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民间老故事第七辑:张娘娘和娘娘河的故事

代云双

<h1><b>  明朝成化年间,在河间府兴济县(</b><b>今河北省沧县兴济镇)有一户张姓人家。父亲名叫张峦,他会看阴阳宅,十里八乡非常有名,乡亲们都尊称他一声张先生。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名叫张鹤龄,二儿子名叫张延龄,女儿最小,名字叫张孚敬,全家务农为生,日子虽然清贫,但生活还算平静。<br></b></h1><h1><b> 张孚敬从小没了娘,跟随父亲和哥嫂艰难度日。父亲经常出外给别人看风水,没有时间照料她,她经常衣衫破旧,蓬头垢面。哥哥嫂子都嫌她脏,不让她在家洗脸,也经常不管她饭吃。小小的张孚敬 为了吃饱肚子经常去集市上捡别人扔掉的剩菜吃,实在饿极了就去向邻居乞讨。</b><b><br></b></h1> <h1><b> 早晨,她经常蹲在南运河边洗脸。运河两岸长满整整齐齐的杨柳树,春天来到的时候杨柳发芽,大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时候张孚敬总是望着青青的树叶发呆,嘴里喃喃自语道:“柳叶青,柳叶青,皇帝请我做正宫!” 。村里人听见她念叨的这句话,暗地里都讥笑张孚敬是个疯丫头。<br></b><b> 秋天来临的时候杨柳树叶发黄,大地一片萧瑟的景象。张孚敬在运河边洗完脸,面对枯黄的树叶发呆,嘴里喃喃自语道:“柳叶黄,柳叶黄,皇帝选我做娘娘!”。</b></h1><h1><b> 春天来了又去,柳叶儿青了又黄,小女孩儿嘴里念叨的“疯话”却一直没有改变。<br></b><b> 时间过得真快,蓬头垢面的小女孩渐渐出落成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但是生活的苦涩并未改变,孤独依旧伴随着张孚敬的每一天。<br></b><b> 张孚敬的两个哥哥心胸狭隘虚荣心强,他们嫌妹妹上街乞讨丢了他们的面子,就没好气的对父亲张峦说:“爸爸,你整天出去给人家看风水,也不给自己家看看,咱家出了一个丢人现眼的孚敬,让我们出门都抬不起头来。”父亲沉吟了一会儿说:“咱家风水很好,孚敬是大福大贵的命,以后你们哥俩还要沾她的光呢。”<br></b><b> 哥俩儿听完后,都认为父亲是在说胡话呢,摆出一副不服气的样子。张峦说:如果你们不信,这样吧,今天晚上你们到咱家祖坟后面那片洼地去撒网捕鱼。如果捕到大鱼就赶紧带回来连夜做熟,你们兄妹三个人吃。我今天出去给人看风水,等我回来后看你们吃到了什么。我就知道你们谁有福了。”说完,父亲出门给人又看风水去了。<br></b><b> 兄弟二人晚上带上网,来到祖坟后的洼地。洼地里有浅浅的一点水,兄弟二人疑惑的看了一下,心想这么浅的水怎么会有大鱼呢?既然父亲这样说,可能有他的道理。既然来了就撒几网试试。他们撒了两网什么也没有捞到,第三网撒下去,却奇迹般的网到了一条三斤多重的大鲤鱼。兄弟二人赶紧把大鱼带回家。鱼做熟以后,他们并没有喊正在熟睡的妹妹一起吃鱼。而是自己抄起筷子大口的吃了起来。等到早晨妹妹醒来的时候,盘子里只剩下了鱼骨头。张孚敬早晨起来后,实在是饿极了,就拿起筷子将两个哥哥吃剩下的鱼骨头放嘴里嚼了嚼,又吃了点剩饭勉强填饱了肚子。父亲回来后问兄妹三人都吃了什么?兄妹三人如实回答。张峦一拍大腿道:“吃鱼头有人求,吃鱼梁做娘娘。你们哥俩没福呀,以后只能沾你妹妹的光了……”</b></h1> <h1><b>  明朝成化二十一年夏天,宪宗皇帝要给太子选妃子。