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法罕一一2019波斯印象之二

连生

<h3>伊斯法罕位于伊朗中部,伊斯法罕省首府,扎因代河畔,海拔590米,位于格罗斯山与库赫鲁山的谷地中,伊朗第三大城市,人口100多万。</h3><h3>据介绍,伊斯法罕,古波斯语意为"军队",是古代军队集结之地。建于公元前4、5世纪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多次成为王朝首都。公元11、12世纪曾是塞尔柱人帝国的首都。萨法维王朝(1501~1736)时,进入全盛时代,城市建设进入高峰阶段,现存的古迹大多为该时代的文化遗产。伊朗有言谓道:"伊斯法罕半天下"一反映了当时的緊荣与影响力。从当时伊朗拥有的六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中,伊斯法罕就有3处。伊斯法罕被誉为了中东的佛罗伦萨。(经笔者查询,伊朗至2018年底已有22处景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了。)</h3><h3>1989年5月,伊斯法罕与中国西安缔结为友好城市。</h3> <h3>1979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一一伊斯法罕的伊玛目广场,原名:国王广场,世界之半广场。</h3><h3>据介绍,伊玛目广场规模是世界上仅次中国北京天安门广场位列第二的广场。广场建于1602年(亦有称建于1612年),长560米,宽160米(亦有称510×165),是当年萨法维帝国阿巴斯大帝检阅军队与观摩马球的场所。</h3><h3>伊玛目广场中央有一个巨大的喷水池,西边是阿里.卡普王宫(检阅楼台),北面是著名的伊玛目清真寺(原名国王清真寺),东边是卢特夫拉清真寺(导游介绍现为穆斯林宗教学校)。广场四周建有两层高的裙楼拱廊相贯联(内部用于商业集市)。</h3> <h3>伊玛目清真寺,又称马斯吉迪.贾米伊.阿巴斯清真寺或国王清真寺。</h3><h3>据介绍,伊玛目清真寺是伊朗最大最雄伟壮观的消真寺,始建于阿巴斯一世时期1612年,建成于1638年,总囬积达1.7万平方米。掂介绍,寺院大门高达30米,两旁的宣礼塔高达42米。寺院内朝麦加方向的主祈祷殿上方大圆顶(拱顶)高达54米,两侧的宣礼塔高达48米。</h3><h3><br></h3> <h3>在笔者看来,伊朗的的建筑大多采用围廊式结构,特别是建造一组或系列性建筑时都会采用围廊加中心庭院加中央水池摸式,无论清真寺、宫殿、古广场、商业集市、大户民宅等,古波斯传统的理念下的建筑风格趋于基本一致。</h3> <h3>伊玛目请真寺门前的广场上有两根一人多高的粗大石柱,据介话,是当时广场作为马球场使用时作球门立柱。</h3> <h3>伊玛目清真寺,装饰华丽,内外立面、立柱、拱顶、宣礼塔等全部采用以青蓝色主基调的精美花纹瓷砖粘贴,四百年来色彩依旧,保仔完美。据称,大门是银皮镶包,寺内一些墙上还有名家用波斯书法留下作品所特制的瓷砖。</h3> <h3>本团在伊玛目清真寺参观时,该寺的穆斯林宗教神职人员,有人称之穆斯林宗教教师,阿訇,领拜人等,他们受人尊重,一般都毕业于穆斯林专业宗教学校。</h3><h3>经介绍与翻译,得知伊玛目清真寺的这位穆斯林宗教教师也毕业于宗教学校,并在其它多处清真寺实习/学习过。</h3><h3>当本团旅友问及这位教师:对目前伊朗长期面临的经济制裁、近期严峻的军事压力等形成讨伊朗的困难局面,有何想法时?