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汉高祖刘邦 (二十七)

吴百兰

<h3><font color="#167efb">文字创作:吴百兰</font></h3><h3><font color="#167efb">图片:来自网络</font></h3> <h3>在刘邦大批封侯时,功臣们都在争军功,七嘴八舌地吵嚷着,自己攻下了几座城,灭过几个国,杀了多少敌人,掳过多少将领。只有一人,没有这许多军功。可他的封赏最高。</h3><h3><br></h3><h3>刘邦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子房。刘邦从来都是称张良的字“子房”。在古代的时候,称一个人的字,是对这个人最大的尊敬。</h3><h3><br></h3><h3>子房的一封可真不得了。齐地任他选一地,封户三万。齐地自姜子牙立国起,就是一个开放社会的国家。齐都临淄是国际大都市,临淄有社科院“稷下学宫”,集全国高知汇聚探讨社会科学、哲学、及各个门派学术。</h3><h3><br></h3><h3>临淄是整夜灯火通明的不夜城。它的国际大酒店,是用铜镶边装饰的,在中国古代铜即是金,叫金碧辉煌。还有夜总会,早在战国时期的商鞅在齐国时,就经常整夜整夜地泡巴。</h3><h3><br></h3><h3>齐国之富自不必说了,还封张良三万户。在当时的中国一般封个万户侯也就到顶了。曹参那么大的功劳,也只封个万户侯。陈平、周勃等人只封了五千户。</h3><h3><br></h3><h3>张良不仅智商高,情商更高。他对刘邦说:我与陛下相识在下坯,得遇陛下知遇之恩。这是上天赐给臣的福气。为了纪念我们君臣相知相遇,我要下坯,封留侯来留念我们的君臣之义。得万户即可。</h3> <h3>张良的一番话,不仅感动了刘邦,也感动了全朝文武大臣。恐怕连张良自己都被他自己的肺腑之言感动了。张良的明智之举不是没有道理的,首先他一定是个知足的人,不贪。</h3><h3><br></h3><h3>还有就是,张良和刘邦的关系很微妙。他与刘邦的关系和曹参、周勃等其他大臣们与刘邦的关系不同。他不像萧何他们是在刘邦起义之初就跟随了刘邦,一直打到大天亮。</h3><h3><br></h3><h3>起初的张良也有几百人的军队,本来他是准备投靠景驹的,结果在路上遇到刘邦得遇知音,才与刘邦联盟加入到项梁的联盟军。</h3><h3><br></h3><h3>张良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贵族身份。当他看到项梁立熊心楚怀王时。他也把旧韩王的后裔韩王成找来,求项梁立韩王,帮韩王成复国。在复韩国的过程中。张良、刘邦、项羽才结下了恩情、友情。</h3><h3><br></h3><h3>在刘邦西入关中的一路上,张良确实立了许多大功,但那时的张良是在报刘邦的知音之恩,报帮助韩王成复国之恩,同时也是受韩王成之托护送刘邦入关。</h3><h3><br></h3><h3>鸿门宴上,张良敢留下为刘邦断后,项羽不杀张良,还有,刘邦还定三秦时,项羽正举棋不定,不知是该先平田荣,还是先平刘邦时,也是因为收到张良的信,才决定先平田荣,后打刘邦。</h3><h3><br></h3><h3>说明这个时候的张良,在项羽的认为中,和所有的事实上,张良还是独立在刘邦集团之外的朋友关系,而不是君臣关系。</h3> <h3>项羽大封十八侯后,张良关中辞别刘邦回韩国辅佐韩王成去了,刘邦赴汉中。等到韩王成被项羽杀了以后,张良的贵族梦才算破灭,悄悄地溜回到刘邦身边,这才算死心塌地地跟了刘邦。</h3><h3><br></h3><h3>所以,不管刘邦怎么说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张良也是不敢领这顶级的巨大封赏。人和人不同,韩信平齐后,居功至伟,要挟刘邦封他为齐王。</h3><h3><br></h3><h3>韩信天才是不错,可是他若离开刘邦,他就是一个向老太太讨饭吃的,钻人胯下的混混。是刘邦供给他军粮,是汉旗聚拢民心,是刘邦的实力支撑他,然后才有天才军事家的韩信。</h3><h3><br></h3><h3>张良懂,张良知道是刘邦对他言听计从,才成就了张良“谋圣”的天号,张良是个懂得感恩的人。这可能与张良学过黄老之术有关,他懂得知恩图报,知足者常乐。</h3><h3><br></h3><h3>有次,刘邦站在长廊上看见自己的大臣们,仨一群,俩一伙地在议论着什么,他问张良说:他们在干什么?张良回答:他们在谋反。这个回答可把刘邦吓坏了。刘邦又问:“为之奈何?”张良说:谁是你全军都知道你最恨的人是他?刘邦马上说:雍齿。</h3> <h3>雍齿,沛县人。在刘邦起义之初曾委托他把守丰邑。