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二十三)进入延安

赵朋友

<h3>6月4日,重走长征路第24天,我们从延安住地出发,参观了枣园,杨家岭,王家坪。我是第一次来延安,我原想像延安是个比较荒凉,满是荒坡窑洞的小城镇,没想到除了历史遗迹的窑洞保留外,已没有了往日电影,电视剧给我留存在脑海里的景象。</h3> <h3>红军1935年10月进驻延安至1948年撤出延安长达13年,毛主席从保安进驻延安先后住地是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枣园曾经是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城西北8公里处。枣园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遂改名为“延园”,现旧址大门石柱两侧尚有康生所书“延园”二字。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h3> <h3>枣园是毛主席为张思德开追悼会的地方,再此地毛主席为张思德悼念讲话“为人民服务”。</h3> <h3>在张思德塑像前留影。</h3> <h3>下车后,我们先参观了中央社会部旧址。</h3> <h3>中央社会部和中央医务部旧址碑。</h3> <h3>从照片中小路进入中央社会部的院门</h3> <h3>中央社会部展览内容不多,由于历史的变迁,一些历史人物没有出现,没有反映历史的全部。</h3> <h3>作战室</h3> <h3>枣园景色。</h3> <h3>张闻天,周恩来在枣园旧居</h3> <h3>周恩来在枣园旧居</h3> <h3>1943年10月,由于中共中央书记处在枣园进行筹备“七大”会议工作,许多问题需要毛泽东亲自处理,而杨家岭与枣园相距比较远,为了避免毛泽东在路上来回奔波,争取时间,所以毛泽东随中共中央书记处搬进了枣园。毛泽东在枣园居住期间,正是土地革命时期向抗日战争的转变时期。毛泽东以极大的精力去研究中国的军事学、战争学,他用哲学思维,深刻分析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中国革命根据地、中日双方进行战争的国情、国共两党军事史等重大问题,撰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战争和战略问题》等著作,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h3> <h3>枣园留影</h3> <h3>毛主席居室</h3> <h3>座落在枣园前的伟人塑像。</h3> <h3>中午我们在枣园旁边的延安剧场观看了舞台剧“红秀”。</h3> <h3>从枣园出来后我们来到了杨家岭。</h3> <h3>杨家岭革命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约3公里的杨家岭村。1938年至1940年、1942年至1943年,中共中央曾在此领导中国革命。</h3><h3>  毛泽东1938年11月至1943年5月在此居住,1940年秋,因修建中央大礼堂等工程,环境嘈杂,毛泽东等领导人和中央一些机关搬到枣园居住,1942年又搬回杨家岭。1943年,毛泽东等领导人又从这里陆续搬住枣园。毛泽东在这里写有《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许多重要文章。1945年在此召开了中共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也在此召开。现作为革命圣地,对外开放。</h3> <h3>毛主席在杨家岭旧址</h3> <h3>周恩来在杨家岭旧址</h3> <h3>邓颖超和李鹏</h3> <h3>毛主席在杨家岭种过的菜地。</h3> <h3>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在杨家岭居住。这期间,中共中央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于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h3> <h3>杨家岭中央大礼堂,中共中央七次发表大会在此召开。</h3> <h3>中共七大代表名单。</h3> <h3>从这石刻的七大代表名单中我很快看到了三位我熟悉的名字,其中两位曾担任过我们燕山石化的书记和付书记杨春茂和王纯同志,还有一位就是和我们曾经在上世纪70年代朝夕相处的老大哥郑易生的父亲郑天翔。这些老领导老革命当年在建设燕山石化时下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处理8.21事故时所见所闻历历在目。</h3> <h3>从杨家岭出来,我们到了延安革命纪念馆,这座纪念馆规模巨大,可以和天安门西侧的中国革命博物馆相媲美。</h3> <h3>团员们在纪念馆认真听讲。</h3> <h3>几张展板浓缩了中共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具有深远影响不可替代的历史成就。</h3> <h3>延安精神的具体内容</h3> <h3>毛主席领导了整风运动。</h3> <h3>各个地区都开了总结历史座谈会。</h3> <h3>延安革命纪念馆就建在王家坪,参观纪念馆后我们来到了纪念馆旁边的王家坪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旧址。