,李娃在江西九江去世,死后安葬在婆母身旁,替岳飞继续尽孝。</p> <p>还算令人安慰的是,岳飞的儿女们在父亲平反后也都成为国家有用之才。</p><p>次子岳雷并不尚武,之后当上了封忠训郎,翰林院大学士。</p><p>三子岳霖终生搜集父亲的资料,最后官至兵部侍郎,广东经略安抚使。</p><p>四子岳震历任朝请大夫、户部郎中、江东提举等职,后加封为缉忠侯。</p><p>五子岳霆官授朝散大夫,监潭州守宗正节使,后被封为续忠侯。</p><p>大女岳安娘嫁给了父亲的挚友高登之子高祚。</p><p>二女岳孝娥闻父兄冤死后伸冤无门,最终怀抱银屏投井自杀,年仅13岁。</p><p>再说岳飞的长子岳云,其慷慨忠勇,颇有父风,在与金兵的战斗中屡立奇功,且百战百胜。之后,其和父亲岳飞一起惨遭杀害,死时仅22岁。</p><p>岳飞 《满江红》</p><p>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p><p>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 &nbsp;</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gt;&gt;为岳飞平反鼓与呼的皇后谢苏芳</b></p><p>谢苏芳,今浙江绍兴人,自幼父母双亡,在亲戚家长大,后为南宋孝宗的皇后。</p><p>宋高宗的吴皇后在民间征选侍女时,年刚及笄的谢苏芳幸运入选,就此入宫成了吴皇后的贴身丫鬟。谢苏芳聪明伶俐,手脚勤快,不仅把皇后伺候的舒舒服服,还跟着学习书法、绘画,颇有长进。十年后,其出落得亭亭玉立,成了宫里宫外都知道的大美女。恰逢宋高宗养子赵眘丧偶后整日郁郁不乐,于是吴皇后便把贴身丫鬟谢苏芳和夏氏一起赐给其做妾,两人都被封为夫人。谢苏芳长得像赵眘亡妻郭氏,加上又知书达理,贤惠善良,赵眘欲将其扶正,不过高宗夫妇更看重夏夫人,所以等到赵眘即位后夏氏被册封为皇后,而谢苏芳屈居贵妃。谢苏芳为人柔顺、善良,从来没有因名份跟夏皇后争风吃醋,两姐妹跟当年一样相处得十分融洽。四年后,夏皇后因病去世,临终前恳请宋孝宗立谢苏芳继任皇后,孝宗含泪答应。可宋高宗就是不发声,皇后的位子空了九年时间。</p> <p>九年中,谢贵妃毫无怨言,依然是贤良淑德,还由于管理后宫事务得当而更赢得宋孝宗的心。公元1174年,谢苏芳跟随孝宗去给高宗夫妇问安,高宗心里一高兴,便命孝宗立谢贵妃为皇后。</p><p>谢皇后成六宫之首时已过不惑之龄,其仍旧保持着原来的本性,对吴太后更是尊重有加,吴太后见此,就放心地把内宫大权全都交给了她,还亲自为谢皇后亲属“推恩”十人。</p><p>谢皇后不仅帮皇帝掌管好了后宫,还时不时地帮孝宗出谋划策,是个十足的“贤内助”。宋孝宗即位后就着力发展经济,历经十余年,南宋经济从渐渐复苏到呈现繁荣的景象,政治也很清明,史称乾淳之治,这些都与这位贤内助分不开。</p><p>更值得称道的是,谢皇后还是为岳飞平反昭雪的大功臣。宋孝宗一直锐意北伐,以雪前耻。谢皇后便劝孝宗加意提拔、任用抗金派人物,并为先前蒙冤而死的岳飞平反昭雪,由此来提升士气。宋孝宗深以为然,并在太上皇宋高宗还在世时下诏为岳飞平反昭雪,并赦还岳飞被流放的家属。</p> <p>公元1178年,宋孝宗应岳飞之子岳霖的要求,给岳家发还了宋高宗书写给岳飞的全部“御笔”、“手诏”。之后,在谢皇后的推动下,宋孝宗严厉惩治了秦桧及其族人,此外,重用张浚、虞允文等主战派人士,力图整军备战,收复中原失地,南宋渐渐恢复了生机。发生这一切变化充分体现了谢皇后的贤德、善良和不凡的见识。</p><p>身心疲惫的宋孝宗效仿养父禅位给自己的儿子赵惇,是为宋光宗。可是,宋光宗的李皇后是个十足的泼妇,整天在宫里宫外撒泼,任谁都不放在眼里,还把谢太后当个“软柿子”来捏,就连宋光宗都被折磨得精神不振。一次,李皇后当着谢皇后的面又在欺负宋光宗,谢皇后忍不住就规劝了几句,结果被直接出口反讥。李皇后还肆无忌惮地挑拨宋光宗与父亲的关系,就连太上皇重病,李皇后也阻止光宗去探视。</p><p>谢太后忍无可忍,其决定彻底解决这个祸根。其搬出了太皇太后吴氏来主持公道,并联合大臣,废黜了宋光宗,立太子赵扩为帝。就这样,李皇后总算消停了。</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gt;&gt;似男人彪悍的“中兴之母”满都海</b></p><p>满都海,蒙古汪古部人,初嫁蒙古大汗满都鲁,为小哈屯(夫人)。