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说起“桃园经验”,这对现今60岁以下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可能都是一个陌生的东西,今天的年轻一代比如80后、90后、00后,对“桃园经验”更是什么概念都没有,这并不奇怪,因为“桃园经验”的故事距今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桃园经验”和那个“桃园经验”出产地的桃园村,他们的明星光环早就熄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但对老一代中国人,特别是政界、知识界的老一代中国人来说“桃园经验”和桃园村,那可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桃园经验”和桃园村早已经深深的镌刻在他们的记忆中了。这种老一代的知与新一代的不知就是人们常说的那个代沟了吧?把桃园村带进中国政治漩涡的是一位享誉五大洲四大洋的名声显赫的女性,她就是当时的国家主席的夫人王光美,她在那里蹲了5个月的点,创出了一个“桃园经验”,随着“桃园经验”在中国引起的巨大轰动,桃园村也名声鹊起,瞬间就被推上了政治浪潮的峰顶,成了那个年代里万众瞩目的明星村。这个桃园村,她座落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h3><h3> 我知道桃园村和“桃园经验”是在文革的初期,那时我还是个学龄前儿童,铺天盖地贴满街道、学校、工厂、农村的大字报和大标语上的字我不认识几个,无法知道那上面写的是啥,更不懂得那大批判的文章是什么意思。但那时我能听得懂广播,满大街电线杆子上挂着的高音喇叭里成天都在批判刘少奇、王光美,批判“桃园经验”,于是我从广播里听到了桃园村的名字和“桃园经验"的名词,但是“桃园经验”是个啥东东,那时我根本不懂,脑子里只有一个简单的概念:“桃园经验”是"坏人"搞出来的"坏东西"。</h3><h3></h3><h3> 桃园村,一个55年前曾在中国的政治江湖中掀起过惊涛骇浪的小村庄,她长得啥样?那场激烈的阶级斗争在她身上刻下的印记还有残存吗?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她又有啥新的发展?我很想去一探究竟。</h3><h3> 端午假期,和太太一块,驾起我的CRV,出京城沿京哈高速一路向东,奔驰270公里来到了半个世纪前的中国名村----桃园村,当了一回不速之客。</h3> <h3> 牛头崖镇桃园村原归河北省抚宁县(后改抚宁区)管辖,2015年7月之后随牛头崖镇一起划归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区管辖。牛头崖镇与北戴河海滨仅一河之隔。桃园村位于牛头崖镇西部,现有465户、1554口人。相传在唐太宗东征高丽时,有位叫陶元的将领曾经在此扎营,取名陶元营。明朝洪武年间,崔、霍二姓由山东迁来此地落户,借陶元之谐音,取名桃园。</h3> <h3> 现在的手机导航功能十分强大,从北京到桃园村,只要跟着导航走就行了,不用下车问路。下了高速之后也都是铺装路面,很好走。</h3><h3> 这是去往桃园村的公路,路面平坦宽阔。</h3> <h3> 路上远眺桃园村。</h3><h3> 那片红顶民居就是传说中的桃园村了。</h3> <h3> 桃园村里并没有桃树园,桃园村的得名也与桃树、桃花没有关系。</h3> <h3> 我上午8点从北京出发,中午12点就抵达了桃园村。这里是桃园村的村口,停车留个影。 </h3><h3> 没有对比就区分不出高下,对比一下桃园村、大邱庄、大寨这三个名村的村牌,桃园村的村牌最接地气、最朴素。</h3> <h3> 您看,这天津大邱庄的村牌楼是不是很豪气呀?简直堪比京城的皇家牌楼了!</h3> <h3> 享誉中国几十年的大寨村的村牌也不算张扬。</h3> <h3> 给太太在桃园村口照张像,村口留影,意义重大。太太出镜常有她的宝贝狗儿作伴哩!</h3> <h3> 因为是端午假期,出城拥挤,车行缓慢,开了将近4个小时才到达桃园村。