</h3> <h3>1946年,毛主席由枣园搬到这里。1947年3月18日,毛泽东、周恩来率部由这里撤离,转战陕北。</h3> <h3>王家坪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隔延河与城相望。1947年3月,国民党占领延安后,这里的部分建筑遭到破坏,1949年按原样进行了修复。这里供参观的有军委礼堂、作战研究室和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王稼祥、叶剑英的旧居等。 两间普通的平房,是政治部会议室。1946年1月,毛泽东由枣园搬到王家坪后,这里就作为毛泽东会客的地方。1947年3月14日,也就是撤离延安之前,毛泽东在这里接见了保卫延安的部队新四旅的张贤约、黄振棠、程悦长等负责同志,同他们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反复阐明放弃延安的重大意。中央决定放弃延安,许多人想不通,在会见中,同志们激动表示,要誓死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延安!毛泽东笑着说:你们的这种决心很好,延安是要保的。我们在延安住了10年,挖了窑洞,吃了小米,学了马列主义,培养了干部,指导了中国革命,全中国、全世界都知道有个延安,延安不能不保。但是,延安又不可不弃。因为蒋介百调集了23万军队,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有飞机、坦克、大炮,而我们保卫延安的军队只有两万多人,基本上还是小米加步枪。两万多人一下子要消灭23万敌人是有困难的。毛泽东用过去革命战争的实例,反复说明作战不在于一城一池之得失,主要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道理。</h3><h3>  毛泽东说,今天放弃延安,就意味着将来要解放西安,解放南京,解放全中国。毛泽东还指示说:大家的战术是“蘑菇战术”。就是牵着敌人的鼻子在山沟里团团转,把敌人肥的拖瘦,瘦的拖垮,拖得精疲力竭,然后再集中优势兵力,各个予以歼灭。现在大家的主要任务是拖住敌人,让敌人陷入这里拔不出脚来。除了大家,再加上我毛泽东,还有新华社,一起留在陕北。毛主席的话,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信心。临结束时,毛泽东又嘱咐说:回去以后,要给战士们讲清楚撤离延安的道理,告诉大家,少则一年,多则两年,大家还是要回到延安的。毛泽东把同志们送到门口,一面和大家握手,二面笑着说:好啊!大家下次在哪里见面呢?可能不是延安了,也许是南京、上海或者是北平吧!历史完全证实了毛泽东的英明预见,国民党1947年3月19日占领延安,八路军于1948年4月22日收复了延安,敌人占领延安仅仅一年一个月零三天,延安又回到人民的手中。</h3><h3>  1946年1月,毛泽东由枣园搬到王家坪居住。这两孔窑洞原是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住着,主席搬来后,他把窑洞让给了主席住。在这里,毛泽东先后写了《关于目前国际形势的几点估计》、《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的有8篇。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部向陕甘宁边区发动了重点进攻,派大批飞机在王家坪上空轮番轰炸,扔下了许多炸弹。这时,毛泽东仍镇静地坐在窑洞里工作。几个警卫员多次请主席到防空洞里去,他总是说:不要紧,窑没事,厚着呢。正说着,警卫员石国瑞从外面捡了一块弹片拿来给毛泽东看,他接过弹片在手里掂了掂,说:这个很好啊!可以打两把菜刀用。3月16日,敌人逼近延安的南大门。当时情况很紧急,大家都劝毛泽东早点离开延安。他笑着说:不要紧,来得及,大路朝天,一人半边,他走他的,我走我的。他在那个山头,我在这个山头,没有什么可怕的。</h3> <h3>周恩来旧居</h3> <h3>桃林公园是军委与总部在此居住时,开辟建成的一个娱乐场所,占地12亩,因园中遍布桃树而得名。园内有露天舞场、篮球场、养鱼池、俱乐部等。</h3> <h3>毛主席和斯特朗谈话的地方。</h3> <h3>1946年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曾住在这里。门前有一石桌,是毛泽东送他的长子毛岸英到农村劳动时谈话的地方。</h3> <h3>1946年1月7日,毛岸英从莫斯科毕业后回到延安,与自已分别了20年的父亲终于团聚了。4月初的一天下午,父子俩进行了亲切的交谈。毛泽东对儿子语重心长地说: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但学的只是书本上的知识,只是知识的一半,这是不完全的。你需要上另一个大学,这个大学中国过去没有,外国也没有,这就是 "劳动大学"。在这个大学里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于是,毛岸英遵照父亲的教导,去吴家枣园上了"劳动大学",成了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吴满有的一名学生。</h3> <h3>军委礼堂。</h3> <h3>当地老乡在表演节目。</h3> <h3>路过宝塔山。</h3> <h3>晚上团友们会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