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考生(二)

适度

<h3>  一年一度牵动千家万户的高考已落下帷幕,十天后六月的另一个大考——中考,将会推向另一个热点话题。然而我家那个在三个月前就已焦虑不安的中考考生现在反而“偃旗息鼓”,既看不到战斗力,也觉察不到战前压力感,完全平常化,松懈化。</h3><h3> 每天早上饭不上桌不起床,晚上回家悠悠哒哒,磨磨噌噌到很晚,中午回家还想瞅俩眼电视节目。偶尔还要打藏手机战,一有空就要瞄几眼手机,实在压不住火时教育几句还嬉皮笑脸不当回事。高考放假期间,每天睡到自然醒,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手机信息有没有应邀的篮球伙伴,几天下来没有邀请成功,终于按捺不住那颗驿动的心,独自背上篮球🏀潇洒去了,将近中午才归家,洗漱吃喝、看电视、瞄手机…硬生生把他娘逼焦虑了。终于无法忍受了,🔥🔥🔥…发火最多是风清月淡,还是谈判吧!</h3><h3> 想想前段时间娃的表现,时而神神叨叨,时而愁眉不展,时而火气大发,时而沉默不言;一会儿要学理发,一会儿要去搬砖,一会儿要罢考,一会儿要罢学。种种现象在说明那是考前焦虑,但这个焦虑似乎来的早了一些。回想在孩儿过度焦虑的那个当下,感觉什么都大不过孩子健康的心态,于是宽慰的话,掏心窝的话都抖落了出来,再看看眼前这个“自由不羁”的家伙,完全行同俩人,走了两个极端,真有一种中圈套的感觉😰。</h3><h3> 从以前的喜怒无常、敏感多疑到现在的不急不躁、满不在乎,这样的行为变化背后又暗藏着怎样的内在原因呢?</h3><h3> 作为家长,作为家有考生的家长,心情会随着孩子情绪的变化而变化,会纠结矛盾,既担心孩子过度焦虑影响心理健康,又担心孩子没有激发的动力成绩不尽人意!既想给予深刻地教育,又怕伤了那不大不小的自尊,既想做个通情达理地沟通,又怕不痛不痒的轻描淡写!教育真的是一门一辈子都在学习和总结的艺术。</h3><h3> 其实细思来,由于前段时间孩子的焦虑,我已完全放松对孩子学习的重视,只顾着调节他的紧张情绪,而完全忽略了学习的关键性。极左极右的做法无形中微妙地影响着他的心情,影响着他的行为。</h3><h3> 虽然生命的长河需要每个人自己用不同的方法去渡,但帮助孩子把舵的责任我们不能丢。想到前段时间看到过中国科学院的一篇文章《真正的放养教育,放的是思维,养的是习惯,受益的才是孩子》中写到:放养教育本身是没错的,但一定要有合适的度,有边界有规矩。如果真的希望孩子变得越来越好,就不可能一味放手,任由孩子释放天性,而要要懂规则、养习惯,还有父母好的言传身教!</h3><h3> 虽然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生命个体,都有自己的生命轨迹,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只需要去陪伴,但陪伴和完善这个责任的真正含义还需要我们深刻领悟!</h3><h3> 爱,需要在用心陪伴下放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