据钦天监(注:古代观测天象的官员)观测,太子之妻应出在京城以南,河间府兴济县城内。宪宗皇帝派大太监梁芳,小太监刘瑾等数十人到兴济县城来选秀女,临出发时梁芳和刘瑾问太子:“选个什么样的人做妃子”。太子说:“昨夜我做了个梦,梦见一个骑龙抱凤手托玉印的人和我拜天地,你们看到这样的女子就选做皇妃。” 杨芳,刘瑾连声答应,带领太监和宫女驾驶龙船浩浩荡荡直奔兴济而来。</b></h1><h3></h3> <h1><b> 龙船来到兴济靠岸后 ,太监们坐上大轿走大街串小巷开始选“秀女”。<br></b><b>一时间,兴济城街头人们摩肩接踵,热闹非凡。人们纷纷奔上街头来看选秀的盛况。家里有女儿的人家,也把女孩打扮的漂漂亮亮簇拥到街头,期盼能被选上“秀女”,进入皇宫从此享尽荣华富贵,光宗耀祖。<br></b><b> 张孚敬的哥嫂嫌小姑子脏,怕人笑话,丢了他们的脸面。所以把妹妹锁在了院子里,自己却出去看热闹。外面锣鼓喧天,张孚敬自然在屋里呆不去,她特别想出去看看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她走出屋子看院门紧锁,情急之下,她搬来很多砖头踩着爬上了墙头。</b></h1><h1><b> 墙外的人们 拥挤在街巷两旁,伸长脖子想看朝廷选秀女的盛况。一些女孩也淡妆浓抹,分外妖娆地站立在街巷的明显处,期盼被选秀的官员看中。张孚敬骑在墙头上刚刚稳住神,街巷里一只大公鸡受了惊拍打着翅膀膀冲上墙头,张孚敬一伸手就将大公鸡揽在了怀里。这时不远处锣鼓声越来越大,选秀的官员们眼看就要来到眼前。人群骚动着,簇拥者,街巷两旁挤得水泄不通。这时候有一个妇女手里刚好买了一块豆腐 ,怕被挤碎了,她抬头看见骑在墙头上的张孚敬,便举起豆腐对她说:“丫头,帮我把这块豆腐拿好了,等官府的人过去,你再给我。”张孚敬应了一声,顺手接过了豆腐托在了手里。</b></h1><h1><b> 选“秀女”的队伍在人群中穿行,大太监刘瑾坐在官轿内向外面细致的观望,突然他发现路旁有一个少女骑在墙上,左手抱着一只公鸡,右手托着一块豆腐。他突然悟到太子说要选的秀女是骑龙抱凤手托玉印的人,眼前这个女孩骑在墙上,墙体细长蜿蜒向前,不正是像一条龙吗?她怀里抱着的大公鸡不正是一只凤吗?她手里托着的那块豆腐方方正正,多像一块玉印呀!这</b><b>不正是太子要找的人吗?于是他命令侍卫们赶紧停轿,走下轿来他恭恭敬敬的向墙上的张孚敬 俯身叩拜,侍从们一见,也赶紧随着跪了下来。大太监刘瑾跪地说到:“奴才恭请娘娘千岁随我入宫。”</b><b>人们从惊异中醒悟过来。赶紧搭上梯子把张孚敬从墙上请了下来。</b></h1><h1><b> 张孚敬跟随太监一行来到府衙,一番精心梳洗打扮之后,美丽少女焕发出青春的容颜,你看 她青丝如缕,玉面如花,亭亭玉立的身姿犹如夏日青竹,又恰似弱柳扶风,婀娜多姿。</b></h1><h1><b> 回到京城后,太子见到张孚敬特别喜欢,日夜相伴,甜蜜恩爱。</b><b><br></b></h1><h3><br></h3> <h1><b> 成化二十三年宪宗皇帝驾崩,太子继位,称孝宗,改年号为弘治元年,封张孚敬为皇后,封他大哥张鹤龄为寿宁侯,二哥张延龄为建昌伯,都迁至北京居住。<br></b></h1><h1><b> 弘治十八年,孝宗皇帝晏驾,太子朱厚照(张孚敬所生)即位,封张孚敬为慈寿皇太后。</b><b>这时皇后的两个哥哥可就无法无天了,他们贪欲大发,动用国库的银两在兴济县修家庙,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已无可计数。