因桃园村里无处觅食,于是将车开至村口的白杨林中,泡上一碗方便面,再加两根火腿肠,填下肚子,然后在白杨林的树荫之下午休一下,待养足了精神再到村里去遛达。</h3> <h3> 村口的这片白杨林真好,车子完全停在了树荫之下。</h3> <h3> 我外出自驾游常常这样子在车上午睡,找一浓荫、僻静之处,打开汽车的天窗,靠躺在驾驶座上睡觉。在车座上午休,眼罩和护颈必不可少,这两样东西可以保证午睡的质量。</h3> <h3> 乘我午休之机,太太抓紧时间遛一下她的宝贝小狗,同时也当一回看护车辆的女保安。外出游玩,安全是最重要的。</h3> <h3> 午休过后将车开进了村委会的院子里。村委会不设保安,人、车都可随便进出。</h3> <h3> 村委会门口挂着两块铜牌,这块是村党支部的牌子。</h3> <h3> 这块是村民委员会的牌子。</h3> <h3> 这两块铜牌,一块是:退伍军人管理服务站,另一块是: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这两块牌子表明:退伍军人的事有人管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也有人管了。但不知牌子之下名实是否相符?</h3> <h3> 桃园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办公处所还比较朴实接地气的,比较亲民,方便村干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我以为各级公共事务管理机构的办公地点应当杜绝豪华,提倡亲民,方便为民服务才是正道。</h3> <h3>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的桃园村,建有一座村史馆,村史馆中所讲述的故事就是当年王光美在桃园村搞四清运动试点时侯的那些事。村史馆平时是锁着不开的,据说只有村支书和村长才有开门的钥匙,有人要参观时才打开。我去的时候正是端午假期,既找不到村支书也找不到村长,所以没法进到村史馆里观展,真是太遗憾了!</h3> <h3> 进不去村史馆那就趴在窗户上往里看看呗。这是陈列在村史馆中的伟人雕像。五位伟人分别是:毛、刘、周、朱、邓。</h3> <h3> 王光美是这个村史馆里的主角,村史所展示的主要内容就是王光美、四清运动和桃园经验的那些事。</h3> <h3> 村史馆是一幢不大的平房,约200㎡。</h3> <h3> 这是王光美1945年取得辅仁大学理学硕士学位时的留影,真正的年轻貌美。她在桃园蹲点那会可不叫王光美,村里人也不知道她是国家主席的夫人,人们只知道这位女干部叫董朴,来自河北省公安厅,在省公安厅里担任秘书职务。</h3> <h3> 这张照片是王光美在桃园村参加摇水车劳动时的留影。1963年的冬天,王光美在桃园与桃园村的村民搞"三同"(同住、同吃、同劳动)。工作组到桃园村之后,阶级斗争的弦绷得特别紧,按王光美自己的说法:同住,有斗争;同吃,也有斗争;同劳动,也有问题。真正做到"三同"不简单,处处有尖锐的斗争。</h3> <h3> 王光美一边参加劳动一边与村民谈心了解情况。后来王光美告诉人们:靠劳动了解情况,开始不行,很多人一起劳动,人太杂,没法问情况。可是只要我们参加劳动,就有人愿意找我们讲情况。参加劳动是王光美深入群众了解情况的有效方法。</h3> <h3> 王光美在桃园村时常找村民谈心,村民总是会用顺口溜(段子)向她反映情况,比如:“一等劳力门前站,二等劳力笔尖转,三等劳力满头汗”;“飞鸽车,罗马表,缝纫机,大皮袄,再不搞‘四清’,就会有人住楼,有入家庙!”</h3> <h3> 这是抚宁县四清工作组成员们在四清运动结束时的留影。</h3> <h3> 《关于一个大队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经验总结》史称"桃园经验",是王光美在1963年11月至1964年4月间带领工作队在桃园大队蹲点开展四清运动(清工、清账、清财、清库)后总结出来的经验。具体做法是:先搞扎根串连,访贫问苦,从小到大逐步组织阶级队伍;然后开展背靠背的揭发斗争,搞“四清”;再集中地和系统地进行阶级教育,开展对敌斗争;最后进行组织建设。