一一他十分平静,侃侃而谈,经翻译:伊朗有丰富的矿产丶有石油天然气,有完好的工业农业,政府十分关心百姓,会保障人民生活不受影响。关于经济制载,已经被制裁了40年了,伊朗垮了吗?……。</h3> <h3>阿里.卡普宫。位于伊玛目广场西侧。</h3><h3>据介绍,阿巴斯一世迁都伊斯法罕后,1606年始建造该宫(又有称建于1612年),该宫主要用于皇帝会见/招待外国使节丶举行阅兵等重大仪式、观摩马球竞技运动等事项。</h3><h3>振介绍,阿里.卡普宫宫名其实源为土耳其语,意为"高门“(高高的门楼)。阿里.卡普宫正面显示3层,侧面显示4层,背后显示5层,实际内部共6层。</h3> <h3>阿里.卡普宫位于伊玛目广场西边中央部,正对东边卢特夫拉请真寺。购参观门票后登楼向上。</h3><h3>伊朗的建筑凡上下台阶很不适应,明显比中国的建筑中一般设置的台阶高度大了不少,因此上下都十分费力,这可能与伊朗人的身材腿部比例相关吧,无论王宫、民宅都是如此。</h3> <h3>登上检阅平台,可鸟瞰整个伊玛目广场,大有心旷神怡之感。</h3><h3>平台上分前后二个部分,前部为观摩平台,有18根木柱支撑门廊。后部为一个室内大厅。这里有些古壁画,有不少已有剝落损坏,用玻璃保护了起来。</h3><h3>穿过这个大厅,从阿里.卡普宫后面有楼道可登上六楼。</h3> <h3>从检阅平台前部走向后部是个内厅,厅里有有展品与壁画,一些壁画已经随漫长的时间而损坏,模糊不清,现巳用玻璃作隔离保护。</h3><h3>从后厅的后门岀去有个窄平台,两旁各有窄窄的转弯抹角的楼道,费力地攀登一格格高台阶,就通向六楼一一阿里.卡普官的最精华之处音乐厅了。</h3> <h3>阿里.卡普宫六楼音乐厅一一一个隐敝而令人称奇的地方。对于建筑的内饰,笔者看来已超越了古代这个范围一一相当前卫了!蜂窝状房顶,加蜂巢状四周隔板,板上还有各种(可能为各种乐器)形状孔洞。很难想像一个四百年前皇帝爬上六接,隐身于此厅之中,聆听他喜爱的音乐……。</h3> <h3>午餐,在伊玛目广场外围西部一条街上,一个很小的不起眼门洞里,打开那对开的小门,里面却别有洞天一一一个被布置得井井有条、有中院庭附带小院落的雅致餐厅。每人一份包括牛肉、水果等色彩丰富的伊朗餐食,加上任选的当地产饮料。</h3> <h3>2010年7月与其它8座波斯花园一起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伊斯法宰四十柱宫,是当地著名的花园式建筑群。</h3><h3>据介绍,占地67000平方米的大花园建于萨法维王朝阿巴斯一世时期,而花园中央的四十柱宫建于附巴斯二世时期的1647年。宫殿主要用于国王接见与宴请外国使节、宾客。</h3><h3>四十柱宫的正前方花园中建有一个长110米,寃16米的大水池,清泉从池底四个石狮口中涌出。四十柱宫的前部有20根14.6米高柏木立柱支撑起巨大的门廊,这20根立柱倒映在前方水池之中,形成了一实一虚丶一动一静之景,成为了四十柱宫的名源。</h3> <h3>掂介绍,1706年四十柱宫曾发生严重火灾,几乎将宫殿全毁于一旦,后又进行了重建。</h3> <h3>穿过四十柱官殿门廊与中厅,来到宫殿的后大厅,后大厅内有许多艺术璧画,据介绍,大部分创作于1647~1648年间。</h3><h3>壁画最大的有两幅,位于后厅中部的前后对称分布,中幅的有四幅,分别置于最大两幅璧画两边对称分布,其余较小的璧画位于这些大、中壁画下方均衡地环厅分布。</h3><h3>据介绍,璧画采用了工笔画技法(笔者认为属伊朗"密集画"或称“细密画"技法),线条流畅精细,色彩艳丽,是笔者在伊朗参观的艺术璧画中最为感党亮眼之处。