<br></b><b> 朱</b><b>厚照死后,没有太子继位,朱厚聪登基,称业宗皇帝,改年号为嘉靖。这时两位国舅就不能私动国库的钱了。他们横行霸道惯了,就动起了歪脑筋想发财。当时食盐金贵,收为国有不能私人买卖,二位国舅就打着娘娘的旗号私挖盐河 ,企图由水路运输海盐来京贩卖</b><b>。</b><b>这条河西起兴济北面的冯官屯,东到天津市的南大港入渤海,全长100多华里。这</b><b>条河因为选择的线路不对都是流沙,挖掘起来异常艰难。民工们住工棚,睡野洼,活又累又吃不饱,所以病倒和死去的人很多。后来两位国舅被人告发,受到了朝廷的严厉惩罚。后人有民谚说:“娘娘河,害人河,越挖越高变山坡,平民百姓死上万,二位国舅见阎罗!”</b></h1><h1><b></b></h1><h1><b> 张娘娘自踏入宫门,历经弘治,正德,嘉靖三朝皇帝。她心底善良,乐善好施,多次到民间寻访,为老百姓平反过一些冤案。京剧《法门寺》里面那个平反冤案的皇太后,就是讲的张娘娘的故事。兴济县的娘娘宫也是她捐其私藏建的道观,取名为“崇真宫”。两位国舅为了发大财,雇人挖的那条河至今尚存,被当地百姓称作“娘娘河”。</b></h1> <h1><b> “仁义坑”的故事</b></h1><h1><b><br></b><b> 在沧州市清真北大寺对面有一片洼地,现在改建成一片居民住宅区。可是有谁知道,这片洼地原来是一片水波荡漾的大坑,这坑的名字原名叫“杨家坑” 。“杨家坑”自古有之,因为坑内有很多乌龟,大的如盆,小的如碗,坑内乌龟数量成千上万只。坑边居住的百姓认为乌龟是有灵性之物,所以定下规矩,一,不许下坑捕捉乌龟。二,不得往坑内投放异物,以免伤害乌龟。三,有剩菜剩饭倒入坑内饲养乌龟。所以在这三条规定之下,坑里的乌龟繁殖数量越来越多,几百年来居民与乌龟也和谐相处,相得益彰。沧州城内外有水坑数十个,每年夏天几乎都有孩子溺亡的情况,唯独“杨家坑”年年孩子下水洗澡,都有灵龟相助,无一孩子溺亡情况发生。</b></h1><h1><b>(下图为原“杨家坑”所在地)</b></h1> <h1><b> 时间追溯到清朝咸丰年间,有几位在沧州经商的外地客商得知“杨家坑”乌龟数目众多,且个头硕大,就动了邪念。他们盘算如果把这些乌龟偷偷捕捞上来,雇用货船运到南方卖到茶肆酒楼肯定能大赚一笔。拿定主意后,几个人经常趁着晚上没人的时候来到杨家坑边转悠 探查情况。杨家坑旁边住着一户卖炸油条的住户,每天天不亮的时候就起来和面做油条,一连几天,他发现有几个人鬼鬼祟祟的在“杨家坑”旁边转悠,就觉得他们肯定是不安好心,于是他大声喝问:“你们是干什么的?”<br></b><b> 几个外地人本来心怀鬼胎,听到有人问他们,心里很是慌张,也不答言扭头狂奔,一口气儿跑回了旅社。<br></b><b> 卖油条的人怀疑这几个人要为非作歹,于是将此事禀告了州官。州管派了几个差役巡查了几个晚上,没发现什么异常情况,也就不再巡查了。</b></h1><h1><b>(下图为 原“杨家坑”到京杭大运河之间的路)</b></h1> <h1><b>  几个外地人躲藏了几天,觉得一切都风平浪静之后。便实施起他们发财的梦想。他们从南方调集了几艘货船,雇佣了二十几人充当劳工。准备在六月初六的晚上,趁着人们都熟睡的时候,到“杨家坑”捕捞乌龟,并连夜装船,天明起程运往南方。<br></b><b> 这一天,州官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个白胡子老头,精神矍铄,气度非凡。他满脸带笑对州官行礼道:恳请大人在六月初六晚上派重兵把守“杨家坑”到运河之间的道路。