“四清”的内容已经不止是清工、清帐、清财、清库,而是要解决政治、经济、思想和组织上的“四不清”的问题了。桃园经验为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提供了一个阶级斗争的先例。</h3> <h3> 自"桃园经验"被中央正式批转在全国推广之后,王光美的名字便与桃园村的名字历史性地联在了一起。桃园村也随“桃园经验”一起名震华夏,迈入了中国名村的行列。<br></h3> <h3> 毛主席对“桃园经验”也作了重要批示,1964年9月1日,中共中央文件正式转发了桃园大队的“经验总结”。</h3> <h3> "桃园经验"形成之后,高层领导大加赞赏,“桃园经验"即刻被奉为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指导性文件。此时的王光美风光无限,在中国政坛大放光彩,刘少奇主席也亲自陪着她到14个省、市去传经送宝,巡回演讲由她首创的“桃园经验"。</h3> <h3>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战友之间同舟共济的小船说翻就翻了!"桃园经验"出炉还不到2年,文化大革命就爆发了,在史无前例的大革命浪潮中刘少奇、王光美遭遇了灭顶之灾。随着刘少奇、王光美的倒台,"桃园经验"也被当作反革命修正主义的玩意儿遭到了无情的批判,"桃园经验"也瞬间从香饽饽变成了臭狗屎。那个年月但凡有刘少奇、王光美印记的东西都会被追求革命的人们抛进最臭最臭的粪坑里。</h3> <h3> 这是文革中王光美被清华大学的红卫兵批斗时的场景。红卫兵们正在对王光美进行阶级斗争,王光美正在品尝阶级斗争的苦果。</h3> <h3> 文革不仅是刘少奇、王光美的苦难岁月,也是全体中国人的苦难岁月,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愿文革永远不再重演。</h3> <h3> 晚年的王光美做了很多慈善工作,照片中的王光美正在沉思,她在想什么呢?她还记得她在桃园报告中是这么说的吗?</h3><h3> "我们离开桃园是四月底。那个时候,可以说是春满桃园。我们亲自参加栽种的一排一排的小柳树,都长出了嫩绿的新芽。麦田返青了,菜地也是一片新绿。</h3><h3> 这个时候叫我们回来,真是依依不舍。一方面因为我们还有很多工作没做完,如党员登记,小学“四清”等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同那里的贫下中农、社员群众和干部们建立了感情。对比一下,我们进村的时候和出村的时候,村里的一切情况,我们的心中也有种愉快的感觉。如果问我那个时候是什么心情,可以说,我尝到了毛主席在咏梅那首诗中所讲到的那种心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h3><h3> 从桃园村回来之后的王光美确实笑了,她笑得很开心,可没笑多久她就哭了,她哭得很伤心,而且越哭越伤心!特别是她捧着刘主席骨灰盒时的那一哭,就连我这个从电视新闻中看到这一幕的年轻汉子也跟着她一起哭了,而且哭声嚎啕!</h3> <h3> 我这次去桃园村的时侯正是端午节,已经是夏季了,所以没有看到王光美在55年前所描绘的桃园村的春景,王光美那时带领村民们种的小柳树如果还存活着的话那现在应当已经是参天大树了,但我这次在桃园村里并没有看到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或过目不忘的大柳树,村子里的白杨树到有不少,不过这些白杨树肯定不是55年前种的。</h3> <h3> 现在的桃园村好像并没有什么工商业,村民们还是以务农种地为主,这个季节桃园村的田地里栽种的主要是玉米和花生,此外还有一些疏菜如豆角、生姜等等。村子的四周也没有看见有什么工厂和烟囱。</h3> <h3> 地里的花生覆盖着塑料薄膜。</h3> <h3> 一望无际的玉米地。</h3> <h3> 桃园村的灌溉设施还挺好的,不知是不是那个时候王光美领着村民们修的。端午期间,村里的地无论是花生地还是玉米地都被浇灌了一遍。</h3> <h3> 地里的豆角长势很好。</h3> <h3> 蓝色的薄膜下种的是生姜。