</p><p>蒙古汪古部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世代姻亲。满都海自小武艺高强,政治、军事才能出众,其父为汪古部特穆尔丞相。其14岁就嫁给了第31代蒙古大汗满都鲁,之后生了二个女儿,几年后满都鲁去世,没有子嗣。据此应该是大家来争抢蒙古大汗的位子。按照蒙古族的风俗习惯,继任大汗可以娶前任大汗的妻妾。由于满都海能力出众以及人缘关系好,当时的情况是大家急着向满都海求亲,其就站在了主动选择的位置上了。</p><p>当时向满都海求婚的队伍中条件最优越的当属科尔沁的乌讷博罗特王,此人手握重兵,曾经发兵帮助蒙古本部平定过卫拉特的叛乱,不过,乌王不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而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合撒儿王的后代。过了不久,满都海做出了让所有人无法理解的决定,其选择下嫁给了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孤儿巴图蒙克。巴图蒙克成为蒙古达延可汗时只有6岁。</p> <p>要说这满都海可不是一般的女子,其一直以复兴蒙古族、重振黄金家族为己任,其行事的出发点皆源于此。除了两人的年龄外,满都海从辈份上还高出三辈,而且其夫满都鲁也是死于与巴图蒙克所在部族的战争中。这一切看似荒唐,却是其无奈之举。当时黄金家族的后裔人丁单薄,巴图蒙克从继承顺序上来讲是最高的一个,而且下嫁巴图蒙克才不至于过早开罪于任何一方势力,而巴图蒙克年纪幼小还能让各方放松警惕。</p><p>满都海首先要“摆平”的是乌讷博罗特王。其劝说道:成吉思汗的遗产只能由其子孙继承;我和你之间有跨不过的门槛啊!其还当着乌讷博罗特王向天后起誓,誓愿的内容模棱两可,不知所云,而乌讷博罗特王居然就吃下了这个“空心丸子”回封地去了。</p><p>这样,满都海以高明的政治手段遏制了几乎就要爆发的一场腥风血雨的战争,还继承了丈夫的遗产,成为蒙古汗庭的实际掌控者。</p><p>满都海摄政之始就教育幼小的巴图蒙克要懂得战争,要像祖先那样用武力征服世界。</p> <p>话说北元也先太师一度统一蒙古,后来还在土木堡俘虏明英宗,蒙古的复兴在即,但公元1454年爆发内乱,也先被杀,蒙古草原再次陷入混战分裂。瓦剌部经过也先的辉煌也开始衰落,但始终与蒙古本部争夺汗位。</p><p>满都海的第一个目标是征服蒙古本部的夙敌卫拉特诸部。由于达延可汗年纪尚小,满都海就把其装在一个箭囊里绑在身上加以保护。这场战斗相当惨烈,满都海亲自挥刀上阵,冲杀中头盔都被砍掉了,其不以为意,披头散发又杀进敌阵。此役虽然大败卫拉特人并将其赶到杭爱山以西,但并没有彻底征服,最后通过签订盟约的形式防止卫拉特人拥立可汗;还让达延可汗迎娶瓦剌知院的孙女为侧妃,以联姻的方式安抚卫拉特人。</p><p>不久,满都海夫人再接再厉,偕达延可汗率领察哈尔和土默特两部军队又出征仇敌癿加思兰。这次,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突袭,迫使癿加思兰只身逃遁,追击至乞勒扯儿洼地,将其击毙。满都海夫人和达延可汗接收了癿加思兰的部众,胜利收兵。</p> <p>从北元也先太师开始,太师成为蒙古汗庭中相当有权势的职位。这时在位的太师是伊斯玛,其积极扩张势力范围,并专势擅权,还抢走达延可汗生母锡吉尔太后,还不把满都海夫人放在眼里。随着满都海夫人的威望直线上升,且有了实力,剪除权臣成了必然。公元1483年,满都海夫人和达延可汗出师征讨伊斯玛太师,在三卫联军的包围下,伊斯玛向西落荒而逃。三年后,穷途末路的伊斯玛被达延可汗部下脱火赤少师射杀,还送回了锡吉尔太后。至此,蒙古基本统一在达延可汗的统治下。</p><p>太师已死,满都海夫人开始改革官制,其废除了太师、太尉等官职,代之以成吉思汗时代的济农、诺颜等。近两百年的“太师”成为了历史。公元1487年,已经16岁的达延可汗开始亲政,满都海夫人从台前退居到了幕后。</p><p>综观满都海夫人一生,其摄政时期帮达延可汗扫清了身边所有的障碍;作为妻子,其为达延可汗生养了七子一女。满都海夫人不愧是蒙古史上仅次于成吉思汗的第二号人物。</p> <p>>>图片来自网络,与文字无关;文字由艾亲搜集、编辑、整理;如有侵权,敬请联系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