</h3><h3>据介绍,壁画的历史背景有波斯各时期中分别与乌兹别克人、莫卧儿人、土耳其人进行激烈战斗的战争场景,有国王接见外国使臣与宾客的场景,有隆重庆典,歌舞升平的场景,亦有花草植物与动物的图案。据介绍,其中有些画面还反映了公元前6世阿契美尼德王朝期那时首都波斯波利斯国王会见使臣与宾客的"七十二柱宫"与盛大庆典活动曾使用的"百柱大厅"。至于那些较小的壁画相关的典故或传说笔者暂无查实资料与记录。</h3> <h3>此幅居于四十柱宫后厅中央墙上的大型壁画是描绘了发生在1518年波斯与土耳其那场战争的场景。萨法维王朝首任国王伊斯迈尔一世骑着白马率领波斯军队英勇地挥刀冲向巳装备火枪火炮的土耳其军队的英姿。但据介绍,这场战役最后以波斯军队失利而告终。</h3> <h3>这幅与上一幅对面的大型璧画并非1648年前作品,而应是1756年后的作品。</h3><h3>据介绍,据有关介绍,作品描绘的是1756年发生在印度德里附近卡尔纳尔地区波斯与莫卧儿王朝的战役,波斯阿夫沙尔王朝的军队最终战胜了具有大炮和大象的印度军队,攻占了德里。</h3><h3>(笔者经查询,波斯于1738年入侵印度,莫卧儿王朝30万大军2000头大象迎战入侵的5万波斯军队,却于1739年2月24日宣告战败,向波斯求和,赔款7亿户比。笔者尚未查实关于1756年的波斯与印度之间战争,但此阶段(1747年后)中有阿畗汗入侵并占领印度的事件(达12次之多)。</h3> <h3>据介绍,这幅中型壁画是描绘萨法维王朝第二任国王塔玛斯曾一世,身穿红袍,于1560年会见来自印度的王位继承人胡马雍。胡马雍在老国王去世后遭王兄追杀逃至波斯,受到波斯王款待,胡马雍皈依了穆斯林什叶派后,从波斯王那里得到支持和一支军队,返回印度夺回了王位。</h3> <h3>这幅中型壁画据介绍是描述了萨法维王朝首任国王伊斯迈尔一世,穿黄袍,骑白马,于1511年率波斯军队与乌兹别克军队之间战役场景,呈现了他持刀率部冲锋的英勇气概,这场战争以波斯大胜而给。</h3> <h3>此幅中型壁画,反映的是1621牟,萨法维王朝阿巴斯一世会见来寻求支持的突厥斯坦统治者瓦里.穆罕黙德的场景。据介绍,在会见中,阿巴斯一世答应了瓦里.穆罕默德请求,帮助他收复了失去的权力,从而两国关系进入了更友好的密切阶段。</h3> <h3>对这幅中型璧画的解释,据介绍,可能是波斯萨法维王朝的国王与奥斯曼帝国国王之间关于富绕的伊拉克平原之争纷的一场高层谈判场景。关于对伊拉克平原的争夺,波斯与奥斯曼之间反复了150年,也是宗教什叶派与逊尼派的争斗,造成了伊拉克延续不断的宗教分歧与政权更迭。</h3> <h3>在大丶中型壁画下展示的小型壁画若干幅,这些壁画部分已剝落,画面缺失,但大部仍较完好,色彩艳丽。但笔者来不及记录导游讲解,不知是否属民间故事传说还是波斯历史典故或神话。</h3> <h3>四十柱宫后大厅拱顶。</h3> <h3>四十柱宫内展柜中收藏的一本据传是公元9世纪的古兰经,十分珍贵。</h3> <h3>四十柱官的后厅与前部门廊之间的中厅皇家气势恢弘,该厅以马赛克丶彩色玻璃、镜子等作主要装饰材料。在拱顶蜂巢状的贴面上镶嵌了大量镜子玻璃,在正面与侧面的墙立面上也同样镶嵌了各种现格反射的玻璃与镜子,使得整个中厅的风格与前门廊风格迴然不同,令人耳目一新之感。</h3> <h3>四十柱宫的巨大门廊由20根高14.6米柜木支撑,20根立柱分6列,每一列3根,而中间两列为4根。正是这笔直矗立的20根立柱与水中它倒映的20根虚影组成为(20+20)40柱宫殿。</h3><h3>门廊的立柱间地囬上有个小喷水池,但已损坏。