</h3> <h3> 桃园村的村容村貌并没有什么令人惊艳之处,现今农村里常见的洋楼别墅式的民宅在桃园村里却并不多见。村民住的多是那种砖混结构的一、二层的房子,村子里卫生搞得还好,还算干净。</h3> <h3> 桃园村看上去极普通,并没有什么显著的特色,较之我所去过的大寨村、小岗村、小靳庄、大邱庄在富裕程度上要落后许多,完全不是一个重量级。相比之下桃园村的提升空间还有很大很大。</h3> <h3> 如果说特色,桃园村到是有一个特色,那就是村里墙壁上标语口号很少,这跟前面提到的那些村庄也不在一个重量级上。</h3> <h3> 村民买私家车在桃园村也寻常可见,但感觉上桃园村的私家车并不算多。</h3> <h3> 桃园村主街道上常有私家车通过。</h3> <h3> 村里年久失修的老宅子还有不少。</h3> <h3> 这处老宅也没人拾掇了。</h3> <h3> 这种形式的宅子在桃园村算主流。</h3> <h3> 这种二层楼的民居属于村里稍好水平的宅子。</h3> <h3>这座宅子在村里属于显眼级的。</h3> <h3> 这座宅子算村里很不错的民居了。</h3> <h3> 桃园村民居。</h3> <h3> 桃园村民居。</h3> <h3> 带院子的民居。</h3> <h3> 过日子能有煤烧,曾经是桃园村人对幸福生活定义的标准之一。</h3> <h3> 桃园村村民所享受的医疗保健。</h3> <h3> 这是我在桃园村看到的唯一一家餐馆,不过我去的那天,这家餐馆没有营业。</h3> <h3> 农业银行金融服务的触角也伸进桃园村了。</h3> <h3> 桃园村的商业服务网点不多,小商店规模都很小,货品也不多。</h3> <h3> 这位店主68岁了,身体很硬朗,根本看不出有68岁,他的小店里主打商品是烟酒,酒有啤酒,白酒,白酒都是些几十块钱一大瓶的那种,他告诉我生意很清淡,将就着过吧!</h3> <h3> 店主在店里还摆了两张麻将桌,时不时的还有些村民到店里打一把麻将,嗨皮一回。打麻将是村民们的主要娱乐活动方式。</h3> <h3> 村民中心就在桃园村村委会的院子里,我去的那天可能是过端午节的原因吧,门是锁着的,村民中心里面有些啥?我不知道。</h3> <h3> 村委会院子里装了一些由秦皇岛市体彩机构援建的健身器材。时不时的还有些村民到这些器材上鼓捣一把,练上一练。</h3> <h3> 露天乒乓球台。</h3> <h3> 体彩机构援建的健身器材。</h3> <h3> 体彩机构援建的器材。在体彩机构的援建下,桃园村还是搞了一些基本的健身设施。</h3> <h3> 村委会院子里有个蓝球场,几位外村的青少年骑着电驴子来这里打球,我看了一会,他们的球打的还真不错。</h3> <h3> 这是建在村委会院子里的文化活动广场。叫广场有点名不符实,实在太小了点,办个卡拉OK还行,人多一点的话就转不开了。</h3> <h3> 桃园村有一路公交车通往北戴河火车站,沿途停靠12个站点,运营期间是早上7点到下午5点20期间,因为现在村里人口很少,没有多少人乘坐,所以公交车的班次较少。</h3> <h3> 公交车的站点就在村委会的门外。</h3> <h3> 公交车把村委会当成了泊车地点,我在桃园村的3个小时里,只看到807路公交车开行了一个往返。</h3> <h3> 55年前发生在桃园村的故事,除了村史馆中陈列的那少许的物件和照片外,在桃园村里已经完全无痕了。如果要找印记的话,那就得去找那些当时亲身经历过这件事的人去唠一唠,他们的脑子里一定还会有当年的印记。正寻思着到那去找人唠嗑呢,这位老伯骑着三轮车过来了。</h3> <h3> 我抬手向老伯致意,老伯便把车停在了路边,我赶紧上前问侯老伯,与他攀谈,想从他那里了解一下当年四清运动时的故事。老伯很慈祥,也很健谈。</h3> <h3> 老伯告诉我:他姓岳,85岁了,王光美在桃园村搞四清运动时他是村里的积极分子,参加过一些活动,见过王光美,还跟他握过手。</h3> <h3> 老伯说,当时桃园村的支部书记叫吴臣,四清时挨整被撤了职,还被定为钻进党内的坏分子,工作组说吴臣把持的桃园村党支部是一个反革命的两面政权,四清之后吴臣倒台了,可是文革的时候刘少奇、王光美又被打倒了,吴臣又成了受王光美迫害的人,成为反对刘少奇的英雄,文革期间他又平反了,还当了抚宁县革命委员会的副主任,当了大官了。到后来四人帮倒台文革结束了,他又倒楣了。</h3> <h3> 诶!