结果等刘邦打完胜仗回来,发现雍齿叛变投降魏了,大本营一丢,刘邦就没窝了。刘邦几次想夺回丰邑都失败了,最后是项梁借给他兵才又夺回丰邑的。</h3><h3><br></h3><h3>雍齿逃往魏国,刘邦灭魏后,雍齿再又投降刘邦。当时的刘邦正是用人之际,又不得不用雍齿,而且雍齿是名猛将会打仗,屡立战功。所以刘邦拿雍齿又恨,又没有办法,总不能任意杀个战功累累的大功臣吧。</h3><h3><br></h3><h3>于是张良说:马上封雍齿,封了雍齿,大汉就稳定了。果然,封了雍齿后,朝局就稳定了。那些降将和犯过错误的功将们,终于把心放在肚子里了,不再叽叽咕咕地担心被杀。这么一来群臣安心,也大大提高了刘邦的美誉,真是两全其美。</h3><h3><br></h3><h3>建汉后,张良渐渐地退出了政治舞台。史料记载“杜门不出”。宋人司马光称为“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明人说“张良范蠡笑人痴”。后人说“功成不居”。《史记》《汉书》《史记.留侯世家》记载说:张良身体不好,有病了。<br></h3><h3><br></h3><h3>也许是张良真的淡泊名利,也许是张良真的是身体不好。但如果说张良和范蠡一样,是为了明哲保身的话,应该不是这样,张良虽然功劳最大,但他一直只是个谋臣,他手中并没权利,刘邦对他也只是敬他,并不怕他。</h3> <h3>范蠡是在越王勾践被俘时,范蠡不仅仅是勾践精神上的朋友,更是勾践的老师。勾践所有受到的侮辱,范蠡都亲眼目睹,并鼓励勾践。扶持着勾践从忍辱负重中走出。</h3><h3><br></h3><h3>勾践最后不仅是复仇了,还称了霸。试想一下,一个霸王君主,在外面九五之尊地耀武扬威,偏偏身边站着一个让他抬不起头的人,这个君王能舒服吗。范蠡又怎会不懂这个道理呢,隐退,是他们君臣最好的选择。</h3><h3><br></h3><h3>刘邦和张良可就不同了,刘邦得张良如鱼得水,如虎添翼,爽得很。</h3><h3><br></h3><h3>在项羽要灭刘邦的前夜,项伯为救张良,顺便把刘邦救了。在挺进关中的路上,张良献计智取峣关,进入咸阳。入关后,张良劝刘邦退出秦宫,还军霸上。</h3><h3><br></h3><h3>在刘邦五十六万大军兵败时,张良又为刘邦策划出“下邑画策”,这个画策为刘邦取得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h3><h3><br></h3><h3>在刘邦听了郦食其的计谋,欲封六国旧王后裔时,是张良阻止了刘邦的这一行为,才免除了一场大祸患。保障了最后的胜利。</h3><h3><br></h3><h3>“楚河汉界”和约后,刘邦欲灭项羽,张良又站出来替刘邦背“背弃盟约”的黑锅,为刘邦找借口追击项羽。取得灭项胜利,建立了大汉王朝。这么爽的君臣关系,有什么可明哲保身呢?</h3> <h3>还有一种说法是,张良见韩信被杀,萧何入狱才隐退的。这种可能好像不成立。其实大汉朝一直都有张良的身影。</h3><h3><br></h3><h3>刘邦欲废太子时,吕雉找到张良,问张良怎么办?是张良出的计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刘邦在亲征平叛黥布时,出发前还在一再交待张良:你就是病得起不了床了,你也要躺在床上辅佐太子。这些事都说明,在大事上还是有张良身影的。</h3><h3><br></h3><h3>还有一个说法是说刘邦抓韩信时,张良静默,是张良明哲保身法。其实韩信根本不能和张良相比。甚至可以说张良根本瞧不起韩信的人品。</h3><h3><br></h3><h3>张良在有危险时,项伯不惜冒着泄露军情罪,连夜赶到霸上救张良,而韩信呢?钟离昧是因为对韩信有着巨大的信任才去投奔他,可是,韩信为了侯王地位,逼杀了钟离昧。</h3><h3><br></h3><h3>手无寸功靠向老太太讨饭吃的韩信,刘邦为他搭台拜将,结果韩信几次在刘邦危急关头,和最紧要关头,要挟刘邦给他封王,加封。</h3><h3><br></h3><h3>这种人依张良的人品来说他应该对韩信是不屑的。所以刘邦抓韩信,张良的态度是不参与,也不阻止。静默、回避。因为他懂得刘邦是为了大汉江山。谁敢保证刘邦死后,韩信不反?</h3><h3><br></h3><h3>张良与萧何也不同,萧何到后来引起刘邦对他不满的原因是,萧何当国相后,负责民生、经济这一块,因为萧何清正廉洁,处处体恤百姓,名声威望大有超过刘邦之势,所以惹得刘邦不高兴了。</h3><h3><br></h3><h3>张良只是个谋臣,没有兵权,没有名声威望,除了能帮刘邦排忧解难,其他什么都不会,所以张良根本不需要明哲保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