这种室内建有水池的建筑格局在古波斯建筑中无论古今,都被广泛应用,主要与干燥炎热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相关。</h3> <h3>门廊中有四根立柱与地面之间的浮雕石墩,石墩为四边形,四边雕刻有狮兽,狮兽的头部明显凸出,而身躯呈现较浅,与石墩混然一体。为保护文物,已用玻璃作隔断保护,以防人为磨损。</h3> <h3>整个四十柱宫的花园,还是波斯传统风格以围墙和廊房与外界隔开。</h3> <h3>在四十柱宫大水池的四个角上,分别有一尊一米多高的长方体石浮雕,每个立面刻有人像,笔者估计此乃仿制石雕品,因为成色较新。</h3> <h3>四十柱官的花园里参天古柏成林,大片的草地与花卉将整座花园一派郁郁葱葱生机勃勃,来花园游览的当地居民不少,他们三五成群,相当和睦,并不断向旅友们示意问好,有2个年轻人显然对旅友手中的苹果手机兴趣实足,还询问了价钱。据介绍,伊朗人用手机很普及,品牌有苹果、三星丶华为等主流终端,但苹果可能要到邻国(如阿联酋)才能买到。</h3> <h3>参观伊斯法罕大巴扎一一伊玛目广场四周双层迴廊及周边。(外观双层,内部实际为一层,挑高顶部,增加空气流通。)</h3><h3>大巴扎意谓大集市,万商云集之处。笔者曾在土耳其去过伊斯坦布尔大巴扎(美篇:伊斯坦布尔二一一2019浪漫土耳其之游十),对比之下,伊斯法军的大巴扎经商场所条件、规模等比伊斯坦布尔还好,但由于后者是横挎欧亚大陆的3千万人口国际性大都市,(据称伊斯法罕在古代也一度为世界第3大城市)而目前伊斯法罕只是100多万人口的伊朗第3大城市,流动性人口规模不可与伊斯坦布尔柏比,大巴扎的生意自然清谈不少。笔者化了一个多小时兜了一整圈。</h3> <h3>大巴扎里的民用、工艺铜制品商铺占比最大,这里有纯手工制作的和机城加工的,以紫铜制品为主。不少商品堆放在过道上,层层叠叠,金光闪闪……。</h3> <h3>还有不少具有明显波斯风格或中东情调的工艺制品,材质有银制的,玻璃的,陶瓷的,合金铜的等等,造型别致,工艺精湛,光彩夺目,接应不暇……。</h3> <h3>伊斯法罕伊玛目广场周边的大巴扎虽然万商云集,经营各种商品的商铺种类很多,但管理上来用了按大类相对集中的模式,将金属工艺制品,日用百货,箱包鞋帽,波斯地毯,纺织服装,土特农产,糖果食品等等都分门别美归集,使顾客也十分方便地选购自己的喜爱之物。不过,在大巴扎未见过现烧现卖的饮食店,连卖冰淇淋店也没有看见,更不像中国的集市内小吃总会占不少比率和汇聚人气。</h3><h3>笔者在大巴扎还遇上了一位自称早廿多年前来自原籍中国江西的店主,他听到店门口有中国话声,赶紧走出店铺邀笔者进店小坐,边聊边着看其商品,因时间有限,笔者只能礼节性攀谈几句告辞了。后想,一个中国人孤身在一个穆斯林宗教的异国它乡打拼,十分不易。</h3> <h3>笔者随团走进一家大巴扎外围据称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地毯店,店主拿出各种规格各种材质的手工工艺地毯给大家欣赏。店主还特意拿出一本由中国出版的介绍伊朗文化的中文版书籍,翻至关于介绍世界音名波斯手工地毯的章节,书中竟然就有关于店主及其地毯作品的中文介绍!</h3><h3>(团员中有人向店主寻价,一块约0.8米x0.4米最小规格的手工工艺地毯刹根价也要150元美金。)</h3> <h3>在伊玛目广场上,阿里.卡普宫正对面的那座华丽清真寺,是阿巴斯一世时期,以来自中东黎巴嫩的什叶派学者长老:谢赫.户特夫拉的名字命名的,以体现对这位长老与学者的无比尊重。