老伯叹了口气,然后又说:政治上的事咱小老百姓怎么搞的清楚呢?跟着瞎掺和,到头来都得不了便宜。</h3><h3> 老伯说的起劲时我想起了《东周列国志》的开篇词:“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青史几行姓名,北邙无数荒邱;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h3><h3> 因我不会吸烟,身上也不带烟,老伯跟我神侃了半天,连支烟也没请人抽,真叫我惭愧呀!记住,以后再出来,身上得带上包香烟!</h3> <h3> 这位老哥告诉我,他今年77岁,是桃园村人,王光美在村里搞四清那会他正在公安部队当兵,他当了6年兵,四清的事听说过,但不是很清楚,吴臣家已经没人在桃园村了。</h3> <h3> 这位老哥就是那位68岁的小卖部店主,王光美在村里搞四清的时候他正读小学,他见过王光美,但那时村里没有人知道她身份那么高,是国母。他还说现在村里也没人议论这件事了,年轻人对这事也不感兴趣。等我们这帮老骨头过去之后,这事彻底没人知道了。</h3> <h3> 这位老哥告诉我,桃园村搞四清时村里有个民兵连长叫关景东,这个人有本事,能说会道,那时挺受王光美重用的,听说以前他就见过刘少奇,但我们不知道是真是假。关景东跟吴臣是对头,后来关景东也倒楣了,也早就去世了。台面上的人物像走马灯一样轮着转,政治上的事情像烙大饼子一样,一会翻过来,一会翻过去。</h3> <h3> 老哥说的挺有趣,他说神仙打架,小鬼倒楣。这事搞到头,没什么人赚到了便宜。</h3> <h3> 我问这位老哥,当年的四清运动给桃园村带来了什么好处了吗?他说当时有点,那时全国好多地方的人都来桃园参观学习,现在谁也不来了,来了就去村史馆看下,然后就走了。他说,桃园现在什么都不是了,该种地的还种地,该做小买卖还做小买卖。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村里也没什么人了。</h3> <h3> 我问这位老哥,现在桃园靠啥发展呢?有搞旅游的想法吗?他用手往前面一指,说:桃园现在就是靠种地,那一片地里种得都是花生和玉米。我问:"桃园经验"这个品牌没有人来开发吗?他摇摇头说,没听人说起过。</h3> <h3> 这四位老哥中有三位是桃园村的村民,年龄都在65岁上下,当年四清运动时他们都在村里读小学,他们记得那时侯老师让他们管王光美叫董阿姨,他们说看到过董阿姨身上别了一把小手枪。董阿姨看见他们也会招手打招呼,人挺和蔼的。他们几个人还给我唱了一首那时四清工作组给他们编的歌,歌词是:“南靠渤海,北靠燕山。洋河两岸好平原,地肥水美谷满仓,人称抚宁小四川。”他们谈起往事眉飞色舞,时不时还会争论一下,但他们也很感叹,四清时的那些事人们都已经淡忘了。</h3> <h3> 除了半个世纪前那一段轰动国人的故事发生在这里之外,我确实没有发现桃园村她还有什么令人惊艳之处!今日之桃园村让人看起来实在是太普通了!</h3> <h3> 我这个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在桃园村探访了一圈之后,得到了以下几个启发:1.当年的四清工作组和王光美来桃园村蹲点搞四清,并不是桃园村人把他们请来的;2.四清工作组和王光美到桃园来蹲点这对桃园村人来说是不可抗力,桃园村人无法抵抗,只能服从;3.四清工作组和王光美并没有把桃园村带上那条想象中的高速路;4.弄潮儿们弄完潮之后他们就走了,谁都没有留下,谁也留不下,人面不知何处去,桃园依旧笑春风;5.最好的疗伤药就是时间,只有时间才能真正把世间的一切伤口抚平。</h3> <h3> 跟桃园村说再见的时刻到了!这村门上写着:“桃园村人民欢迎您再来!"</h3> <h3>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桃园村人挂在村委会墙壁上的标语,这标语很朴实,表达了桃园村人的心中所想。桃园村人的理想很丰满,我希望这现实也别太骨感了。</h3><h3> 再见了,桃园!</h3><h3> 但是,桃园的那个经验,我希望别再见了,希望他永远也别再重出江湖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