我们全家老小不胜感激,来日定当回报”。<br></b><b> 梦醒之后,州官觉得很是蹊跷。再过两天就是六月初六,他觉得梦境中的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于是六月初六这天黄昏时分,县官派出士兵,在“杨家坑”到运河之间的路两旁,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严防死守,气氛森然。老百姓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纷纷站在官兵后面观望。几个外地人见到这种场面,以为自己的计划暴露了,吓得赶忙收拾东西落荒而逃了。<br></b><b> 夕阳的最后一抹余晖也渐渐褪去,夜色很快笼罩了沧州城。士兵们点燃了火把,将“杨家坑”通往运河的路照得通明。这时“杨家坑”水面上开始泛起白色的水花,大大小小的乌龟都浮出了水面,它们在水面上追逐着,嬉戏着,整个池塘好像一鼎沸腾的大锅,水花四溅,热闹非凡。官兵和老百姓们都被这热闹的场面吸引过来,人们争相观看这奇特的景象。</b></h1><h1><b> 过了半个小时左右,水面渐渐平静了下来。很多观望的人正要离开时,一只硕大的乌龟浮出了水面,他伸长了脖子,观望了一下四周的情况。然后慢悠悠的向坑边儿游来。这是一只龟龄足有几百年的乌龟,身长有一米还多。老百姓们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大的乌龟,都安静下来,屏息凝神看着老龟的一举一动。老龟率先爬上了岸。沿着土路径直向运河爬去,他身后跟随着成百上千大小不一的乌龟,它们组成了一个浩浩荡荡,蔚为壮观的乌龟队伍。乌龟们慢慢的向运河爬去,并不时地向路旁的百姓和官兵们回望。老百姓们这时才明白过来,原来这些乌龟要离开“杨家坑”向别处迁徒。祖祖辈辈守护了几百年的乌龟,今天要离开沧州了。老百姓们万分不舍,他们纷纷的跑回家,拿来干粮和青菜簇拥到运河边,将手中的食物投给了河中的乌龟,运河两岸挤满了送别的百姓。河里的乌龟也仿佛有了灵性,它们游到河边,伸长脖子依依不舍的望着河岸两旁的百姓。</b></h1><h1><b> 午夜时分,仿佛接到什么号令似的,成百上千的乌龟,转头向北方慢慢游去,它们一边游一边回头,恋恋不舍的离开了沧州,水面上恢复了一片平静。</b></h1> <h1><b> 据老辈子人讲,这些乌龟后来沿运河北上在青县定居了几年后,又沿子牙河进入渤海。经海路辗转迁徙,来到黑龙江省的黑河定居。黑河有一段水域,滩险弯多,风高浪急。不少行驶的船只在此翻船,造成伤亡事故。可令人惊奇的是,经过此处的沧州船只不管多大的风和浪都能安然度过。船上的人总能看到风浪里有大小不一的乌龟在船帮两侧出没护航。人们发现这个秘密后,过往的客船总要捎带一个沧州人渡河,也能平安划过,无一伤亡。人们都传说这些乌龟是感念沧州人曾经对它们的仁义,使它们几百年来免受伤害,它们也以自己的仁义之举回报沧州人。<br></b><b> 消息传到京城,朝廷感念沧州县官冶理有方,崇尚仁义。便下令提拨沧州县官做了更大的职位,并奖赏了当年把守“杨家坑”的士兵。<br></b><b> “杨家坑”也因为这个仁义的故事,改名为“仁义坑”。神龟有灵,恪守仁义。兽犹如此,人以何堪!仁义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值得人们千秋万代去传承和弘扬!<br></b><b> (以下三张配图为京杭大运河沧州段)</b></h1>