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副刊

神仙哥哥

<h1> 报纸副刊历史可谓悠久,作为报纸的一大特色,自近代报纸诞生之后,几乎所有报纸都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副刊。精彩纷呈的副刊版面,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最为便利的交流平台。<br> “五四新文学”兴起,报纸副刊一时间成为作家与作品率先亮相的舞台,从鲁迅的《阿Q正传》、郭沫若的《女神》,到巴金的《家》等,都是在报纸副刊上发表,从而产生了广泛影响。<br> 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就报纸而言,副刊依旧具有稳定性,唯有副刊之类的版面,侧重于独家深度文章,侧重于作者不同角度的发现,才能与其他媒体相抗衡。或者说,只有副刊版面发表的不太注重新闻时效的文章,才足以让读者静下心品茗细读,与之达到心领神会的交融,这或许才是一份报纸在新闻之外能够带给读者的最佳阅读体验。<br> 相对于文学杂志而言,报纸副刊发表文章快捷便利,一篇电子稿发过去,只要稿件质量过硬,说不定一两天就能见报。<br> 副刊集中体现了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表现群众真实体验的特点。写作已不再是专业作家和职业写手的专利,而日益成为一项群众性的文艺文化活动。一篇文字只要言之成理,真实可信,反映了个体的思考和在社会变革生活的经历,折射了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矛盾,也许文学性艺术性不高,但可能成为报纸副刊的选择。<br> 就我个人而言,最早认识的报纸副刊,是《农村大众》报上的沃土副刊。上面不光有小说散文诗歌,有时还有快板和唱词之类,直到八十年代,还看到了连载的中篇评书《山猫嘴说媒》,特别是后来连载了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使我大开眼界。<br> 这些报纸,大都是从村干部家里或学校里搜集来的,真是如获至宝,经常半宿半宿地看。<br>  后来,本家的一位叔叔,在集上摆摊卖旱烟,包装纸就用旧报纸。有报纸,就会有副刊,有副刊,就会看到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这一发现,无异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因此我就成了叔叔家里的常客。叔叔见我去了,就知道我去是找报纸的,不等我开口,准会搬过来一摞旧报纸,让我仔细挑拣。于是,我从《人民日报》上,看到了《大地》副刊,从《大众日报》上,看到了《丰收》副刊,从《天津日报》上,看到了《文艺周刊》。特别是每当看到作家孙犁的一些脍炙人口的精短之作,更是喜不自禁……等我挑拣了一些副刊带回家,就用剪刀,小心翼翼地把好看的文章剪下来,然后粘贴在本子上,有空就看。这个习惯,直到现在也没有中断。<br>  从交谈中得知,叔叔的旧报纸,是从高密火车站买来的。于是,年少气盛的我,骑上车子,飞行100多里地,跑到高密火车站,带回一大捆旧报纸,看着副刊上的文学作品,闻着一行行散发出油墨馨香的铅字,那心呀,简直醉了!<br>  等后来手头宽裕了,我先后订阅过的报纸有《农民日报》、《经济日报》农村版、《农村大众》、《山东工人报》、《青岛日报》、《齐鲁牧业报》和《平度日报》等多种报纸。我从报纸上了解党的富民政策和各种致富信息,从丰富多彩的副刊文学作品中汲取文学营养,为自己的文学创作打下有力基础。<br>  副刊之所以有活力,有魅力,就因为她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会焕发出迷人的光彩。一个作者,只要立足大地,扎根泥土,才会写出沉甸甸的作品,收获沉甸甸的果蔬。<br>  2019、6、5</h1><h1><br>(神仙哥哥,作品散见于北京《大地》、《辽河》、《悦读》、《散文中国》、《齐鲁晚报》、《山东工人报》、《半岛都市报》、《作家报》、《农村大众》、《青岛日报》、《天柱》以及《今日平度》等省内外数十家报刊杂志小说散文300余篇,创作出18部吕剧和微电影剧本等网络文学作品200多万字,5000多字的散文《亲亲的土地》荣获全国首届鄱阳湖文学“陶渊明”杯散文大赛优秀奖进入前二十名并被结集出版,多篇散文入选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编辑出版的作品专辑,古装吕剧《状元郎》被成功搬上舞台,系青岛市作家协会理事) &nbsp;</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