清真寺建成后一方面给长老讲学和礼拜使用,一方面也是国王来阿里.卡普宫时作为皇家的专用清真寺。</h3><h3>据介绍,该清真寺始建于1602年,1919年完工,历时近18年,耗用了大量人工与上等精美瓷砖。它巨大的圆拱顶在晨光或夕阳中散发着奇异的光芒。</h3><h3>参观谢赫.卢特夫拉长老清真寺需另购门票入内。</h3> <h3>卢特夫拉清真寺最为精华之处,精致的瓷砖,瓷砖上有各种精美的图案与文字,在大厅的瓷砖拼图边缘装饰上采用了大量珍贵的绿松石。巨大的拱顶内部犹如巨大的孔雀般的华丽,令人过目难忘……。</h3> <h3>伊斯法罕著名的三十三孔桥,是这座古老城市的地标之一。</h3><h3>据介绍,流经伊斯法罕的扎因代河上有11座桥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三十三孔石桥。石桥建在扎因代河的一座水坝之上。大桥建于萨法维王朝呵巴斯一世时代,由大臣格鲁吉亚族的阿拉威尔汗负责建造,始建于1599年,完工于1602年。</h3><h3>石桥分上下两层,上层可通行,两边各有一米多宽庶雨廊道,下层建于水坝之上有三十三个半圆拱,与漫过水坝顶的水面倒影形成了三十三个半实半虚完整的"孔",故称三十三孔石桥。桥长297米,宽13米,400多年的沧桑经历与水流冲刷,依旧矗立于清澈见底水流平稳的扎因代河上巍然不动。</h3> <h3>三十三孔桥的白天,大都是匆匆往来过桥的行人(保护古桥已禁止行驶车辆)。而到了晚上,泛光灯下,三十三孔桥则透射出无限浪漫的魅力。笔者在两个桥头之间走了个来回,只见桥上三五成群的当地年轻人有说有笑走过,在桥两边的庶雨廊道里成了当地人休闲、聊天、读书、纳凉、恋人约会的最佳选择,远远望去,上层桥廊的一格格"拱门"中正上演着一幕幕这里人们生活浪花一簇,令人梦醉,令人回眸,令人回味……。</h3> <h3>在伊斯法罕第二晚的晚餐,地接社安排在过了三十三孔桥后,步行不远的一家据说是当地的国宾馆内,是当地最好的高档的餐厅。</h3><h3>这家酒店十分豪华,占地很大,沿街区四周一圈都是波斯风格的建筑,中间是有喷水池、水渠与热带树木等组成的大花园?</h3><h3>`洒店大堂、袁厅与餐厅走廊都装饰得金碧辉煌,如同皇宫,气派非凡。</h3><h3>当地国宾馆所制作的丰盛的晚餐,莱品多,色彩亮,摇盘好,与整个金光闪射的餐厅交相辉映,笔者与旅友们也顿感身价陡陡升,逢毕生辉。</h3> <h3>离开伊斯法罕前,又去了扎因代河上的另一座古桥一一哈鸠大桥。</h3><h3>哈鸠大桥位于33孔桥下游约一公里处,建于1660年,长105米,宽14未,24孔,同样也是建在水坝上的双层桥。桥的两头各有石狮一对。</h3><h3>据称,此桥原属皇家花园中一部分,大桥是皇亲国戚纳凉丶设宴之处,国王会在桥中央的观光庶雨廊道处设有专座,大臣们会分列两边,如此这般云云……。如今古人已逝,古桥风韵犹存,成为丁平民百姓游览之胜景。</h3> <h3>上图为三十三孔桥旁扎因代河畔,近黄昏时的风光,人们沐浴于夕阳之中,一派祥和与宁静的气氛下散步于河畔。</h3><h3>掂介绍,掂统计,伊朗人的平均寿命达76.2,其中男75.07岁,女77.43岁,平均生育年龄28.59岁,生育率1.621/1,平均每小时169名新生儿诞生。笔者无论走到哪里,总遇不少伊朗年轻的父母带着他们心爱的宝宝趟祥于愉悦之中……。</h3><h3><br></h3><h3>下一篇:梅博德一一2019波斯印象之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